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周密觀潮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記重點字詞;
。病⒔Y合課文理解“橫貫”、“天下奇觀”、“人聲鼎沸”、“風號浪吼”、“漲”等詞語及比喻句。
。、熟讀課文,準確地翻譯課文。
〖情感態(tài)度方面〗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豪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能力方面〗 1、朗讀正確的翻譯本文內(nèi)容,體會本文的創(chuàng)作特點,體會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
。病磿r間順序給課文分段,正確概括段意。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難點:能力目標。
策略與方法:討論式、啟發(fā)式、分析。
【教學過程】
一、激趣釋題,教師朗誦課文
目的:激發(fā)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同時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入境,讓作品感染學生,訓練聽、思、說能力。教學手段:用音樂伴朗誦。
用談話法引出課題:
同學們,你們到過江邊嗎?你們可知道,大江大海不僅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有波濤洶涌的時候,還有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會發(fā)生定時漲落的現(xiàn)象,這就叫作“潮”。
板書“潮”。
一位曾親眼看見潮水漲落的人,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書“觀”。范讀課文。聽讀思考。
下面請你們聽一聽他的描繪。請你們聽的時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順序,使你在頭腦中出現(xiàn)了幾個畫面。
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讀后學生逐一回答問題。根據(jù)回答板書錢塘江大潮,天下奇觀。
追問:“天下奇觀”的“觀”當什么講?什么叫“天下奇觀”?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讀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時間順序寫的,并按照這一順序正確地給文章劃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內(nèi)容,并能抓住要點準確概括段意。
步驟:
。薄⒗砬逦穆,劃分段落。
請大家打開書,快速默讀一遍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可以分為幾段?
。、分段細讀,學習第一段。
方法:默讀。
要求:邊默讀邊思考:作者在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寫了什么?
學生應弄懂,交代了觀潮的時間──農(nóng)歷八月十八日早晨;觀潮地點──海寧縣鹽官鎮(zhèn)的海塘大堤上,描寫了觀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觀潮的場面──人山人海;潮來前江面的景象──平靜、霧蒙蒙。(這是主要的)
要求學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學習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遠及近,從聲、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從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與力,激發(fā)學生贊美、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質(zhì)疑探索法、組織討論法、總結歸納法和邊議邊讀。
教學形式:學生自學、小組議論、全班討論三種教學形式相結合。
⑴ 指名學生讀第二段。
要求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大潮來時的景象的?又是從哪幾方面來描述的?
讀后引導學生依次討論這兩個問題。
通過討論明確:
、 作者是按照遠―稍近―再近―更近的順序寫大潮中景象的。
、 作者是從聲音、形狀、顏色這三方面來描述大潮的。
、 啟發(fā)質(zhì)疑:
讓學生提出初讀時不懂的問題。
⑶ 導入學生自學:
現(xiàn)在再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把大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生動、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來的,請你們仔細地閱讀,很好地體會一下。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小組議論。
、 組織學生討論。
邊討論邊自由讀。
需討論明確下列問題:
① 大潮從遠處出現(xiàn),人們看到了什么?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
、 “橫貫”是什么意思?
、 “形成一道白色城墻”是什么景象?這樣比,說明了什么?
④ “千軍萬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fā)出山崩地裂的響聲……”是怎樣的景象?
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這樣比,表現(xiàn)出什么?
、 大潮由遠及近,從聲音、形狀上的發(fā)展是怎樣的?
、 剛聽到大潮的聲音時人們是什么心情?剛看到大潮的樣子時,人們是什么心情?大潮越來越近時,人們聞其聲、見其形后心情又怎樣?
、 理解后朗讀。
指名學生讀,其他學生看錄像聽讀。再次感受大潮的美與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 概括段意:
誰能用一句話把潮來時聲音、形狀由遠及近的發(fā)展表述出來。
三、學習第三段
。、指名學生讀。
。病⒗斫狻帮L號浪吼”、“漲”等詞的意義。
。场⒆プ≈饕獌(nèi)容概括段意。
。、小結。
如果你是一個觀潮者,面對如此壯觀的景象,你會感到怎樣?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小結:是啊,同學
【周密觀潮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觀潮教學設計05-24
《觀潮》教學設計04-25
觀潮教學設計01-18
《觀潮》精品教學設計03-31
《觀潮》優(yōu)秀教學設計07-03
觀潮教學設計與反思05-19
《觀潮》教學設計范文02-20
《觀潮》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03-16
《觀潮》教學設計(精選13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