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歷史 百文網手機站

高考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時間:2021-11-30 18:33:09 歷史 我要投稿

人教版高考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我們在準備高考的時候,面臨的是大量的歷史知識,你知道哪些知識才是重點知識嗎?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考歷史重點知識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人教版高考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人教版高考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A、四大發(fā)明:

  注重實用技術,不注重推廣,中國科技是傳統(tǒng)經驗的總結 1、造紙術:西漢出現,東漢蔡倫推廣

  2、印刷術:唐代出現,宋代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 3、火藥:唐末出現,宋代推廣

  4、指南針:戰(zhàn)國時稱司南,北宋應用與航海

  影響:四大發(fā)明傳到歐洲,幫助歐洲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

  B、醫(yī)學

  春秋:扁鵲 望聞問切

  西漢:《黃帝內經》,奠定中醫(yī)理論基礎

  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y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后世稱為萬世寶典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16世紀以前中醫(yī)藥學的系統(tǒng)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C、數學

  東漢《九章算術》,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標志著古代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D、農業(yè)著作

  西漢:氾勝《氾勝之書》(黃河流域種植)

  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元朝:王禎:《農書》

  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包含歐洲水利技術)

  E、天文歷法

  戰(zhàn)國時期:石申:《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元朝:郭守敬,簡儀、渾儀,《授時歷》

  藝術

  A、書法

  字體演變: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代表: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第一行書

  唐 楷書:顏真卿、柳公權 草書 :張旭 、懷素

  B、繪畫

  代表: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人物畫 唐吳道子,《送子天王圖》,畫圣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風俗畫

  元明清:文人畫 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

  高考歷史知識重點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夏;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會后期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3.為了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周朝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論》說“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義是分封制。

  5.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創(chuàng)的皇帝制度,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設臵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職。

  7.唐朝時,掌握草擬、審議和行政的職能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機構分別是中書門下省和中書省。

  9.元朝時,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的機構是宣政院。為管理邊遠地區(qū)設臵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時,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11.雍正帝時設臵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了頂峰。

  12.古代中國農業(yè)生產的主要組織方式是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古代中國農業(yè)生產的主要特點是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yè)生產體系。

  13.牛耕是我國農業(yè)技術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式是壟作法。

  15.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tài)分別是官營手工業(yè)、民營手工業(yè)、家庭營手工業(yè)。

  16.明清時期,蘇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絲織業(yè)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北宋發(fā)行的“交子”。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

  (一)、政治-由奴隸社會到統(tǒng)一的封建社會:

  1、夏商周是奴隸社會的形成,發(fā)展,鼎盛時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基本制度.

  2、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zhàn)國時期的兼并戰(zhàn)爭,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統(tǒng)一趨勢的出現.

  3、生產力的發(fā)展,土地關系的變革,春秋時期的改革,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百家爭鳴理論促使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二)、經濟-奴隸經濟到封建經濟

  1、夏商周奴隸社會的農工商業(yè)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井田和貢賦制度是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器牛耕使用和推廣,井田向私田過渡,齊國的“相地而衰征”,魯國的初稅畝推動土地私有化;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尤其是商鞅變法徹底廢除了奴隸制生產關系,建立了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

  (三)、民族-華夏族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華夏族,周邊的匈奴,東胡,戎,羌等,通過戰(zhàn)爭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國家走向統(tǒng)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孔子和老子分別創(chuàng)立了儒家和道家學派,反映了春秋時期奴隸制度瓦解的狀況.

  2、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別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發(fā)表對社會變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學,倫理和治國思想,對后代影響十分深遠.

【高考歷史重點知識總結】相關文章:

廣東高考歷史重點知識總結06-11

高考歷史復習知識重點提綱06-13

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11-08

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的總結06-10

歷史高考總復習知識重點歸納06-14

高考歷史復習重點知識小結06-15

廣東高考歷史重點知識歸納06-12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重點歸納01-27

2017年高考歷史知識重點總結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