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讀論語有感

時間:2025-01-06 19:27:5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論語有感(15篇)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論語有感(15篇)

讀論語有感1

  《論語》是我國的“天縱之圣”——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之作,給華夏等地區(qū)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地位。在《論語》中,我最喜歡孔夫子的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作為我國具有重大貢獻的教育家,他之所以認為“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是因為他覺得只有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在教育界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钡囊馑际窃跍亓暸f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我記得老師常常教導我們:溫故而知新,那是為了讓我們了解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在能力范圍以內(nèi),只要廣泛閱讀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jīng)了解的知識,也要定期地進行鞏固復習,就能有與第一次閱讀時不同的心得、領(lǐng)悟。并且也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學習舊知識中隱藏的新知識。從而,開拓自己的視野,開拓人類知識的.領(lǐng)域,讓生活中充滿知識的存在。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才可以稱為真正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從中,我懂得了,只有不斷地溫習舊知識,才能從中領(lǐng)悟到新知識。只有把舊知識弄懂了,才能理解就只是中隱藏的新知識。只要能做到以上兩點,那么,成為老師也不難了。

  只有多學習《論語》才能從中學習孔子交給世人的學習、道德、禮儀、做人之道!墩撜Z》給予了我一種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讓我明白了學習新知識固然重要,可鞏固舊知識也不能忘記,只要多多鞏固舊知識,才能從中得到新知識。

讀論語有感2

  兩千五百年前,圣人孔子與弟子們一起開啟了中華文化的強大之夢。他歷經(jīng)滄桑,飽嘗憂患,卻始終堅持對清平政治的追求,對苛政暴君的批判,對傳統(tǒng)美德的固守。

  讀《論語》,于己受益匪淺?鬃铀枷胍粤⑸頌槌霭l(fā)點,希望我們具備君子的高尚品行,以禮束己。誠如孔子所言:“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千年前,他就曾教育弟子,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后說,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扇缃瘢卸嗌偃耸钦Z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再如當今社會有太多人抱怨無人賞識不得重用,那么如果讀到《論語》中“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之言,相信你定會懂得只有努力做好自己,才能成為值得別人尊重甚至信任乃至重用的人。讓我們重讀《論語》,以禮束己,爭做君子。

  讀《論語》,于國將和諧安定。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薄昂汀笔侨寮宜貏e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而曾子覺得,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和諧是一個國家想要發(fā)展的必然前提。縱觀古今,戰(zhàn)亂頻發(fā)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強大的,法律制度混亂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富強的。和諧是人民安居樂業(yè)的要求,法制健全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前提。只有做到二者相融共生才能擁有穩(wěn)定的國家!傲址艈柖Y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共者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這則孔子像弟子解釋了“禮”的本質(zhì)——儉。放在現(xiàn)今,可以理解為“廉”。對官員來說,“廉”是執(zhí)法鐵律;對百姓來說,“廉”是公正標桿;對國家來說,“廉”是立國之本。因為自古以來,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無法擺脫“勤由節(jié)儉敗由奢”的定律。只有堅定公心,不貪圖名利,人民的生活才會幸福,國家才能安定富強。

  《論語》的思想早已滲透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不僅影響著我們每一個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更傳承著中華數(shù)千年的文明。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走進《論語》,去見證孔子那堅韌的人格、“仁者愛人”的胸懷、好學不倦的品質(zhì)、言必信行必果的處事原則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氣概。

讀論語有感3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孔子說,君子不器。于是“不器”二字便猶如珠穆朗瑪峰頂?shù)男切,從古至今的人們思考著它,仰望著它,為它作注,設(shè)法踐行,那些在我們耳中那些頂頂大名的賢者們無一不以自己的方式解讀著它,而更加無一例外的是,每一個身體里流淌著黃河的血脈的中華兒女都堅定地向著它,像每天從不會遲到的越過地平線的第一縷陽光一樣堅定地向著它,向著東方。

  第一《易經(jīng)》有言:“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體的叫做“器”。是以“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拘泥于教條,不僅僅有一技之所用,他要去領(lǐng)略萬物之道,追求道器不離之境。萬物之道是個極廣泛而抽象的概念,而孔子說要去其中有所參透的人是君子,從這里來看,儒家中所強調(diào)的社會責任感便滲透了出來,君子是讀書人,有仁有德的人,這樣的人長于世便要去領(lǐng)略萬物,要去感懷天地,所以這樣看來君子是自由的不拘泥于形式的,但也是束縛的有著清晰地道路的與方向的。這似乎便與我們今日所談的新青年,新思想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以自由的靈魂駛向堅定地遠方。

  第二,古代的“器”,專門指具有某種功能事物。于是從這個維度來看,“君子不器”便有了另一層意思,君子不像器具那樣,有著局限的用途。君子該是廣博的,君子的才華該是海納百川的,這好比是我們?nèi)缃袼f的短暫的生命與綿延的厚度,君子當以其生命之有限丈量真理之無限。

  第三,而“器”又有刀劍武器之意,所以這樣看來,又有了第三層意思,君子當智慧清明,心中堅定有規(guī),不成為小人的工具,不為任何人所利用。而若以此為意,其另一重要思想“中庸”也似乎也在此得以體現(xiàn)。

  第四,“器”也有氣量之意,若以此延伸,便有君子心懷天下,氣量沒有固定的度,包容四海之意。古時君子多為有知識的階級或更有統(tǒng)治階級,他們是人民的牧羊人,當以容恕之道福澤天下,庇護萬民。而今之君子更當以仁之心,恕之方,向著道。

  綜上所述四點,謂之“君子不器”。

讀論語有感4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孔子說:說得多,做得少,君子以為恥。今天我喜歡這一句話,感覺孔子說的很有道理,對自己也有幫助,而且還可以在平常通過這句話來提醒自己,并加以反省。

  在這句話中給大家詳細解釋一個字恥,這個字的意思是羞愧,慚愧,指有缺點但是未能盡責而感到羞恥。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給我的第一感受和懂得的道理是:不要把決心下在嘴皮子上,而是要付出真實的行動,就像孔子說的',說的多而做得少的人,君子認為這是很恥辱的。我也把這句話當做我的座右銘,這也讓我反省了以前每次考完試后在作文里下的決心,可最后碌碌無為一個月過去了,期中考試來臨了,可這次結(jié)果又讓人失落,于是再一次下定決心期末要考好請大家相信我!我一定會繼續(xù)努力的,下次用實力來證明自己。這樣一系列的話相信大家都見過、讀過也聽過,但是畢竟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承諾的很好,結(jié)果啪啪打臉,這些也都是我之前的老路,也用自嘲的一種方式來告誡大家要靠行動去證明自己,而不是嘴上說的那么簡單。

  也許當你努力去想奮斗時,會被某些人翻出以前的舊歷史來打擊你,給你潑涼水,但是請一定不要氣餒,因為通往成功的路沒有哪一條很通暢,都要經(jīng)歷磨難,只有經(jīng)過風雨才能有陽光出現(xiàn),而且努力分解開來拼成的是成功二字,也讓我們知道努力背后是成功,決心背后要靠行動,我們一定要少說多做就如孔子所說,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讀論語有感5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墩撜Z》樸素的語言中無不透露著孔子對社會﹑人生的思考,蘊含深刻智慧與哲理,是世界公認的人類文明的偉大財富。

  “仁”是本書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認為“仁”是個人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好仁者,“無以尚之”!墩撜Z》于此講了兩點:一,“仁”的內(nèi)涵;二,如何致仁,由此引出“德行”二字。一句話,“克己復禮為仁:要約束自身并使言行合乎禮。孔子還提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即有正確的愛憎觀念,仁者“愛人”、“知人”等觀點。主張愛護、了解、尊敬他人,并把孝悌作為“愛人”的一個根本立足點,“愛人”必須孝敬父母,“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另外,“仁”還包括“剛,毅,木,訥”——剛強,果敢,樸實,謹慎。此外,對仁德的修養(yǎng),主要還是靠個人自覺的努力。仁者安于仁道,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要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jié),還有事奉賢者,結(jié)交仁者。

  其二,與“仁”相輔相成的是“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鬃诱J為“禮”是維護國家穩(wěn)定的根本!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此句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說明“禮”對人民的教化功能。對個人而言,“不知禮無以立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而“仁”和“禮”并非兩個獨立概念,二者結(jié)合才是“完美人格”?鬃诱J為東周后期“禮崩樂壞”的原因在于當時的禮法重形式而薄內(nèi)容,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從內(nèi)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禮和樂都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仁則是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提出“仁”正是為了糾正周禮的缺陷,“人而不仁,如樂何?”而孔子的每一個行為都以“禮”為重:盡孝時不違背禮的規(guī)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學生們厚葬顏淵時孔子認為不符禮的規(guī)定;孔子患病無法起身穿朝服見國君,就把朝服蓋在身上;他與國君吃飯時都先主動嘗一下,這些都表明他對禮的遵從。

  除此之外,《論語》中還介紹了大量有關(guān)品德修養(yǎng),待人處事,孔子的教育內(nèi)容與理論,學習態(tài)度與方法等方面的內(nèi)容。如孔子的弟子贊譽他的美德時概括為“溫,良,恭,儉,讓”五字。孔子強調(diào)的“仁者”“君子”應具備“智、仁、勇”三德,克制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欲望,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干,通觀全局,領(lǐng)導全局,謹言慎行,對國家或個人負責任,成為合格的領(lǐng)導人。其次他也多次強調(diào)“孝”,孝要依禮而行,對父母和顏悅色,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從內(nèi)心深處真正孝敬父母?鬃佑泻芏嘞冗M的教育方式,甚至如今也還有深遠影響,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啟發(fā)學生興趣等,他要求學生能舉一反三,讓學生充分獨立思考。除書本知識詩、禮、樂,道德修養(yǎng)之外,孔子常帶領(lǐng)學生周游列國,注重社會實踐,培養(yǎng)學生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他辦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治國安邦的人才。在學習上,他強調(diào)學思結(jié)合,及時復習,不恥下問,虛心刻苦,實事求是,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可事物我們還是要批判性地繼承?鬃釉f:“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可見其輕視婦女的思想,后來則演變?yōu)椤澳凶鹋啊薄胺驗槠蘧V”的`男權(quán)主義,這種思想如今看來是應接受批判的。他“述而不作”的原則反映其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此原則很難有思想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還有他所說的“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忽視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道理,畢竟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

  無論怎么說,《論語》融入了孔子所有的智慧,今天我們?nèi)钥梢詮闹屑橙『芏酁槿颂幨赖牡览怼浊昵暗闹钦呱星胰绱耍缃裎覀儏s有太多太多人與孔子的推崇背道而馳。不妨泡一杯香茗,憶人生點點滴滴,聽圣人暢談人生哲學,收獲心靈的安寧與靜謐。

讀論語有感6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聽!這是我們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課。

  說起我的家庭成員,我得向大家介紹介紹了。我媽媽是小學教師,爸爸是體育教師,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媽媽崇尚儒家學說,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絲”了。平時,說話總時不時蹦出幾句“之乎者也”來;而爸爸呢,就只有“婦唱夫隨”了,也跟著“吾呀爾呀的”;我當然也在他們的熏陶下,對這些難學的古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這樣,我們家庭的《論語》之旅就出發(fā)了。先從稱呼開始吧!古時候不是都把有學問的人尊為“子”嗎,于是,我尊爸爸為“老子”;爸爸尊稱媽媽為“妻子”;我就被爸爸媽媽尊為“孩子”。哈哈!我們?nèi)齻都帶“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開始晨練,節(jié)奏由“一二三四”變成了《論語》名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薄爸疄橹薄形顼堊郎,老媽端上香噴噴的菜:“此乃紅燒雞也,趁熱快吃矣!”于是,我們便在這“熱騰騰”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飯。晚上,我們?nèi)胰司统两凇墩撜Z》中,“老子”問,“孩子”答,可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妻子”讀,“孩子”誦,可謂“溫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時也為了孔子的學說爭得面紅耳赤;“孩子”有時也為了這難記的古文而垂頭喪氣;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為我們的學習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沒想到,難學的《論語》竟給我們家?guī)砹诉@么多的歡聲笑語,我真得感謝你呀——經(jīng)典《論語》。

讀論語有感7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nèi)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個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shè)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nèi)容就已經(jīng)初始創(chuàng)成。在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其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被稱為“論”。

  作為儒家的經(jīng)典,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tài),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tài)就是“仁”?鬃哟_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guān)系與待人接物的規(guī)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tǒng)方法論原則!叭省笔恰墩撜Z》的思想核心。

  學——顧名思義學習,衍生的還有努力、勤奮等方面。

  《論語》中有這樣一些廣為流傳的詩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钡鹊纫陨纤f的這些詩句都體現(xiàn)了學習的三個類型:學與思的結(jié)合、注重復習、向他人、向社會學習。學習,包括讀書。書是美好的,儲藏著從古至今的天地之精華。如果說讀書是在與一位智慧的長者交談,那么,學習是與前人的智慧交流,繼而讓自己的心靈更加豐富而充實。

  行——指一個人的行為處事、言行舉止,以及對于人生的思考。

  舉個例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是揭示人與人之間相互關(guān)系的命題,同時也表明孔子對人的'個體的主體意識有了深刻的見解。我們常常習慣于從自身的角色出發(f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理解和看待別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我中心式思維。我們習慣于把交往中的矛盾歸罪于對方,雙方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自然難以達成相互理解。

  除此“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保拔曳巧,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安换紵o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边@些語句或多或少闡明了不少人生的真理。告誡我們與人相處之道。

  學行——論語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一句話我認為可以簡要的概況上述兩點,當你有所學,才能有所知,有所感悟。首先說“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呢?是人生觀、世界觀,是做人原則。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表現(xiàn)的是對生命的敬畏,明白每個年齡段應該做好該做的事,不倚老賣老,與時俱進。這就是不逾矩,既要講究生命規(guī)律,也要遵守社會規(guī)則。

  用一句話來說“聽一位老者講社會、人生,如沫春風。”

讀論語有感8

  今天,我讀了《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由春秋時期的孔丘寫的。它和《中庸》《孟子》《大學》合稱“四書”。

  這本書主要寫了孔子對一些仁孝、君子、政治等問題的看法,也寫了孔子的一些習慣。后面還有學生與孔子的對話。從而寫出了許許多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它分了二十篇,每篇又有幾十章。

  在這本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學而》篇第一章。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知識后,能按時反復地溫習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個有修養(yǎng)的人嗎?讀完了這一段話,我明白了,要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就要好好學習,多學一些文化知識,講文明、懂道理。還要熱情好客,家里來了客人,要熱情接待,不能小氣,要大方一點。最后就是寬恕。我們在生活中自己和別人總會遇到誤會或做錯了什么事。這時你要原諒別人,寬恕別人。你寬恕他人,自然別人也會寬恕你的。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君子啊。我也要努力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

  這本書告訴我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多好的書呀。我也要像書中說的一樣孝敬父母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君子。

讀論語有感9

  談到《論語》思想,首先當屬"仁"的思想,中國人的讀書人自古以來都以"君子"自居,其中"仁義禮智信"方為君子立身的基本原則。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入了華人的血液當中并影響至今。要說《論語》就不得不先說說創(chuàng)造他的人---孔子?鬃由诠551年到479年,在這個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時候,從開國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為兩部分,西周跟東周?鬃拥臅r代是在東周,東周分為春秋跟戰(zhàn)國兩個時代,孔子是春秋時代末期,他生命結(jié)束的時候,春秋時代也隨之結(jié)束了。那是一個亂世,亂世就是天子失德、諸侯爭霸、禮壞樂崩、民不聊生。因為天下亂了,每一個人念念書都要問,怎么樣從古人的智慧找到一個方法幫助現(xiàn)在的人?人總是要設(shè)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嚴,所以才會有百家齊放的現(xiàn)象。

  孔子認為周朝的興盛就是靠禮樂的制作讓天下安定。禮跟樂的制作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你必須有天子的位置,你還必須有圣人的德行。這兩個配合起來,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向往這樣的一種境界,但他并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他了解到自己這一生對人生要如何的看法,應該往哪里發(fā)展,但是在魯國你要從政的話,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魯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爭。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歲才開始有機會,他在五十一歲的時候正式出來做官,魯定公讓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縣的縣長。古代當縣長就已經(jīng)成為大夫,不過是最基層的,你要當?shù)街醒爰壍脑挘怕M入權(quán)力核心。所以孔子開始是當中都縣的縣長,一年下來,這個縣變成模范縣,全國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訂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稅的方式全國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擔任小司空,司空是負責古代建設(shè)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門,他是副長官。結(jié)果幾個月下來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負責司法的。所以孔子沒有當過教育部長,卻當過司法部長,負責管法律如何執(zhí)行的,維持社會治安的。

  他當司寇的時候就發(fā)生很多事了,比如說他當司寇的時候,整個魯國就開始上軌道了,治得非常好。后來魯君跟齊國的國君相會的時候,孔子跟他去,表現(xiàn)極其卓越。他等于是幫助魯君跟齊君來談判,得到許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齊國侵占魯國的幾塊地全部還給魯國,這是孔子的貢獻。讓魯君在齊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國之后就攝行相事,代理總理了?鬃幼罡叩墓倬妥龅竭@個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魯國大治,他當代理總理三個月,魯國大治。司馬遷用八個字形容:"路不拾遺,男女分途。"東西掉地上沒有人去撿,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兩邊。這個社會實在是很安定。但是社會安定繁榮開始往上發(fā)展的時候,孔子很有企圖心,就任命他的學生子路擔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讓魯國統(tǒng)一,因為魯國分成四分,他要統(tǒng)一。當時都靠城墻,一個城墻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別人就對你無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墻,各有武器,所以孔子開始叫子路把這些城墻都給我拆低一點,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進來,不行。這兵器不能太多,結(jié)果三家大夫里面兩家就認了,一家還是起來反抗。到最后還是沒有成功。沒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對的力量就出現(xiàn)了?鬃幽菚r候也是一樣,所以孔子在魯國慢慢就發(fā)現(xiàn),批評他的人越來越多,齊國在魯國旁邊,兩國經(jīng)常在競爭。

  所以齊國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馬送到魯國來,那時候魯國的`執(zhí)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魯定公每天觀賞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這些馬去賽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給他們,他們也不看,就拖著,就擱著?鬃影l(fā)現(xiàn)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歲結(jié)束的時候開始周游列國,從此到六十八歲才回來。而《論語》中的大量典故也是在這段游歷期間產(chǎn)生的。

  我們常說,看文章不僅要看其詞章、手法,更要看到其本后的精神所在。正所謂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孔子在他的言語中透露的不單單是一些做事的道理、做官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這些只字片語背后的儒家精神、文人精神。

  回想起來,古來圣賢,他們的行為、品德無一不被后人歌頌。但看看那些圣賢們后來的遭遇又有幾個能做到我們今天所說的"成功"呢?并沒有幾個,沒有幾個能有這樣的運氣。但為什么他們?nèi)匀恢档煤笕瞬粩鄬W習他們呢?這后面的,便是真正的儒家,一個真真正正的文人、知識分子該有的精神。就是不管你的仕途如何,遭遇如何,都要將道德的真精神把握住。它將使得你有一股正氣,一股追求真理,剛正不阿的勇氣。即使明明知道要得罪上級也要把真理道出來的骨氣。這才是一個讀書人要有的氣節(jié),才是儒家的真精神。

  今天的國學熱,許多家長都會教自己的小孩學《弟子規(guī)》,而《弟子規(guī)》表面上看是為了教大家一套乖乖的大道理,諸如做人要孝順,要團結(jié)、友愛等等。我們太容易將這一套東西變成馴化人們的一套工具,卻忘了這套東西背后支撐它的是什么。支撐它正是千百年來有志之士追求的那股氣。我相信,孔子當初的言論也并非想讓看《論語》的人,學習如何做一個順民,在遇事時如何趨吉避兇,而是教導人們?nèi)绾巫鲆粋剛健的人。當這股剛健之氣蔓延到每個家庭,沁入所有的制度典籍,那么整個社會將會被一股浩然正氣所充盈。這才是《論語》這類文學經(jīng)典久盛不衰的原因,才是我們學習它的價值所在。

讀論語有感10

  《論語》是凝聚我們中國人智慧的一本書。四年級的時候,爸爸就給我買了一本孔子的論著《論語》,并語重心長的對我說:《論語》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夠教給我們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聽后迫不及待的翻開《論語》,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說:做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就務(wù)必做到隨時隨地都在學習中,內(nèi)心充滿著掌握真理的愉悅。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知。這句話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說:要學習別人的長處,用別人的短處來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讓我明白了善于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是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別人的缺點呢,就用來當一面鏡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沒有這些缺點,有,就要把它及時改正。沒有,就用來告誡自己,以后不要犯這些錯誤。這句話一向伴著我健康快樂的成長,無時無刻的給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論語》應當是階梯中十分重要的一級,學習《論語》,收獲的不僅僅僅是知識,還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讀論語有感11

  放暑假了,王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暑期讀一本好書”的任務(wù)。于是在和爺爺?shù)纳塘恐,我們決定從讀《論語》開始。

  開始讀的時候,我不知所云。慢慢地在爺爺?shù)闹x下,我竟然在《論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爺爺說,“溫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他從兒時就耳熟能詳?shù)娜松腔。爺爺還說《論語》的思想是超前的,《論語》的魅力是世界性的,它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其中既有圣人的智慧,還有幽默生動的.故事,也有發(fā)人深省的寓言。它記載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很值得小學生讀一讀。

  在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收獲最大的就是“誠信”二字!芭c朋友交,言而有信!薄白怨沤杂兴溃駸o信不立!薄拔崛杖∥嵘恚簽槿酥\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薄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

  每每讀完《論語》,這些至理名言都在我的腦海里轉(zhuǎn)啊轉(zhuǎn),讓我回想起家人對我的教導。記得我剛牙牙學語的時候,外婆就會經(jīng)常和我約定某件事,并且會說:“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蓋章”;媽媽也經(jīng)常告訴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老師也經(jīng)常教導我們“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

  我是聽著“誠信”長大的,可前不久我卻做了一件不講誠信的事。

  每個周末,爸爸都要送我去補習班,每次去都能看見同學們吃著零食,神氣十足的,我就想:哼!不就是零食嗎?下次我一定要帶零食來。很快到了下一個周末,這天中午我趁家人睡著的時候,躡手躡腳地打開媽媽的錢包,一百的、五十的、十塊的、五塊的、一塊的……哇,好多錢呀!想來想去,我還是決定那兩張一塊錢,嘻嘻,這樣不會被媽媽發(fā)現(xiàn)。我小心翼翼地把兩塊錢塞到書包里最隱蔽的地方,爸爸把我送到輔導班,我估計爸爸已經(jīng)走遠的時候,如脫韁的野馬般飛奔到小店里!袄习,快!一包辣條,一個雪糕,一串炸年糕……”我像個“暴發(fā)戶”般像老板吼道。拿著我心愛的零食,耀武揚威地來到同學們中間,一邊聊著,一邊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可是,第一節(jié)課還沒結(jié)束,我的肚子突然疼了起來。我用手捂著肚子,疼得實在受不了了,只好趴在桌子上緩解疼痛。即便是這樣,疼痛感依舊沒有減弱。頭上開始冒起豆大的汗珠,嚇得我自己“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最后,我被120送到了醫(yī)院,被診斷為急性腸炎。在媽媽和醫(yī)生的“盤問”下,我只好把自己吃零食的事情供了出來。緊接著“偷錢”的糗事也被媽媽偵查出來了。從醫(yī)院回到家后,免不了被爸爸媽媽狠狠地批評了一頓,我自己也意識到了錯誤。

  當我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卻怎么也睡不著。我一直在想著今天發(fā)生的事情,心里越發(fā)惴惴不安。 我再也不能亂拿別人的東西了,不然怎么能對得起從小陪伴我的“誠信”二字呢!《論語》中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說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論語》是孔子智慧的精華,書中講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一生去慢慢體會。

讀論語有感12

  七月,盛夏。日子波瀾不驚,此時,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悅耳。雨點濺落在窗臺上,風吹著雨絲穿過窗戶,一陣涼意。這樣慵懶的時刻,捧一本書,在文字里度過。此季的主旋律,源于一本《論語》。

  書桌上,靜靜地躺著《論語》,思緒又飄到了剛剛接觸《論語》的時候。記憶里,簡陋的初中課本,我還是一只小小的毛毛蟲,不知道鮮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著老師讀、念、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當時的感覺很困惑,天天做作業(yè),不是復習就是預習,哪來的愉悅?

  現(xiàn)在想想,那時雖讀《論語》,始終一知半解,參不太透。偶爾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謅幾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耳熟能詳?shù)木渥。后來,偶遇舊書攤,附庸風雅地淘來一本線裝的《論語》繁體本,一行行繁體豎字,硬著頭皮讀了一遍。說實話,那一遍沒讀懂什么,只讀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結(jié)論:《論語》難讀!在沒有小說看的日子,偶爾也會翻翻那早已發(fā)黃的紙頁,只是依然無法讀懂其意!

  再讀《論語》,正是于丹熱播的時候,那個時候不叫讀了,是看。于丹教授聲情并茂的解讀,我又一次翻開那本《論語》,泛黃的書頁由于歲月的風蝕,留下了時間的滄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種書香,有些霉味,但這并不影響我徜徉在經(jīng)典里。那些日子,孔夫子親切得猶如鄰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也不再深不可測、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識的警句、良言迎面撲來……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輕輕地合上書卷,穿越2500年風云的.華光,驚覺這一團燃燒了數(shù)千年卻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案呱窖鲋,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蔽业,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離,了解你,仰望你。不為別的,只為貼近你的溫暖。

讀論語有感13

  《論語·學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應該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友愛同學是每一個當代學生必須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進入到青春叛逆期。我們在慢慢長大的同時,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變老。如果沒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體貼父母,與父母就會產(chǎn)生隔閡,我自己就有這樣的親身經(jīng)歷。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會找我“談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講的都是“廢話”,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煩不想聽。

  學了這則《學而》后我開始反思自己對爸爸的態(tài)度,也常常思考:老爸為什么喝酒?為什么要喝完酒回來和我講“廢話”。漸漸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們成年人的無奈,其實是為了工作和這個家。之所以和我“談心”,是因為他平時不善于表達對我的愛,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卻覺得這是“廢話”,覺得老爸的“談心”讓我煩燥。那是我不理解父親,不懂父親深沉的愛呀!

  什么是“孝弟”,怎么盡孝道?看似很深奧的話題,其實都源于我們生活中的小事,我們應該以“孝弟”為標尺,回到家主動跟父母問聲好,掛電話之前跟父母說再見,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讓父母擔心……記得爸爸和我說過,一個人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一家人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在我看來,只有好好孝順父母,尊師重兄才是一家人快樂的根本。

讀論語有感14

  《論語》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名著,這個暑假,我又重新溫習了一遍。

  《論語》中分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有的給予了我們?nèi)松l(fā)的啟示,有的讓我們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

  要會善于學習,就要不恥下問,《論語》中有一句話:“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粽呶嵊褔L從事于斯矣!边@是曾子曾經(jīng)說過的話,含義是:一個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還向沒什么能力的人請教,一個人很有學問,還向?qū)W問少的人請教。我想:一個人內(nèi)心有智慧,敏感多思,愿意好好地去領(lǐng)悟知識,愿意“不恥下問”,以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不過是一種難得的態(tài)度嗎?就像生活中,小孩子的眼光定是與大人不同的,稍向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學習,也說不定能給人啟發(fā)。曾經(jīng)有人問一位學者,你是在哪兒學到最有價值的東西的?結(jié)果大家以為最有價值的答案是:幼兒園,這就是孔子和他學生眼中的“學習知道”吧!

  孝敬之道也在《論語》中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亦!币馑际牵阂粋人孝敬父母,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的確,孝敬父母和尊重上級不是一個含義嗎?———細心為別人呢著想,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訓斥而感到委屈,但仔細想想,其實父母是為我們好。其實,孝敬不一定是讓父母豐衣足食,為他們多著想一點,就算是最好的孝敬了。讀完這句話,我回想平時為父母做過的事,更深一層地理解了孝敬的含義。

  《論語》,這本擁有無窮奧妙的書,帶給了我們無限啟發(fā),告訴了我修身養(yǎng)性的道理,作為一個小學生,我們應該遵循孔子的道德思想,爭取在學習生活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讀論語有感15

  最近在讀《論語》。前幾天讀到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這是孔子在論孝道,關(guān)于孝道,在論語里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里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什么“父母在,不遠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謂孝矣了。”

  你發(fā)現(xiàn)沒有: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么在論語里,只看到關(guān)于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guān)于父愛、母愛的內(nèi)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絕對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jīng)二十多歲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樣,這種操心往往太過份了。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shù)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

  今年還未過完寒假,由于學校有事,需要提前趕回去,臨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別不好,媽媽一是舍不得我走,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因為耳朵后邊長了一個血管瘤,還沒有完全治好。一大早起來,她就幫我收拾著收拾那,生怕拉下什么。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啰嗦,把它裝進包里的東西又都拿出來。好不容易能出發(fā)了,她又非要到車站送我,唉,我當時有種暈了的感覺,我都多大了啊,都已經(jīng)光榮的成為人民教師好幾年了啊,這要讓我的學生知道了,還不笑死我啊。擰不過她,只好讓她一起跟著,在路上我也沒怎么理她,到了車站,一看排了那么長的隊,心里的火相當?shù)拇蟀,就在我冒火的時候,媽媽拿著一張票來了,原來她朋友在那賣票啊,走了個小后門。這時我才有點高興她跟了來。上了車,她扒在車門口囑咐我回去后,要保持良好心態(tài),注意生活,注意身體……全車的人都在看我,我羞死了,直趕著讓她回去,好不容易走了。車還沒開,過了一會兒,我聽見有人叫我,抬頭一看,她又回來了,手里拿著一個袋子,遞給我說:“這個時間回去就別做午飯了,給你買的火腿、面包、葡萄干,回去吃點,就睡午覺吧。注意身體,保持快樂,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看著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的淚掉下來了,媽媽曾經(jīng)對我說過,不管長多大,我都是她疼愛的女兒。

  記得大學剛?cè)雽W的第一天,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學校,辦完了所有的手續(xù),然后去宿舍給我把被褥全都曬好、鋪好,就已經(jīng)是下午四點多了,我雖然也舍不得他們走,但還是假裝堅強的勸他們快走,出門送他們上車的時候,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紅了,他匆匆的拉開車門,也沒敢看我就上車了。我當時以為爸爸怕我留他,不讓他走,所以才沒敢看我,后來司機小劉叔叔告訴我,爸爸一上車就掉淚了,跟媽媽說:“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家,真是放心不下啊。”我一直以為爸爸是個冷血動物的,可就從那一次,我才知道爸爸對我的愛有多么深,只不過父愛是含蓄的。

  所以我感覺父母對子女的愛幾乎是一種天性,尤其在中國,不怕父母對子女沒有愛,只怕愛得太濃。但是中國的父母不象外國人那樣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況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論語也沒有關(guān)于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須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么呢?因為“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你看,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么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那你可是試試,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

  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guān)心多少的問題。

  檢討一下吧,尤其是現(xiàn)在的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們,父母那樣的關(guān)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guān)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么嗎?知道他們愛看什么樣的節(jié)目嗎?知道父母內(nèi)心中的希望嗎?

  論語里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關(guān)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讀論語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論語》有感09-02

讀論語有感07-16

讀《論語》有感【集合】09-22

讀于丹《論語》有感06-16

讀《論語心得》有感03-20

讀《論語》有感優(yōu)秀范文06-30

讀論語有感15篇03-07

讀《論語》有感精選【14篇】11-18

讀《論語》有感優(yōu)選【16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