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感遇·其一原文及賞析

時(shí)間:2025-09-16 07:57:43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感遇·其一原文及賞析

感遇·其一原文及賞析1

  【詩句】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出處】唐·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

  【意思】葳蕤: 形容枝葉繁盛紛披。自 爾:各自如此。林棲者:山林隱士。 本心: 草木的根本和中心,這里實(shí) 是“本志”之意。全詩說: 蘭草在 春風(fēng)中繁盛紛披,桂花在秋月的輝 映下清雅皎潔。她們欣欣向榮,生 機(jī)勃勃,各自都使春秋成為適當(dāng)而 美好的季節(jié)。誰能知道那些山林隱 士,聞到她們的芬芳便相愛悅。散 發(fā)芳香原是蘭桂的素志,為什么要 希求美人來采折呢?詩人以蘭、桂 自喻,抒寫了自己立身修德是出于 素心,并非為了求人賞識的高尚情 操。

  【全詩】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全詩鑒賞】

  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均為謫居荊州時(shí)所作。其含蓄蘊(yùn)藉,寄寓深遠(yuǎn),對扭轉(zhuǎn)六朝以來的浮艷詩風(fēng)起了重要作用。這是其中的第一首。詩中以蘭桂作比,寫出了詩人的高潔志趣。

  開始二句,詩人便開宗明義,分別寫出了蘭桂的生長季節(jié)和美麗的姿容:“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這里詩人以整齊的對偶句子,突出地展現(xiàn)出了蘭桂這兩種高雅植物的華美。用“葳蕤”表現(xiàn)蘭葉,更顯出其勃發(fā)的生機(jī);以“皎潔”形容桂花,愈突出其高雅的身姿。以葉對花,實(shí)際上是互文見意,各指整株的蘭桂。接著,用“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來總寫蘭桂。蘭草桂花是如此這般的生意盎然,自身就形成了一種美好的節(jié)操!白誀枮榧压(jié)”句,不宜理解為“因而蘭桂使得春秋成為美好的季節(jié)”,因?yàn)樵谠娙斯P下,其蘭桂的葳蕤茂盛、皎潔美麗自身就具有了美好的品格!白誀枴钡谋疽庹谟诖恕Uf明“佳節(jié)”是出于本然,源于內(nèi)質(zhì),強(qiáng)調(diào)了內(nèi)在之因。同時(shí),此兩句表明,由于自然界里蕓蕓眾生追求的目標(biāo)、理想不同,其接物待事的方式和表現(xiàn)也就不同。而這里表現(xiàn)出的是固有的追求之意,本來的向往之情,既無需憑借外物,也無意求人知遇。這里,詩人實(shí)則是以蘭桂自喻,只要有適宜的環(huán)境、氣候,詩人就會象蘭桂一樣大放異彩的。從而婉轉(zhuǎn)地表達(dá)了詩人向往政治開明,欲圖一展才華的愿望,也蘊(yùn)含著對重新遇時(shí)的渴望之意。同時(shí),這兩句為自然地轉(zhuǎn)入下文作好了鋪墊。

  “誰知”兩句,句意忽然一轉(zhuǎn),由花到人,由蘭桂引出了“林棲者”,即那些以蘭桂風(fēng)韻為同趣的隱逸之士們。由于他們風(fēng)聞了蘭桂的芬芳,因而產(chǎn)生了“相悅”之意。然而,“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贝艘蕴m桂的秀麗容貌和香氣襲人的效果表明詩人的'志潔身芳并非為了博取虛名。蘭桂自為“佳節(jié)”,自有“本心”,自具生機(jī)且自行其素,并不希求美人采折。至于“林棲者”是否“聞風(fēng)”,并因此而“相悅”,誰去管他呢? 如果說春蘭秋桂博得“林棲者”的“相悅”,也并非蘭桂之所求,只是因?yàn)樘m桂的客觀效果而已。在主觀上,在蘭桂本身來說,它們之所以展現(xiàn)出婀娜的身姿,散發(fā)出幽馨的香氣,也并非有意吸引人們來欣賞、采折,完全是本性使之!昂吻蟆倍志捅砻髁嗽娙瞬豢狭畠r(jià)獲得美名的高潔志趣。而這兩句在委婉之中透露出一種嚴(yán)正之氣,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品德情操的高潔堅(jiān)貞和追求理想之外別無他求的高雅心境。此兩句既總結(jié)了上文,也點(diǎn)明了全詩的題旨所在。

  這首五言古詩,篇幅短小,卻安排有序。起承轉(zhuǎn)合,極有講究。比興寄托,得體自然。語句委婉,曲而達(dá)意。刻畫形象,生動感人,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情潔意芳的高雅品質(zhì)和豁達(dá)大度的情懷。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五言詩。

感遇·其一原文及賞析2

  原文:

  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譯文

  春天里的幽蘭翠葉紛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潔清新。

  世間的草木勃勃的生機(jī),自然順應(yīng)了美好的季節(jié)。

  誰想到山林隱逸的高人,聞到芬芳因而滿懷喜悅。

  草木散發(fā)香氣源于天性,怎么會求觀賞者攀折呢!

  韻譯

  澤蘭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潔清新。

  蘭桂欣欣生機(jī)勃發(fā),

  春秋自成佳節(jié)良辰。

  誰能領(lǐng)悟山中隱士,

  聞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為天性,

  何求美人采擷揚(yáng)名。

  注釋

  蘭:此指蘭草。

  葳蕤(wēi ruí):枝葉茂盛而紛披。

  桂華:桂花,“華”同“花”。

  生意:生機(jī)勃勃

  自爾:自然地 。佳節(jié):美好的季節(jié)

  林棲者:山中隱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棲者山林高士、隱士

  聞風(fēng):聞到芳香。

  坐:因?yàn)椤?/p>

  賞析:

  【評析】:

  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貶謫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fā)詩人孤芳自賞,氣節(jié)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diǎn)出無限生機(jī)和清雅高潔之特征。

  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zhì)。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

  五、六句以“誰知”急轉(zhuǎn)引出與蘭桂同調(diào)的山中隱者來。末兩句點(diǎn)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

  全詩一面表達(dá)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詩以草木照應(yīng),旨詣深刻,于詠物背后,寄寓著生活哲理。(劉建勛)

  九齡遭讒貶謫后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fā)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于對偶句的關(guān)系,互文以見義,其實(shí)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diǎn)出蘭草迎春勃發(fā),具有無限的生機(jī)。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凈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diǎn)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蘭桂兩句分寫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統(tǒng),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爾為佳節(jié)”又由統(tǒng)而分!凹压(jié)”回應(yīng)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dāng)?shù)募竟?jié)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diǎn)。(“自”當(dāng)“各自”解,“爾”當(dāng)“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里一個(gè)“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yīng)佳節(jié)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zhì),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五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zhuǎn),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fēng)致為同調(diào)的隱逸之士!罢l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于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fā)生了愛慕之情!白,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gè)突轉(zhuǎn),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奥勶L(fēng)”二字本于《孟子·盡心篇》,其中說:“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fēng)者,薄夫敦,鄙夫?qū)。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wù)吣慌d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fēng)”毫不費(fèi)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zhuǎn)折。林棲者既然聞風(fēng)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yīng)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并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jìn)德修業(yè),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gè)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yù)提拔,以求富貴利達(dá)。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diǎn)明;而文章脈絡(luò)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與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yīng);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后十個(gè)字,總結(jié)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zhuǎn),七八句是合,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xiàn)形式上,運(yùn)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激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后,講著高雅的生活哲理。(沈熙乾)

感遇·其一原文及賞析3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一

  唐代:陳子昂

  微月生西海,幽陽始代升。

  圓光正東滿,陰魄已朝凝。

  太極生天地,三元更廢興。

  至精諒斯在,三五誰能征。

  譯文:

  微月生西海,幽陽始代升。

  月牙兒從西方極遠(yuǎn)之地生長,太陽落山后就變化上升。

  圓光正東滿,陰魄已朝凝。

  圓月正向東方運(yùn)行滿盈,陰暗月魄已在早晨凝成。

  太極生天地,三元更廢興。

  從混沌元?dú)饷壬颂斓,三代紀(jì)元就已交替廢興。

  至精諒斯在,三五誰能征。

  天道諒必還是這樣存在,三正五德誰能加以確證?

  注釋:

  微月生西海,幽陽始代升。

  生:一作“出”。西海:指西方極遠(yuǎn)之地。幽陽:指落山后的太陽。代:一作“化”。

  圓光正東滿,陰魄(pò)已朝凝。

  圓光:滿月。正:一作“恰”。

  太極生天地,三元更廢興。

  至精諒斯在,三五誰能征。

  賞析:

  本首詩是《感遇詩三十八首》組詩中的第一首。傳統(tǒng)說法認(rèn)為這組詩是陳子昂年輕時(shí)期的`作品,而近現(xiàn)代學(xué)者多認(rèn)為它們不是一時(shí)一地之作,整個(gè)作品貫穿于詩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較多。各篇所詠之事各異,創(chuàng)作時(shí)間各不相同,應(yīng)當(dāng)是詩人在不斷探索中有所體會遂加以紀(jì)錄,積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公元686年(垂拱二年),其二十九作于公元687年(垂拱三年)。

感遇·其一原文及賞析4

  【其一原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一翻譯】

  蘭葉逢春,枝葉茂盛,桂花遇秋,皎潔清新。蘭桂欣欣生機(jī)勃發(fā),春秋自成佳節(jié)良辰。誰能領(lǐng)悟山中隱士,聞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為天性,何求美人采擷揚(yáng)名。

  【其一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謫居荊州時(shí)所作,含蓄蘊(yùn)藉,寄托遙深,對扭轉(zhuǎn)六朝以來的浮艷詩風(fēng)起過積極的作用。歷來受到評論家的重視。高在《唐詩品匯》里指出:“張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沖淡,體合《風(fēng)》《騷》,骎骎乎盛唐矣!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二句,互文見意:蘭在春天,桂在秋季,它們的葉子多么繁茂,它們的花兒多么皎潔。這種互文,實(shí)際上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括全株而言。春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點(diǎn)出蘭草迎春勃發(fā),具有無限的生機(jī)與活力。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覺有皎潔明凈的感覺。而“皎潔”二字,又十分精煉簡要地點(diǎn)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yàn)閷懱m、桂都兼及花葉,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總括,第四句又以“自爾為佳節(jié)”加以贊頌。這就巧妙地回應(yīng)了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dāng)?shù)募竟?jié)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diǎn)。一般選注本將三四兩句解釋為:“春蘭秋桂欣欣向榮,因而使春秋成為美好的季節(jié)!闭J(rèn)為寫蘭只寫葉,寫桂只寫花。這樣的解釋未必符合詩意。這大概是將“自爾為佳節(jié)”一句中的“自”理解為介詞“從”,又轉(zhuǎn)變?yōu)椤耙颉保选盃枴崩斫鉃榇~“你”或“你們”,用以指蘭、桂。這樣的解釋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盡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語分明是“蘭葉”和“桂花”,怎能將“春”“秋”看成主語,說“春秋因蘭桂而成為美好的季節(jié)”呢?其次,如果這樣解釋,便與下面的“誰知林棲者”二句無法貫通。再次,統(tǒng)觀全詩,詩人著重強(qiáng)調(diào)的是一種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會把蘭、桂抬到“使春秋成為美好季節(jié)”的'地步呢?根據(jù)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結(jié)合上下文意來看,“自爾為佳節(jié)”的“自”,與杜甫詩句“臥柳自生枝”中的“自”為同一意義。至于“爾”,應(yīng)該是副詞而不是代詞。與“卓爾”、“率爾”中的“爾”詞性相同。“佳節(jié)”在這里也不能解釋為“美好的季節(jié)”,而應(yīng)該理解為“美好的節(jié)操”。詩人寫了蘭葉桂花的葳蕤、皎潔,接著說,蘭葉桂花如此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榮,自身就形成一種美好的節(jié)操。用“自爾”作“為”的狀語,意在說明那“佳節(jié)”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養(yǎng),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這就自然而然地轉(zhuǎn)入下文“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詩的前四句寫蘭桂而不及人,“誰知林棲者”一句突然一轉(zhuǎn),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聞到了蘭桂的芳香,因而發(fā)生了愛慕之情!白,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gè)突轉(zhuǎn),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奥勶L(fēng)”二字本于《孟子·盡心篇》:“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fēng)者,薄夫敦,鄙夫?qū)。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wù)吣慌d起也!睆埦琵g便運(yùn)用這一典故,使詩意更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轉(zhuǎn)折,林棲者既然聞風(fēng)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yīng)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意卻另辟蹊徑,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其本性,并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實(shí)際上,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jìn)德修業(yè),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gè)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yù)提拔,以求富貴利達(dá)。當(dāng)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絕人家賞識;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對人家采擇。從“何求美人折”的語氣來看,從作者遭讒被貶的身世看,這正是針對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況而發(fā)的!安灰詿o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詩的命意之所在。全詩句句寫蘭桂,都沒有寫人,但從詩歌的完整意象里,讀者便不難看見人,看到封建社會里某些自勵(lì)名節(jié)、潔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感遇十二首1

  【其一】

  蘭葉春葳蕤2,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3,聞風(fēng)坐相悅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其二】

  幽人歸獨(dú)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yuǎn)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其三】

  魚游樂深池,鳥棲欲高枝。

  嗟爾蜉蝣羽,薨薨亦何為。

  有生豈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滅,吾心安得知。

  浩嘆楊朱子,徒然泣路岐。

  【其四】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7。

  側(cè)見雙翠鳥8,巢在三珠樹9。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10?

  美服患人指11,高明逼神惡12?

  今我游冥冥13,弋者何所慕14!

  【其五】

  吳越數(shù)千里,夢寐今夕見。

  形骸非我親,衾枕即鄉(xiāng)縣。

  化蝶猶不識,川魚安可羨。

  海上有仙山,歸期覺神變。

  【其六】

  西日下山隱,北風(fēng)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儔。

  鴻鵠雖自遠(yuǎn),哀音非所求。

  貴人棄疵賤,下士嘗殷憂。

  眾情累外物,恕己忘內(nèi)修。

  感嘆長如此,使我心悠悠。

  【其七】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15。

  可以薦嘉客16,奈何阻重深。

  運(yùn)命唯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17,此木豈無陰。

  【其八】

  永日徒離憂,臨風(fēng)懷蹇修。

  美人何處所,孤客空悠悠。

  青鳥跂不至,朱鱉誰云浮。

  夜分起躑躅,時(shí)逝曷淹留。

  【其九】

  抱影吟中夜,誰聞此嘆息。

  美人適異方,庭樹含幽色。

  白云愁不見,滄海飛無翼。

  鳳凰一朝來,竹花斯可食。

  【其十】

  漢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18。

  袖中一札書,欲寄雙飛翼19。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20。

  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

  馨香歲欲晚,感嘆情何極21。

  白云在南山22,日暮長太息23。

  【其十一】

  我有異鄉(xiāng)憶,宛在云溶溶。

  憑此目不覯,要之心所鐘。

  但欲附高鳥,安敢攀飛龍。

  至精無感遇,悲惋填心胸。

  歸來扣寂寞,人愿天豈從?

  【其十二】

  閉門跡群化,憑林結(jié)所思。

  嘯嘆此寒木,疇昔乃芳蕤。

  朝陽鳳安在,日暮蟬獨(dú)悲。

  浩思極中夜,深嗟欲待誰。

  所懷誠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嘗我期。

  胡越方杳杳,車馬何遲遲。

  天壤一何異,幽默臥簾帷。

  詞句注釋

  1、感遇:古詩題,用于寫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詩。

  2、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的樣子。華,同“花”,花朵。

  3、林棲者:生活在山林之中的人,這里指隱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7、池潢:積水池,護(hù)城河,代指朝廷。

  8、雙翠鳥:即翡翠鳥,雄為翡,雌為翠,毛色華麗多彩。

  9、三珠樹:神話傳說中的寶樹。本作三株樹。見《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三株樹在厭火國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

  10、“得無”句:豈不懼怕有子彈打來?得無,表反問語氣、豈不、能不。金丸,彈弓的子彈。

  11、“美服”句:身著華美的服裝應(yīng)擔(dān)心別人指責(zé)。

  12、“高明”句:官位顯要會遭到鬼神的厭惡。高明,指地位官職尊貴的人。西漢揚(yáng)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13、冥冥:高遠(yuǎn)的天空。

  14、“弋者”句:弋者,獵鳥的人。慕,想獵取鳥的欲望。

  15、伊:語助詞。歲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16、薦:進(jìn)奉意。

  17、樹:種植意。

  18、“漢上”二句:用《詩經(jīng)·周南·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在外游玩的姑娘。思:句尾助詞,無實(shí)義。

  19、“欲寄”句:是說想托飛鳥將信捎去。古人認(rèn)為雁可傳書。

  20、“冥冥”二句:冥冥,天空。耿耿,不安。徒空。緘,默。這是說仰望天空,不見飛鳥,只好不安地默憶那位游女而已。

  21、“紫蘭”四句:秀,開花。蹊,小路?挣瑁邯q空谷。皓露,白露。幽色,指幽谷中蘭花的顏色。何極,沒有窮盡。這是說紫蘭逢秋,芬芳將歇,使人感嘆無窮。

  22、“白云”句:白云,比喻小人。陸賈《新語·慎微》:“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南山,比喻君王!稘h書·楊惲傳》:“田彼南山!睆堦套ⅲ骸吧礁叨陉枺司笠!

  23、太息:嘆氣!妒酚洝 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感遇·其一原文及賞析5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

  張九齡 〔唐代〕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十二首(其一)拼音解讀

  lán yè chūn wēi ruí , guì qiū jiǎo jié 。

  xīn xīn cǐ shēng yì , zì ěr wéi jiā jié 。

  shuí zhī lín qī zhě , wén fēng zuò xiāng yuè 。

  cǎo mù yǒu běn xīn , hé qiú měi rén zhé !

  相關(guān)翻譯

  蘭草在春天枝繁葉茂,桂花在秋天,潔芬芳。

  欣欣向榮生氣勃勃,你們自然成為美好的季節(jié)。

  誰知道山林中的隱士,聞到了芬芳會不會心生喜愛之意。

  草木各有天性,何嘗會希求美人來攀折呢?

  相關(guān)賞析

  玄宗時(shí),張九齡官至尚書右丞相。《資治通鑒》評價(jià)說,唐玄宗開元盛世用的是賢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九齡尚直。張九齡“尚直“,就是堅(jiān)持正義的主張,不因個(gè)人的私利,也不因?yàn)榍跈?quán)威而改變主張。他在主理朝政時(shí)經(jīng)常直言進(jìn)諫,規(guī)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以至屢忤玄宗意。玄宗遂于開元二十四年(736)罷張九齡而相李林甫,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相后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在此期間,詩人有感于心,遂作《感遇》詩十二首。此處選其二首。

  所謂“感遇“,顧名思義,就是對人生際遇有所感而用言語來加以抒發(fā)。在這首詩中,詩人托物言志,以清雅高潔的春蘭和秋桂來比喻自己不隨俗浮沉、不求人知的志趣,表明自己有著堅(jiān)貞清高的本心,不求君相(美人)的認(rèn)用欣賞。詩一開始就用整齊的偶句,點(diǎn)出春蘭秋桂的無限生機(jī)和芬芳皎潔的`特征。三、四句寫蘭桂欣欣向榮卻不媚俗求人知的品質(zhì)。后四句以“誰知”引出蘭桂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詩中運(yùn)用了比興的手法,寄托深遠(yuǎn)。語言質(zhì)樸洗練,不激不昂,饒有余味!短埔艄矬稹吩u之為“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對王孟詩派頗有影響。

  作者介紹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七歲能文。“進(jìn)士第授校書郎。歷官左拾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朝賢相,以正直著稱。后為李林甫所譜,罷相。所著《感思詩》格調(diào)剛健。

【感遇·其一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賞析11-19

《古風(fēng)·其一》原文及賞析05-22

塞下曲·其一原文賞析01-27

贈別·其一原文賞析12-22

陳子昂《感遇》(其四)原文及賞析06-27

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賞析優(yōu)秀12-10

【合集】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賞析11-07

(精)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賞析11-07

雪梅·其一原文賞析10-02

[實(shí)用]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賞析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