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通用15篇)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
原文:
菩薩蠻
月華如水籠香砌,金镮碎撼門初閉。
寒影墮高檐,鉤垂一面簾。
碧煙輕裊裊,紅戰(zhàn)燈花笑。
即此是高唐,掩屏秋夢長。
花冠頻鼓墻頭翼,東方澹白連窗色。
門外早鶯聲,背樓殘月明。
薄寒籠醉態(tài),依舊鉛華在。
握手送人歸,半拖金縷衣。
小庭花落無人掃,疏香滿地東風老。
春晚信沉沉,天涯何處尋。
曉堂屏六扇,眉共湘山遠。
爭奈別離心,近來尤不禁。
青巖碧洞經(jīng)朝雨,隔花相喚南溪去。
一只木蘭船,波平遠浸天。
扣船驚翡翠,嫩玉抬香臂。
紅日欲沈西,煙中遙解觿。
木綿花映叢祠小,越禽聲里春光曉。
銅鼓與蠻歌,南人祈賽多。
客帆風正急,茜袖偎檣立。
極浦幾回頭,煙波無限愁。
注釋:
、旁氯A——月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平瓠h(huán)——門環(huán)。碎撼——無節(jié)奏地搖動。
⑶“寒影”句——意思是月光下,高高的屋檐垂下暗影。
⑷“鉤垂”句——簾鉤空垂,簾幕放下。一面:一幅。
、杉t戰(zhàn)——紅火閃動。
、矢咛啤獕艟,即用楚懷王與巫山神女在夢中相會的'典故,表示男女眷戀的美好境界。宋玉《高唐賦序》:“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云者也!踉唬骸沃^朝云?’玉曰:‘昔者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而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彼,后人常用“云雨”“高唐”、“巫山”、“陽臺”來表示男女歡合的意思。
賞析:
木棉花開,春光大好。銅鼓蠻歌聲中,忽見一帆,飄然而來,船上紅袖偎檣,頃刻間消失在煙波江上。幾番回頭,令人不勝悵惘。這首詞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南國風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2
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朝代:清代
作者:顧太清
原文:
薰風殿閣櫻桃節(jié),碧紗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注釋:
[1]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2]沈(shěn)檀:用沉香木和檀木做的兩種著名的熏香料。爇(ruò):燒。
[3]老圃:有經(jīng)驗的菜農(nóng)。
賞析:
詞作于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五日端午,太清三十九歲。
這是一首詠花詞。菊在秋季開放,但這里所詠的盆中菊在端午開放,詞人在初夏欣賞到了秋季的花卉,自然格外欣喜。上片首先渲染盆中所菊所開放的.夏日氣候,“薰風殿閣櫻桃節(jié)”,說溫暖的南風吹滿殿閣,櫻桃也成熟了!氨碳喆跋律蛱礌k”,屋內(nèi)燃著驅(qū)暑的熏香。再以“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凸寫菊花開放時節(jié)。下片以“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寫出因花開而洋溢欣喜之情。她在欣喜之余,唯有贊嘆栽培它的花匠:“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全詞最后才說出這一“菊”字,而驚嘆、欣喜之情靈動地展現(xiàn)在其中。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3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作者: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注釋
、傩∩剑
1.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
2.指繪有山形圖畫的屏風。
3.形容女子隆起的發(fā)髻。
、诮穑褐柑茣r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
、勖鳒纾弘[現(xiàn)明滅的樣子。
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涂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
④鬢云:像云朵似的鬢發(fā)。形容發(fā)髻蓬松如云。
、荻龋焊采w,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云影輕度。
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
、尴闳合阊┤┌椎拿骖a。
、吲獖y:梳妝打扮, 修飾儀容。
、嗔_襦:絲綢短襖。
、狷p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細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須,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后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譯文
小山重重疊疊,晨曦閃閃或明或滅,鬢邊發(fā)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懶得起來畫一畫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前鏡又地后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穿上的綾羅裙襦,繡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翻譯
這首《菩薩蠻》,為了適應宮廷歌伎的聲口,也為了點綴皇宮里的生活情趣,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tài)也寫得十分嬌柔,仿佛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
詞的上片,寫床前屏風的景色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tài);下片寫妝成后的情態(tài),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的心境。全詞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成功地運用反襯手法。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nèi)心的寂寞空虛。表現(xiàn)了作者的詞風和藝術成就。
賞析
飛卿為晚唐詩人,而《菩薩蠻》十四首乃詞史上一段豐碑,雍容綺繡,罕見同儔,影響后來,至為深遠,蓋曲子詞本是民間俗唱與樂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過花間酒畔,信手消閑,不以正宗文學視之。至飛卿此等精撰,始有意與刻意為之,詞之為體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詞,詞與詩篇分庭抗禮,爭華并秀。
此篇通體一氣。精整無只字雜言,所寫只是一件事,若為之擬一韙增入,便是“梳妝”二字。領會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妝者,以眉為始;梳者,以鬢為主;故首句即寫眉,次句寫鬢。
小山,眉妝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于《海錄碎事》,國“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時時見于當時記號中,如五代蜀秘書監(jiān)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妝,雙關語),小山妝!闭感∩矫级。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云:“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妝時。”亦正寫晨妝對鏡畫眉之情景?芍∩奖局^淡掃蛾眉,實與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1)不知全詞脈絡,誤以首句與下無內(nèi)在聯(lián)系;(2)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著落,章法脈絡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往往讀平聲而義為去聲,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聲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于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山,再將鬢喻為云,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蓋晨間閨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fā)縷,掩于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xiàn)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構為一幅春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曰懶起,并非不起,是嬌懶遲遲未起也。閨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芭獖y”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畫龍點睛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其并下,脈絡最清。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與“懶”相為呼應,近與“弄”字互為注解!芭弊肿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后以兩鏡前后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妝臺奩內(nèi)之座鏡也;其后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與人面,亦交互重疊,至于無數(shù)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妝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于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本”者也。蓋言梳妝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閨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與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妝者相應。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于組織聯(lián)絡,回互呼應之妙。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4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郁孤臺下清江水,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
中間多少行人淚。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北望長安,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可憐無數(shù)山。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
青山遮不住,
bì jìng dōng liú qù
畢竟東流去。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
江晚正愁余,
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
山深聞鷓鴣。
作者背景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在今山東)人。21歲參加抗金起義,后率軍南歸,屢遭打擊,郁郁而終。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并稱“蘇辛”。
注詞釋義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郁孤臺: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jīng)贛州向東北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余: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shù)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于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tǒng)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fā)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后,辛棄疾途經(jīng)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后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后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huán)宛曲之美;善于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賞析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lián)翩萬馬來無數(shù)。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fā),總向愁中白。拍手笑山鷗,一身都是愁。
這首詞寫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當時,辛棄疾任江東撫司參議官,是江東留守葉衡的部屬。葉衡對辛棄疾頗為器重,后來他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立即推薦稼軒為“倉部郎官”。寫此詞時,葉衡尚未作“丞相”,題目云“為葉丞相賦”,是后來追加的。
開篇即用擬人手法,說“青山”想和“高人”說話,“聯(lián)翩戰(zhàn)馬來無數(shù)”,是說“青山”心情迫切,象千軍萬馬一樣接連不斷地向人跑來。山頭的云霧飛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稼軒造句,堪稱奇絕!凹氂陞s低回,望來終不來。”這兩句說,山間云霧在徘徊,(人)盼望降雨卻始終沒有盼來。這里描寫山間煙云滾滾,山雨欲來的情景,但雨沒有盼到,他不免失望。這里顯然是借“青山”、“煙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詞人壯志未酬,盼望與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國事,希望抗戰(zhàn)高潮到來……這一切最終并未實現(xiàn),他不免悵然若有所失。
下片緊承上片,集中寫“愁”。
“人言頭上發(fā),總向愁中白!边@兩句大意說,人們都說頭發(fā)是因為憂愁而變白的?梢韵胍,詞人因憂愁國事,此時頭發(fā)可能白了不少,雖然他這一年不過三十五歲!芭氖中ι锄t,一身都是愁!苯Y尾兩句,詼諧有趣,而寓意頗深。他看到那滿山雪白的沙鷗,由白發(fā)象征“愁”,想到沙鷗“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事實上當抗戰(zhàn)低潮之際,有些人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絕望,而辛棄疾對敵斗爭的信心始終并未泯滅,這就難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鷗了。
本詞設喻巧妙,想象奇特,寫“青山”、“煙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騰的氣勢。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負和憤懣,都在寫景中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王方俊)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5
原文:
憶郎還上層樓曲。
樓前芳草年年綠。
綠似去時袍。
回頭風袖飄。
郎袍應已舊。
顏色非長久。
惜恐鏡中春。
不如花草新。
譯文
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樓遠望。樓前句芳草,郎年郎綠,如今又是春天來到。這青翠句綠色仿佛情郎離去時所著衣袍句顏色。分別時,他不忍離去,回首凝望,衣袖隨風飄動。
郎別數(shù)年,他嶄新句衣袍恐怕已經(jīng)變舊了吧。新綠句顏色也已經(jīng)暗淡無光了吧。其實韶華易逝,就連鏡中句容顏也郎年郎年地逐漸減色,不像芳草那樣歲歲依舊。
注釋
菩薩蠻: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
樓前芳草年年綠:此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隱士》賦“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鏡中春:指鏡中女子句容顏如春光般姣好。
賞析:
這是一首以感春懷人為內(nèi)容的閨怨詞。它在運思、謀篇方面自出機杼,別具一格,推陳出新。全詞以顏色貫穿全篇,并用以巧妙運思、穿針引線。詞之上片著眼于顏色的綠與綠之相同,使空間隔絕的近處芳草與遠方行人相連結,使時間隔絕的今日所見與夕日所見相溝通,從而使樓前景與心中情融會為一,合為詞境。下片著眼于顏色的新舊差異,使回憶中的昔時之袍與想像中的今日之袍相對照,使身上衣與境中人相類比,使容顏之老與花草之新形成反比。起首“憶郎還上層樓曲”一句通過閨中少婦登樓望遠的視線,把她的一顆愁心送到遠方游子的身邊。登樓望遠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多從空間落想,悵望行人此去之遠。第二句“樓前芳草年年綠”,則從時間落想,因見芳草“年年綠”而悵念行人遠行之久。這句詞取意于淮南小山《招隱士》賦“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暗含既怨游子不歸又盼游子早歸的復雜意味。
上片末兩句,巧妙地以第二句句末的一個“綠”字為橋梁,從“芳草年年綠”到“綠似去時袍”,由望景過渡到懷人,感今過渡到思昔。抒情女主人公從芳草之綠生發(fā)聯(lián)想,勾起回憶,想起郎君去時所著衣袍的.顏色,并進而追憶其人臨去依依、回首相望時,衣袖隨風飄動的情景。這一細節(jié)深深印在她的記憶之中,時時都會重現(xiàn)在眼前,如今,因望見芳草綠、想到“去時袍”,當初的一幕幕又分明似在眼前了。從這兩句詞,即可以想見詞中人當年別郎時的留戀,也可以想見其今日“憶郎”時的惆悵。牛希濟《生查子》詞中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笨膳c這兩句詞參讀,不同的是:張先詞就居者立言;牛詞則擬居者口吻以囑咐行者。
過片兩句,緊承上片的三、四兩句。詞筆不離衣袍,而又翻出新意。同樣是寫那件綠色的衣袍,但上兩句是回憶去時的袍色,這兩句是想象別后的袍色。
前者把一片相思在時間上拉回到過去,后者則把萬縷柔情在空間上載送到遠方。同時,這兩句又與上片第二句中的“年年”兩字遙相呼應,也是從時間落想,暗示別離之長久。正因別離已久,才會產(chǎn)生衣袍已舊、怕那去時耀眼的綠色已經(jīng)暗淡無光的推測。又從袍之舊、色之褪,觸發(fā)青春難駐、朱顏易改之感。
于是,自然引出下面“惜恐鏡中春,不如花草新”兩句,把詞意再推進一步。詞中人之所惋惜、恐懼的是一個意義更深廣、帶有永恒性的人生悲劇,而不僅僅是一次別離的痛苦。離別固然折磨人,但行人終有歸來之日,日后相逢之樂還可以補償今日相思之苦;至于人生短促、歲月無情,而居者與行者都會在分離中老去,這卻是無可挽回、無可補償?shù)模^“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王國維《蝶戀花》)。這兩句詞,則對照眼前“芳草年年綠”之景,怨嘆人之不如花草;淞耍髂赀會開;草枯了,明年還會綠;而人的青春卻一去不復返了。鏡中的春容只會年年減色,不會歲歲更新。劉希夷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白頭吟》)說的也是這樣的意思。
此詞在謀篇方面句句相承、環(huán)環(huán)相扣。上片因“憶郎”而“上層樓”,因“上層樓”而見“樓前芳草”,因芳草之“綠”而回憶郎袍之“綠”,再因去時之“袍”而想到風飄之“袖”。首句與次句的兩個“樓”字,緊相扣合;次句與第三句的兩個“綠”字,上下鉤連;第四句的“袖”字固與第三句的“袍”字相應,句中的“回頭”兩字也暗與第三句的“去時”兩字相承,針線綿密,過渡無痕。下片雖另起新意,卻與上片藕斷絲連。因三、四兩句回憶起去時之袍,過片兩句就進一步想象今日之袍;在過片兩句的上、下句間,則是因衣袍之“舊”而致慨于“顏色非長久”。接下來的兩句,更因袍色之不長久而想到“鏡中春”也不長久,再回溯上片“芳草年年綠”句,而有感于不如花草之年年常新。通篇脈絡井然,層次分明。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6
原文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現(xiàn)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處來,當時年少風流,春衫飄舉,風度翩翩。我騎著大馬,斜靠小橋,滿樓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傾倒。
閨房屏障曲折迂回,掩映深幽,那就是我醉宿花叢之所在,F(xiàn)在要是能再有像當年那樣的遇合,我就是到白頭也一定不會想回來。
注釋
⑴菩薩蠻:詞牌名。
⑵紅袖:指代少女。梁簡文帝《采蓮賦》:“素腕舉,紅袖長!边@里指青樓中妓女之類。
、谴淦粒鸿傆恤浯涞钠溜L。金屈曲:屏風的折疊處反射著金光。一說金屈曲是屏風上的金屬環(huán)紐。
、然▍玻褐复我碧幍钠G麗境界。
⑸花枝:比喻所鐘愛的女子。
賞析:
作者:佚名
此詞是對往事的回顧以及感慨。“如今卻憶江南樂”的“如今”是跟從前做對比的,意思是說:我現(xiàn)在才反而回想起江南的好處!皡s”是反對之詞,“如今卻憶”四個字一筆勾銷了當年的“人人盡說江南好”,再次突出他當時并沒有認為江南好的意思。當時在江南,他并不以江南為快樂,他的心心意意都在那“紅樓別夜”的中原,都在那“勸我早歸家”的美人,所以對那風景如畫的江南,壚邊似月的酒女都并沒產(chǎn)生絲毫的留戀。但等他離開了江南,反而卻回憶起在江南那段生活的美好了。唐代詩人賈島(據(jù)《全唐詩》四七二卷一作劉皂詩)有詩云:“客合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他說:“我在并州做客已經(jīng)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長安附近的`咸陽,如今我渡過桑乾河來到更遠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鄉(xiāng)了。”韋莊所寫的也是這種心理。他在江南思念著中原,離開江南到更遠的蜀中,他又覺得在江南的生活也畢竟是快樂的,是值得懷念的了。韋莊多數(shù)的詞所傳達的感發(fā)的力量不是靠形象,而是靠敘述的口吻,也就是用賦的筆法?墒撬⒉皇遣挥眯蜗,“當時年少春衫薄”中的“春衫薄”三字就是形象,寫少年的光景之美好和可懷念。李商隱有過兩句詩:“庾郎最年少,芳草妒春袍!睘榕阋r庾郎的年少,用了春袍的質(zhì)料的輕快和色澤的鮮明的形象,那使芳草都嫉妒的這樣的明快充滿活力的春袍,正是青年的形象!膀T馬倚斜橋”,更是形象,怎樣描寫男青年的英武瀟灑,西方文學作品里少女心目中的男青年形象就是所謂的白馬王子,中國也有類似的傳統(tǒng),白居易的詩:“郎騎白馬傍垂楊,妾折青梅倚短墻,墻頭馬上遙相望,一見識君即斷腸!边@位中國青年騎的也是白馬。韋莊“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也是寫的這樣的男女之間感情的遇合,一定要重視他們共同所寫的這種遇合的傳統(tǒng),這種遇合都同時有一種共同的含意,就是要以最好的年華,最出人的才能,最好的面貌去得到這種可貴的遇合!膀T馬倚斜橋”是英武與瀟灑的結合,“騎馬”是英雄勇武的一面,“倚斜橋”是風流瀟灑的一面,“滿樓紅袖招”是說滿樓的女子都為之傾倒。韋莊的這兩句詞是說他當年何嘗沒有才華,何嘗沒有遇合,何嘗沒有人賞愛,然而他那時沒有對滿樓的紅袖鐘情。因為他第一句就寫的是“如今卻憶江南樂”,所以他所說的“滿樓紅袖招”都是反面的陪襯,意思是說:我當年有那樣的年華、遇合、賞愛,但我沒有看重這些,而這一切現(xiàn)在都過去了。至此為止,寫的都是對江南往昔的回憶。
下半闋“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二句,一則可能仍是寫回憶中的情事,再則也可能是寫今日之情事,有兩種可能,也可以兼指。用“翠”“金”二字,意在寫明環(huán)境之美!盎▍病痹诠湃嗽娫~中,不單是指自然界的花叢,廣義的還指如花的女子,他說:我當年面對“滿樓紅袖招”都沒有鐘情,而現(xiàn)在要能再有像當時那樣的遇合,“此度見花枝”,我便將要“白頭誓不歸”了!笆摹北硎酒鋺B(tài)度之斷然堅決!鞍最^誓不歸”這句與《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的“未老莫還鄉(xiāng)”是鮮明的對比,當年是說沒有年老還可以暫時不回故鄉(xiāng),真正意思是說年老時一定要回鄉(xiāng)。而如今白發(fā)蒼蒼卻不但不會還鄉(xiāng),反而說誓不回鄉(xiāng)了。韋莊是京兆杜陵人,而且也在洛陽住過,所以不管是長安也好,洛陽也好,都是他的故園和舊居所在,他現(xiàn)在由“未老莫還鄉(xiāng)”轉(zhuǎn)變成“白頭誓不歸”,是因為他無家可回,無國可歸了,唐朝已經(jīng)完全滅亡了。韋莊留在蜀中,王建曾一度馳檄四方,欲聯(lián)合討伐朱溫,從而形成兩個對立的陣營。對于唐朝滅亡這樣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韋莊不可能沒有受到震動。當年在江南時說“未老莫還鄉(xiāng)”,是因為長安還有希望收復,回鄉(xiāng)的希望依然存在,但在他留寓蜀中時,唐朝已經(jīng)徹底滅亡了,回鄉(xiāng)的希望蕩然無存,所以他才決然的說“白頭誓不歸”,口氣極為決斷,含義則極為沉痛。著一“誓”字,無比堅決,以斬盡殺絕之語,寫無窮無盡之悲。這正是韋莊詞的特色。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7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唐 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譯文
眉妝漫染,額上的額黃半明半暗的閃耀著,鬢邊發(fā)絲散漫將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頰。懶懶地無心去描彎彎的眉,遲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妝。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了前鏡,又對后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剛穿上的嶄新綾羅短衣,上邊繡貼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注釋
小山: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另外一種理解為:小山是指屏風上的圖案,由于屏風是折疊的,所以說小山重疊。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明滅:隱現(xiàn)明滅的樣子。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涂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
鬢云:像云朵似的鬢發(fā)。形容發(fā)髻蓬松如云。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云影輕度。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蛾眉:女子的眉毛細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須,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后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弄妝:梳妝打扮, 修飾儀容。
羅襦:絲綢短襖。
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約作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年)后期,具體時間不詳。據(jù)《唐才子傳》和《北夢瑣言》記載,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相國令狐绹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據(jù)此可知《菩薩蠻》諸詞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在公元850年(大中四年)十月至公元859年(十三年)十月之間,《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852)前后,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
賞析
這首《菩薩蠻》詞以精致的構思,精美的語言,寫閨中思婦獨處的情懷,刻畫出一位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妝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于《海錄碎事》,為“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時時見于當時詞中,如五代蜀秘書監(jiān)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妝,雙關語),小山妝!闭感∩矫级。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云:“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妝時!币嗾龑懗繆y對鏡畫眉之情景?芍∩奖局^淡掃蛾眉,實與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不知全詞脈絡,誤以首句與下無內(nèi)在聯(lián)系;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著落,章法脈絡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往往讀平聲而義為去聲,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聲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于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為山,再將鬢喻為云,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蓋晨間閨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fā)縷,掩于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xiàn)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構為一幅春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曰懶起,并非不起,是嬌懶遲遲而起也。閨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芭獖y”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并下,脈絡最清。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與“懶”相為呼應,近與“弄”字互為注解!芭弊肿钇妫蚨且黄勰。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后以兩鏡前后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妝臺奩內(nèi)之座鏡也;其后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之與人面,亦交互重疊,至于無數(shù)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妝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于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本”者也。蓋言梳妝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閨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與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妝者相應。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于組織聯(lián)絡,回互呼應之妙。
全篇內(nèi)容是寫一個女子早晨自嬌臥未醒,宿妝已殘而懶起梳妝,而妝畢簪花照鏡,而穿上新羅襦之 過程。結構亦循此次序作直線型之描敘,極清晰明了。此詞寫閨怨之情,卻不著一字點破,而是通過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動作、服飾,讓讀者由此去窺視其內(nèi)心的隱秘。尤其是詞的末二句“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溫庭筠詞密麗濃艷的風格,而且以詠物襯人情,更見蘊藉。
在格律上,詞作采用了仄韻和平韻交錯變換的調(diào)式來表現(xiàn)曲折細膩的思想感情,而“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二句,不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個響亮的去聲字:“照”“后”“鏡”“面”“映”,置于換頭之處,吟唱時,就更加顯得跌宕飛動,抑揚頓挫。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8
原文:
回塘風起波文細,刺桐花里門斜閉。殘日照平蕪,雙雙飛鷓鴣。
征帆何處客?相見還相隔。不語欲魂銷,望中煙水遙。
詩詞賞析:
這首詞寫一女子的`無名相思。上片寫女子所在的環(huán)境,用“雙雙飛鷓鴣”一句興起下片。下片寫女子對“征帆何處客”的愛戀,語淺情深,清音有余。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9
原文
晶簾一片傷心白,云鬟香霧成遙隔。無語問添衣,桐陰月已西。
西風鳴絡緯,不許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淚欲流。
譯文
白得叫人心驚的月光,映照在水晶簾上;我倆遙遙相隔,看不到你如云的秀發(fā),嗅不到你似霧的濃香。想問候一聲要不要多添件衣裳,卻毫無辦法;月掛西天,梧桐的樹陰已經(jīng)拉得很長。
西風起,蟋蟀聲聲鳴響;不讓憂愁的人兒睡下;秋天還是去年的秋天,可為什么面對秋景,淚水總想流上我的臉龐?
注釋
“晶簾”:水晶簾。傷心,極言之辭。傷心白即極白。李白詞:“寒山一帶傷心碧”,皆類于此。此句謂在月光的映襯下水晶簾看上去一片白。西風鳴絡緯,不許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淚欲流。云鬟香霧”句:語出杜甫《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這是杜甫寫給妻子的詩,容若用此亦代妻子。此句謂頭發(fā)烏黑如云,香氣似霧濃,以此代指所愛所思的女子!盁o語”句,承上句,謂所思的人不再身邊,即使天氣寒冷,也無法問她要不要加衣裳,照應了前句的“成遙隔”!疤硪隆眱勺郑降钋!巴╆帯保何嗤潢帲司渲^月已西沉,即夜色已深!敖j緯”:蟋蟀
“桐陰”:梧桐樹陰,此句謂月已西沉,即夜色已深。制衣,如斯似是習以為常,總覺得天長日久,手中好光陰無從消磨。你我似陌上戲春的孩童,看見花開花謝都惘然歡喜心無凄傷。只是今日,你離開我以后,再沒有人為我添衣,管我寒暖,而我亦失去照顧疼惜你的機會?吹靡妴?是一樣的秋色。秋風月夜,我佇立在桐陰之下。仍似去年秋,你知我為何淚欲流?生死相隔,我如此地無能為力。
“絡緯”:蟋蟀。一說紡織娘。
“只是”句:謂秋色和去年秋天相同。
去年秋時人尚在,今年秋時,風景不改,人已不在。這闋小令所截取的,不過是生活中“添衣”這么一個細小的事。除卻“云鬟香霧”的指代,言語極平實,上下闋折轉(zhuǎn)之間也是從容淡定,然而于小處極見真情,凄婉動人之處,似是眼前梨花飛舞,細碎地散落一地,讓人心意黯然。此詞當是康熙十六年秋之作。亦是容若小令中的經(jīng)典之作!爸皇侨ツ昵,如何淚欲流!钡摹坝弊指怯玫那〉购锰,“欲”是將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將那種哀極無淚的情狀寫地極精準。一說紡織娘。“只是”句:謂秋色和去年秋天相同。
賞析
李白《菩薩蠻》詞有“寒山一帶傷心碧”,指日暮之時,山色轉(zhuǎn)深。傷心是極言之辭。傷心碧即山色深碧,傷心白即極白。后人之詞多類于此。在月光的映襯下水晶簾看上去一片白。水晶簾內(nèi)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全詞除卻“云鬟香霧”的指代略露艷色之外,言語極平實。如果知曉這指代是化自杜甫《月夜》,明白杜甫藏在“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后面的相思凄苦,恐怕只有艷麗之后掩飾的惘然。
細讀“只是去年秋,如何淚欲流!薄坝弊指怯玫那〉胶锰,“欲”是將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將那種哀極無淚的情狀寫地極精準。
年年秋日,看時光流轉(zhuǎn),如習以為常,總覺得日久天長,看見花謝都心無凄傷。待得一日光陰流盡,才醒轉(zhuǎn)過來。秋風蟲鳴月色深濃,仍似去年秋,你知為飄渺孤鴻?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襯的。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0
古詩原文
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剛與病相宜,鎖窗薰繡衣。
畫眉煩女伴,央及流鶯喚。半晌試開奩,嬌多直自嫌。
譯文翻譯
風吹不停,濃云陰沉,雨時斷時續(xù),寒食節(jié)馬上要來臨了。昨夜風將櫻桃吹得凌亂不堪。雨天陰冷潮濕,我也小病剛好,是該用爐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喚女伴麻煩她來替我畫眉,但又懶得動身,多么希望黃鶯給捎個信兒。遲疑半晌才打開梳妝盒,鏡中的容貌雖然嬌艷,但還是嫌自己不夠美麗。
注釋解釋
1、菩薩蠻:雙調(diào)四十四字,前后闕兩仄韻轉(zhuǎn)兩平韻。本篇守譜用四部韻,兩仄兩平相間,句句皆葉,兩句一換。
2、闌風伏雨:指風雨不止。
3、寒食:寒食節(jié)。舊俗在清明節(jié)前一日或二日,當此節(jié)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4、狠藉:指櫻桃花敗落。
5、鎖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子。
6、薰繡衣:用香料薰華麗的衣物,7、央及:請求、懇求。
8、流鶯:啼鶯,以其啼鳴婉轉(zhuǎn),故云。
9、半響:許久、好久。
10、奩(lián):女子梳妝用的鏡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11、自嫌:自己對自己不滿。
創(chuàng)作背景
詞人在寒食節(jié)時,看到一位女子病起后又喜又悲,從而發(fā)出聯(lián)想,所寫的`一首詞。
詩文賞析
詞的上片寫由狼藉滿地的櫻桃花牽惹出思婦的一腔春愁。一陣陣的風雨將節(jié)催來了,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櫻桃花昨天還開得明媚嬌艷,一夜風雨便將花兒吹打得散亂滿地。由狼藉的櫻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這飄零的春花“剛與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體一。多病而又寂寞無聊,更加遠方的丈夫。怎樣也排遣不了這種思緒,只好關起窗戶“薰繡衣”!艾嵈稗估C衣”句將閨中女子孤單寂寞、百無聊賴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xiàn)得凄婉、含蓄,耐人尋味。
下片寫這位少婦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這種寂寥,強打精神為自己梳妝打扮。“眉煩女伴”,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時閨房中的樂趣,可現(xiàn)在為她畫眉的人遠游他鄉(xiāng),她只得“煩女伴”了。
“畫眉”典出“張敞匭眉”。女伴不在身邊,她又得央求侍女鶯兒去請她來。緊接著,詩人用“半餉試開奩”這個極細微的動作描寫,把人物的復雜心理表現(xiàn)得逼真而細膩。女伴來了,她多么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動人,可又害怕鏡中現(xiàn)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躊躕半晌,才試著打開鏡匣。沒想到鏡中人是那樣柔弱嬌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邊,為誰梳妝呢!于是更覺尢聊,連自己也嫌她“嬌多”了。剛才的興致一下被掃盡,心又冷下來了。
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眉尖早識愁滋味,嬌羞未解論心事。試問憶人不?無言但點頭。
嗔人歸不早,故把金杯惱。醉看舞時腰,還如舊日嬌。
賞析:
【評解】
這首詞生動地表現(xiàn)了對人的懷念。眉間心上,凝聚著愁情。“無言但點頭”、“還
如舊日嬌”,把相思相憶時的情態(tài),刻畫得細致入微。全詞含蓄蘊藉,婉麗工巧。
【集評】
《詞林紀事》:洪景盧云,宛轉(zhuǎn)清麗,讀者咀嚼于齒頰而不能已。
《詞林紀事》:曾豐云,清而不激,和而不流。
薛礪若《宋詞通論》:黃公度有兩個女侍,一曰倩倩,一曰盼盼。
在五羊時嘗命出以侑酒。故晚年曾作《菩薩蠻》一闋。其婉麗處頗近永叔、少游矣。
上闋寫侍兒嬌羞多情之態(tài)可掬。首句“眉尖早識愁滋味”出語不凡,蘊涵極深:少小年紀應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不解愁滋味之時,但身為侍兒,完全俯仰主人、依附他人的地位,卻使這過早成熟;也由于她們具有善解人意的聰慧,最能覺察到主人此次歸來的郁悶心情;這里只用“眉尖”一詞便勾畫出了侍兒動人的愁態(tài),但到底還是處于“嬌羞未解論心事”的年齡,成熟之中顯著楚楚嬌憨的'稚氣!霸噯枒浫瞬?無言但點頭”之句頗有風趣:試探著問她是否思念自己的主人,她默然無語,但只輕輕地點頭。在這里詞人并未正面摹寫人物的肖貌,而是運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部分形貌、動作,加以淺寫速畫,便使一個多情柔媚、嬌羞靦腆的少女形象活脫脫地躍于紙上了。
下闋繼續(xù)刻畫人物及心態(tài)。所不同的是著意于人物性格的另一個表象!班寥藲w不早,故把金杯惱”是說:侍兒內(nèi)心嗔怪思念之人遲遲歸來,因嬌羞不愿啟齒,卻從將珍貴的金杯擲棄一旁的細微動作流露出來。這不僅寫盡了少女含嬌帶嗔的神態(tài),而且“嗔人歸不早”之句,還有更深層的寓意:應該在發(fā)現(xiàn)奸佞弄權、忠良不保的征兆時,便掛冠辭歸,也不致受一再貶斥、直到免官之辱。作者將埋藏心底的憾事,通過侍兒遷怒金杯的嬌嗔、令人愛憐的動作,輕輕松松地寫了出來,不露痕跡,堪稱詞家中之大手筆。尾句“醉看舞時腰,還如舊日嬌”是寫:離家日久,多時未見倩倩、盼盼的舞姿,今朝一邊暢飲接風美酒,醉眼觀看筵前侍兒翩翩起舞,發(fā)現(xiàn)她們輕盈的體態(tài)、婀娜的倩影,仍然如離家前一樣的嬌美。這一生活畫面的描寫反映了以酒澆愁的作者,迫使自己從罷官失意的不平衡的心態(tài)下解脫出來的愿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是互轉(zhuǎn)、相對的,“還如舊日嬌”的舊日,便是指未入仕途時家居的寧靜生活。嘗夠了宦海中升降浮沉的苦滋味之后,再回到這寧靜自娛的生活中來,未始不是一種福分。
該詞寫作的最大特點,是整篇以喻體出現(xiàn),借題發(fā)揮,寫的是家中情事,抒發(fā)的卻是政治上的失意。此外,極善于捕捉反映人物氣質(zhì)神態(tài)的舉止,在動中寫人,便使人物栩栩傳神。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菩薩蠻·題梅扇
[宋代]周純
梅花韻似才人面。為伊寫在春風扇。人面似花妍;☉唤庋。
在手微風動。勾引相思夢。莫用插酴醿。酴醿羞見伊。
賞析:
這是為畫著梅花扇子題寫的一首小令,屬于詠物之作,借梅扇寫春情,也有一番巧思。
上片寫持扇而觀時見畫思人的內(nèi)心活動,以扇上梅花與意中人面聯(lián)系比較,表露對伊人的傾慕愛戀之情。句意是:梅花的標致就像有才華的伊人的面貌,如今伊人被畫在可以吹拂春風的扇頁上。伊人的.面貌就象梅花一樣美好,只是應該承認,梅花卻不能理解人的語言。這里化用了兩個典故。其一,見《舊唐書·楊再思傳》。張易之的弟弟張昌宗(六郎)以美好的姿容受到則天皇帝的寵幸,楊再思就阿諛奉承地說:”人言六郎面似蓮花,再思以為蓮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蓮花也!痹~中只是為了切題,把蓮花換成了梅花,但卻巧妙地把無恥諂媚之言化為衷心贊美之辭,用梅花襯托才人,直有拜倒伊前、五體投地的意味。其二,見《開元天寶遺事》:”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葉白蓮數(shù)枝盛開,帝與貴戚賞焉。左右皆嘆羨久之。帝指貴妃示于左右曰:‘爭如我解語花?’”后來遂用解語花來比喻美人。詞中用此,意思仍然是借花贊人,人比花好;因為人能解言,意味著善體人意。先以花比人,后又以人比花,反復言之,由于意不能自己。比來比去,總是花不如人,人勝于花,可以突出才人在其心目中神圣而崇高的地位。即使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可以見出其意有所向,愛有所專。
下片寫持扇而搖時因風遐想的內(nèi)心活動,進一步表露相思景仰的一片深情。句意是:把扇在手,徐徐搖動,輕輕扇起微風,柔和的風使人不禁聯(lián)想到伊人的溫存,于是勾引起相思的夢來。只是莫要在梳妝時把酴醾花插到頭上啊,因為酴醾花也自慚形穢,羞于見到像梅花那樣美好的才人哩。”微風”,與上片”春風”相應,春風柔和溫暖,容易產(chǎn)生愛撫憐惜的通感,勾引相思,因而順理合情!滨┽偂保,以顏色像酴醾酒而得名,花期遲在春末,故蘇軾詩云:”酴醾不爭春,寂寞開最晚”(《分類東坡詩》二十《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之一)。這里主要是用來襯托梅花、突出才人,表露為之傾倒的情意,同時還隱約透露出莫教殘春惱人意緒的別趣。
伊,通常指第三人稱,有時也指第二人稱。如《劉知遠諸宮調(diào)》:”三娘告啟劉知遠,伊自參詳,我因伊吃盡兄打桄(折磨)!痹~中也可以從第二人稱來體會其情話喁喁之狀,更覺親昵纏綿。
這首小令題為梅扇,其實著眼于持扇人的情懷。從詞意看,疑是為歌伎而作,時間應是暮春。詞中摹寫女伎心理,設身處地,體察入微,故能口吻畢肖,婉而有致。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半煙半雨溪橋畔。
漁翁醉著無人喚。
疏懶意何長。
春風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
此意陶潛解。
問我去何之。
君行到自知。
譯文
一半的煙霧一半的雨滴呈現(xiàn)在那溪水橋旁,捕魚老人喝醉酒睡著了也沒有人前去叫喚一聲更沒有人去把他晃一晃。他那懶散而不受約束的意味兒是何等的深長啊,春風吹拂著花草還散發(fā)著幽香。
山山水水如果有什么等待的話,這其中的意味兒也只有陶淵明理解得最明朗。你若問我離開要到什么地方去,你跟著我走自然也就知道我所向往的地方。
注釋
菩薩蠻: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薩篁》、《重疊金》、《花間意》、《梅花句》等。
疏懶:懶散、悠閑,不習慣于受拘束。
有待:有所期待。
陶潛(qián):即陶淵明,名潛,東晉詩人。
賞析:
據(jù)此詞原序所說,這首《菩薩蠻》當是戲擬王安石集句詩之作。
開首二句以極自然輕盈的筆法描繪了一幅閑適悠雅的溪橋野漁圖。一片氤氳迷蒙的山嵐水霧中,是煙是雨,叫人難以分辨,真是空翠濕人衣。溪邊橋畔,有漁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闃無聲息,沒有人來驚破他的好夢。“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化用杜甫“無人覺來往,疏懶意何長”(《西郊》)和“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二首》)這句詩。兩句詩不僅從字面看放這里十分熨貼,而且從原作的意境看,也與這首詞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過這詩句的媒介,將讀者導向了杜甫的詩境,這些詩境又反過來豐富了這首詞本身的意蘊。這樣便活畫出整個風光明媚生機勃勃的春世界。
“江山如有待”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詩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卻推開自己不說,而從對面著筆,將自己熱烈的感情移植到無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過擬人化的描寫,表現(xiàn)“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那種人與自然交流相親、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緒。這樣,詞上下片意境相應,只將前面“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詞意發(fā)展為對自然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開隱逸風氣的陶潛,遂又隨手拈來了杜甫的另一句詩“此意陶潛解”(《可惜》),將自己對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實到對這位拋棄榮利的田園先哲的景仰上,從而挑出了全詞隱逸的主題。
杜甫感嘆生不逢時,恨不能詞的最后二句“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詩意,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他不學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塵。作者決心歸隱,但到底去何方,卻無可告,不過如隨之而去,一定會明白他的蹤跡。這一結語將上面貫串下來的情志意趣,結束得非常工穩(wěn),飄逸而含蓄。
這首詞全靠直接剝錄他人詩句而成,雖非作詞之正道,卻也頗有移花接木之妙。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菩薩蠻·七夕
宋代:陳師道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jīng)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譯文: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jīng)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七夕佳節(jié)烏鵲、飛燕紛紛前來架橋,被銀河阻隔的牛郎織女一年才能再相見。急雨沖刷著織女所乘之車,天旋銀河斜。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千載悠悠,離愁綿綿,雖然相隔遙遠仍能遙遙相望。不似人世間,回頭望去只有巍巍群山。
注釋: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yíng)盈一水經(jīng)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烏鵲:喜鵲。盈盈:形容清澈。天回:天旋,天轉(zhuǎn)。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香車:泛指古代貴族婦女的專車。這里指織女所乘之車。
賞析: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神話,《詩經(jīng)·大東》就有了織女與牽牛兩星分居銀河兩旁的敘述。到《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形成了故事的大致輪廓。以后在《歲華紀麗》、《爾雅翼》及六朝梁殷蕓《小說》(《月令廣義》引)等書中,關于這個神話的記載漸趨完整。到近代,流傳于民間的,更是豐富充實,積極健康,成為膾炙人口的一則古代神話。由于這個神話在諸書中一般是以牛郎織女被銀河阻隔,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夕靠鵲橋相會,終究被蒙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因此歷代文人經(jīng)常借這個神話故事來抒發(fā)離愁,陳師道的這首《菩薩蠻·七夕》也并不例外。
詞的上片寫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下片以“離愁千載上”換頭,抒發(fā)天上“不似人間”的感喟。
詞的上片寫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起句:“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jīng)年見!笔钦f平日牛郎織女在天河兩側(cè),不得相見,“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只有到了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由烏鵲架橋,在天河相會!皷|飛烏鵲西飛燕”,狀烏鵲和燕紛紛前來架橋的忙碌場景,這也是讓牛郎織女克服“盈盈一水”的阻隔而相會聚首的唯一條件。經(jīng)年不見,只能隔河對泣;此時相逢,相見自然恨晚。
“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襯托了兩人盼望見面的急切心情,也隱含了歷經(jīng)劫難的艱苦歷程。香車,泛指古代貴族婦女的專車,梁孝元帝《車名詩》:“佳人坐椒屋,按膝對蘭薰,繞砌縈流水,邊梁圖畫云,錦色懸殊眾,衣香遙出群!边@里指織女所乘之車。河漢,即天河,《廣志》:“天河曰銀漢,又曰銀河,亦曰天漢、天津、絳河、明河!
下片以“離愁千載上”換頭,抒發(fā)天上“不似人間”的.感喟。牛郎織女的悲劇,其核心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屬,千載悠悠,離愁綿綿。遠隔天一方,“相遠長相望”,這是何等的憾事。但是,“相遠”猶能“長相望”,“人間”卻“回頭萬里山”,連“長相望”亦不得,這種“終不似”就顯得越加沉痛了。得到這個結論以后,“回頭萬里山”,對坎坷不平的人間,一種夾雜著欽羨和惆悵的復雜心情不免油然而生。據(jù)《宋史》載,陳師道“高介有節(jié),安貧樂道”,平時常“終日不炊”,死后由友人“買棺斂之”。這首詞作,作者恐怕也有借天上的牛郎織女的悲劇來襯寫人間無數(shù)悲劇的意思。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5
游絲欲墮還重上,春殘日永人相望。
花共燕爭飛,青梅細雨枝。
離愁終未解,忘了依前。
擬待不尋思,則眠夢見伊。
杜安世詞作鑒賞
這首閨怨詞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含蓄委婉,獨具特色。
起筆游絲欲墮還重上,詞人就抓住空中飄搖不定的游絲來大做文章,是頗具匠心的。游絲,也就是睛絲、飛絲、煙絲,是一種蟲類吐出的極細的絲縷,飄浮空氣之中,如果天氣睛朗,陽光璀燦,有時還可發(fā)現(xiàn)這種游絲空中閃著水晶般透明的耀眼的光澤。作者通過這一細微的事物反映出癡情少女內(nèi)心的微妙的.波動,反映出這位少女對春天、對青春和對生活的熱愛。此詞游絲一句,含蓄曲折,一語雙關。它表面上似寫景,實際卻寫少女的心境,用的是諧音隱語手法。詞里游絲,正是有意與相思的思字雙關。這一句形象地說明,少女的相思之情跟天上飄飛不定的游絲一樣,一忽兒,象是要墜落下來;一忽兒,又扶搖直上。剛剛平靜下來的內(nèi)心,也因此卷起了感情的漣漪。這不僅增強了詞的韻味,同時它還把詞中的景、事、情串接一起,使全詞意境和諧完整。
第二句:春殘日永人相望。說此情況下,相望的時間也隨之增長了。春殘,點明季節(jié),春歸而人未歸。日永,白晝廷長。花共燕爭飛,青梅細雨枝二句是對春殘的補充,同時,它又是人相望的必然結果。雖然這位少女相望的是人,但因人千里之外,可望而不可及,她所能見到的便只能是落紅伴著雙飛的紫燕紛紛飄墜,是被雨滋潤過的梅枝上的青青梅子。這兩句還兼有映襯與象征作用;浯簹w,燕已飛回,而人卻杳無歸期。
過片離愁二字,很自然地成為上下片轉(zhuǎn)折過渡的關鍵,并具有畫龍點睛的妙用。離愁與游絲上下呼應。離愁因有游絲的映襯而顯得鮮明具體,游絲以離愁為內(nèi)涵愈加顯得充實。因之,即使相望很久,都未能沖淡她的離愁,故曰終未解。不僅如此,詞人還補足一句:忘了依前。忘了二字之下省略了一個賓語,即末句的伊。即使你想方設法去忘卻他,可他還是跟從前一樣,清清楚楚地再現(xiàn)于你的眼前,再現(xiàn)于你的心頭。
接著又寫了兩句:擬待不尋思,剛眠夢見伊。以申明此意。不尋思即忘了,夢見伊即依前。作者不是正面表達她渴望與所思之人夢中相會,而是以擬待不尋思先跌一筆,再以剛眠夢見伊點出正意,來一個否定之否定,運筆新奇,因而就更引人入勝。
這首詞格調(diào)清新自然,情真意切,運思手法頗得民歌風韻,有語淺而意深之妙。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菩薩蠻》的原文及賞析05-05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03-09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01-17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01-27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09-21
(精選)菩薩蠻·春閨原文及賞析10-15
菩薩蠻·春閨原文賞析10-17
【必備】《菩薩蠻》原文及賞析09-26
菩薩蠻·春閨原文及賞析03-21
菩薩蠻·詠梅原文及賞析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