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教學設計概述--理論指導范文
引導語:教學計劃,你做了嗎?下面是百分網(wǎng)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教學設計概述--理論指導范文,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教學設計概述--理論指導范文
1.教學設計的定義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tǒng)方法來分析教學問題、設計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案、檢驗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應修改的過程。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教學問題來提高教學系統(tǒng)的效率。教學設計又被稱為教學系統(tǒng)設計。我們可以將課程計劃、單元教學計劃、課堂教學計劃、媒體教學材料等看作是不同層次的教學系統(tǒng)。因此,大到課程開發(fā),小到媒體材料的制作,我們都需要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教學系統(tǒng)既是教學設計理論所研究的對象,也是教學設計活動的產物。
教學設計者必須以幫助每個學習者有效學習為己任,通過系統(tǒng)地設計教學,保證沒有人處于教育劣勢之中,使每個學習者都能有機會利用自己的潛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發(fā)展(包括知、情、意多個方面)。這就要求教學設計者首先要了解學習者,知道學習是如何發(fā)生的,其次要運用和發(fā)明各種技術和方法系統(tǒng)地安排學習者的外部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習者內部學習活動的發(fā)生,使學習者通過學習獲得發(fā)展。
2.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從學科性質上來看,教學設計基本上屬于應用類學科。與教學設計相比,教育學和教學論是發(fā)展歷史比較悠久的學科,它們著重研究教育、教學方面的客觀規(guī)律。近幾十年的發(fā)展,這些學科的理論研究已經(jīng)漸漸由單純的哲學思辯轉變到以學習心理學為主要理論基礎來研究教育教學的客觀機理了。教育學和教學論雖然以心理學為基礎,但并不將學習的心理機制作為其研究對象。而學習理論的任務是探索人類學習的內部機制,著重研究學生學習的內部心理因素。這兩方面的基本理論不同程度地為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為制定和選擇教學方案提供了關于教學機理和學習機制的科學依據(jù)。所以說,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不可避免地要包括教與學的理論。
由于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的發(fā)展不是同步的,因此,旨在應用現(xiàn)有理論和方法解決教學問題的教學設計就必須同時關注這兩方面理論的最新發(fā)展,將最新的理論成果應用于解決教育教學問題。
與教學設計形成對比的是,教與學理論關心的是“是什么”的問題,即教學規(guī)律是什么、學習機制是什么等等。而教學設計則關心的是“怎么做”的問題。理論按性質可分為規(guī)定性理論和描述性理論兩大類。描述性理論提示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而規(guī)定性理論一般是以描述性理論揭示的客觀規(guī)律為依據(jù),關注達到某種理想的結果所采用的最優(yōu)方法。教與學理論中更多的是描述性理論,而教學設計中更多的是規(guī)定性理論,它規(guī)定了為達到某種教學目標,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如何去選擇和確定最好的教學策略。
(1)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指導
由于研究者的哲學觀點和研究方法不同,當代學習理論分化為兩大學派:行為主義學派和認知學派。行為主義者認為人類的心理行為是內隱的,不可直接觀察和測量?芍苯佑^察和測量的是個體的外顯行為。他們主張用客觀的方法來研究個體的客觀行為,并提出“心理即是行為”的觀點。他們認為,如果給個體一個刺激,個體能提供預期的反應,那么學習就發(fā)生了。這就是著名刺激-反應(S-R)聯(lián)結公式。行為主義特別強調外部刺激的設計,主張在教學中采用小步子呈現(xiàn)教學信息,如果學生出現(xiàn)正確的反應時應及時予以強化。雖然行為主義將從動物的機械學習實驗中所得出的結論不加任何約束條件地應用于教學的做法后來受到了許多嚴厲的批評,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重視控制學習環(huán)境、重視客觀行為與強化的思想、尊重學生自定步調的個別化學習的策略至今仍具指導意義。特別是在行為矯正(即態(tài)度的學習)方面,行為主義的貢獻是其它學習理論所不能比的。
隨著腦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心理認知的研究逐漸增多,認知學派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認知學派否定了行為主義所倡導的學習是機械的、被動的S-R聯(lián)結的觀點,主張研究個體的內部心理活動。認知學派認為學習是個體積極的信息加工過程,教學應該按照信息的心理加工順序準備教學活動。認知學派還可以根據(jù)研究者所關心的問題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劃分為信息加工學派和建構主義學派兩個主要分支。信息加工學派主要關心的問題是個體的心理加工過程,其主要貢獻是信息加工的心理模型。感覺、注意、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等概念都是這一學派提出的`理論范疇。但信息加工學派并沒有回答個體加工的結果與原信息是否一致這個問題,默認的是客觀主義的觀點。即人所學到的知識是客觀的。而建構主義心理學家關心并不是心理加工的細節(jié),而更多關心的是影響信息加工的心理因素。圖式的概念便是這一分支的理論貢獻。建構主義所持的知識觀是主觀主義的,即人所學到的知識都是主觀的,是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認識。就這一點而言,建構主義的知識觀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說明的是,信息加工學派與建構主義形成了優(yōu)勢互補,而不是相互排斥。信息加工學派關心的是加工過程,而不關心加工結果,而建構主義關心的是加工結果,認為圖式不但會影響信息加工的結果(獲得對信息的主觀理解),而且會影響加工過程。
總體來說,認知學派對教學設計的主要啟示包括:
· 學習過程是一個學習者主動接受刺激、積極參與意義建構和積極思維的過程。
· 學習受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影響,新的信息只有被原有知識結構所容納(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才能被學習者所學習。
· 要重視學科結構與學習者認知結構的關心,以保證發(fā)生有效的學習。
· 教學活動的組織要符合學習者信息加工模型。
因此,教學設計過程要特別重視學習者分析、學習內容的分析、確保學科結構與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協(xié)調性、按照信息加工模型來組織教學活動。
(2)教學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指導
教學與學習聯(lián)系緊密但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研究對象。學習理論雖然為教學設計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但它本身并不研究教學。揭示教學的本質和規(guī)律是教學理論的任務。要進行教學設計,不但要有正確的學習觀,還要對教學規(guī)律有清楚的認識。教學設計離不同教學理論的指導,同時教學設計這門學科的產生也是教學理論發(fā)展的需要,教學設計理論的發(fā)展反過來也會為教學理論的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從這一點來看,教學設計研究者應特別重視教學系統(tǒng)的實效研究。
(3)傳播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指導
傳播理論的研究內容范圍很廣,它探討的是自然界一切信息傳播活動的共同規(guī)律。傳播理論雖然不單純研究教學現(xiàn)象,但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看成是信息的雙向傳播過程,包括信息從教師或媒體傳播到學生的過程和信息從學生傳播到教師的過程,也即是師生人際交流的過程(當然教學過程不只存在師生交流這一種交流活動)。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傳播理論來解釋教學現(xiàn)象,找出某些教學規(guī)律。
傳播理論對教學設計的一大貢獻是它的信息傳播模式(見圖1)。我們知道,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從下面這個信息傳播模式圖我們可以看出,在師生交流過程中,信息的傳播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干擾。比如說,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口齒不清或存在噪聲,就會使學生很難準確接受教師所講述的內容。這種干擾存在于信道;如果教師的語言組織不當或媒體設計不當,那么有可能會造成詞不答意,傳播了不準確甚至有錯誤的信息。這種干擾存在于編碼過程。如果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夠強,那么他將很難從語言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這種干擾存在于譯碼過程。從傳播的角度來看,教學設計者要能夠預見到可能的干擾并利用有效手段消除傳播過程中的干擾。
【教學設計概述--理論指導】相關文章:
設計素描課程教學設計概述計算機技術論文06-27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教學概述08-15
Java語言的概述09-17
Java 語言概述09-05
綠色物流的概述08-09
GMAT數(shù)學概述07-23
特色理論指導司法體制改革08-26
國家私法概述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