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話洞頭抒情散文
臘盡春回,我來到溫州。在溫州朋友的引領下,我們乘車駛往水秀山明的洞頭。
洞頭是“百島縣”,轄內168個大小島嶼像一串璀燦奪目的珍珠,鑲嵌在碧波萬頃的東海之濱,熠熠生輝。
因了清代詩人王步霄“蒼江幾度變桑田,海外桃源別有天;云滿碧山花滿谷,此間小住亦神仙。”一詩的贊美,洞頭便有了“海外桃源”之稱;又因臺灣詩人余光中游覽洞頭后題詞——“洞天福地、從此開頭”,洞頭又榮膺了“洞天福地”之譽。
其實,古往今來看洞頭,一般只知道這里是兵家扼守之地。南宋以來,各個朝代都有軍隊在這里安營扎寨,洞頭幾個山頭的烽火墩遺址以及鄭成功校場遺跡、南炮臺山抗倭英雄戚繼光遺跡,便是最好的佐證。新中國成立后,洞頭卓爾不群的地理位置鑄就了百姓尚武戍疆、愛國愛島的品格。島上軍民攜手聯防、共守海疆,蔚然成風。以洞頭女民兵連為原型拍攝的電影《海霞》在全國放映后,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驟然間聲名鵲起。近年來,隨著國家級海洋公園的建設,洞頭旅游業(yè)也勃然興起;昔日的海防前線,今天成了人們趨之如騖的旅游地。;遠處散落的島嶼與大海相交相融,氤氳出一幅幅剛柔并濟的山水畫卷,赫赫揚揚、美不勝收。
車行駛到壁立千仞的半屏山,我們下車觀瞻。放眼望去,半屏山東側的斷崖峭壁拔地參天地立于大海之中,怒截狂濤。錯落不齊的崖壁綿延數公里,桀驁不馴地幻化出惟妙維肖的迎風屏、憨態(tài)可掬的赤象屏、爭奇斗艷的孔雀屏、氣勢磅礴的鼓浪屏……難怪這里的巨幅巖雕被譽為“神州海上第一屏”呢,這方栩栩如生的天然巖雕畫卷,看上去確實讓人蕩氣回腸,不能自抑呢。
我們乘船繞行,但見一巨礁巍然聳立,形狀猶如風鼓大帆,當地人稱“一帆峰”;和“一帆峰”相對應的'是“漁翁巖”,怡然自得的“漁翁”自鳴得意地席地而坐,與“一峰帆”構成一幅天趣盎然的“漁翁揚帆”圖,彪炳日月。這些比肩疊踵的礁巖,隨著船的移動其形象也在變化——“泥牛入!薄ⅰ鞍讼蛇^!、“映霞屏”、“孔雀屏”、“蝦將巖”、“海鴛鴦”、“海豬槽”、“黃金印”、“龍宮門”、“迎風屏”、“聽潮屏”……一幅幅妙趣橫生的景象,次第閃現,流光溢彩。其中,尤以“黑龍騰海”為奇。峭壁上顯露大片黃色崖石背景,夾一條長約百米的黑色巖脈,其勢左高右低,近看巖脈一端酷似龍頭,遠望卻如潑墨之龍奔騰跳躍,撲向大海,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藝術造詣。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洞頭也如此。說到洞頭的歷史文化,不能不說望海樓。望海樓雄踞洞頭煙墩山,始建于公元426年。遙想當年,永嘉太守顏延之巡視沿海,對洞頭的秀水明山贊不絕口,后在煙墩山叩石墾壤、伐木筑樓,以觀海景。顏延之的功績不但是把望海樓做成了一方景觀,還讓這方景觀在歲月的演變中形成一種文化。
然而,料遠若近的顏延之做夢也沒有想到,唐代詩人張又新任溫州刺史時會追尋著他的足跡來洞頭尋覓望海樓。只可惜,經歷了400年風雨滄桑的望海樓,早已不見了蹤影。張又新只得落寞地寫下“靈海泓澄匝翠峰,昔賢心賞已成空,今朝亭館無遺制,積水蒼浪一望中!
追尋著顏延之的殘留信息,我們迫近了玉砌雕闌的望海樓,F在的望海樓,系2005年重建而成,樓層明三暗五,樓色暗紅,青瓦彩檐,層層木雕,吊角而起,冠冕堂皇,真格是“仰層檐抱月,曲檻橫云,氣吞吳越三千里;俯靈海奔濤,遙天返棹,名貫東南第一樓。”
我們信步登上最頂層,驀然間眼界開闊起來。東瞻西望,游目馳懷,湛藍的天空下洞頭漁港、半屏山、新老城區(qū)、跨海大橋以及大海蒼茫的姿影,盡收眼底?v然是碧空如洗,可遠方的景致依舊彌散著一層霧氣。霧氣里的碧海、島礁,大地、建筑,以及大堤和大橋,都變得朦朦朧朧、亦真亦幻。
老實說,這一碧萬傾的勝水佳地,確實像氣韻迤邐的“洞天福地”,讓我們目酣神醉、不想離去呢……
【洞天福地話洞頭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美麗的洞頭作文05-26
話梵高-抒情散文04-06
抒情散文話雪07-03
中秋話相思的抒情散文12-05
湯湯洛水話滄桑抒情散文08-22
洞頭美景作文600字03-29
洞頭美景作文500字03-28
洞頭美景600字作文03-29
誰話沉香歌風月抒情散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