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
今天我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了《青山不老》這篇課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后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反思了我這節(jié)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xù)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zhí)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zhí)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再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
存在不足:
。、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huán)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huán)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
3、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2
青山不朽是一篇背景清晰、重點突出的略讀文本,即通過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了解青山不朽的意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文的難點在于理解青山永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體現的精神。通過這門課的教學,我了解到略讀課文不像精讀那樣嚴格和詳細,但在閱讀方法上,它并不排除精讀的重點。重點仍然需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
本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我緊緊抓住文中的三個問題:
老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樣的奇跡,創(chuàng)造了什么樣的環(huán)境,談論“青山不老”的.含義。全班圍繞這三個問題,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另一個特點是課堂上動靜結合,學生實現自主學習。
本課程的主要缺點是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相對單一,指導語言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言表達缺乏情感,學生課堂閱讀不到位,學生小組討論時間不夠,教師缺乏情感性閱讀指導,同時閱讀的形式多種多樣,但不允許學生閱讀自己應有的情感。
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讓學生在更多的時間里體驗課文,與課文對話。今后,我會繼續(xù)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給大家上更好的一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3
《青山不老》這篇課文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肚嗌讲焕稀肥且黄喿x課文,而語文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yōu)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于略讀課文,這應該放手讓學生透進語言文字自主感悟。
在10月30日陳老師在六(2)班第一次進行試教《青山不老》這篇課文,現反思如下:
略讀課文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chuàng)設了條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在上《青山不老》這一課時,陳老師都在試著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但是在課堂的生成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教師的教態(tài)還可以放自然些?赡荜惱蠋熞恢倍际侨谓痰湍昙壍,今天在上高年級,在教學課堂調控上不是很理想,感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很好的調動起來,沒有讓全體學生參與思考,發(fā)言。
二、課堂語言還要精煉些,評價較單一,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學生回答問題時,感覺老師牽得太緊。老師應該注意引導、進行耐心地傾聽和概括就更好了。
三、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沒有做到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
四、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五、參照物太小,沒有達到比較的目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3700畝到底有多大時,請學生把畝化為平方米,再把3700畝同一間教室來相比來達到理解有目的。讓學生動手動腦進行計算,本來是很好的環(huán)節(jié),但是這個過程費時比較多,而且參照物太小了,如果把教室這個參照物換為一間學校的話可能更形象,學生更容易作比較來理解。
六、時間的安排上還要調控好,拓展部分不夠時間來進行寫感受。在前面讀詞語時速度、節(jié)奏都可以加快點?闪舫龈嗟臅r間來進行后面的環(huán)節(jié)。有點前松后緊的感覺。
第一次上完課后我們同科組的老師一起評課,分析存在的問題,然后一起探討更好的教學方法。在11月7日陳老師在六(1)班進行第二次試教。陳老師修改了教案,并作好了充分的準備,感覺這次上課陳老師有了質的飛越。這是一堂精彩的課。
一、教態(tài)自然大方,教學語言豐富
教師教態(tài)自然大方,教學語言豐富,精心設計過渡語言,自然流暢。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再沒有牽得太緊。而是在耐心地引導、傾聽,真正地讓學生做到自讀自悟,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二、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
第二次上課陳老師緊緊抓住統領課文的三個問題:
1、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整節(jié)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層層深入,老師進行引導、進一步感受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比較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實現自主學習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整個課堂以大問題來進行統領:“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xù)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朗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悟老人執(zhí)著的種樹精神,領悟老人投身山林、改造山溝、保護家園,造福子孫后代的'無私情懷。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并能說出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老人的年老、瘦小,是家庭生活的艱苦和同伴、老伴的相繼離世。當老農面對眼前這一切困難與痛苦時,他仍然繼續(xù)堅持種樹,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獻給了這片青山。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能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種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學生積極地參與并出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四、形象地創(chuàng)設情境,突破難點。
陳老師在讓學生理解大環(huán)境的險惡的時候,先設置相應的情境,再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當地環(huán)境的圖片,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所以學生很深刻地理解當地險惡的環(huán)境。
五、本節(jié)課上學生的朗讀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得非常到位,讀出了應有的情感。
總之,這節(jié)課目標要明確,抓住切入點,進行對文本的剖析,學生通過精讀、思考、感悟,老師引導、點撥、啟發(fā),學生從文本中感受到了青山不老的精神,情感達到了升華,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4
《青山不老》是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反思自己教學這節(jié)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 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動靜結合 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 突破難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zhí)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zhí)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及時反饋 檢測效果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huán)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若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huán)境的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較多,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從高效來看,在這一節(jié)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必要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上出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課教學主要解決三個問題:1、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2、這一奇跡室走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教師引導、點拔、喚醒,進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內涵。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觀看圖像,使學生對晉西北沙化現象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體會山野老人創(chuàng)造奇跡的艱難與不屈做好鋪墊。
然后體會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和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找出“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xù)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zhí)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zhí)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6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課教學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1、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青山不老》這課的教學設計,我覺得做到了簡約而高效。首先我通過圖片和文字資料,讓學生對晉西北的惡劣的環(huán)境有直觀形象的感受,通過課文第二段中的描寫來進一步感受這種險惡的環(huán)境對人們生活的巨大考驗。然后學習第一和第五自然段,通過朗讀、想象感受另一幅完全不同的'被綠化后的畫面,同時創(chuàng)設一個說話訓練的環(huán)節(jié),當風沙襲來時,樹是怎么做的,當暴雨來臨時,樹又是怎么做的,再通過前后環(huán)境變化的對比朗讀,不僅讓學生了解到植樹造林的意義,還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老漢所創(chuàng)造的真是一個奇跡。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探究這樣的奇跡是怎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第四部結合“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這句話,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教學的重點放在語言的品悟及不同表達方式的理解中,比較突出語言的訓練,但是人文情感又在朗讀和說話中自然得到升華,學生對老漢精神的理解也比較深刻到位,可以說做到水到渠成,并沒那種割裂生硬的感覺。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7
今天教完了閱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小學語文教師》中專家關于閱讀文章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于此。
1、要把握好閱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閱讀課文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chuàng)設了條件。那么閱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于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閱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fā)。所以,閱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學習。
聯系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肚嗌讲焕稀芬晃氖峭ㄟ^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系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fā)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系自己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里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里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系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huán)境、綠化家園做點什么。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系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8
在李教師《例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的培訓后,我一向在自我的教學中探索如何確立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在課堂上做到學生語言文字的落實。就我正在上的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來說,本單元的主題是懂得珍惜資源、保護環(huán)境。四篇課文從不一樣的角度闡述道理,今日我要學習的是最終一篇《青山不老》,作者主要從環(huán)境的比較中然讀者感受普通農夫改造山林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從而領悟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
在課前,我就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重點確立在:經過環(huán)境比較來感受老人植樹造林的艱辛和付出的巨大努力?墒且绾温鋵嵞繕,并且要讓學生真正的從文字中感受到前后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是個難題。首先,我們的學生沒有體驗過晉西北那種惡劣的天氣,其次學生在沒有體會的前提下更不會領悟到環(huán)境改善后的來之不易,又怎能體會到是“了不起的奇跡”。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兩次說話練習,首先在學習作者描述大環(huán)境惡劣時引用的一段話:“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根據這句活讓學生想象畫面,并用自我的畫描述出來。這個想象說話,只憑一個學生是表達不出來的,需要引導,全班合作。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根據注釋理解作者引用的這句話的意思。從風很大入手,讓學生想象,風大時會怎樣。有一同學說:“黃沙漫天,狂風怒吼”對此我讓其他學生糾正這句話應當是怎樣的順序,同學們說:“應當是狂風怒吼,黃沙漫天”,之后我又引導學生說:“這樣的天氣下,你如果是那里的村民,你會怎樣”,“驚慌失措、膽戰(zhàn)心驚、提心吊膽”學生們接道。我又說:“在這樣的環(huán)境和心境下你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此時學生不像前面那樣順口就說出來,在經過思考后有學生舉手了,一學生說:“我會趕緊跑回家
,把家里的`門窗都關好,找個地方躲起來”之后就有學生踴躍參與:“我會嚇得直哆嗦”“我會大聲喊我爸爸媽媽”……最終我讓學生分小組,把自我想象的情景在小組里交流。在這個說話練習中不僅僅讓學生更深刻體會到惡劣環(huán)境的可怕還能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本事。第二個說話練習是在學習經過老人的努力和艱辛的付出后課文對環(huán)境改善后的環(huán)境描述。此時我又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這個村的村民,再一次面臨大風天氣,你會怎樣”這一次的說話聯系就比第一次好多了,學生能夠完整的語句表達出人物的心境、動作及語言。從中也能夠看出學生對文章的領悟有了深層的體會。
這節(jié)課,的落腳點還是在指導學生的寫作上,既然我們學習了課文的比較寫法,也在課堂上進行了比較的寫話訓練,就現學現用,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小練筆:如果你是這個村的一個村民,請你用比較的寫法描述出環(huán)境改善前后你的在應對惡劣天氣時的所作所為。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9
今天,是我進行的二遍試講,結合昨天自己的問題和前輩們給予的指導,我深刻的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經過昨夜不停地斟酌問題,改教案,看實錄。終于順利地完成了今天的試講。
雖然昨天的問題已經改正,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不能針對學生的回答而評價。說實話,我品還是真的很少對學生的回答給出一些藝術性的評價,甚至我害怕學生的回答與我的設想不一樣,更害怕學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畢竟我們是兩個年齡段的人。無論我在備課是設想的在周全,上課的時候還是有漏洞。
接下來,師傅蔡老師將他平時上課的一些語言表達教授與我,并且告訴我,接下來的'聽課重點放在老教師對學生的評語上。接下來的一節(jié)課,我也著重聽師傅對他們班學生回答針對性的指導。不得不說,師傅總能輕而易舉,教招拆招的講學生的回答引導回自己的想法上。她的這節(jié)課其實并沒有他多的語言,真正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有問有答,在合作中將課文學會。真正授之以漁。我想自己想要達到這個水平,還需要十幾年的沉淀。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0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jié)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xù)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zhí)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zhí)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選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概括大、()小環(huán)境的特點等設計,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五、課堂反饋及時
小學語文六年級《青山不老》教學反思: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六、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huán)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若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huán)境的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較多,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我看來,“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高效來看,在這一節(jié)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上出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1
《青山不老》是一篇閱讀課文,而語文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yōu)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于略讀課文,這應該放手讓學生透進語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這一課時,我在總結前幾篇閱讀課文教學和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后,試著把握好閱讀讀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chuàng)設了條件。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
通過本節(jié)課證明,學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為小學生,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與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老師適時、適當的指導。但是,略讀課文也不能過多的指導,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么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了。
本課教學時,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問題“老人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和難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等,進行啟發(fā),把握引導學生的“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同時本課還找準了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學習。
聯系實際、際深入思考是本課的'一個成功之處。通過本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第一個是開課開始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系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fā)思考。第二個是在感愛老人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系自己家庭生活情況想象如果只有“三間房”什么家具也沒有的情況下您會怎么過?還讓學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爺爺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進城而他卻堅持在山里生活時,你會對爺爺說些什么?通過這種想象,使學生體會老人的精神。
教無定法,但對閱讀課文老師的恰當引導會讓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談收獲: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以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存在不足:
1、在理解大環(huán)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huán)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
2、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教學反思2
這片課文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描寫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綠意濃濃,山溝的綠意盎然,山野的綠樹成蔭描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習品讀。然后引導學生去理解老農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去創(chuàng)造奇跡的,從而去理解老農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情懷,在此基礎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于晉西北的相關資料,了解綠色作物在那里生長的不易。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圍繞老農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跡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義的這三個問題展開自學,自學的時候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自主性。而且讓孩子們在自學的時候動筆,圈圈畫畫,批注點評,寫下心得體會。引導學生交流的時候我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我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把自己想對老農說的話寫下來。
孩子們寫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側重,有的贊揚老農堅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農拋棄個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環(huán)境中改造山林,有的驚詫老農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總之,這次的小練筆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山野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不能讓人為之感動,為之敬佩,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含辛茹苦的堅持;老農的身上沒有熠熠生輝的光環(huán),但是他那種造福人類,造福子孫的精神卻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真實的,是無窮的……不知道在教學中我有沒有把這份感動帶給學生,但是我想,讀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心靈的滌蕩!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3
《青山不老》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20課 。這篇文章是梁衡創(chuàng)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一位山野老農用15年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以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價值的故事。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在導入新課后,我問道:“這是一篇略讀課,我們如何學習略讀課呢?”學生竟一時有點懵。在以往學習略讀課時,我一直是讓學生參照學習提示來學習的,怎么會不知道呢?我的問題有毛病嗎?“略讀課和精讀課在設置上有什么區(qū)別?”我再次問道。學生似乎更懵了。無奈,我只好讓學生翻看以前的課文,找一找略讀課和精讀課的不同。學生也發(fā)現,精讀課有課后習題,略讀課題目下面有學習指導。此刻,我如釋重負。以往可能沒有和學生明確提過此類問題。學習精讀課時,我把課后問題嵌在了文章學習中;學習略讀課時,直接讓學生借助學習提示展開學習,所以學生心里沒有這種清晰的意識。希望從此以后,學生可以明確如何學習精讀課和略讀課。
課前出現的這一問題,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堂上學習內容和學習指導方法一定要明確。有時候只是我們自己覺得說得很清楚,而學生并沒有汲取到要點。課堂上明確出示學習目標和學習提示至關重要。
從學習提示中,所以我們找到三個問題。1.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2.這個奇跡是在什么條件下創(chuàng)造的?3.文章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 我提示同學們,要快速找到問題答案,就要利用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同學們趕緊翻看單元要素,明確了要抓住關鍵句,把握課文內容。
第一個問題,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因為文中有一個關鍵的句子:十五年啊,綠化了八條溝,造了七條防風林帶,三千七百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同學們也都能從這幾個數字上體會到“了不起”。我讓同學們齊讀這句話,但是感覺同學們讀不出這種贊嘆之情?赡芡瑢W們還不能理解老漢的精神。順勢我指導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有幾個同學很快就找到了大環(huán)境:風沙肆虐,干旱,霜凍等災害頻發(fā)。用一個詞語形容,那可謂“惡劣”!同學們都關注到了晉西北的大環(huán)境,卻忽略了老漢所居的小環(huán)境。在提示下,同學們能總結出,通過三個事例,寫出了老漢的孤獨,體現了小環(huán)境艱苦。前兩個問題,我們利用抓關鍵句的方法,很快就得以解決。
“老漢不禁創(chuàng)造出了不起的奇跡,老漢還有著宏大的設想,那是一種怎樣的宏達設想呢?”我問道!斑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边@一答案顯而易見!斑@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我再次問道。因為學生沒有深入讀課文,所以他們一時不能回答?吹綄W生的模樣,我感覺有幾個學生似乎有呼之欲出,又不知如何表達之意。我想這就是學生平時積累較少,詞匯量太少,理解體會較少的緣故吧。我有時也會有這種感覺,似乎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老漢的精神,我?guī)ьI學生讀了下面一段話:
在屋里說完話,老人陪我們到溝里去看樹。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根下的淤泥也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笔堑,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讀完這段話,我再次問道:“是什么樣的情感,什么樣的品質,讓老漢堅守在這里,不愿離開?”“熱愛這里,無私奉獻”同學們回答道。是呀,正是因為老漢熱愛這片土地,有著無私奉獻的執(zhí)著精神,才讓老漢創(chuàng)造出了這樣的奇跡。至此這一問題才真正解決。
第三個問題,為何以“青山不老”為題目?這應該是最難的一個問題。我提示同學們,在此前學過的幾篇文章,如“燈光”、“橋”,題目不僅僅局限于表面,它還有深層次的含義。所以本文為何以“青山不老”為題目,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理解青山的含義,為什么說青山不老?同學們很快說道,青山表面指我們看到的青山,實際還指老漢的精神。為什么說青山不老呢?有同學說道:“老漢精神會一直延續(xù)下去!蔽也唤麨橥瑢W們豎起大拇指。但是,當我讓同學們連起來說說題目的含義時,教室里一下子安靜下來。等待片刻,仍舊沒有人舉手回答。我開始幫助同學們梳理,并將答案出示在黑板上。
反思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覺得回顧之前的學習,帶著經驗理解題目還是比較好的,學生有借鑒思路,更容易找到突破口。在理解題目時,我只提示要關注最后兩自然段,沒有讓學生在讀中體悟。如果讓學生反復讀幾遍,并在這里停下來,等一等,給同學們一點時間,相信同學們會組織好語言的。
總結起來,本節(jié)課有以下不足:
1.這節(jié)課課堂節(jié)奏把握不好,沒有處理好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
2.課堂上缺乏耐心,越俎代庖,給學生組織語言的時間較少。
3.課堂上,缺乏朗讀指導。比如,在理解了晉西北的大環(huán)境后,再讀老漢創(chuàng)造的奇跡,應該更能體會老漢偉大品質。過渡后再回頭讀第一自然段,學生應該更能感受到贊美之意,感受對老漢的敬意。
4.課前沒有進行基礎知識梳理。在課上讀課文時,我發(fā)現有同學讀錯詞語,這才意識到因為沒有運用課件,忘記了課前認讀詞語環(huán)節(jié)。只好趁機進行隨文識詞。文中出現的幾個成語,如風雨同舟、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也沒有讓學生深入理解。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4
新課標對略讀課文的學習目標定位:資料上做到3點:
。薄⒋种笠,這篇課文講的是這些人和事。
。、增長見識。(世上竟有這樣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啟迪)。
方法上:要求自讀自悟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訓練學生略讀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文上,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我執(zhí)教的這一課,目標定位十分的準確:
。、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
。、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些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創(chuàng)造的,聯系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并因勢利導地幫忙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
、潘X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
、谱鳛橐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我的價值,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經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略讀課文教學,我收獲不少。我明白了:
。、粗知不是淺知: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能夠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自主閱讀也不是自學:
略讀課文應當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當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讀書心得的機會。略讀課上,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教師說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讀成為一項教學活動的時候,作為教師勢必應當發(fā)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閱讀。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經過學生的自學來完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閱讀提示提出了“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景創(chuàng)造的;聯系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比齻問題。再加上了解課文的主要資料和文章的表達方法是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資料。根據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幾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活力導入階段。教師播放晉西北圖片,加上聲情并茂的語言描述把學生帶入一個如癡如醉的美妙境界,也讓孩子初步感受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進行自學,學生經過讀畫批注議,經過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答案,孩子們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歡樂分享階段。我請學生按照自學提示進行匯報,其中3700畝,對于此刻的孩子來說比較陌生,我引導孩子利用我們學校進行比較,讓孩子明白3700畝大約有100個我學校大,從而明白了老人創(chuàng)造的.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最終進入我來用階段。我設計了讓孩子給老人寫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對課文進行升華。
整節(jié)課我比較滿意是學生學得比較簡便,并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抓住了學習重點,充分體現了略讀課的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理念。在歡樂分享階段學生經過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悟到老人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
2、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教師缺少有感情朗讀的指導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上出更好的語文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05-25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07-14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08-04
【實用】青山不老教學反思07-06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篇03-07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篇)08-16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匯總15篇)07-05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合集15篇04-24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