-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必備(15篇)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宋代: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lián)翩萬馬來無數(shù)。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fā)?傁虺钪邪。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譯文
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談,像萬馬奔騰一樣接連而來。卻在煙雨中徘徊,遲遲不能到達(dá)。
人們都說頭上的白發(fā)是因為愁苦所致。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渾身白色的沙鷗,它們豈非渾身都充滿了愁緒啊。
注釋
葉丞相:即葉衡,字夢錫,婺州金華人。葉衡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此稱丞相,應(yīng)該是后來追加的。
青山欲共高人語:蘇軾《越州張中舍壽樂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高人自與山有素,不待招邀滿庭戶!备呷耍焊哐诺娜。聯(lián)翩:接連不斷的樣子。
低回:徘徊不進的樣子。
愁中白:白居易《白鷺》:“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發(fā)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
賞析
上闋寫賞心亭的所見所感。賞心亭,據(jù)《景定建康志》,“在(城西)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開頭兩句由寫山到寫人,緊緊扣住了題目。蒼翠的群山仿佛有意要同高雅的人交談,他們聯(lián)翩而來絡(luò)繹不絕,有似萬馬奔騰。它們在茫茫的煙雨中迷了路,徘徊起來,眼看著臨近了,卻終于沒能到達(dá)跟前。暗示著自己雖有才卻不得施展,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高人即葉衡。青山有情,高人難遇。而今斯人一登上賞心亭,那逶迤的青山有不知有多少心里話要向他傾訴呵。其勢如萬馬奔騰,接連不斷。不說人之眺山,而說山之就人,這就把靜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而且對突出人物也有很好的映襯作用。詞里葉衡的高大形象進行了,描繪因為葉衡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主戰(zhàn)派官員!端问贰と~衡傳》說他“得治兵之要”。葉衡對作者極為賞識,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即是對葉衡推薦的 ,以后又向朝廷極力推薦他“ 慷慨有大略”。對于這樣一位“經(jīng)綸手”,加之有知遇之恩,詞人對此十分感激。三、四兩句借煙雨之景,轉(zhuǎn)突兀奇崛之筆而為低徊宛轉(zhuǎn)之波,充分表現(xiàn)了無限的悵惘,無窮的感慨,可以說是寄托遙深。葉衡主戰(zhàn),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對,他收復(fù)失地的大計遇到了極大的阻力,詞人也就由希望變成了失望。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萬馬奔騰而來,象沖鋒陷陣的鐵騎。詞人渴望能揮戈躍馬馳騁疆場,可是轉(zhuǎn)眼之間又煙雨迷蒙,遮住了青山,而無數(shù)青山也只象是萬馬在煙雨中低徊不前 。“望來終不來”寫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不說愁,而愁極深;雖極感慨,仍以蘊藉出之。
下闋,由眺望青山之悵惘陡轉(zhuǎn)而為揶揄沙鷗之詼諧,但曲斷意不斷,其脈絡(luò)仍清晰可見。雖著筆輕快,實則發(fā)自積郁。人們都說頭發(fā)總是由此愁悶變白的!芭氖中ι锄t,一身都是愁。”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水上的沙鷗通體皆白,豈不是一身都是愁嗎 ?詞人故意發(fā)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上闋歇拍低徊沉郁的氣氛一掃而光了;然而仔細(xì)體味,就會察覺到那貫穿全詞的“愁 ”字并消失,或者說詞人極力排遣這如煙雨一般的無盡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掙扎,而非心靈上的解脫。人之發(fā)白并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而沙鷗通體皆白 ,是其自然特征,與愁沒有關(guān)系。詞人故意造成邏輯上的錯誤,說得越幽默灑脫 ,反而越使人感到強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說鳥與愁無關(guān),實說愁與人甚切。人愁是實,鳥愁是虛 ,“一身都是愁”的是鳥還是人,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解釋而自曉。故“拍手笑沙鷗 ”,一縱即逝;而“一身都是愁 ”,卻如電影上的“慢鏡頭”在觀眾視野里由快放慢了。實際上“一身都是愁”是與“煙雨卻低徊,望來終不來”暗中息息相關(guān)的。盡管詞筆回蕩曲折,然而透過層瀾,仍可以看清。白居易《白鷺詩》云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發(fā)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也垂絲 !毙猎~蓋本于此。白詩言愁顯 ,辛詞言愁晦 ,其言愁一也。但辛詞多了“拍手笑”一層意思。不過就其形象來看,辛詞較之白詩更加繪聲繪色;就其感情來說,則更加摯濃深切。參閱作者同年在建康所作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充滿了激憤憂愁。以至于“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胸中積郁如此,則登賞心亭之所見所感都無非“獻愁供恨”而已。由此可見,在《菩薩蠻》之中亦飽含著詞人之愁,英雄之淚。某些喜劇會使有心的觀眾在笑聲中情不自禁地掉下熱淚。笑和眼淚,就是似乎矛盾卻又融合無間的。
創(chuàng)作背景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這首詞是辛棄疾在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初春作的。當(dāng)時葉衡在建康任江東安撫使,作者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葉衡于淳熙元年正月帥建康,此后不久即入京城臨安,后拜右丞相兼樞密使。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dāng)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xì)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dāng)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2
原文:
菩薩蠻·牡丹含露真珠顆
唐代:佚名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庭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
檀郎故相惱,須道花枝好。一向發(fā)嬌嗔,碎挼花打人。
譯文: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簾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
牡丹花上朝露像珍珠般閃爍,嬌美的人兒從簾前走過。滿面含笑問郎君:“我的`容貌勝過花,還是花兒勝過我?”
檀郎故相惱,剛道花枝好。一向發(fā)嬌嗔,碎挼花打人。
郎君故意說:“牡丹花兒比你強多了!”美人一面嬌嗔,一面將花揉得碎碎的扔到了檀郎臉上。
注釋: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簾前過。含笑問檀(tán)郎:花強妾(qiè)貌強?
檀郎:晉代潘岳小名檀奴,姿儀美好,舊因以“檀郎”或“檀奴”作為對美男子或所愛慕的男子之稱。
檀郎故相惱,剛道花枝好。一向發(fā)嬌嗔(chēn),碎挼花打人。
挼:揉搓!芭病钡漠愺w字。《詞品》“美人”作“佳人”,“須道”作“只道”,“一向”作“一面”。
賞析:
這首《菩薩蠻》,生動地描繪了折花美女天真嬌癡的神態(tài),謳歌男女間的愛情。寫得流麗自然,而又細(xì)膩入微。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fēng)味。
楊升庵曰:此詞無名氏,唐玄宗嘗稱之。蓋又在《花間》之先也。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3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xì)將幽恨傳。
當(dāng)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譯文
她撥響音色哀怨的箏,彈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聲聲愁緒,仿如碧波蕩漾的湘水。她的纖纖玉指,劃過十三根箏弦,細(xì)膩地傳達(dá)出內(nèi)心濃稠的怨恨。
面對宴間賓客,她清澈的目光緩緩流動,箏柱斜列著,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當(dāng)曲調(diào)彈響到最哀傷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兩道黛眉,就這樣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注釋
弄:演奏樂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傳舜帝南巡蒼梧,二妃追至南方,聞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為題材寫成樂曲。
十三弦:漢史游《急就篇》之三顏師古注:“箏,亦小瑟類也,本十二弦,今則十三。”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慢:形容眼神凝注。
玉柱斜飛雁:古箏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稱雁柱。
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畫眉,故稱眉為眉黛,黛,青黑色的顏料。
賞析
這是一首寫歌女彈箏的詞,或有所寄托,或純寫眼中所見之人,耳中所聞之曲,不必深究。
開篇先點出樂曲的格調(diào),首先,用的是箏,而箏聲向來蒼涼柔婉,適合表現(xiàn)哀怨、哀愁的情緒,而歌女所彈奏的也正是類似湘江故事的哀傷曲調(diào)。樂曲本是要靠耳聽,而無法目見的,但詞人卻突然從聽覺轉(zhuǎn)向視覺,說“聲聲寫盡湘波綠”。這種修辭手法叫作“通感”,也稱“移覺”,即將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諸如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感觸溝通起來。因為文字最方便描寫的是視覺,而對于聽覺則相對難以描摹,所以用視覺來比擬聽覺——澄碧的湘流。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來說,確實易使人產(chǎn)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來比喻箏曲。
上闋后兩句點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義,并點出彈箏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箏彈奏“幽恨”之曲。
下闋開篇也是視覺,重點從箏曲轉(zhuǎn)換到彈箏之人,在宴會席間,沉靜地彈箏,“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緩緩流轉(zhuǎn),表明彈箏的女子完全把整個身心都融合到所彈奏的箏曲中去了。而賞其彈奏者眼中所見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箏柱,也將箏和人合為一體,仿佛這樂聲不是從箏上彈出,而是從彈箏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箏聲彈奏到最凄婉斷腸的那一刻,女子緩緩垂下雙眉,表情與樂聲渾然一體,吐盡了胸中的哀傷和怨恨。
全詞語辭清美婉麗,情感真摯凄哀,風(fēng)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觀可嘆。
創(chuàng)作背景
晏幾道自幼潛心六藝,旁及百家,尤喜樂府,文才出眾,深得其父同僚之喜愛。他不受世俗約束,生性高傲,不慕勢利,從不利用父勢或借助其父門生故吏滿天下的有利條件,謀取功名。此詞借寫一個歌妓彈箏來表現(xiàn)當(dāng)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實則表達(dá)自己內(nèi)心的不滿和愁緒。
晏幾道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 歷任潁昌府許田鎮(zhèn)監(jiān)、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fēng)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fù)盛名。表達(dá)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4
原文:
人間歲月堂堂去,勸君快上青云路。圣處一燈傳,工夫螢雪邊。
麴生風(fēng)味惡,辜負(fù)西窗約。沙岸片帆開,寄書無雁來。
注釋:
、牌兴_蠻:本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菩薩蠻》為雙調(diào),四十四字,屬小令。曹君:未詳何人。
、啤叭碎g”二句:堂堂:盛大。青云:比喻志高。句意:光陰匆匆而去,勸你快快立志去做一番事業(yè)。這兩句語本唐薛能《春日使府寓懷二首》詩:“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fā)欺人故故生”。
、且粺魝鳎涸从诜鸾桃詿裟苷瞻,以法傳人,如同傳燈。釋氏以燈喻法,故紀(jì)載其衣缽相傳之史跡者名《傳燈錄》。
⑷螢雪:《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xué)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尚友錄》:“晉孫康,京兆人,性敏好學(xué),家貧,燈無油,于冬月嘗映雪讀書!
、婶鹕褐^酒!堕_天傳信記》》:“道士葉法善精于符籙之術(shù)!瓏L有朝客數(shù)十人詣之,解帶淹留,滿座思酒。忽有人叩門,云麴秀才,……傲睨直入。年二十余,肥白可觀。笑揖諸公,居末席,伉聲談?wù),援引古人,……法善密以小劍擊之,隨手喪元,墜于階下,化為瓶榼。一座驚懾惶遽。視其處所,乃盈瓶醲醞也。咸大笑。飲之,其味甚佳。坐客醉而揖其瓶曰:‘麴生麴生,風(fēng)味不可忘也!憋L(fēng)味惡:黃庭堅《醇道得蛤蜊復(fù)索舜泉舜泉已酌盡官醞不堪不敢送》詩:“商略督郵風(fēng)味惡,不堪持到蛤蜊前!
、饰鞔凹s: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是送曹君之莊所,即去他的田莊或別墅的。全詞洋溢著作者對年輕后進的關(guān)愛之情。開頭二句勸其及早求取功名。薛能說:“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fā)欺人故故生”,發(fā)出人生易老的慨嘆。此處與之同意,言人間歲月不管愿意與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時不我與,“勸君快上青云路”,求取功名,置身青云之上。開門見山,點出題旨,表達(dá)了作者對曹君的關(guān)愛之情。如何才能“快上青云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學(xué)習(xí)。作者認(rèn)為,儒家思想的精義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學(xué)大師承傳下來的,它們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要真正掌握它并不容易,必須下苦工夫才能學(xué)到手。作者還認(rèn)為:“學(xué)窺圣處文章古,詩到窮時風(fēng)味苦!边@就是說“學(xué)窺圣處”便可寫出好文章,當(dāng)然也就可以從政了!肮し蛭灐⒀┻叀蔽遄,使用古代苦讀的典故,勸其下功夫?qū)W習(xí),還是很有說服力的。換頭二句勸其不要辜負(fù)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勸其不要貪杯。曲生,這里指酒。言貪杯好飲,雖然能滿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飲酒耽誤了讀書,會貽誤終身,自釀苦酒,那風(fēng)味可夠受的。后一句寫家人的期望。西窗,這里指婦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負(fù)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結(jié)尾二句諷其來書。言其乘小舟離沙岸而去,不要寄書喲!可謂語重心長!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送別詞,當(dāng)時曹君離別去他的田莊,此人作下此詞勸勉曹君立志學(xué)習(xí),做出一番事業(yè)。洋溢對年輕后進的關(guān)愛之情。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dāng)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xì)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dāng)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5
原文:
菩薩蠻·滿宮明月梨花白
唐代:溫庭筠
滿宮明月梨花白,故人萬里關(guān)山隔。金雁一雙飛,淚痕沾繡衣。
小園芳草綠,家住越溪曲。楊柳色依依,燕歸君不歸。
譯文:
滿宮明月梨花白,故人萬里關(guān)山隔。金雁一雙飛,淚痕沾繡衣。
灑滿庭中的月光啊,像院里的梨花一樣白,你可照見我那思念的人兒么,相隔萬里多少關(guān)塞。繡衣上一雙金雁展翅欲飛,淚濕羅衫時更愁歡情難再。
小園芳草綠,家住越溪曲。楊柳色依依,燕歸君不歸。
看小園綠草凄凄,想起故鄉(xiāng)彎彎的越溪。楊柳輕舞著依依春情,春燕歸來帶著無邊的春意。燕歸人卻不歸來,不知何時才能與他相聚。
注釋:
滿宮明月梨花白,故人萬里關(guān)山隔。金雁(yàn)一雙飛,淚痕沾繡衣。
滿宮:猶“滿室”。故人:友人。這里實指遠(yuǎn)人。金雁:指繡衣上的圖案,此指遠(yuǎn)方親人來函。古人有鴻雁傳書的說法。
小園芳草綠,家住越溪曲。楊柳色依依,燕歸君不歸。
越溪:水名,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省境內(nèi),相傳西施曾在此溪中浣紗。曲:彎曲幽深的地方。依依:輕柔的樣子。君:指遠(yuǎn)離家鄉(xiāng)之男子。一說,指宮女。燕:雪本作“雁”。
賞析:
此詞寫思鄉(xiāng)懷人之情。上片以眼前之景,引出春光流逝,故人萬里,音信疏隔,悲思深重。下片先設(shè)想家鄉(xiāng)情景,復(fù)以故人盼歸抒己懷鄉(xiāng)之情。這首詞情致凄惻,音促而語婉。語言貼合溫詞造語精工、密麗濃艷的'風(fēng)格。
此詞上片寫宮廷光景,明月相照,梨花盛開,正是初春季節(jié)。開首一句,既點明時當(dāng)春夜,又有“花好月圓”之意。然而詞人筆鋒一轉(zhuǎn),下句說遠(yuǎn)人被“萬里關(guān)山”所“隔”和金雁雙飛,則月圓而人不圓,自然興起下兩句彈箏寄意而淚沾繡衣,其情與景的對比格外鮮明強烈。一往情深的思念,镕鑄在這兩句中。
下片女子以越女西施自況,西施雖然色美,又當(dāng)芳草又綠,楊柳依依,其奈“燕歸人不歸”。讓人想起《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名句。寂寞和惆悵,又在言外。
這是一首宮詞,章法頗為別致。全篇于清綺流麗中彌漫著深長的傷感意味,雖不作激烈情緒迸發(fā)語,但自能以真切濃摯的怨思動人。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6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郁孤臺下清江水,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
中間多少行人淚。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北望長安,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可憐無數(shù)山。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
青山遮不住,
bì jìng dōng liú qù
畢竟東流去。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
江晚正愁余,
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
山深聞鷓鴣。
作者背景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在今山東)人。21歲參加抗金起義,后率軍南歸,屢遭打擊,郁郁而終。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并稱“蘇辛”。
注詞釋義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郁孤臺: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jīng)贛州向東北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余: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shù)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于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fù)大宋江南的統(tǒng)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fā)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后,辛棄疾途經(jīng)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fù),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后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后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huán)宛曲之美;善于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賞析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lián)翩萬馬來無數(shù)。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fā),總向愁中白。拍手笑山鷗,一身都是愁。
這首詞寫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當(dāng)時,辛棄疾任江東撫司參議官,是江東留守葉衡的部屬。葉衡對辛棄疾頗為器重,后來他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立即推薦稼軒為“倉部郎官”。寫此詞時,葉衡尚未作“丞相”,題目云“為葉丞相賦”,是后來追加的。
開篇即用擬人手法,說“青山”想和“高人”說話,“聯(lián)翩戰(zhàn)馬來無數(shù)”,是說“青山”心情迫切,象千軍萬馬一樣接連不斷地向人跑來。山頭的云霧飛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稼軒造句,堪稱奇絕!凹(xì)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這兩句說,山間云霧在徘徊,(人)盼望降雨卻始終沒有盼來。這里描寫山間煙云滾滾,山雨欲來的情景,但雨沒有盼到,他不免失望。這里顯然是借“青山”、“煙雨”來表達(dá)自己的思想。詞人壯志未酬,盼望與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國事,希望抗戰(zhàn)高潮到來……這一切最終并未實現(xiàn),他不免悵然若有所失。
下片緊承上片,集中寫“愁”。
“人言頭上發(fā),總向愁中白。”這兩句大意說,人們都說頭發(fā)是因為憂愁而變白的?梢韵胍,詞人因憂愁國事,此時頭發(fā)可能白了不少,雖然他這一年不過三十五歲!芭氖中ι锄t,一身都是愁!苯Y(jié)尾兩句,詼諧有趣,而寓意頗深。他看到那滿山雪白的沙鷗,由白發(fā)象征“愁”,想到沙鷗“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事實上當(dāng)抗戰(zhàn)低潮之際,有些人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絕望,而辛棄疾對敵斗爭的信心始終并未泯滅,這就難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鷗了。
本詞設(shè)喻巧妙,想象奇特,寫“青山”、“煙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騰的氣勢。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負(fù)和憤懣,都在寫景中委婉含蓄地表達(dá)出來。(王方。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7
菩薩蠻·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
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ㄊ侨ツ昙t,吹開一夜風(fēng)。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guān)情,黃鸝三兩聲。
翻譯
幾間茅草屋悠閑地面臨著水面,我穿著窄小的衣衫戴著短小的帽子徜徉在那垂楊的樹叢里邊。要說花朵還是去年開得最鮮紅,那可是一夜之間春風(fēng)把它吹開了,它怎能不紅艷艷。
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樹梢上仰臥著,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來便是這夜晚。什么東西最關(guān)系到人的感情,想去想來還是那深藏在那樹叢里面的黃鸝鳥叫喚的兩三聲。
注釋
閑:悠閑,閑適。
窄袖短帽:指便裝衣帽。
梢梢:樹梢。
新月:農(nóng)歷月初形狀如鉤的月亮。
偃:息臥。
關(guān)情:使人動情;關(guān),牽動,動心。
賞析
《菩薩蠻》是一首集句詞,即全用前人詩句雜綴成詞。王安石一生寫了不少集句詩,當(dāng)時人們竟相仿效,成為一種風(fēng)氣。他不僅集句為詩,也集句為詞,這也可以說是他的首創(chuàng),同時的蘇軾、黃庭堅,后來的辛棄疾等,皆相效法。集句為詞,除了要諳熟前人作品外,還要考慮句式長短,對偶聲韻,但最主要的是在詞意上須安排妥帖,情思連續(xù),使之如出己口,真正為自己表情達(dá)意服務(wù)。只有如此,集句詞才算是一種藝術(shù)創(chuàng)作,否則只是一領(lǐng)破衲衣而已。
王安石卜居半山是他晚年罷相后回到金陵時,此時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遭到廢除,自己也落職出京,政治局面以至自己的身份地位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皵(shù)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開首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環(huán)境與身份。往昔重樓飛檐、雕欄畫棟的官宦居處換成了筑籬為墻,結(jié)草作舍的水邊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閑人裝束取代了過去的冠帶蟒服。作者從九重宸闕的丹墀前來到了水邊橋畔的垂楊里。對于這種遭際的變化,王安石采取一種安然自適的態(tài)度。一個“閑”字渲染出淡泊寧靜的生活環(huán)境。也點出了作者擺脫宦海遠(yuǎn)離風(fēng)塵的村野情趣。兩句閑雅從容,雖然是從前人詩句中摘錄而成,但指事類情,貼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著兩句是寫景:“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fēng)!币幌Υ猴L(fēng)來,吹開萬紫千紅,風(fēng)光正似去年。但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參照唐人的原句“發(fā)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殷益《看牡丹》),不難覺得作者也包含著與前人相同的感慨。但是,作為一個曾經(jīng)勵志改革的政治家,他對花事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僅僅是時光流逝、老之將至的嘆息,更包含著他壯志末酬的憂愁。
這種憂愁和嘆息并不僅僅是關(guān)乎自已個人寵辱得失,更包含著對政局國事的關(guān)切憂慮。因此在看似閑適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風(fēng)聲,都會引起這位政治家的敏感與關(guān)注,而被賦予某種象征的意義:“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弊髡咦頌儗,再不必隨班上朝參預(yù)政事,生活是如此閑逸,但是,酒醒夢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風(fēng)明月,而是風(fēng)吹云走、月翳半規(guī)的.昏沉夜色。如果將“新月偃”這一富于象征的景象聯(lián)系當(dāng)時新法廢除,新派落職,宋哲宗年幼不能理事,太皇人后高氏聽政起用舊黨的政治局而,認(rèn)為作者用比興的手法寓示對國家政局的關(guān)懷,恐怕也不是郢書燕說。
但是,自己下野的身份,茅舍卜居的環(huán)境畢竟是遠(yuǎn)離了政治中心,他此時的所志所適,也惟有閑逸而已,因此最后二句自然地歸結(jié)到閑情上:“何物最關(guān)情,黃鸝三兩聲!弊髡咦詥栕源穑瑢懙煤疃囗嵱崎L。據(jù)馮贄《云仙雜記》引《高隱外書》云:“戴頤攜黃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濤腸鼓吹,汝知之乎?”可見王安石的寄情黃鸝。不僅要表現(xiàn)在鳥語花香中的閑情逸趣,更是顯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塵拔俗的耿直人格。
在安逸澹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著政治家的襟懷心志,在閑雅流麗的風(fēng)調(diào)里顯示著改革家的才性骨力。素潔平易而又含蓄深沉是這首詞的基本特色,雖是集句,也體現(xiàn)了王安石詞“一洗五代舊習(xí)”(劉熙載《藝概-詞曲慨》)的創(chuàng)作個性。
但是,這首詞最值得稱道的是集詩句為詞這一藝術(shù)形式。這是王安石的發(fā)明。唐人豐富的詩歌遺產(chǎn),成了王安石現(xiàn)成的詞句,除了第三句取自唐人殷益的《看牡丹》外,其余亦多出自唐詩,第一句用的是劉禹錫《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钡谖寰涞某鎏幨琼n愈的《南溪始泛》:“點點暮雨飄,梢梢新月偃!钡诹鋪碜苑叫档脑姡ㄊь}):“午醉醒來晚,無人夢自驚。”如此信手拈來,隨意驅(qū)策,使之協(xié)律人樂,變詩為詞,確實體現(xiàn)了作者學(xué)富才高的創(chuàng)作功力。這首集句詞的成功更重要的還是作者用前人的詩句創(chuàng)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為自己表情達(dá)意服務(wù),并通過自己的精心組合安排,使之渾然無跡,如同己作。
創(chuàng)作背景
關(guān)于《菩薩蠻》創(chuàng)作時間,宋黃庭堅《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小序記曰:“王荊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壘石作橋,為集句云!卑袋S庭堅與王安石同時而年輩稍晚,所記當(dāng)有據(jù),可信。由此可知該詞作于詞人晚年罷相后隱居江寧(今南京)鐘山半山園時。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8
原文:
菩薩蠻·七夕
[宋代]蘇軾
風(fēng)回仙馭云開扇,更闌月墜星河轉(zhuǎn)。枕上夢魂驚,曉檐疏雨零。
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黑夜即將過去,太陽即將出現(xiàn)。五更天時銀河斜轉(zhuǎn)月落大地。牛郎織女從夢魂中驚醒過來,淚涕縱橫,天上落下了細(xì)小的雨點。
牛郎和織女雖然是短暫相逢,但卻永遠(yuǎn)和天一同存在。他們始終不羨慕人間的生活,因為人間煩惱太多了,日子難過。
注釋
菩薩蠻:詞牌名,正體雙調(diào)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
仙馭:指風(fēng)伯、云師駕車而來,意即風(fēng)起云涌,天氣發(fā)生了變化。
云開扇:作為扇翣掩障太陽的云移開了。
更闌:更殘,五更天。闌,所剩無幾。
星河轉(zhuǎn):謂銀河斜轉(zhuǎn),表示夜深。
驚:驚醒,醒過來。
草草:匆忙。
長共天難老:永遠(yuǎn)和天一同存在,不會老死。
人間日似年:人世間的日子難過,這是說明上句牛郎、織女“不羨人間”的理由。
賞析:
這首詞寫的時令為“更闌月墮星河轉(zhuǎn)”的拂曉時刻。此詞上片寫七夕之夜牛郎織女的依戀難舍之綿綿深情;下片寫七夕之晨牛郎織女分手后的傷離恨別的'心態(tài)。全詞立意新巧,構(gòu)思獨特。
此詞上片寫七夕之夜牛郎織女的依戀難舍之綿綿深情。
“風(fēng)回仙馭云開扇,更闌月墮星河轉(zhuǎn)!变秩玖伺@煽椗藭r趨人散的時空氣氛:旋風(fēng)吹,仙車奔,扇云開,面臨蒼涼環(huán)境;時過五更,月落大地,星河轉(zhuǎn)移,逼近分手時光。
“枕上夢魂驚,曉檐疏雨零”,細(xì)膩描繪了牛郎織女如夢初醒、夢魂驚嘆、淚涕縱橫的神態(tài)!皦簟、“曉”二字貫穿上片,頗有“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宋代秦觀《鵲橋仙》)的難言倜儻。
下片寫七夕之晨牛郎織女分手后的傷離恨別的心態(tài)。
“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背猩弦晦D(zhuǎn),妙筆生靈。縱然一夕相逢,來去匆匆,相會短暫,但是共天久長的仙界的牛郎也好,織女也好,兩情久長,豈在朝朝暮暮。生命是永恒的,青春是不衰的。這正是天界令人神往的地方。
“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東坡用了一個頂真手法,透過一層,道出了“天難老”的妙諦和東坡內(nèi)心難言的余悸:牛郎織女雖然一年只有一次相會時間,但終究比人間美好,人間不值得羨慕,因為人間煩惱太多了,度過一天好像熬過一年那樣長久,艱難。最后兩句,文彩似乎不濃,卻道出了人生的深奧哲理,令人回味。
自古以來,多少文學(xué)家,多少文學(xué)作品大寫特寫諸如七夕仙女思凡、下凡,甚至與凡人結(jié)為伉儷,生兒育女,白頭偕老。東坡一反古今陳說,把天界寫得“長共天難老”那么美好,把人間寫得“度日如度年”那么艱難。全詞立意新巧,構(gòu)思獨特。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9
古詩原文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拼音版注音:
xiǎo shān chóng dié jīn míng miè , bìn yún yù dù xiāng sāi xuě 。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
lǎn qǐ huà é méi , nòng zhuāng shū xǐ chí 。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zhào huā qián hòu jìng , huā miàn jiāo xiāng yìng 。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xīn tiē xiù luó rú , shuāng shuāng jīn zhè gū 。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譯文翻譯
眉妝漫染,疊蓋了部分額黃,鬢邊發(fā)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懶得起來,畫一畫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了前鏡,又對后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穿上的綾羅裙襦,繡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注釋解釋
小山: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另外一種理解為:小山是指屏風(fēng)上的圖案,由于屏風(fēng)是折疊的,所以說小山重疊。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明滅:隱現(xiàn)明滅的樣子。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fēng)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涂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
鬢云:像云朵似的鬢發(fā)。形容發(fā)髻蓬松如云。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云影輕度。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蛾眉:女子的眉毛細(xì)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須,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后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弄妝:梳妝打扮, 修飾儀容。
羅襦:絲綢短襖。
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dāng)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創(chuàng)作背景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是唐代文學(xué)家溫庭筠的代表詞作。此詞寫女子起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tài),以及妝成后的情態(tài),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的心境。詞人把女子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tài)也寫得十分嬌柔,仿佛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全詞成功地運用了反襯手法,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nèi)心的寂寞空虛。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詞風(fēng)和藝術(shù)成就。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約作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后期。據(jù)《唐才子傳》和《北夢瑣言》記載,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相國令狐绹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據(jù)此可知《菩薩蠻》諸詞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dāng)在大中四年(850)十月至十三年(859)十月之間,《唐五代文學(xué)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852)前后,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
詩文賞析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為了適應(yīng)宮廷歌伎的聲口,也為了點綴皇宮里的生活情趣,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tài)也寫得十分嬌柔,仿佛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
詞學(xué)專家周汝昌先生認(rèn)為:此篇通體一氣。精整無只字雜言,所寫只是一件事,若為之?dāng)M一題目增入,便是“梳妝”二字。領(lǐng)會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妝者,以眉為始;梳者,以鬢為主;故首句即寫眉,次句即寫鬢。
小山,眉妝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于《海錄碎事》,為“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時時見于當(dāng)時詞中,如五代蜀秘書監(jiān)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妝,雙關(guān)語),小山妝!闭感∩矫级。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云:“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妝時!币嗾龑懗繆y對鏡畫眉之情景?芍∩奖局^淡掃蛾眉,實與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yuǎn)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1)不知全詞脈絡(luò),誤以首句與下無內(nèi)在聯(lián)系;(2)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fēng)”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著落,章法脈絡(luò)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往往讀平聲而義為去聲,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聲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dāng)于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為山,再將鬢喻為云,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luò)。蓋晨間閨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fā)縷,掩于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xiàn)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構(gòu)為一幅春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曰懶起,并非不起,是嬌懶遲遲而起也。閨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芭獖y”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并下,脈絡(luò)最清。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yuǎn)與“懶”相為呼應(yīng),近與“弄”字互為注解!芭弊肿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后以兩鏡前后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biāo)準(zhǔn)。其前鏡,妝臺奩內(nèi)之座鏡也;其后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之與人面,亦交互重疊,至于無數(shù)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妝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shè)?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于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lán)本”者也。蓋言梳妝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閨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與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妝者相應(yīng)。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于組織聯(lián)絡(luò),回互呼應(yīng)之妙。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對后世頗有影響。電視連續(xù)劇《后宮甄嬛傳》劇終曲曾采用此詞原文為歌詞,由劉歡作曲,姚貝娜演唱。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蟲聲泣露驚秋枕,羅幃淚濕鴛鴦錦。
獨臥玉肌涼,殘更與恨長。
陰風(fēng)翻翠幔,雨澀燈花暗。
畢竟不成眠,鴉啼金井寒。
譯文
深秋的蟲聲好似哭泣聲,驚醒睡起中的女子,帷帳里的她不由得哭了起此。每夜獨自一人冷冷落落,殘更與起一樣長。
寒風(fēng)呼嘯,用力吹著綠簾子,雨卻是綿綿地下著。畢竟已經(jīng)睡不下去,只聽叫寒冷的井外,傳此了一聲鴉啼。
注釋
菩薩蠻:詞牌名,又名《子夜歌》《重疊金》《花溪碧》,雙調(diào)四十四字,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zhuǎn)。
羅幃:帷帳。鴛鴦錦:繡有鴛鴦圖案的錦被。
玉。褐概袁摑崪貪櫲缬竦'肌膚。
陰風(fēng):冬風(fēng),此指寒風(fēng)、冷風(fēng)。翠幔:翠綠色的紗帳。
雨澀:細(xì)雨*不爽,有滯澀之感。燈花:燈心余燼結(jié)成的花形。
金井:施有雕欄的井。
賞析:
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元祐舊黨被打壓,秦觀一貶再貶,多次流放,漂泊各地,他在這個時期所寫的女性大多獨守空房,凄涼悲苦。這首詞即是秦觀這一時期的作品,其具體創(chuàng)作年代不得而知,或認(rèn)為這首詞是秦觀早期作品,可備一說。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菩薩蠻·新寒中酒敲窗雨
清代:納蘭性德
新寒中酒敲窗雨,殘香細(xì)裊秋情緒。才道莫傷神,青衫濕一痕。
無聊成獨臥,彈指韶光過。記得別伊?xí)r,桃花柳萬絲。
譯文:
新寒中酒敲窗雨,殘香細(xì)裊秋情緒。才道莫傷神,青衫濕一痕。
乍暖還寒的天氣下著小雨,酒醉后殘存的余香似乎也在模仿著秋天的傷感情緒。果然是在懷念遠(yuǎn)方的人啊,連眼淚都把青衫濕潤了。
無聊成獨臥,彈指韶光過。記得別伊?xí)r,桃花柳萬絲。
相思之情不勝愁苦,我一個人孤枕而眠,更覺煩悶無聊。彈指間,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復(fù)返,還記得當(dāng)初和你分別時,桃花千樹、楊柳依依的畫面,這一切多么令人懷念又惆悵啊。
注釋:
新寒中酒敲窗雨,殘香細(xì)裊(niǎo)秋情緒。才道莫傷神,青衫(shān)濕一痕。
中酒:猶酒酣,非醉非醒之狀態(tài)。青衫:古代學(xué)子或官位卑微者所穿的衣服。
無聊成獨臥,彈指韶(sháo)光過。記得別伊?xí)r,桃花柳萬絲。
彈指:極短的時間。本為佛家語。韶光:美好的時光,此處指春光。
賞析:
這首詞寫思念之苦。
詞先由凄苦情緒寫起。上片第一句,“新寒中酒敲窗雨”,“中酒”意思是喝醉酒,新寒是指寒冷冬季來臨前時期,即深秋時節(jié)!皻埾慵(xì)裊秋情緒”,意思是說:悲秋的情緒,像一縷殘香,細(xì)裊如絲,縈繞心頭,窗外的秋雨,不斷地敲打著窗門,也敲打著他的心扉,這兩句表達(dá)了詞人當(dāng)時凄苦的.心境。他在周圍一片靜寂中,望著香爐里的殘煙,裊裊升起,滿腹愁思,只能以酒澆愁。秋風(fēng)秋雨,蕭颯凄涼,攪得人愁懷似醉!安诺滥獋瘢嗌罎褚缓邸。道出了詞人心情凄苦惆悵的緣由,正是因為思念心上人。詩人以“酒”、“雨”、“煙”幾樣景物,構(gòu)成一幅凄殘景象,把抒情主人公愁腸百結(jié)、淚灑衣衫的思念之苦,巧妙而又充分地表現(xiàn)了出來。
下片“無聊成獨臥,彈指韶光過”。指的是盡管孤枕而眠,彈指間,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復(fù)返,可是思念之心卻清清醒醒,他依然還清楚地回憶著春天分手時的情景。詞人在這里卻將筆鋒一轉(zhuǎn):“記得別伊?xí)r,桃花柳萬絲!敝魅斯难劬σ涣镣蝗谎矍俺霈F(xiàn)一派春意融融、情意纏綿的幸福畫面。這桃紅柳綠的嫵媚景色,這如此美好的幸;貞,與前面的“新寒”、“窗雨”、“淚痕”的慘淡孤寂的情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出人意外,令人回味。層層深入地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又以反常的出人意外的感受表現(xiàn)感情的起伏變化,是詞人最為熟悉,并且運用最多也最為成功的藝術(shù)手法。
全詞情思翻轉(zhuǎn)跳宕,屈曲有致,相思之苦表現(xiàn)得哀婉曲折。非有切身的體會,不會寫得如此神采飄搖,真實細(xì)膩,令人感到一絲悵然。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2
菩薩蠻·秋閨
徐燦〔清代〕
西風(fēng)幾弄冰肌徹,玲瓏晶枕愁雙設(shè)。時節(jié)是重陽,菊花牽恨長。
魚書經(jīng)歲絕,燭淚流殘月。夢也不分明,遠(yuǎn)山云亂橫。
鑒賞
這是一首閨怨詞,是作者早起與其夫分陳之主居兩地時所作。上片由景生情。秋風(fēng)吹得女主人公冰肌寒透了,它卻那般不解人意,只顧一味惱人。身體感知的是時節(jié)的變遷,時節(jié)物侯的變遷不免令人顧影生憐。因為“玲此晶枕愁雙設(shè)”——即使美麗的水晶枕也徒為虛設(shè)?粗鼈冸p倚的樣兒怎不使人感念自身的孤單。此處點明的是“愁”,“雙”乃愁緣起。重陽節(jié)是登高的好日子,親朋友伴原該簪上菊花,喜悅地相偕而出。而此時此刻,菊花著吉祥之物,卻牽出了幾多對遠(yuǎn)人的思念,讓人恨恨難消!下片自道心事。恨的卻是遠(yuǎn)方人久無魚書,音信全無。獨守閨中人的深情,怕只有深夜時長燃的蠟燭和佛曉前的.淡月相知吧!盃T淚流殘月”,見出從傍晚到深夜,又從深夜到天明,主人公徹夜不能成眠。想拖個吉夢在夢中見他,卻也恍恍惚惚,醒轉(zhuǎn)來只見得一抹遠(yuǎn)山、亂云簇簇。這首小詞,將獨守空閨女子的落寞凄苦之情,表現(xiàn)的細(xì)膩而又蘊藉。
徐燦
徐燦(約1618-1698),字湘蘋,又字明深、明霞,號深明,又號紫言(竹字頭)。江南吳縣(今蘇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女詞人、詩人、書畫家,為“蕉園五子”之一。光祿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學(xué)士海寧陳之遴繼妻。從夫宦游,封一品夫人。工詩,尤長于詞學(xué)。她的詞多抒發(fā)故國之思、興亡之感。又善屬文、精書畫、所畫仕女設(shè)色淡雅、筆法古秀、工凈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畫水墨觀音、間作花草。著有《拙政園詩馀》三卷,詩集《拙政園詩集》二卷,凡詩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3
菩薩蠻·玉盤寸斷蔥芽
王國維〔近現(xiàn)代〕
玉盤寸斷蔥芽嫩,鸞刀細(xì)割羊肩進。不敢厭腥臊,緣君親手調(diào)。
紅爐赪素面,醉把貂裘緩。歸路有余狂,天街宵踏霜。
譯文
精美的盤中嫩蔥都是一寸來長,精致的是刀切割好了羊肉。不敢埋怨羊肉腥,因為這是你親手為我烹調(diào)的。溫暖的火爐映著酒醉的臉龐,乘著酒醉,把身上的毛皮大衣脫掉。我踏著京城里的街道,在這回去的路上仍“帶著幾分醉意。
注釋
玉盤:盤子的美稱。寸斷蔥芽:《資治通鑒》卷四十五載,東漢陸續(xù)以楚王英事系獄,其母自吳來洛陽,作食以饋續(xù)。續(xù)對食悲泣不自勝,治獄使者問其故,續(xù)曰:“母來不得見,故悲耳!眴柡我灾,續(xù)曰:“母截肉未嘗不方,斷蔥以寸為度,故知之!丙[刀:刀環(huán)有鈴的刀。羊肩:羊腿。進:獻上。腥躁:泛指生肉的氣味。紅爐:燒得很旺的火爐,此當(dāng)指火鍋。赪(chēng)素面:使素面變紅。赪,紅色。素面,不施脂粉之天“美顏。貂裘:貂皮制成的衣裘。緩:寬松,此指把外衣脫下。天街:京城街道。
賞析
第一句和第二句,作者在開頭一句就用了古代的典故以贊美對方的手藝并略免輕供保薄之嫌。潔凈如玉的`盤中擺著又白又嫩的蔥段兒,首先就給人一種精雅漂亮的印象;“寸斷蔥芽”令人聯(lián)想到女性做事之有規(guī)矩、有尺度。細(xì)切“羊肩”,體現(xiàn)了女主人禮貌待客之道。
第三句和第四句,進餐中帶有情義,寄情于伊人之“親手”,突出了對女主人的尊敬之意。
第五、六句,寫當(dāng)爐喝酒進餐的豪情,體現(xiàn)了詞人晚餐的愉快和賓主間的融洽,人物刻畫細(xì)致,見神態(tài)。簡體字中將“面”、“麺”并為一“面”字,在表述和傳達(dá)方面造成許多誤會和混淆,實甚不當(dāng)。此處“素面”因“紅爐”而微微泛紅(“赪”),越發(fā)顯得嬌媚。此處只是表達(dá)了作者吃得高興的意思。
最后兩句寫“歸路”興且不淺。從那個“馀”字可以看出,作者所要強調(diào)的還不是歸路上的狂而是酒宴上的狂;這個“狂”字,暗地里有一種模仿魏晉士人那種不拘禮法的作風(fēng)之意。從“紅爐”的室內(nèi)走上“踏霜”的“天街”,這里邊便有了一種從暖到寒、從醉到醒的感覺,而這種寒冷與清醒的感覺,正好成了剛才晚餐時那種耽溺與任縱之情緒的一個反襯。
詞中作者欲為男子制作一幅風(fēng)俗素描,便借女子的雙眼作為觀察點,串起所要表達(dá)的景象,這叫愛情線索,符合作者那瑰麗溫馨的詞風(fēng)要求。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4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唐 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譯文
眉妝漫染,額上的額黃半明半暗的閃耀著,鬢邊發(fā)絲散漫將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頰。懶懶地?zé)o心去描彎彎的眉,遲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妝。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了前鏡,又對后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剛穿上的嶄新綾羅短衣,上邊繡貼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注釋
小山: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另外一種理解為:小山是指屏風(fēng)上的圖案,由于屏風(fēng)是折疊的,所以說小山重疊。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明滅:隱現(xiàn)明滅的樣子。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fēng)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涂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
鬢云:像云朵似的鬢發(fā)。形容發(fā)髻蓬松如云。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云影輕度。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蛾眉:女子的眉毛細(xì)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須,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后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弄妝:梳妝打扮, 修飾儀容。
羅襦:絲綢短襖。
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dāng)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約作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年)后期,具體時間不詳。據(jù)《唐才子傳》和《北夢瑣言》記載,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相國令狐绹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據(jù)此可知《菩薩蠻》諸詞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dāng)在公元850年(大中四年)十月至公元859年(十三年)十月之間,《唐五代文學(xué)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852)前后,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
賞析
這首《菩薩蠻》詞以精致的構(gòu)思,精美的語言,寫閨中思婦獨處的情懷,刻畫出一位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妝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于《海錄碎事》,為“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時時見于當(dāng)時詞中,如五代蜀秘書監(jiān)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妝,雙關(guān)語),小山妝!闭感∩矫级。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云:“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妝時!币嗾龑懗繆y對鏡畫眉之情景?芍∩奖局^淡掃蛾眉,實與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yuǎn)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不知全詞脈絡(luò),誤以首句與下無內(nèi)在聯(lián)系;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fēng)”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著落,章法脈絡(luò)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往往讀平聲而義為去聲,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聲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dāng)于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為山,再將鬢喻為云,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luò)。蓋晨間閨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fā)縷,掩于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xiàn)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構(gòu)為一幅春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曰懶起,并非不起,是嬌懶遲遲而起也。閨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弄妝”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并下,脈絡(luò)最清。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yuǎn)與“懶”相為呼應(yīng),近與“弄”字互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后以兩鏡前后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biāo)準(zhǔn)。其前鏡,妝臺奩內(nèi)之座鏡也;其后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之與人面,亦交互重疊,至于無數(shù)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妝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shè)?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于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lán)本”者也。蓋言梳妝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閨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與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妝者相應(yīng)。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于組織聯(lián)絡(luò),回互呼應(yīng)之妙。
全篇內(nèi)容是寫一個女子早晨自嬌臥未醒,宿妝已殘而懶起梳妝,而妝畢簪花照鏡,而穿上新羅襦之 過程。結(jié)構(gòu)亦循此次序作直線型之描敘,極清晰明了。此詞寫閨怨之情,卻不著一字點破,而是通過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動作、服飾,讓讀者由此去窺視其內(nèi)心的隱秘。尤其是詞的末二句“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溫庭筠詞密麗濃艷的風(fēng)格,而且以詠物襯人情,更見蘊藉。
在格律上,詞作采用了仄韻和平韻交錯變換的調(diào)式來表現(xiàn)曲折細(xì)膩的思想感情,而“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二句,不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個響亮的去聲字:“照”“后”“鏡”“面”“映”,置于換頭之處,吟唱時,就更加顯得跌宕飛動,抑揚頓挫。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水精簾里頗黎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fēng)。
蕊黃無限當(dāng)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相見牡丹時,暫來還別離。
翠釵金作股,釵上蝶雙舞。心事竟誰知,月明花滿枝。
翠翹金縷雙鸂鶒,水文細(xì)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紅滿枝。
繡衫遮笑靨,煙草黏飛蝶。青瑣對芳菲,玉關(guān)音信稀。
杏花含露團香雪,綠楊陌上多離別。燈在月朧明,覺來聞曉鶯。
玉鉤褰翠幕,妝淺舊眉薄。春夢正關(guān)情,鏡中蟬鬢輕。
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
畫羅金翡翠,香燭銷成淚。花落子規(guī)啼,綠窗殘夢迷。
鳳凰相對盤金縷,牡丹一夜經(jīng)微雨。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長。
畫樓相望久,闌外垂絲柳。音信不歸來,社前雙燕回。
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
翠鈿金壓臉,寂寞香閨掩。人遠(yuǎn)淚闌干,燕飛春又殘。
滿宮明月梨花白,故人萬里關(guān)山隔。金雁一雙飛,淚痕沾繡衣。
小園芳草綠,家住越溪曲。楊柳色依依,燕歸君不歸。
寶函鈿雀金鸂鶒,沈香閣上吳山碧。楊柳又如絲,驛橋春雨時。
畫樓音信斷,芳草江南岸。鸞鏡與花枝,此情誰得知。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時節(jié)欲黃昏,無憀獨倚門。
夜來皓月才當(dāng)午,重簾悄悄無人語。深處麝煙長,臥時留薄妝。
當(dāng)年還自惜,往事那堪憶;对旅鳉,錦衾知曉寒。
雨晴夜合玲瓏日,萬枝香裊紅絲拂。閑夢憶金堂,滿庭萱草長。
繡簾垂箓簌,眉黛遠(yuǎn)山綠。春水渡溪橋,憑闌魂欲消。
竹風(fēng)輕動庭除冷,珠簾月上玲瓏影。山枕隱濃妝,綠檀金鳳凰。
兩蛾愁黛淺,故國吳宮遠(yuǎn)。春恨正關(guān)情,畫樓殘點聲。
玉纖彈處真珠落,流多暗濕鉛華薄。春露浥朝花,秋波浸晚霞。
風(fēng)流心上物,本為風(fēng)流出?慈”∏槿,羅衣無此痕。
譯文
眉妝漫染,額上的額黃半明半暗的閃耀著,鬢邊發(fā)絲散漫將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頰。懶懶地?zé)o心去描彎彎的眉,遲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妝。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了前鏡,又對后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剛穿上的嶄新綾羅短衣,上邊繡貼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注釋
小山: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另外一種理解為:小山是指屏風(fēng)上的圖案,由于屏風(fēng)是折疊的,所以說小山重疊。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明滅:隱現(xiàn)明滅的樣子。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fēng)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涂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
鬢云:像云朵似的鬢發(fā)。形容發(fā)髻蓬松如云。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云影輕度。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蛾眉:女子的眉毛細(xì)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須,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后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弄妝:梳妝打扮,修飾儀容。
羅襦:絲綢短襖。
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dāng)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賞析:
此詞約作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年)后期,具體時間不詳。據(jù)《唐才子傳》和《北夢瑣言》記載,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相國令狐绹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據(jù)此可知《菩薩蠻》諸詞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dāng)在公元850年(大中四年)十月至公元859年(十三年)十月之間,《唐五代文學(xué)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852)前后,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01-27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01-17
《菩薩蠻》的原文及賞析05-05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03-09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09-21
菩薩蠻·春閨原文賞析10-17
(精選)菩薩蠻·春閨原文及賞析10-15
菩薩蠻·詠梅原文及賞析10-07
菩薩蠻·春閨原文及賞析05-26
《菩薩蠻·回文》原文及賞析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