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5-08-25 13:35:01 好文 我要投稿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1

  滿宮花·雪霏霏

  五代魏承班

  雪霏霏,風(fēng)凜凜,玉郎何處狂飲?醉時想得縱風(fēng)流,羅帳香帷鴛寢。

  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見繡屏孤枕。少年何事負初心?淚滴縷金雙衽。

  注釋

  霏霏:雨雪密布紛飛的樣子。

  風(fēng)凜凜(lǐn ):—北風(fēng)凜冽。

  縷金雙衽(rèn):金線繡的雙袖。衽:本為衣襟。這里說“雙衽”,可理解為“雙袖”。

  評析

  這首詞寫少婦的哀怨。

  上片首二句對舉成文,境界凄冷,是女主人公周遭的環(huán)境,與后面所表現(xiàn)的她內(nèi)心的凄寂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坝窭伞比,為女主人公的`想象之辭,用“玉郎”在外縱情,反襯自己的孤獨。

  下片二句是上片感情的直接抒發(fā),“春朝秋夜”,喻時日之長。哀怨之深!吧倌辍倍,癡情反問,曲盡怨恨,而怨愈重,情彌深。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2

  對雪

  杜甫 〔唐代〕

  戰(zhàn)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fēng)。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數(shù)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譯文

  悲嘆痛哭的是數(shù)萬戰(zhàn)死的將士,懷愁吟唱的是獨坐床邊的杜陵老翁。

  亂云低垂籠罩著淡薄的暮靄,急雪翻騰回舞于凜冽的寒風(fēng)。

  瓢已丟棄,酒杯中再無滴酒,爐內(nèi)無火仍映得眼前一片通紅。

  數(shù)座州府的消息已被隔斷,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劃著字。

  鑒賞

  此詩寫于安史之亂陷落時候,杜甫被迫困居孤城。詩題“對雪”,卻正是國仇家恨一起都來時候,對雪窮身,國事凋零,因為白描;非特因雪寄興,也非僅僅自傷困頓。卻是從一個個體遭遇的側(cè)面,描寫整個時局國勢的`困窘無奈狀況。杜甫稱為“詩史”,能將個人感遇融合到時局國事的大背景里,從憂身而到憂國,故詩境界深,格局大,意境遠,氣韻厚。所以此詩以“戰(zhàn)哭多新鬼”起,以“數(shù)州消息斷”結(jié),很有電影劇本的剪輯特色,通過自己的親身感歷從細節(jié)和側(cè)面,去反映整個大的時局戰(zhàn)爭的愁苦艱難狀態(tài)。從此著眼,方是看此詩方法。

  此詩一二句中“戰(zhàn)哭多新鬼”,正暗點了這個使人傷痛的事實。房琯既敗,收復(fù)長安暫時沒有希望,不能不給詩人平添一層愁苦,又不能隨便向人傾訴。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見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獨老翁”,就用一“獨”字,以見環(huán)境的險惡。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fēng)。”正面寫出題目。先寫黃昏時的亂云,次寫旋風(fēng)中亂轉(zhuǎn)的急雪。這樣就分出層次,顯出題中那個“對”字,暗示詩人獨坐斗室,反復(fù)愁吟,從亂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風(fēng),滿懷愁緒,仿佛和嚴寒的天氣交織融化在一起了。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無綠可沽酒瓢便棄,擁爐求暖火只如紅,很樸實近乎枯筆白描的寫法,背后隱言困城無酒、求碳也稀的困窘境地。這大概是看杜詩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然而在描寫大時局的背景下,對個人境遇最直白寫實地手法,卻正是以通過細節(jié)和個體寫實來反應(yīng)大時局大場面的一種最有力的手段。兩句極見困城之物資匱乏,偷生之余生活的窘境。關(guān)于“似”字之疑,固有多解。但是其實這里就是說有爐而火不旺,火苗不起,只有一片紅光罷了,不必更做他解。因為困頓,必思解救。然則作者所能寄盼的好消息全無來處,數(shù)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最后又將個人感遇返還回戰(zhàn)事時局的憂慮之中,完成了從一個片面描寫、感嘆史實全局的一個過程。

  “數(shù)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敝性娙嗽贇w結(jié)到對于時局的憂念。至德元載(756年)至二載(757年),唐王朝和安祿山、史思明等的戰(zhàn)爭,在黃河中游一帶地區(qū)進行,整個形勢對唐軍仍然不利。詩人陷身長安,前線戰(zhàn)況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無從獲悉,所以說“數(shù)州消息斷”,而以“愁坐正書空”結(jié)束全詩。這首詩表現(xiàn)了杜甫對國家和親人的命運深切關(guān)懷而又無從著力的苦惱心情。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杜甫在公元756年(唐肅宗至德元載)冬陷居長安時所作。杜甫在寫這首詩之前不久,頑固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領(lǐng)唐軍在陳陶斜和青坂與安祿山叛軍展開大戰(zhàn),大敗,死傷幾萬人。長安失陷時,詩人逃到半路就被叛軍抓住,解回長安。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3

  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天山雪云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

  北風(fēng)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漢月照銀山,復(fù)逐胡風(fēng)過鐵關(guān)。

  交河城邊鳥飛絕,輪臺路上馬蹄滑。

  晻靄寒氛萬里凝,闌干陰崖千丈冰。

  將軍狐裘臥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

  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

  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

  翻譯

  天山上的云雪終年不開,巍巍千山萬嶺白雪皚皚。

  夜來北風(fēng)卷過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間大雪更厚。

  雪光和著月光照映銀山,雪花追著北風(fēng)飛過鐵關(guān)。

  交河城邊飛鳥早已斷絕,輪臺路上戰(zhàn)馬難以走過。

  寒云昏暗凝結(jié)萬里天空,山崖陡峭懸掛千丈堅冰。

  將軍皮袍久臥不覺溫暖,都護寶刀凍得像要折斷。

  天山正是大雪紛飛之時,送別為友走馬歸還京師。

  冰雪之中怎將心意表示,只有贈您青青松柏樹枝!

  注釋

  開:消散。

  崔嵬:山勢高聳的樣子。

  赤亭口:即赤亭守捉。約在今新疆吐魯番附近。

  漢月:漢時明月,說明月的永恒。

  銀山:銀山磧又稱銀山,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南。

  鐵關(guān):即鐵門關(guān),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guān)之一。

  交河:又名西州,天寶元年改西州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魯番一帶,治所在高昌,今吐魯番東南達克阿奴斯城。

  輪臺:唐代庭州有輪臺縣,這里指漢置古輪臺(今新疆輪臺縣東南)。

  晻靄:昏暗的樣子。

  寒氛:寒冷的云氣。

  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

  陰崖:背陰的山崖。

  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

  都護:官名,漢宣帝置西域都護,總監(jiān)西域諸國,并護南北道,為西域地區(qū)最高長官。

  走馬:跑馬。

  鑒賞

  這是一首贊美天山雪的詩歌。全詩可分為三個部分,開始四句,概括地寫天山雪景之壯觀,從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嶺。雪云凝集,終日不開,使人想見,天山之雪天上來,綿延無盡!扒Х迦f嶺雪崔嵬”,形象地表現(xiàn)出天山雪景的壯闊,聳立云霄,連綿寬廣。這里,明寫雪山,實詠白雪,因此說“雪崔嵬”,而不說山崔嵬,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這兩句寫出了天山雪的靜態(tài)莊嚴。接下去,寫天山雪的動態(tài)威勢:“北風(fēng)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碧焐窖┮汛掎透呗枺瑓s還在不斷增高加厚。北風(fēng)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風(fēng)雪交加的氣勢,氣氛更為強烈,為第二部分具體敘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鋪墊。

  寫天山雪的特色,僅用了八句,寫出了雪的.光華,寫出了雪帶來的嚴寒。白雪光華亮如明月,一句“能兼漢月照銀山”,足以炫人眼目,更何況是漢家之月!皬(fù)逐胡風(fēng)過鐵關(guān)”,天山雪,不但光華照人,更兼呼呼有聲,真是有聲有色。奇寒是天山雪突出的特色,接下去六句,用夸張手法,由外及內(nèi),從各個角度敘寫天山雪的奇寒。兩河相交之處,水草肥美,本是鳥兒樂棲喜游之所,此時卻因畏懼奇寒而絕跡;安西都護府所在地輪臺,馳道寬平,馬兒在上面可以疾步如飛的,此時卻因積雪成冰,馬蹄踏上打滑而寸步難行;云霧和空氣,往日是飄浮流動的,如今也已冷凍凝結(jié);而那崇山峻嶺的背陰處,掛上了千丈冰凌。將軍身上的狐皮大襖,皮厚毛豐,該是很暖和的了,可將軍蜷縮著身子躺著,冷得難耐;都護的佩刀多么堅硬,也幾乎被奇寒冷凍而折斷。這六句詩,寫雪而不見雪,只抓住在雪的世界中的幾件實物:飛鳥、馬蹄、晻靄、陰崖、狐裘和寶刀;加以烘托映襯,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

  第三部分四句詩,寫珍惜友情,依依難舍。細細體味,仍是處處有雪。送別時間,是大雪紛揚之時;贈送的禮物,是傲雪松枝。這一句“惟有青青松樹枝”,意味甚濃,可以想見詩人此時此地的心境:為了國家和百姓的安寧,戍邊將士離開溫暖的家,來到冰天雪地之中,時而堅守陣地,時而馳騁疆場,其凜凜英姿豈不恰似傲雪迎風(fēng)的碧綠松枝!邊塞奇寒是難以忍耐的,戍邊將士,卻樂在其中。誦讀全詩,有寒氣徹骨,卻熱血沸騰,無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國安民之情。

  創(chuàng)作背景

  岑參于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春夏交替東歸,這首詩即作于這時期,約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同時。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4

  [宋]萬俟詠

  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闌干。莫把闌干倚。一望幾重?zé)熕:翁幨蔷┤A。暮云遮。

  【注釋】

 、贌羝冢褐冈鼰艄(jié)期間。

 、诨ㄐ牛褐溉夯ㄩ_放的消息。

  【評解】

  這首詞描述閨中人春日怨情,也是作者借以自況之作。上片寫春候,下片抒怨情,

  明寫春信,暗抒怨情。春雪雖盡,春雨猶寒,花信已傳,人事未動,所以倚欄悄然。而

  “怨”從“莫把”一語傳出。倚欄一望,煙水重重,伊人何在?暮云靄靄,京華被遮,

  不言怨而怨自深。含蓄蘊藉,委曲細膩。

  【集評】

  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雅言之詞,詞之圣者也。發(fā)妙音于律呂之中,運巧思

  于斧鑿之外,平而工,和而雅,比諸刻琢句意而求精麗者遠矣。

  作品賞析:

  此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詞語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將客中思歸的情懷抒寫得娓婉動人。

  上片首兩句先寫客中值上元燈節(jié)!把┍M”則見日暖風(fēng)和,大地回春!秴问洗呵铩べF信》云:“春之德風(fēng),風(fēng)不信(不如期而至),則其花不盛。”故謂花開時風(fēng)名花信風(fēng)。而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上元節(jié)又稱燈節(jié),為賞燈之期。此“燈期”之花信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歐陽修詠小桃詩所云“初見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謂“驚動”,即言春到南樓,時值元宵,小桃開放,如從睡夢中驚醒。

  三、四兩句,寫倚“南樓”之欄干,承上“燈期花信”而來,詞意有所轉(zhuǎn)折。獨倚欄干之人,必不在游眾之中,而這一番寒意,是因為剛下過的一場小雨,還是因為客心悲涼的緣故,亦是斷難分辨。

  過片“莫把欄干頻倚”,翻進一層寫歸思之切。所以強言莫倚,是因為倚欄干也只能“ —望幾重?zé)熕,重重疊疊的煙水云山遮斷了故國的望眼。接下來“何處是京華”,全是望尋之神,說明他欲罷不能!熬┤A”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決:“暮云遮”,即還是望而不見。此句似暗用李太白“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意,既寫景兼以寄慨,實有比義。

  這首詞清雅情深,當為詞人的'代表作。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5

  宋代:張孝祥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fā)。

  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艷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譯文及注釋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fā)。

  月底:月下。

  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艷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些兒:一點兒。

  鑒賞

  素雪、明月、幽梅,三者具,則光景清艷。惟三者難以一時兼?zhèn),故今歲與去歲相較,不能無憾。此詞即景抒懷,貌似沖淡,卻蘊含無限今昔之感。前人謂張孝祥詞有“瀟散出塵之姿,自在如神之筆”,誠然。

  詞典釋義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去歲江南見雪時,月底梅花發(fā)。今歲早梅開,依舊年時月。冷艷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兒雪。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6

  夜雪-白居易

  作者:唐代,白居易

  夜雪-白居易原文

  夜雪

  白居易〔唐代〕

  已訝衾枕冷,復(fù)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暋?/p>

  注釋

  訝:驚訝。

  衾(qīn)枕:被子和枕頭。

  折竹聲:指大雪壓折竹子的聲響。

  夜雪-白居易拼音解讀

  yè xuě

  bái jū yì 〔táng dài 〕

  yǐ yà qīn zhěn lěng,fù jiàn chuāng hù míng 。

  yè shēn zhī xuě zhòng,shí wén shé zhú shēng 。

  相關(guān)翻譯

  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相關(guān)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謫居江州時所寫,如題所示,該詩是吟詠夜雪的,由于它在立意和構(gòu)思上都有其獨到之處,讀后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獲得美的享受。

  詩人先從自己的感覺寫起:“已訝衾枕冷”,這是寫在被窩中的感覺“訝”作驚異解,這表明詩人對天氣如此之冷感到出乎意料之外,沒有精神上的準備,所以對室外已經(jīng)下雪還渾然不知,首句既寫主觀的感覺,也寫了客觀的天氣變化。這便為下文進一步描寫雪重作了鋪墊,開首“已”字過一副詞的運用,也在語氣上增強了這種作用。第二句“復(fù)見窗戶明”,以“復(fù)見”來承接“已訝”,不僅在句勢上造成一種連貫的作用,也說明了詩人在感覺與動作上與上文的連貫,由于是夜里,再加上雪落無聲,詩人沒有感覺到天氣的驟變待到他覺察到時,才舉頭向窗外望去,只見窗戶被雪映得明亮有光。此刻是夜深之時,而窗戶卻有亮光,說明這雪下得是非常大的。窗上的.光亮,也照應(yīng)了前文的“冷”。

  第三四句:“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边@兩句在句意上的順序是顛倒的,應(yīng)當是先聞?wù)壑衤,而后才做出判斷知是夜深雪重,但作者為了突出此時雪重的效果,而有意識地調(diào)整了詞序。這里詩人抓住這一很有特征的細節(jié)。即“折竹聲”,突出了聽覺效果。在靜夜之中,時聞噼叭作響的聲響,不僅表明雪正在加重的趨勢,還表明了詩人徹夜不眠的情形。

  這首詩歌在構(gòu)思寫法上頗具特點,詩人先寫被窩內(nèi)的感覺,次寫窗上之所見,再寫房外之所聞,即先寫觸覺,次寫視覺,再寫聽覺,而后才自然地得出深夜雪重的結(jié)論。需要指出的是,詩人這般描寫,詩歌并沒有顯出雕鑿做作的痕跡,而是自然天成,平易熨貼。同時,詩歌雖然沒有正面描寫夜雪情景,但以側(cè)面來表現(xiàn),更調(diào)動了讀者的想象思維,從而獲得了更佳的藝術(shù)效果。

  作者介紹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7

  原文

  作者:鄧牧

  歲癸已春暮,余游甬東,聞雪竇游勝最諸山,往觀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達江。江行九折,達江口。轉(zhuǎn)之西,大橋橫絕溪上,覆以棟宇。自橋下入溪行,九折達泉口。凡舟楫往還,視湖上下,頃刻數(shù)十里;非其時,用人力牽挽,則勞而緩焉。初,大溪薄山轉(zhuǎn),巖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臨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雞洞”,相傳鑿石破山,有金雞飛鳴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澀,曳舟不得進,路行六七里,止藥師寺。寺負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越信宿,遂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環(huán),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桑畦麥隴,高下聯(lián)絡(luò),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相征逐,真行圖畫中!欲問地所歷名,則輿夫樸野,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yīng)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為梁,首尾相嚙,廣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獨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廢者,間有誦聲出廊廡,久聽不知何書,殆所謂《兔園冊》耶?漸上,陟林麓,路益峻,則睨松林在足下;ǚ勰骘L(fēng)起為黃塵,留衣襟不去,他香無是清也。

  越二嶺,首有亭當?shù)溃蹠把└]山”字。山勢奧處,仰見天宇,其狹若在陷井;忽出林際,則廓然開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隱秀,翳萬杉間,溪聲繞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華,多留題,不暇讀;相對數(shù)步為漱玉亭,復(fù)泉,竇雖小,可汲,飲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為兩。先朝御書“應(yīng)夢名山”其上,刻石其下,蓋昭陵夢游絕境,詔圖天下名山以進,茲山是也。左折松徑,徑達雪竇;自右折入,中道因橋為亭,曰錦鏡,亭之下為圓池,徑余十丈,橫海棠環(huán)之,花時影注水涘,爛然疑乎錦,故名。度亭支徑亦達寺,而繚曲。主僧少野,有詩聲,具觴豆勞客,相與道錢塘故舊。止余宿;余度詰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巖,流瀑自錦鏡出,瀉落絕壁下潭中,深不可計。林崖端,引手援樹下顧,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練,觸崖石,噴薄如急雪飛下,故其上為飛雪亭。憩亭上,時覺沾醉,清談玄辯,觸喉吻動欲發(fā),無足與云者;坐念平生友,悵然久之。寺前秧田羨衍,山林所環(huán),不異平地。然側(cè)出見在下村落,相去已數(shù)百丈;仰見在山上峰巒,高復(fù)稱此。

  次妙高臺,危石突巖畔,俯視山址環(huán)湊,不見來路。周覽諸山,或紺或蒼;孟者,委弁者,蛟而躍、獸而踞者,覆不可殫狀。遠者晴嵐上浮,若處子光絕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動人;凡陵登,勝觀花焉。

  土人云,又有為小雪竇,為板錫寺,為四明洞天。余興亦盡,不暇登陟矣。

  注釋

  [1]雪竇:山名,四明山支脈最高峰,在今浙江奉化市溪口鎮(zhèn)西北。

  [2]歲癸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春暮:晚春。

  [3]甬(yǒng)東:古地名,今浙江舟山島。

  [4]游勝最諸山:游覽之美好是眾山中最突出的。

  [5]北口堰(yàn):中間一字原缺;堰,攔水壩。

  [6]之:往。

  [7]橫絕:橫斷,橫跨。

  [8]覆以棟宇:在橋上蓋了亭子;棟宇,泛指房屋、亭閣一類的建筑物。

  [9]“凡舟”三句:謂凡是船只來往,看潮水漲落而上下的,一會兒就行駛幾十里!伴(jí),船槳,此指船。

  [10]“非其時”三句:意謂如果不在漲潮季節(jié),則船只來往靠人力來牽引,就既費力又緩慢!皶r”,季節(jié),指潮汛季節(jié)。 “挽(wǎn)”牽,拉。

  [11]薄:迫近。

  [12]巖壑(hè)深窈(yǎo):山谷幽深。

  [13]臨:從高處往下靠近。

  [14]若坐垂踵者:好像一個人放下腳坐著。“踵”,腳后跟。

  [15]益:更加。澀(sè):不通暢,指水淺,行船艱難。

  [16]曳(yè):拉,牽引。

  [17]負:背,背靠。

  [18]不類城府:意謂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署的和尚;“類”,類似。

  [19]越:過。信宿:連住兩夜。

  [20]畦(qí)、隴:園田間的長條土埂。

  [21]聯(lián)絡(luò):連接。

  [22]牧豎(shù):牧童。征逐:追逐。

  [23]地所歷名:所經(jīng)之處的地名。

  [24]輿夫:轎夫。樸野:質(zhì)樸土氣。

  [25]不深解吳語:不很懂得吳地(今江蘇東部、浙江西部)方言。

  [26]或強然諾:有時勉強答應(yīng)。

  [27]或不應(yīng)所問:有時答非所問;“不應(yīng)”,對不上。

  [28]率:大致、大抵。

  [29]次:接下去,接著。度:過。

  [30]相嚙(niè):相接;“嚙”,咬。

  [31]修:長。且:將近。跬(kuǐ):半步,實指一舉足的距離,等于今稱“一步”。

  [32]野人:指當?shù)卮迕瘛=萆;輕快得很。

  [33]溪口:地名,即今奉化縣溪口鎮(zhèn)。市:街市。

  [34]間(jiàn):間或,偶而。誦聲:讀書聲。廊廡(wǔ):堂前兩側(cè)的廂房。

  [35]殆:大概。《兔園冊》:即《兔園策》,唐代人(一說虞世南,一說杜嗣先)編纂的一部書,民間用作啟蒙課本。

  [36]陟(zhì):登,上。林麓:樹林覆蓋的山腳。

  [37]睨(nì):斜看。

  [38]不去:謂花粉不掉落。

  [39]是:指花粉香。

  [40]首:起頭。當?shù)溃赫幵诼飞稀?/p>

  [41]髹(xiū)書:用漆涂飾書寫!镑邸,把漆涂在器物上。

  [42]“山勢”三句:謂從山谷抬頭看去,天空狹窄得就像在陷阱中所見一樣。“奧”,深。

  [43]林際:樹林邊緣。

  [44]廓然:廣闊的樣子。

  [45]一瞬:一眨眼;這里有一眼望去的意思。

  [46]不暇:沒有空閑。

  [47]覆:遮蓋。

  [48]竇:孔,這里指泉眼。

  [49]汲(jī):由下往上取水。

  [50]值:正對。所入:所延伸的地方,前方。

  [51]“先朝”五句:據(jù)記載,南宋理宗夢游一處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地方,醒來后下令繪畫天下名山進閱,認為雪竇山就是他夢中所到之處,故親筆寫了“應(yīng)夢名山”四字賜寺刻石!跋瘸,指宋朝。“昭陵”,古代宗廟或墓地的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稱“穆”。這里“昭陵”是指南宋理宗陵!敖^境”,風(fēng)景最佳的地方!皥D”,畫!捌澤健保松。

  [52]徑達:直到。雪竇:寺名,唐末始建,初名瀑布觀音禪院,至宋真宗時,賜名雪竇資圣禪寺,是禪宗十剎之一。

  [53]因橋為亭:就著橋蓋了一座亭子。

  [54]徑余十丈:直徑有十丈多。

  [55]“花時”二句:謂海棠花開時節(jié),花影投在水邊,燦爛似錦“注”,投。“水涘(sì)”,水邊!耙(nǐ)”,通“擬”,比擬。

  [56]繚曲:繚繞曲折。

  [57]主僧:主持寺廟的和尚,法號少野。

  [58]有詩聲:謂作詩有點名氣。

  [59]具觴(shāng)豆勞客:準備了酒菜招待客人。 “觴”,酒器!岸埂,盛菜器。“勞”,慰勞。

  [60]錢塘故舊:杭州的老朋友。

  [61]止余宿:留我住一夜。

  [62]度(duó):揣度:估計。詰(jié)旦:第二天早晨。

  [63]不果留:沒有留宿!安还保虑闆]有實行。

  [64]右偏:右側(cè)、右邊。

  [65]引手援樹:伸手攀樹。

  [66]練:白絹。

  [67]沾(zhān)醉:大醉,謂為風(fēng)景陶醉。

  [68]清談玄辯:談?wù)摾锨f學(xué)說的話語。

  [69]觸喉吻:指話到了嘴邊;吻,嘴唇。

  [70]無足與云者:沒有夠得上共談的人。

  [71]坐:因。平生:一生,這輩子。

  [72]羨衍:延伸,擴展。

  [73]“山林”句:謂秧田雖在山林圍繞的高處,卻與平地沒有不同。

  [74]高復(fù)稱此:意謂從雪竇寺到山峰的高度同到山下村莊的距離相當,也有數(shù)百丈。“稱”,相當。

  [75]危石:高聳的巖石。突巖畔:突出在山崖邊。

  [76]環(huán)湊:合攏聚集在一起。

  [77]“周覽”六句:謂環(huán)視眾山,有的黑中透紅,有的山色青綠;像盆盂倒扣的,像古代禮帽的,像蛟龍?zhí)、野獸蹲坐的,不能一一描述!敖C(gàn)”,稍帶紅的黑色!拔(biàn)”,周代的禮帽,用絹做的叫委,用皮革做的叫弁,形狀像倒扣的杯子,前頭高而寬,后面矮而尖。 “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 “踞”(jù)”,蹲坐。“殫(dān)”,盡。

  [78]晴嵐(lán):晴天山中的霧氣。

  [79]處子:處女。溢出眉宇:充滿表露于眉額之間。

  [80]陵登:指爬山。

  [81]勝:超過。

  [82]小雪竇:即白巖山。

  [83]四明洞天:在丹水山。白巖山、丹水山都屬于雪竇山。

  賞析

  雪竇,即雪竇山,在今浙江省奉化縣西60里,海拔800米,為四明山的分支。唐代曾在此建寺,原為我國佛教禪宗十剎之一;今雖廢,但乃有不少景點。

  鄧牧于癸巳(1293)春暮二十四日游雪竇山。這篇游記留下了他的蹤跡,也使我們今天能一睹七百年前的雪竇山的風(fēng)光。

  游記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四段文字,記敘由石湖(今江蘇省吳縣盤門西南十里)至雪竇山的行程,約占全文的五分之二。記敘游程,交待行止,使景點所處及周圍環(huán)境了然于紙,也為后來的探奇訪勝者導(dǎo)游,這種筆法已經(jīng)形成我國游記散文的共同特點。但是象本文,開篇在交待行程上就如此潑墨,還是不多見的。

  但細細讀來并不乏味。沿途幾百里,水陸兼程,由石湖起程,舟行二十五里達江,“江行九折達江口”,入溪水又行“九折達泉口”,水淺處,“曳舟不得進”,則“陸行六七里”,經(jīng)兩天兩夜后,又涉小溪大溪,抵達溪口才轉(zhuǎn)入山路。這段樸實的文字,不僅寫出了路途遙遠曲折,而且在長途跋涉中,使人看出作者“聞雪竇游勝最諸山”后,就不殫旅途險阻,而“一意孤行”的勃勃興致。

  江浙一帶,素以風(fēng)景優(yōu)美著稱,沿途幾百里,自多奇山異水,一路攬勝,倒也不覺乏累。作者用悠閑的筆調(diào)寫道:“視潮上下,頃刻數(shù)十里”,輕舟飛馳的暢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間。一會兒舟行大溪上,深溝險壑,森然可怖。一會兒巨石臨水,“若坐垂踵者”,多么悠閑自在。一會兒溪水環(huán)山,自高處墜入山澗,遠遠望去,猶如自蛇奔赴大壑,氣象萬千。更有“桑畦麥隴,高下聯(lián)絡(luò)”,田家村舍,“隱翳竹樹”,樵夫牧童,追逐嬉戲,頗有些桃花源的味道。作者很想知道這地方的名稱和歷史,無奈村民不諳吳語,無從得知;遺憾的心情正反映了他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此看來,作者對這一段行程不惜筆墨,是有所記而記的,并非閑筆。

  從第五段起轉(zhuǎn)入山路,開始登臨雪竇山。作者著重記敘了雪竇山觀亭,千丈巖觀瀑和妙高臺觀石。

  雪竇山觀亭。作者移步換景。上到第二座山峰,這里景亭棋布,各攬一勝。因此作者沒有把“亭”作為描寫對象,而把鏡頭轉(zhuǎn)向了它們周圍的景物。隱秀亭處是萬杉藏秀;漱玉亭下是甘甜清泉;錦鏡邊海棠圍池,花影映水,燦爛如錦秀;寒華亭內(nèi)題留薈萃,文采精華;大亭上有宋理宗的“應(yīng)夢名山”御筆……一路觀光,美不勝收。

  千丈巖觀瀑。千丈巖,顧名思義,這里崇巖壁立,谷深千丈,是個險峻之地。作者登臨“崖端”,攀樹“下視”,以至“目眩心悸”,歷險逐勝之情躍然紙上。飛雪亭觀瀑,是千丈巖的著名景觀!俺跞舸缶,觸巖石,噴薄如急雪飛下!绷攘仁嘧郑瑢懗隽似俨甲匝马旓w瀉潭下的壯觀景象:它自錦鏡直徑十余丈的大園池噴薄而下,始則寬如大練,繼而與巖石相激,珠璣四濺,細若飛雪,紛紛急下。沾濕衣襟,著實讓人心醉!扒橐晕锷(劉勰《文心雕龍·銓賦》),“辭以情發(f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這一驚一喜引發(fā)了作者的感慨。他唇吻翕動,剛要啟口,環(huán)顧四周,竟沒有一個知音,不禁“悵然久之”。他想說什么呢?”此時此刻作者決非是要贊山吟水,他要“清談玄辯”(多指玄妙的哲理)。作者32歲時南宋滅亡,懷著悲憤的心情,拒不出仕;放浪山水以后,逢寓止則“杜門危坐,晝夜為一食”(《洞霄圖志》),以后隱居洞霄宮,也過著“身不衣帛,楮御寒暑”(《伯牙琴》)的清苦生活,直到在超然館無疾坐化,終不改志,走的是一條多么艱險的人生之路啊!雖有謝翱、周密(也是抗節(jié)隱逸之士)二位好友,但都未曾同游,且境況相似……在傷時感遇的慨嘆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幽憤與渴望。

  妙高臺觀石。這里山石巖巖,奇形怪狀,作者就極力描摹它們的形象,盛贊它們“自然動人”,遠遠勝過“觀花”。剛才的“悵然”云散了。其實,這種傷時感遇之痛是切膚入髓的,稍有引發(fā),就由衷而出。上文有三處寫到瑯瑯書聲:一處是藥師寺的寺僧讀書聲,一處是溪口大廢宅中傳出“誦聲”,一處是雪竇寺的主僧少野讀詩聲。聽到這些親切的讀書聲,作者不僅駐足諦聽,還要辯析一番,評論一番。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處世之道是修身積學(xué),齊家治國。作者在《逆旅壁記》中說:“余家世相傳,不過書一束。”這位書香了弟對讀書聲倍感親切與驚喜,正反映了他雖身在山水,但終難忘情于世事人道?梢,寄身荒野乃是出于無奈。作者惟恐沒有人懂得他的心曲,特將自己的文集命名為《伯牙琴》,大概就是耿耿于此吧。

  鄧牧在自敘傳中說:“以文字請,每一篇出爭傳頌之,非其人求之厚饋弗為!蔽覀儾槐貙λ魅『耩伡右院穹,且看他對自己的文字是何等的自重。總觀全文,作者很善于把握景物的特點:雪竇山的亭,千丈巖的瀑,妙高臺的石,各具特色。閩浙一帶,三江九溪,蒼山與碧水,總是相依相伴,雪竇山更是如此。但作者寫水,各擇其妙:或?qū)懶,如“白蛇蜿蜒”;或(qū)懧,“溪聲繞亭”;或?qū)懳叮帮嬛省保换驅(qū)憚,“大溪薄山轉(zhuǎn)”;或?qū)戩o,“花時影注水中”;總之,使人領(lǐng)略到每一景物的獨勝之處。

  作者描摹景物的形態(tài),不拘一格。妙高臺的山石:色,“或紺(gān微帶紅的黑色)或蒼”。形,有的象扣著的盂;有的象丟棄的帽子,委屈地躺在地上;有的象蛟跳躍;有的象獸蹲踞。遠處的山峰,“青嵐上浮,若處子光艷溢出眉宇”--青靄繚繞,陽光穿射,色彩繽紛,簡直象個蛾眉秀目,脈脈含情的少女,再美的花也比不上。這段不足百字的景物描寫,竟川了動情結(jié)合,比喻擬人,遠眺近觀,對比襯托……直到窮形盡相方才收筆,如此的精細酣暢。

  寄情于景,寓志于物,是我國游記散文的傳統(tǒng),到唐宋時期,已經(jīng)達到“物我雙會”的境界。本文作者把自己的傷時感懷都融注在景物之中,自然而親切,令人心領(lǐng)神會。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8

  原文:

  題寒江釣雪圖

  近現(xiàn)代:釋敬安

  垂釣板橋東,雪壓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魚嚼梅花影。

  譯文:

  垂釣板橋東,雪壓蓑衣冷。

  漁翁在板橋以東垂釣,紛飛的大雪堆積在蓑衣上,感覺格外嚴寒。

  江寒水不流,魚嚼梅花影。

  江面水已結(jié)冰不再流動,水面下的魚兒藏在梅花的倒影中,好像在嚼著梅花玩兒。

  注釋:

  垂釣板橋東,雪壓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魚嚼(jiáo)梅花影。

  嚼:咀嚼。

  賞析:

  《題寒江釣雪圖》是近代愛國詩僧釋敬安的一首五絕,題寫在《寒江釣雪圖》上。

  垂釣板橋東,雪壓蓑衣冷”,直接交代漁翁垂釣的`地點及外界的環(huán)境!鞍鍢颉笔橇娭袥]有出現(xiàn)的意象,它容易令人聯(lián)想到溫庭筠的“人跡板橋霜”,為畫面增加了幾分寒意。次句“雪壓蓑衣冷”是漁翁形象的勾畫,他身著冰冷的蓑衣,不知何時,蓑衣上已積了厚厚的雪。

  第三句承“冷”字再遞進一層,“水不流”說明“江寒”已達結(jié)冰地步,所詠垂釣為冰釣無疑。這三句均未正面寫到釣者,而釣者冒雪垂釣的執(zhí)著神態(tài),卻已從各個側(cè)面烘托出來,氣氛顯然不像柳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樣孤寂壓抑。結(jié)句“魚嚼梅花影”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著此一筆,全詩皆活,于嚴寒中透出生機、冷峻中透出禪味,神韻頓出,妙趣橫生。此句從查慎行《題王文選浣花溪釣圖小照》詩中“忽動綠玻璃,游魚嚼花影”點化而來,與前三句接隼無痕,使寒江、飛雪、蓑衣、游魚、梅影等種種形象渾然一體,把“釣雪”的意境升華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全新境界,給人以回味無窮的感受。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9

  古詩簡介

  《沁園春·雪》是名篇,于1936年(丙子年)2在西省石樓縣留村創(chuàng)作。1945年10月,遠赴重慶談判,將作抄錄送給詩人,隨后刊登在重慶各大報紙,廣為流傳。詩詞分上下兩闋,上闋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景,展現(xiàn)偉大祖國的壯麗;下闋由毛澤東主席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嘆,并引出秦皇漢武等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fā)主席偉大的抱負及胸懷。

  翻譯/譯文

  北方的光,千里封凍,飄。望內(nèi)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艷艷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shù)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xué)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只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注釋

  北國:該于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為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chǎn)生出一種我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這首詞作于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由陜北準備東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七日給亞子信中說,這首詞作于“初到陜北看見時”。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馀”,以此為準。

  莽莽:無邊無際。

  大河上下:大河,指。大河上下,猶言整條。

  頓失滔滔:(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描寫黃河水結(jié)冰的景象。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運。

  須:等到;需要。

  紅裝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紅日和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艷裝,這里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里指皚皚白雪覆蓋著大地。

  分外妖嬈:格外婀娜多姿。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著腰侍候。這里是說爭著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創(chuàng)業(yè)。

  漢武:漢武帝(前156~前87),漢朝功業(yè)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奥暂斘牟伞,是說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唐太宗(599~649),唐朝的建立統(tǒng)一大業(yè)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927~976),宋朝的創(chuàng)業(yè)皇帝。

  稍遜騷:意近“略輸文采”。風(fēng)騷,本指《》里的《國風(fēng)》和《楚辭》里的《》,后來泛指辭藻。

  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鐵木真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于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強的射手!爸蛔R彎弓射大雕”,是說只以武功見長。

  俱往矣:都已經(jīng)過去了。 俱,都。

  數(shù)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數(shù),數(shù)得著、稱得上的意思。

  賞析/鑒賞

  北國風(fēng)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氨眹L(fēng)光”是上片內(nèi)容的總領(lǐng)句!扒Ю铩薄叭f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里都是冰封,千萬里都是雪飄。詩人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nèi)灰簧,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tài)。

  望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望”字統(tǒng)領(lǐng)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里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的意興!巴弊种拢宫F(xiàn)了、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fēng)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伴L城內(nèi)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yīng)。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拔┯嗝А薄邦D失滔滔”分別照應(yīng)“雪飄”“冰封”!拔┯唷倍,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邦D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lián)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fēng)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zhèn)バ蹨啞?/p>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tài)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xiàn)“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fā)的態(tài)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前十句寫了眼前的實景,而這三句寫的是虛景,想像雪后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后的景象則顯得嬌艷!翱础弊峙c“望”字照應(yīng);“紅裝素裹”,把江山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胺滞庋龐啤,贊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這兩句是上文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敖饺绱硕鄫伞背猩,總括上片的,對“北國風(fēng)光”作總評;“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fā)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統(tǒng)一天下而奮斗。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斗,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jīng)歷!罢垩钡男蜗螅故玖嗣课挥⑿廴宋餅橹畠A倒的姿態(tài),并揭示了為之奮斗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以“惜”字總領(lǐng)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于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diào),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fēng)騷”,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xiàn)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zhuǎn)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敖癯笔且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fēng)流人物來帶領(lǐng)!敖癯钡娘L(fēng)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于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將創(chuàng)造空前偉大的業(yè)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這首詞畫面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fēng)格,是中國詞壇杰出的詠雪抒懷之作。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釣雪亭

  [宋代]姜夔

  闌干風(fēng)冷雪漫漫,惆悵無人把釣竿。

  時有官船橋畔過,白鷗飛去落前灘。

  賞析:

  作者曾幾度客游合肥,并與一歌妓相愛。當時的歡聚,竟成為他一生頗堪回憶的往事。在記憶中,她的`形象十分鮮明。然而伊人遠去,后會無期。回首往事,令人思念不已,感慨萬千。夢中相見,又被山鳥驚醒。思念之苦,真覺得“當初不合種相思”了。愁思綿綿,猶如肥水東流,茫無盡期。誰使兩人年年元宵之夜,各自有心頭默默重溫當年相戀的情景!詞中所流露的傷感與愁思,即是為此而發(fā)。全詞深情繾綣,纏綿哀婉。此首元夕感夢之作。起句沉痛,謂水無盡期,猶恨無盡期。“當初”一句,因恨而悔,悔當初錯種相思,致今日有此恨也。“夢中”兩句,寫纏綿顛倒之情,既經(jīng)相思,遂不能忘,以致入夢,而夢中隱約模煳,又不如丹青所見之真!鞍道铩币痪,謂即此隱約模煳之夢,亦不能久做,偏被山鳥驚醒。換頭,傷羈旅之久!皠e久不成悲”一語,尤道出人在天涯況味。“誰教”兩句,點明元夕,兼寫兩面,以峭勁之筆,寫繾綣之深情,一種無可奈何之苦,令讀者難以為情。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11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樓齊望華。

  夏禹壇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飛沙。

  簾櫳向晚寒風(fēng)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數(shù)處微明銷不盡,湖山清映越人家。

  譯文

  昨夜越州城大雪紛飛,今天我登上城樓,眺望著雪后放晴的美景。

  城外夏禹壇前堆積的雪如瑩瑩白玉,遠處的西施浦也好似蒙上了朦朧面紗。

  城樓的簾下窗間,在這日暮時分有寒風(fēng)勁吹,城墻外的落日樓頭有斜暉傾灑。

  極目遠望,清冷的暮色中,還有幾處微明的燈火,湖山的青影映照著這越地的人家。

  注釋

  郢客:指詩人。

  簾櫳:窗簾和窗牖。

  睥睨:眼睛斜著看,表示傲視。

  賞析

  登高望遠,飲酒賦詩,是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之所好。胸中壘塊、喜怒哀樂,遐思邇想之后,往往與眼前景物合而為一,物我兩忘,從而進入一個奇妙的境界。只不過古代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多悲戚、哀愁、失落,少歡欣、感奮、快意。謝靈運仕途失意,初春登池上樓,對“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美景情有獨鐘,退而凝思,卻發(fā)出“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的感喟,很有些顧影自憐的味道。李白最傾心的詩人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非常有名,他對“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的佳境贊嘆有加,但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遭遇,故鄉(xiāng)之思油然而生,于是有了“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的傷悼。陳子昂登幽州臺,滿目蕭然,一片蒼茫,懷才不遇之怨溢于言表;杜甫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登高的感想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李白登鳳凰臺,江流歷史皆諷以朝政;崔顥上黃鶴樓,眼前所見全化為鄉(xiāng)愁。李后主是亡國之君,他“無言獨上西樓”,形影相吊,凡觸目者,都可傷心;王安石乃改革之士,“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庇瘧颜,惟有憂國憂民之情。張繼一生并無太多坎坷,但由于時代、社會等原因,他登高時也難越傷感哀愁之壑。

  張繼擅長寫景,常寓誠摯的感情于生動的.寫景之中,雪霽登樓,其情與景、意與象在他的筆下實現(xiàn)了完美結(jié)合,達到了渾然莫辨的境界。

  云開雪霽之時,詩人登上古郡城樓,近觀遠眺,玉砌銀妝,潔白、秀美、靜謐,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心靈因之凈化,愉悅非常。但是,“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郢楚游子避難而到吳越之郡,欣喜之余,卻有特別的感悟:不遠處的臥龍山上,有春秋越大夫文種的墳塋,想當年,他為越國復(fù)興立下了汗馬功勞,到頭來卻被勾踐賜劍自殺;遠眺處,夏禹陵墓之前,分明積雪聚玉,潔美無比,這位治水有功,后東巡狩至?xí)涞墓刨t得到了人民的愛戴與尊敬。換一個方位看,西施浣紗的水濱似有素絹白紗在眼前晃動,只可惜這位受命于國難之時的絕代佳人香銷玉殞之后,還遭世人非議責(zé)難。詩人緣情寫景,已入有我之境,感情極為復(fù)雜難狀,集贊嘆、仰慕、惋惜于一墨,進而對安史之亂后避難江南的顛沛生活憂恐不已,對“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日漸衰微的唐王朝有所影射。所以,向晚時分,倍覺清冷,只好放下窗簾,無心再去欣賞那落日余輝下的“紅裝素裹”之景;這時紅日漸隱,臥龍山的風(fēng)光與鏡湖的景色尚清晰可辨,令詩人悲欣交集?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首聯(lián)為“起”,景色秀美怡人,即使落魄避難之人,也不可能視而不見;頷聯(lián)是“伏”,悼古傷今,贊嘆兼之;頸聯(lián)再一“伏”,直面現(xiàn)實,感情似已跌入低谷;尾聯(lián)略一“起”,照應(yīng)首聯(lián),有“微明”,見“清映”,多少給人一些慰藉。是情是景,確已渾然莫辨。

  張繼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jù)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12

  雪梅香·景蕭索

  宋代 柳永

  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yīng)同。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

  臨風(fēng)。想佳麗,別后愁顏,鎮(zhèn)斂眉峰?上М斈,頓乖雨跡云蹤。雅態(tài)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無憀恨、相思意,盡分付征鴻。

  譯文

  在景色蕭索的秋天里,我獨自登上高樓遙望萬里晴空。俯瞰四野,蒼涼的大地深深的觸動了我悲秋的情懷,這和當年宋玉因悲秋而寫《九辯》的心情應(yīng)該是一樣的吧。秋天的漁市是那樣冷落寂寥碧煙裊裊;水村殘存的葉子在風(fēng)霜中獵獵發(fā)紅。楚天分外遼闊一望無際,江水浸泡著尚未落盡的夕陽,浪打浪波濤翻滾。

  憑欄臨風(fēng),我想起來遠方的佳人,離別的時日多了,想她亦是愁容滿面,久鎖雙眉了吧?上М敵,我們突然匆匆別離,有如雨云消散,天各一方。當初種種的美好情態(tài),萬般的和睦歡樂如今形同流水落花東飄西散,遙守天涯一方,望眼欲穿。難耐此恨無窮無盡,綿綿的相思縈繞在心間,我愿把這份相思托付給遠行的大雁。

  注釋

  “動悲秋”二句:宋玉《九辯》首句為:“悲哉,秋之為氣也!焙笕顺⒈锴榫w與宋玉相聯(lián)系。

  鎮(zhèn)斂眉峰:雙眉緊鎖的樣子。

  雨跡云蹤:男女歡愛。宋玉《高唐賦》中寫楚王與巫山神女歡會,神女稱自己“旦為朝云,暮為行雨”。

  無聊:又作“無憀”

  分付征鴻:托付給征鴻,即憑書信相互問候。

  創(chuàng)作背景

  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憤而離開京師,與情人(或為蟲娘)離別,作著名的《雨霖鈴·寒蟬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詞為生,詞名日隆。此詞為那一時期所著。

  鑒賞

  這是一首觸景傷感,懷鄉(xiāng)戀情之作。作者浪跡楚天,秋風(fēng)蕭瑟之時,登高望遠,愁腸百轉(zhuǎn)。

  詞的上片寫景悲秋,秋愁的氣氛渲染強烈。

  “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笔捤,蕭條冷落。首句景象的蕭索衰敗,隱含著秋意,為全詞奠下了傷悲的基調(diào)。江淹《恨賦》:“秋日蕭條,浮云無光。”詞的第一句脫口而出,直接點出秋景的蕭瑟。危樓,高樓,詞人獨自登上高樓仰望著萬里晴空。

  “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yīng)同!贝尉涫侨~的立足處,下文均是詩人獨立高樓面對晴朗的秋空時所見所感。登樓望遠,往往會觸動人的愁緒,這是古老中國上人傳統(tǒng)的普遍的“情結(jié)”;何況,此刻詩人是一個人“獨立”著,更添一絲孤獨無依的悲涼。宋玉,戰(zhàn)國楚辭賦家,后于屈原,或稱屈原弟子,曾事頃裹王!稘h書·藝文志》著錄宋玉賦十六篇,多亡佚。流傳作品為《九辯》。敘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傷,流露出他抑郁不滿的情緒,多為悲秋之感。這句意思是“當年宋玉悲秋時的思想情感與我現(xiàn)在的悲涼心情相同吧”。

  “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眱删錁O美的對句,是精煉的詞的語言。這兩句寫秋風(fēng)中漁市、水村的冷落、凄寒。雖是碧煙紅葉也是秋涼的感覺。裊,繚繞的煙霧。碧,煙的顏色。紅:秋天樹葉經(jīng)霜而紅。詩人舉目所見,漁鄉(xiāng)村市上面的寒冷碧空中,一股炊煙裊裊上升;臨水村邊的楓樹落葉,在秋風(fēng)中旋舞著紅色。

  “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蹦╉嵢錃庀髽O開闊而壯美。江水托著未落的斜陽。溶溶,水流動的樣子。杜牧《阿房宮賦》:“二川溶溶,流入宮墻!边@里說江水一瀉千里,波浪浩蕩。末韻連上文第三韻展現(xiàn)出一幅帶有動態(tài)的古老中國水村晚秋畫面:遠景是蘭天孤煙,中景閃著金光的溶溶水波,近景則是水村錯落的紅葉。

  下片見景動情,想念佳人,思緒無限。流露出作者懷念風(fēng)塵女子真摯的情懷。

  “臨風(fēng)。想佳麗,別后愁顏,鎮(zhèn)斂眉峰!辨(zhèn),長久的意思。斂,收斂。愁眉緊鎖。別后,她一定滿臉愁顏,深鎖眉頭,心中痛苦不堪。

  “可惜當年,頓乖雨跡云蹤!鳖D乖,突然離開!坝贳E云蹤”是暗中化用宋玉《高唐畎》典故,“云雨”指男女幽會。雨跡云蹤,雨散云消,突然匆匆離別,各奔東西,互不見蹤跡。這里柳永是指自己和“佳麗”的歡會。大概他倆情意相投,是客觀環(huán)境迫使他們不得不分離。

  “雅態(tài)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彼侨绱嗣利悇尤、溫柔體貼,兩人相處得十分融洽歡悅,誰知忽然像落花流水那樣各自西東了。這兩句是七言對句,“正”和“忽”兩個虛字,生動地寫出了客觀環(huán)境和主觀情意的矛盾。前一句如膠似漆,后一句東分西散無法復(fù)回;形成強烈的反差,加重了抒情的力度。

  “無聊恨、相思意,盡分付征鴻!睙o聊,煩悶,潦倒失意,心情無所寄托,這就點明了自己無聊的怨恨和對佳麗的情思情意,離別的恨是那樣愁悶,無所事事,難忍難耐。征鴻,遠飛的鴻雁!罢鼬櫋睘楦邩撬姡@與開頭“危樓獨立”遙遙呼應(yīng),“盡分付”三字表示濤人想竭力擺脫悲秋情緒所帶來的種種煩悶與苦痛。把這種相思情,分給遠去的鴻雁,帶給心愛的人,讓她知曉我的相思苦。

  賞析

  柳永是北宋著名詞人,其詞作以描寫旅況鄉(xiāng)愁和離情別恨為主要內(nèi)容。《雪梅香》(景蕭索)一詞寫游子的相思之情,在柳詞中雖屬雅詞,但是感情洋溢,明白如話,風(fēng)格與其俚詞是一致的。詞中描寫一位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正當深秋薄暮時分,登上了江邊的水榭樓臺,憑欄遠眺,觸景傷情,追憶過去的幸福時光,無限思念遠別的情人。詞的上片寫詞人登樓之所見:高遠的晴空,映襯著蕭條冷落的秋景,深深觸動了詞人的悲秋之情。不禁想道:當初宋玉作《九辯》時,心緒大概也是如此吧!“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對仗十分工巧。漁市、水村勾畫出一幅江邊的蕭索秋景:碧色的煙柱孤獨地飄忽在寒意漸濃的秋氣里,如血的夕陽染紅了斑斕的落葉,紅色的葉片隨著蕭瑟的秋風(fēng)上下飛舞。這里,詞人用秾艷的色彩把悲秋的哀愁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俺罴t”在古代詩詞中多用來描寫被風(fēng)雨摧殘的鮮花。但這首詞中的“愁紅”,當是指落葉而不是花。首先,既然已見殘葉飛舞,當是暮秋時節(jié);而殘葉都已飄落,恐怕殘花早已化作香塵了吧!再者,這兩句詞是工整的對句,前一句的“寒碧”是描摹孤煙的色彩,那么,這一句的“愁紅”也當是形容殘葉的顏色,而不應(yīng)脫離“殘葉”去牽扯落花。然而,這里似乎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即“寒碧”和“愁紅”這兩個表現(xiàn)色彩的詞還能引起人們進一步的聯(lián)想!昂獭,暗示情人緊蹙的雙眉;“愁紅”,借指情人憔悴的愁容。古代女子以碧色畫眉,因此,古詩詞中也就常有這樣的描寫,如唐人張泌《思越人》詞:“東風(fēng)淡蕩慵無力,黛眉愁聚春碧”;古人更常用“愁紅”比喻女子的愁容,如顧敻《河傳》詞:“愁紅,淚痕衣上重!北躺橇钊藗牡念伾,又是女子畫眉的顏色,所以,詞人由裊裊上升的一縷碧色炊煙聯(lián)想到情人的黛眉,由被夕陽染紅的落葉想到被風(fēng)雨摧殘的落花,進而聯(lián)想到分別時情人帶淚的愁容,也便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下片首句就寫道:“臨風(fēng),想佳麗,別后愁顏,鎮(zhèn)斂眉峰!薄皠e后愁顏”照應(yīng)“愁紅”,“鎮(zhèn)斂眉峰”照應(yīng)“寒碧”。一個是明白描寫,直抒深情;一個是暗中達意,景中關(guān)情,詞人對其情人的真誠眷戀于此可見一斑。詞人把視線從岸邊移到江上:遼闊的江天,一抹斜陽浸入萬頃波濤之中,江水緩緩地流向遠方。這幾句描繪“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江景,懷人之情盡在不言之中,讀者從中不難體會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意趣。詞人在下片直抒胸臆,回憶昔日與情人歡會的幸福,無限悵惘,相思愈深。詞人迎著江風(fēng)而立,腦海中浮現(xiàn)出情人的音容笑貌,雅態(tài)妍姿;蛟S當日正在相聚小飲,清歌婉轉(zhuǎn),妙舞翩翩;或許正在花前月下,兩情繾綣,歡度春宵,然而,突然到來的別離,使熱戀的情人“頓乖雨跡云蹤”。過去的幸福已成為美好的回憶,在這肅殺的秋天里,暮色蒼茫,客居他鄉(xiāng)的詞人只能獨倚危樓,悲思綿綿,悵憾難言,相思難遣。這復(fù)雜的情感在胸中洶涌,猶如面前奔騰的大江。無可奈何的詞人只能托付遠飛的大雁把這相思之情,悲秋之感,游子之心帶過江去,傳達給自己的心上人。結(jié)語包容了詞人的歡樂、憂傷、回憶、希望、幻想,總括全詞意蘊,韻味深長。

  讀者不禁感嘆:若非親感身受的真實思想感情,怎能寫出如此披肝瀝膽,情重意濃的詞句!柳永終生落魄,懷才不遇,走馬章臺,混跡青樓,過著“詩酒風(fēng)流”的日子,是封建時代的真正的浪子。從其《樂章集》中諸多詩詞來看,他與妓女交好,不似那班輕薄子弟以玩弄女性為目的,而是極重感情,憐之,愛之,思之,念之,情深意篤,感人肺腑。這類作品不僅《雪梅香》一詞,它如《雨霖鈴》(寒蟬凄切)、《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憶帝京》(薄衾小枕涼天氣)等等,不勝枚舉。柳永的真情換來了同樣的真情。他因?qū)戀翟~被統(tǒng)治者排擠出上流社會,下層社會的人們,尤其是妓女們卻喜愛他的詞!胺灿芯嬏帲茨芨枇~”(南宋葉夢得語),就是明證。柳永生前家無余財,死后由幾個妓女合資才得以入殮成葬,這當可以看作是對柳永真誠的報答吧!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13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是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fā)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宗元筆下的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在下著的江面上,一葉,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nèi)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的江面上,如此而已?墒,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墒牵娙藚s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tài),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tài)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jié)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chǎn)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guān)系最遠的形象聯(lián)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tǒng)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shù)特色。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

  出自明代丘浚的《詠荔枝》

  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

  一種天然好滋味,可憐生處是天涯。

  賞析:

  詩貴自然,“詠物以托物寄興為上”(清·薛雪《一瓢詩話》),托物寄興亦以自然為絕妙,自然天成是詠物詩的至境。丘浚作詩主張自然成文,反對用奇語異辭,認為“眼前景物口頭語,便是詩家絕妙辭”(《答友人論詩》)。所以,他的詩大都寫得自然清新,頗多天機自動天籟自鳴機趣。他的詠物詩也大多是“眼前景物口頭語”的.自然流露,并不刻意追求寄托,只是在有意無意之間托物寄興,借景言情,似無寄托而寄托遙深,更是精彩絕妙,不同凡響。

  這首《詠荔枝》詩看似尋常卻奇兀,正確理解“可憐”一句,是準確把握全詩寄托所在的關(guān)鍵。一般人都把“可憐”理解為“哀憐”,那不但是對詩人匠心的隔閡,更是對詩人襟抱的無知,丘浚從小就胸懷“遙從海外數(shù)中原”(《五指山》)、“應(yīng)須一口吸江湘”(《!罚┑男坌拇笾荆瑢ι诤D祥L在海南充滿著自豪和自信,沒有絲毫的自卑,絕不會作怨天怨地的可憐相。他志大才大,深受時人器重推薦,使他少年得志,一路春風(fēng)得意,從一介書生做到中央高級長官。絕不會有懷才不遇的天涯淪落人的失落感。

  所以,“可憐”在這里只能是愛憐之意!翱蓱z”作“可愛”解古已有之。如古樂府《孔雀東南飛》:“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唐·杜牧《睦州四韻》:“州在釣臺邊,溪山實可憐!彼瓮醢彩侗碧谩罚骸翱蓱z新月為誰好,無數(shù)晚山相對愁。”據(jù)此,末兩句是說,海南荔枝之所以天生就具有一種無以倫比的甜美味道,是因為它長在得天獨厚的海之角天之涯,才能生就如此無以倫比的天然美質(zhì),才能這樣加倍招人喜愛和受人青睞。只有在天涯海角這片得天獨厚的熱土上,才能生長出海南荔枝這種無比珍貴的天然美物。詩人對海南荔枝這種無以復(fù)加的嘉許推崇,其中正寄托著詩人對海南故土的無以復(fù)加的厚愛與眷戀。而這種寄托又妙合無垠,自然巧妙,更顯得意蘊深厚意味深長,既深得風(fēng)人之旨又深得詠物三昧。

  作者介紹: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學(xué)家、史學(xué)家、經(jīng)濟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號深庵、玉峰、別號海山老人,瓊州瓊臺(今屬海南)人。景泰五年進士,歷官經(jīng)筵講官、侍講、侍講學(xué)士、翰林學(xué)士、國子臨祭酒、禮部侍郎、尚書、纂修《憲宗實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xué)士、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等職。丘浚學(xué)問淵博,熟悉當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覽不輟,研究領(lǐng)域涉政治、經(jīng)濟、文學(xué)、醫(yī)學(xué)等,著述甚豐,同海瑞合稱為“海南雙壁”。...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15

  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fù)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暋?/p>

  古詩簡介

  《夜雪》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詠雪詩,詩人描寫的是“夜雪”,全用側(cè)面烘托手法。詩人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在眾多的詠雪詩中,此詩新穎別致,清新淡雅,別具韻味。

  翻譯/譯文

  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注釋

 、庞牐后@訝。衾(qīn)枕:被子和枕頭。

  ⑵折竹聲:指大雪壓折竹子的聲響。

  賞析/鑒賞

  在眾多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顯得那么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tài)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fā)現(xiàn)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別具風(fēng)采。

  這首詩新穎別致,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guān)。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tài)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然而,樂于創(chuàng)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fā),避開人們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寫的手法,全用側(cè)面烘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jīng)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里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zé)o聲,這就于“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皬(fù)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cè)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暋,這里仍用側(cè)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jié),托出“重”字,別有情致!罢壑衤暋庇凇耙股睢倍皶r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于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tài)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fā)現(xiàn)它不僅凝重古樸、清新淡雅,而且新穎別致,立意不俗。試想,雪無聲無味,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tài)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難以捕捉。然而,樂于創(chuàng)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fā),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shù)折,曲盡其貌其勢、其情其狀。這首小詩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全詩樸實自然,卻韻味十足;詩境平易,而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是白居易詩歌固有的風(fēng)格。

【《對雪》的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雪詩原文及賞析05-25

《雪望》原文賞析04-01

雪望原文及賞析12-09

雪梅香·景蕭索原文及賞析03-13

雪望原文及賞析優(yōu)選【2篇】01-23

雪梅·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02-22

[薦]雪望原文及賞析3篇04-03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及賞析01-29

《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的原文及賞析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