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平衡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平衡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化學平衡教學設計1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jié)是新人教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jié),主要講解化學平衡的相關內容。在學習了化學平衡的概念和判斷一個化學反應是否處于平衡狀態(tài)之后,我們將進一步探討條件改變對平衡移動的影響。通過勒夏特列原理,我們可以判斷某一條件下化學平衡移動的方向。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我們將更深入地理解化學平衡,掌握平衡常數(shù)、反應熱力學等重要知識點,同時也會提高我們的化學思維能力。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濃度、溫度、壓強等因素對化學反應平衡狀態(tài)的影響,并進一步認識到化學變化是有條件的這一重要學科觀念。
2、借助繪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變化觀念和平衡思想。同時,通過運用模型認知,可以舉一反三,自主判斷條件改變時平衡如何移動。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繪圖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能依據(jù)原理分析平衡移動的方向,體會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并讓學生學會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價值。
三、教學策略與設計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強調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建構、強調學生的 教育 性發(fā)展,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中,利用真實情景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利用實驗探究的手段,借助手持技術數(shù)字化實驗儀器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直觀感受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并讓學生通過“V-t”圖像表示出平衡移動的過程及結果,建立起“宏觀-微觀-符號-曲線”四重表征。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條件改變對平衡移動的影響
2、難點:反應條件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對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境導入
夏天來了,有些人喜歡喝啤酒,當我們把冰鎮(zhèn)的啤酒的瓶蓋打開,倒入玻璃杯中,發(fā)現(xiàn)會有泡沫冒出,有同學知道原因嗎?
學生討論
利用生活中的化學平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識回顧
【提問】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依據(jù)有哪些?
【思考】對于一個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化學反應,當某一條件改變,正逆反應速率變化程度不同,此時化學反應是否還維持平衡?
【分析】化學平衡的標志是V正=V逆,當V正=V逆,平衡被打破,但又不會一直被打破,在這個過程中平衡會往某一方向移動,去建立新的平衡,使
V’正=V’逆
學生回答
通過對化學平衡的特征和標志分
析,構建化學平衡移動的概念,感受化學平衡移動
的原理,培養(yǎng)學生能用對立統(tǒng)一、聯(lián)系發(fā)展和動
態(tài)平衡的觀點分析化學問題
實驗探究——感知平衡移動
【活動】探究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試劑:0.01mol/L FeCl3、0.01mol/L KSCN、0.1mol/L KSCN、0.1mol/LKCl
設計實驗,說明條件改變對平衡移動的影響
除了通過改變顏色來判斷平衡移動方向,我們還可以利用數(shù)字化實驗儀器手持技術,將溶液的吸光度與透光率轉化為曲線,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平衡移動的方向。因為溶液顏色越深,對光的吸收程度就越大,透光率就越小,這種數(shù)字化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化學反應中平衡移動的原理和規(guī)律。
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并得出結論
通過自主的實驗探究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條件改變對平衡移動的影響
繪制圖像
【思考】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有影響嗎?如何影響?根據(jù)實驗結果繪制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的速率-時間圖像
學生自主繪制濃度改變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的速率-時間圖像
【結論】增大反應物濃度,平衡正向移動,增大生成物濃度,平衡逆向移動
學生繪制,上臺展示
通過模型的建立構建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思考與討論
已知Q=K時化學反應達到平衡,當改變反應物濃度或生成物濃度時,濃度商Q與K的關系如何改變,如何利用濃度商與平衡常數(shù)K的相對大小判斷平衡移動的方向?
當Q=K,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
當Q>K時,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當Q 學生通過計算判斷Q與K的相對大小與平衡移動方向的關系 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提煉出依據(jù)K和Q的關系判斷平衡移動方向的思維模型 學習 評價 【提問】1、一氧化碳中毒會使得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HbCO,導致血紅蛋白無法攜帶足夠的氧氣到身體各個部位,從而影響機體正常功能。因此,對于CO中毒的病人要將其移到空氣新鮮的地方或者送到醫(yī)院的高壓氧艙是因為,在充足的氧氣環(huán)境中,血紅蛋白會優(yōu)先與氧氣結合,從而釋放出HbCO,恢復正常的氧合能力;而高壓氧艙則可以提供更高濃度的氧氣,加速HbCO的解離和排出。 2、合成氨工業(yè)N2+3H22NH3,如何控制反應條件提高產率? 學生思考、討論、分析,展示結果 將化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將理論與知識結合起來。 六、小結 當反應系統(tǒng)達到化學平衡時,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濃度不再發(fā)生變化。然而,改變反應物或生成物的濃度會影響平衡位置。勒夏特列原理指出:增加反應物濃度會促使平衡向正向移動,增加生成物濃度則會促使平衡向逆向移動。這是因為平衡會傾向于減輕任何能夠影響它的外部條件的影響。但要注意,這種移動只會減少影響,而不是完全消除影響,更不是“扭轉”平衡。 七、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影響平衡移動的因素。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溫度、濃度、壓強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規(guī)律,從而能夠解釋實際問題,如生產、生活和實驗室中的化學反應。然而,作為初學者,學生可能還不能完全理解勒夏特列原理,也無法準確判斷條件改變后平衡移動的方向。但是,通過實驗探究構建條件改變后的速率-時間圖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同時,將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產和生活中,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真實情景的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勒夏特列原理,提高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探究精神。 設計思路: 在復化學平衡狀態(tài)特征的基礎上,引入化學平衡移動并分析平衡移動本質原因。從影響反應速率的幾個主要外因分析不同因素對平衡移動的影響,并歸納出平衡移動原理。在理解平衡原理的基礎上,分析不同圖像對應外界因素的變化。 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特征及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本節(jié)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不同外因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外界條件(如濃度、溫度、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進一步理解平衡移動的本質原因,認識其一般規(guī)律。 2.結合圖像分析外界條件變化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根據(jù)圖像推測外界條件的變化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提高學生歸納思維能力。 2.通過分析工業(yè)合成氨反應條件的選擇,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化學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方法: 講述歸納總結。 課前準備: 學會先復。 教學過程: 1.引入 提問:請學生回答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特征。 提問:其中“變”的含義是什么?從中分析化學平衡狀態(tài)改變的原因。 學生分析過程平衡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過程得出平衡發(fā)生移動的本質原因:改變外界條件后,V正≠V逆,與V正、V逆增大減小無關,只與其相對大小有關。所以影響反應速率的外因可能會影響平衡狀態(tài)。 2.復不同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1)濃度影響 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小生成物的濃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減小反應物的濃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濃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提問:移動方向有什么特點? 2)壓強影響 注意適用體系適用于有氣體參加或生成的體系。對于可逆反應:aA(g) +bB(g) cC(g)+dD(g)一定條件下達到平衡狀態(tài)。 ①若a+b≠c+d,增大壓強平衡向氣體分子數(shù)減小的方向移動,減小壓強平衡向氣體分子數(shù)增大的方向移動。 、谌鬭+b=c+d,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平衡不移動。提問:移動方向有什么特點? 提問:增大壓強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對于一個在恒容的密閉中進行的反應,向其中充入稀有氣體,平衡是否移動?恒壓時充入稀有氣體和上面哪一種情況是等效的? 3)溫度影響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放熱反應方向移動。 子數(shù)增加的方向移動 ②若a+b=c+d,改變壓強對平衡無影響 3、溫度 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反應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放熱反應方向移動 4、催化劑 催化劑能同等程度的改變反應速率,故對平衡無影響 二、化學平衡移動原理 1、改變反應條件會影響平衡,平衡會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2、適用范圍適用于任何動態(tài)平衡體系,未平衡狀態(tài)不能用此來分析 3、平衡移動的.結果是減弱外界條件的影響,而不能消除外界條件的影響 三、化學平衡的判斷方法 1、改變固體、純液體的量,平衡不移動 2、改變有實際參加反應物質的濃度對平衡才有影響3、惰性氣體對平衡移動的影響 、俸銣睾闳莩淙攵栊詺怏w直接從濃度分析平衡不移動②恒溫恒壓充入惰性氣體還是從濃度分析,濃度減小等效于減壓具體體系 四、應用 1、合成氨反應條件的選擇 2、影響化學平衡因素的圖像分析3、不同速率-時間圖像與外界條件的關系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濃度、壓強和溫度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2、使學生理解平衡移動原理。 [教學重點] 濃度、壓強和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教學難點] 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教學方法] 啟發(fā)誘導法 [教學用具] 燒杯三個,試管三個,試管夾,滴管、玻璃導管、冰水、熱水。 0.01mol·L—1 FeCl3溶液50 mL,0.01 mol·L—1 KSCN溶液,50 mL NO2和N2O4混合氣體等。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化學平衡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保持,當一個可逆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后,如果改變濃度、壓強、溫度等反應條件,達到平衡的反應混合物里各組分的濃度也會隨著改變,從而達到新的'平衡狀態(tài)。由此引出化學平衡的移動。 [板書]可逆反應中舊化學平衡的破壞、新化學平衡的建立過程叫化學平衡的移動。 一、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實驗2—4]通過學生對實驗歸納可知:增大反應物的濃度可促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方程式:FeCl3+3KSCN Fe(SCN)3+3KCl 例:2SO2+O2 2SO3在某溫度下,達到平衡后各濃度分別為:c(SO2)=0.1 mol·L—1,c(O2)=0.05 mol·L—1 c(SO3)=0.9 mol·L—1 如果保持其他條件不變,將O2濃度增大一倍,則平衡如何移動? 當濃度增大1倍(氧氣),溫度不變時。 如果保持平衡常數(shù)不變,必須增大分子,減小分母,即必須增大SO3的濃度,平衡必然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故增大反應物濃度(或減小生成物濃度)都可使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二、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1、固態(tài)、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受壓強影響很小,壓強不使平衡移動。 2、反應中有氣體參加:壓強減小→濃度減小→平衡向體積減小的方向移動,反之亦然。 結論:①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大壓強平衡向氣體體積縮小的方向移動,減小壓強;平衡向氣體體積增大的方向移動。 、谌绶磻昂髿怏w體積沒有變化的反應,改變壓強不會使平衡移動。 三、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實驗2—4]通過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可知: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升高溫度會使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降低溫度,會使平衡向放熱方向移動。 四、勒沙特列原理 綜上所述,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如濃度、壓強、溫度)平衡就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這就是勒沙特列原理。 [布置作業(yè)]一、二、三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化學平衡(第二課時) 一、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二、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三、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四、勒沙特列原理 一、設計思想 新化學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注重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培養(yǎng)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等綜合素質的人才。 化學平衡屬于化學熱力學知識范疇,是中學化學教材體系中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瘜W基礎理論的教學應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教學實際要求、學生的發(fā)展和認知水平,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重視學生科學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教材分析 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通過類比、聯(lián)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材以固體溶質溶解為例,分析溶質溶解過程中結晶與溶解速率的變化,并指出在飽和溶液中,當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速率相等時,處于溶解平衡狀態(tài),以此順勢引入化學平衡狀態(tài)概念,并強調在可逆 反應中,當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就處于化學平衡狀態(tài)。這樣層層引導,通過熟悉的例子類比幫助學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學平衡狀態(tài)建立的教學難點。 化學平衡是化學反應速率知識的延伸,也是以后學習有關化學平衡的移動等知識的理論基礎,是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溶解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識的基礎與核心,因此《化學平衡》是一節(jié)承前啟后的關鍵課;瘜W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學平衡特征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接觸化學平衡前對化學反應速率及可逆反應已有一定的認識,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學平衡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學習中應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學習,積極想象等學習方式提高自己觀察、理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合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采取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有效教學。 四、教學目標、重難點、方法和手段 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 。2)使學生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 能力目標:(1)通過回憶比較已學知識,掌握新的知識 。2)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分析、歸納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1)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和積極思維習慣 。2)結合平衡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動態(tài)的等特點,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2. 教學重點、難點 化學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 教學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采用引導探究、比較發(fā)現(xiàn)、推理論證等方法,通過復習聯(lián)系舊知識,架設探究橋梁,借助多種教學方法,在引導探究、啟發(fā)討論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識。 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 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沖突”“引導探究”“討論交流”“ 答疑點撥強化拓展”“變式探討體驗歸納”“ 聯(lián)系實際討論應用” 五、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討論 教師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的各種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產生質疑和提出各種假設,并尋求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 【引入】 大家都喜歡喝糖水,你們知道一塊糖投入水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嗎?糖在水里面能無限度溶解嗎?為什么會飽和?飽和的實質是什么? 【探究】實驗一:以蔗糖溶解為例(結合flash動畫),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征, 微觀過程,宏觀再現(xiàn) [意圖:通過簡單的實驗演示,借助淺近的類比關系,作知識的填補,以取得學生知識基礎與認知水平之間的同步,獲得化學平衡的最初認識。] 【問題】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哪兩個過程? ②隨時間推延,兩種過程速率如何變化? ③當兩種過程速率相等時,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濃度是否發(fā)生變化? 、苡煤畏N實驗可以證明飽和溶液兩種過程仍然存在? 、輰柡腿芤荷邷囟然蚴羌尤肴軇瓲顟B(tài)有何影響? [意圖:以蔗糖溶解平衡為例,設計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對問題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點撥,強化知識拓展 教師引導、組織好前述探究活動的討論交流工作,并進行必要的答疑點撥;學生回憶,討論,歸納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xù)引申創(chuàng)設新的問題情境,做好知識的強化與拓展。 【探究討論】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探究討論,形成如下共識: 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溶解和結晶兩個過程,是一個可逆過程。 ②隨著溶解進行,溶解速率逐漸減小,結晶速率逐漸增大,最后達到相等。 、蹆煞N過程速率相等時,此時溶液為飽和溶液,在“外觀”上晶體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質的濃度不變,即達到了溶解平衡狀態(tài)。 ④(提示:初中CuSO4晶體的制備實驗)向飽和溶液中加入一顆不規(guī)則形狀的晶體,放置一段時間后,晶體的形狀變成規(guī)則,但質量不變,由此可以說明,溶解平衡時,溶解和結晶并未停止,仍在進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靜止的,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 【flash動畫】再現(xiàn)溶解平衡時,V溶解=V結晶≠0 ⑤將飽和溶液升高溫度,溶解速率增大,繼續(xù)溶解;在飽和溶液中加入溶劑,繼續(xù)有固體溶解。所以,外界條件改變時,溶解平衡會被破壞。 [意圖:以溶解平衡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征;多媒體動畫演示晶體的溶解、飽和溶液中晶體形變質不變、晶體溶解微觀解釋等,使學直觀形象的探究、分析問題,并得出溶解平衡特征] 【板書】化學平衡 一、 溶解平衡的建立 1、 溶解 ——結晶—— 可逆過程 2、 V溶解=V結晶≠0 →溶解平衡 (動態(tài)平衡、 濃度不變、條件改變,平衡破壞) 【探究】實驗二:對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應中起始和反應不同時間時各物質的濃度的變化(催化劑1200℃)。 【學習目標】: 1、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概念 2、運用化學平衡常數(shù)對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判斷 3、運用化學平衡常數(shù)進行計算,轉化率的計算 【學習過程】: 〔引言〕當一個可逆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時,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之間有怎樣的定量關系,請完成44頁〔問題解決〕,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一、化學平衡常數(shù) 1、定義:在一定溫度下,當一個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生成物濃度以系數(shù)為指數(shù)的冪的乘積與反應物濃度以系數(shù)為指數(shù)的冪的乘積的比值是一個常數(shù)。這個常數(shù)就是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簡稱平衡常數(shù)) 2、表達式:對于一般的可逆反應,mA(g)+ nB(g) pC(g)+ qD(g) 當在一定溫度下達到平衡時,K==cp(C)·cq(D)/cm(A)·cn(B) 閱讀45頁表2-7,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3、平衡常數(shù)的意義: 。1)平衡常數(shù)的大小反映了化學反應進行的 程度 (也叫 反應的限度 )。 K值越大,表示反應進行得 越完全 ,反應物轉化率 越大 ; K值越小,表示反應進行得 越不完全 ,反應物轉化率 越小 。 (2)判斷正在進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應向何方向進行: 對于可逆反應:mA(g)+ nB(g) pC(g)+ qD(g),在一定的溫度下的任意時刻,反應物的濃度和生成物的濃度有如下關系:Qc=Cp(C)·Cq(D)/ Cm(A)·Cn(B),叫該反應的濃度商。 Qc<K ,反應向 正反應方向 進行 Qc=K ,反應處于平衡狀態(tài) Qc>K ,反應向 逆反應方向 進行 (3)利用K可判斷反應的熱效應 若升高溫度,K值增大,則正反應為 吸熱 反應(填“吸熱”或“放熱”)。 若升高溫度,K值減小,則正反應為 放熱 反應(填“吸熱”或“放熱”)。 閱讀45頁表2-8、2-9,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二、使用平衡常數(shù)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薄⒒瘜W平衡常數(shù)只與 有關,與反應物或生成物的濃度無關。 2、在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中:水(液態(tài))的濃度、固體物質的濃度不寫 C(s)+H2O(g) C O(g)+H2(g),K=c(CO)·c(H2)/c(H2O) Fe(s)+CO(g) Fe(s)+CO2(g),K=c( CO2)/c(CO) 3、化學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有關 例如:N2(g)+3H2(g) 2NH3(g)的平衡常數(shù)為K1,1/2N2(g)+3/2H2(g) NH3(g)的平衡常數(shù)為K2 ,NH3(g) 1/2N2(g)+3/2H2(g)的平衡常數(shù)為K3; 寫出K1和K2的關系式: K1 =K22 。 寫出K2和K3的關系式: K2·K3=1 。 寫出K1和K3的關系式: K1·K32=1 。 三、某個指定反應物的'轉化率= ×100% 或者= ×100% 或者= ×100% 轉化率越大,反應越完全! 四、有關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計算:閱讀46頁例1和例2。完成47頁問題解決。 【課堂練習】 1、設在某溫度時,在容積為1L的密閉容器內,把氮氣和氫氣兩種氣體混合,反應后生成氨氣。實驗測得,當達到平衡時,氮氣和氫氣的濃度各為2mol/L,生成氨氣的濃度為3mol/L,求這個反應在該溫度下的平衡常數(shù)和氮氣、氫氣在反應開始時的濃度。 (答案:K=0.5625 氮氣、氫氣在反應開始時的濃度分別為3.5mol/L和6.5mol/L) 2、現(xiàn)有一定溫度下的密閉容器中存在如下反應:CO(g)+H2O(g) CO2(g)+H2(g),知CO和H2O的起始濃度均為2mol/L經測定該反應在該溫度下的平衡常數(shù)K=2.60,試判斷,(1)當CO轉化率為50%時,該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tài),若未達到,哪個方向進行? 。2)達平衡狀態(tài)時,CO的轉化率應為多少? 。3)當CO的起始濃度仍為2mol/L,H2O的起始濃度 為6mol/ L時,CO的轉化率為多少? 答案:(1)不平衡,反應向正方向進行 。2)61.7% 。3)86.5% 一、教材分析 《化學平衡》處于化學反應原理模塊第二章的第三節(jié),其它三節(jié)依次為:化學反應速率、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先速率后平衡的順序體現(xiàn)了科學家研究化學反應快慢、利用化學反應限度的基本思路,即:先從動力學的角度研究反應速率,再從熱力學的角度研究反應的限度,因此反應限度的研究是科學研究的非常關鍵一步。 二、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的認識發(fā)展分析 學生在高一必修階段,通過化學反應速率和反應限度的學習對可逆反應形成了初步感性認識。在選修階段,通過對化學平衡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初步意識到有些反應在一定溫度下是不能完全發(fā)生的,存在反應限度。通過對數(shù)據(jù)指標的分析,使學生形成對反應限度的定性、定量的認識,能夠定量計算化學反應限度(K)。平衡常數(shù)是反應限度的最根本的表現(xiàn),對于某一個具體反應來說,平衡常數(shù)與反應限度確實是一一對應的關系,這使學生從定性到定量的認識一個反應在一定條件(溫度)下的平衡常數(shù)只有一個,但是平衡轉化率可以有多種,對應不同的平衡狀態(tài)。 2.學生認識障礙點分析 學生認識障礙點主要在于“化學平衡狀態(tài)”及“化學反應限度”兩個核心概念的理解上。學生對平衡問題的典型錯誤理解:一是不理解平衡建立的標志問題。第二,不能將反應限度看成化學反應進行程度的量化指標,不能從定性和定量角度認識平衡狀態(tài)與反應限度的關系,因此學生認為“化學平衡常數(shù)”比較難于理解。 三、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本教學設計首先依據(jù)《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對化學平衡的要求:知道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及其限度,能描述化學平衡建立的過程,認識化學平衡移動規(guī)律;知道化學平衡常數(shù)和轉化率的涵義,能進行化學平衡常數(shù)和轉化率的計算。依據(jù)《化學反應原理》模塊的功能定位,發(fā)展學生的“定量觀”“微粒觀”“動態(tài)觀”,引入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學習,對學生判斷化學平衡移動方向帶來了科學的依據(jù),從而明確了教學設計的核心目標:從定量的角度建立學生對化學反應限度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本設計又對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功能與價值,以及學生認識發(fā)展的特點進行了分析,通過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計算,使學生對化學平衡能夠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進而確定了“向數(shù)字尋求幫助讓數(shù)據(jù)支撐結論”教學設計的思路。 四、基于上述分析確定本設計的知識線索、學生認知線索、問題線索、情景 五、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①知道化學反應存在限度問題,能認識到一個反應同一溫度下的不同的化學平衡狀態(tài)只有一個反應限度。 、诹私饣瘜W平衡常數(shù),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建立對平衡常數(shù)的認識過程。 、叟囵B(yǎng)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歸納結論,語言表達與綜合計算能力。 過程與方法: 、偻ㄟ^分析建立平衡狀態(tài)以及各種反應限度的有關數(shù)據(jù),使學生認識到一個反應在同一溫度下可有不同的化學平衡狀態(tài),但其平衡常數(shù)只有一個,即各物質的濃度關系只有一個。 、诔浞职l(fā)揮數(shù)據(jù)的功能,讓數(shù)據(jù)分析支撐認識的發(fā)展。 ③通過平衡常數(shù)的討論,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其價值在于:預測在一定條件下可逆反應能夠進行的程度,從而更合理地分配研究資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偻ㄟ^對化學平衡常數(shù)認識過程的討論使學生初步了解掌握反應限度的重要意義以及化學理論研究的重要意義。 ②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和思維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定量描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方法——化學平衡常數(shù) 教學難點:從不同化學平衡狀態(tài)出發(fā)建立化學反應限度的認識 六、教學流程示意 七、教學過程 【學習目標】: 1、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概念 2、運用化學平衡常數(shù)對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判斷 3、運用化學平衡常數(shù)進行計算,轉化率的計算 【學習過程】: 〔引言〕當一個可逆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時,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之間有怎樣的定量關系,請完成44頁〔問題解決〕,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一、化學平衡常數(shù) 1、定義:在一定溫度下,當一個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生成物濃度以系數(shù)為指數(shù)的冪的乘積與反應物濃度以系數(shù)為指數(shù)的冪的乘積的比值是一個常數(shù)。這個常數(shù)就是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簡稱平衡常數(shù)) 2、表達式:對于一般的可逆反應,mA(g)+ nB(g) pC(g)+ qD(g) 當在一定溫度下達到平衡時,K==cp(C)·cq(D)/cm(A)·cn(B) 閱讀45頁表2-7,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3、平衡常數(shù)的意義: 。1)平衡常數(shù)的大小反映了化學反應進行的 程度 (也叫 反應的限度 )。 K值越大,表示反應進行得 越完全 ,反應物轉化率 越大 ; K值越小,表示反應進行得 越不完全 ,反應物轉化率 越小 。 (2)判斷正在進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應向何方向進行: 對于可逆反應:mA(g)+ nB(g) pC(g)+ qD(g),在一定的溫度下的任意時刻,反應物的濃度和生成物的濃度有如下關系:Qc=Cp(C)·Cq(D)/ Cm(A)·Cn(B),叫該反應的濃度商。 Qc<K ,反應向 正反應方向 進行 Qc=K ,反應處于平衡狀態(tài) Qc>K ,反應向 逆反應方向 進行 (3)利用K可判斷反應的熱效應 若升高溫度,K值增大,則正反應為 吸熱 反應(填“吸熱”或“放熱”)。 若升高溫度,K值減小,則正反應為 放熱 反應(填“吸熱”或“放熱”)。 閱讀45頁表2-8、2-9,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二、使用平衡常數(shù)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化學平衡常數(shù)只與 有關,與反應物或生成物的濃度無關。 2、在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中:水(液態(tài))的`濃度、固體物質的濃度不寫 C(s)+H2O(g) C O(g)+H2(g),K=c(CO)·c(H2)/c(H2O) Fe(s)+CO(g) Fe(s)+CO2(g),K=c( CO2)/c(CO) 3、化學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有關 例如:N2(g)+3H2(g) 2NH3(g)的平衡常數(shù)為K1,1/2N2(g)+3/2H2(g) NH3(g)的平衡常數(shù)為K2 ,NH3(g) 1/2N2(g)+3/2H2(g)的平衡常數(shù)為K3; 寫出K1和K2的關系式: K1 =K22 。 寫出K2和K3的關系式: K2·K3=1 。 寫出K1和K3的關系式: K1·K32=1 。 三、某個指定反應物的轉化率= ×100% 或者= ×100% 或者= ×100% 轉化率越大,反應越完全! 四、有關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計算:閱讀46頁例1和例2。完成47頁問題解決。 【課堂練習】: 1、設在某溫度時,在容積為1L的密閉容器內,把氮氣和氫氣兩種氣體混合,反應后生成氨氣。實驗測得,當達到平衡時,氮氣和氫氣的濃度各為2mol/L,生成氨氣的濃度為3mol/L,求這個反應在該溫度下的平衡常數(shù)和氮氣、氫氣在反應開始時的濃度。 (答案:K=0.5625 氮氣、氫氣在反應開始時的濃度分別為3.5mol/L和6.5mol/L) 2、現(xiàn)有一定溫度下的密閉容器中存在如下反應:CO(g)+H2O(g) CO2(g)+H2(g),知CO和H2O的起始濃度均為2mol/L經測定該反應在該溫度下的平衡常數(shù)K=2.60,試判斷,(1)當CO轉化率為50%時,該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tài),若未達到,哪個方向進行? (2)達平衡狀態(tài)時,CO的轉化率應為多少? 。3)當CO的起始濃度仍為2mol/L,H2O的起始濃度 為6mol/ L時,CO的轉化率為多少? (答案:(1)不平 衡,反應向正方向進行,(2)61.7% (3)86.5%) 3、在一定體積的密閉容器 中,進行如下反應:CO2(g)+H2(g) CO(g)+H2O(g),其化學平衡常數(shù)K和溫度t的關系如下表所示: t℃ 700 800 830 1000 1200 K 0.6 0.9 1.0 1.7 2.6 回答下列問題: 、旁摲磻瘜W平衡常數(shù)的表達式:K= c(CO)·c(H2O)/c(CO2 )·c(H2) ; 、圃摲 應為 吸熱 (填“吸熱”或“放熱”)反應; 、窍铝姓f法中能說明該反應達平衡狀態(tài)的是 B A、容器中壓強不變 B、混合氣體中c(CO)不變 C、混合氣體的密度不變 D、c(CO) = c(CO2) E、化學平衡 常數(shù)K不變 F、單位時間內生成CO的分子數(shù)與生成H2O的分子數(shù)相等 、饶硿囟认拢魑镔|的平衡濃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試判此時的溫度為 830℃ 。 知識目標 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征;理解濃度、壓強和溫度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解平衡移動的原理。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對變化規(guī)律本質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及從微觀到宏觀,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教學建議 化學平衡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化學平衡的建立,這是本章教學的重點。第二部分為化學平衡常數(shù),在最新的高中化學教學大綱(20xx年版)中,該部分沒有要求。 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采用圖畫和聯(lián)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材以合成氨工業(yè)為例,指出在化學研究和化工生產中,只考慮化學反應速率是不夠的,還需要考慮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即化學平衡。建立化學平衡觀點的關鍵,是幫助學生理解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中,正、逆反應速率會趨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為例指出在飽和溶液中,當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速率相等時,處于溶解平衡狀態(tài),并進而以的可逆反應為例,說明在上述可逆反應中,當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就處于化學平衡狀態(tài)。這樣層層引導,通過圖畫等幫助學生聯(lián)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學平衡狀態(tài)建立的教學難點。 教材接著通過對19世紀后期,在英國曾出現(xiàn)的'用建造高大高爐的方法來減少高爐氣中 含量的錯誤做法展開討論。通過對該史實的討論,使學生對化學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并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 化學平衡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圖、本節(jié)內的圖畫等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借以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學可采取以下步驟: 1.以合成氨工業(yè)為例,引入新課,明確化學平衡研究的課題。 (1)復習提問,工業(yè)上合成氨的化學方程式 (2)明確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可逆反應,并提問可逆反應的定義,強調“二同”——即正反應、逆反應在同一條件下,同時進行;強調可逆反應不能進行到底,所以對任一可逆反應來講,都有一個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問題。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業(yè)中要考慮的兩個問題,一是化學反應速率問題,即如何在單位時間里提高合成氨的產量;一是如何使和盡可能多地轉變?yōu)椋纯赡娣磻M行的程度以及各種條件對反應進行程度的影響——化學平衡研究的問題。 2.從具體的化學反應入手,層層引導,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如蔗糖飽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的速率相等時,處于溶解平衡狀態(tài)。 又如,說明一定溫度下,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可逆反應就處于化學平衡狀態(tài),反應無論進行多長時間,反應混合物中各氣體的濃度都不再發(fā)生變化。 通過向學生提出問題: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時有何特征?讓學生討論。最后得出:化學平衡狀態(tài)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里,正反應和逆反應的速率相等,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濃度保持不變的狀態(tài)(此時化學反應進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學平衡狀態(tài)是在一定條件下建立的。 3.為進一步深刻理解化學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書中的史實為例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在一定條件下當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時,增加高爐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鐵礦石的接觸時間,并沒有改變化學平衡建立時的條件,所以平衡狀態(tài)不變,即CO的濃度是相同的。關于CO濃度的變化是一個化學平衡移動的問題,將在下一節(jié)教學中主要討論。從而使學生明白本節(jié)的討論題的涵義。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條件和化學平衡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本節(jié)的教學,系統(tǒng)性較好,有利于啟發(fā)學生思考,便于學生接受。 本節(jié)重點:濃度、壓強和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難點: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因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內容,不僅在知識上為本節(jié)的教學奠定了基礎,而且其探討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也可遷移用來指導學生進行本書的學習。所以本節(jié)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確指出,當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改變時,化學平衡就會發(fā)生移動。同時指出,研究化學平衡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保持平衡狀態(tài)不變,而是為了利用外界條件的改變,使化學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動,如向提高反應物轉化率的方向移動,由此說明學習本節(jié)的實際意義。 教材重視由實驗引入教學,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小生成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結論。反之,則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并在溫度對化學平衡影響后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歸納出平衡移動原理。 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教材中采用對合成氨反應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動原理的同時,也指出該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學生在應用原理 時,應注意原理的適用范圍,對學生進行科學態(tài)度的熏陶和科學方法的訓練。 【化學平衡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化學平衡》教學設計范文05-21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教學設計04-25 《去年的樹教學設計》經典教學設計08-14 經典的教學設計03-25 教學設計07-08 教學設計07-13 人教版小學音樂教學設計-教學設計04-18 單詞教學教學設計04-18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06-01化學平衡教學設計2
化學平衡教學設計3
化學平衡教學設計4
化學平衡教學設計5
化學平衡教學設計6
化學平衡教學設計7
化學平衡教學設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