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望洞庭》賞析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劉禹錫《望洞庭》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
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fēng),波平如鏡;一說是遠(yuǎn)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shí)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yuǎn)遠(yuǎn)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fēng)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xiàn)湖面的開闊廖遠(yuǎn),這應(yīng)該是日暮時(shí)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jīng)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xiàn)夜晚湖面的平靜,因?yàn)樘栆崖,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shí)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yuǎn)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shí)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fù)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gè)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nèi)粚懢,既有描寫的?xì)致,又有比喻的生動(dòng),讀來饒有趣味。
元日感懷(唐)劉禹錫
報(bào)蟄春潛至①, 湘南人未歸②。
身加一日長③,心覺去年非④
燎火蠶虛燼⑤,兒童街彩衣⑥
異鄉(xiāng)無舊識, 車馬到門稀。
《元日感懷》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一說洛陽(今屬洛陽)人。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進(jìn)士。后歷任監(jiān)察御史。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yùn)動(dòng)。改革失敗,劉被眨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馬。一度召還,因作詩譏刺權(quán)貴,再出為連、夔、和、蘇、汝、同等州刺史。后裴度力薦,任撿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在洛陽時(shí),常與白居易唱和,時(shí)稱.劉白”。劉詩剛健清新,活潑明快,有(《劉賓客集》傳世。
《元日感懷》賞析注釋:
、僬裣U(zhe),冬天潛伏的昆蟲開始活動(dòng)。潛,悄悄地。
②湘南句,以屈原之遭遇喻自己被貶難歸。屈原,楚頃襄王對遭讒被流放在湘、沅流域,后于五月初五投汩羅江(湘陰縣境)而死。湘陰在湘水之南。
、垡蝗臻L,指從舊年除夕到新年元旦,過了這一天,年齡便增長了一歲。
、苋ツ,泛指以往,非實(shí)指。 非,缺點(diǎn)、錯(cuò)誤。劉禹錫被貶后,仕途的險(xiǎn)惡,改革之艱難都可能出乎他的預(yù)料,事后不免感到自己的天真、幼稚。故發(fā)此感慨。
、萘腔穑羌乐。古俗,除夕日要焚柴祭祀天地。委,棄置。 虛燼,木柴焚燒后的余燼。
④銜(xuan),夸耀。
《元日感懷》賞析:
劉禹錫在水貞元年(805)被貶為郎州司馬,到元和十年(815)離開。此詩即作于朗州任上。春天悄悄地來了,小小的昆蟲也抖擻精神活躍起來。反顧自己,卻似當(dāng)年屈原之被讒放逐,有家難歸。隨著年歲的增長,更覺察往昔自己的天真幼稚。異鄉(xiāng)度歲,舊朋星散,門庭冷落,這已經(jīng)夠凄冷了。詩人劉禹錫又以兒童過年時(shí)無憂無慮的歡樂,嬉戲作襯托,更深一步顯示自己的抑郁和寂寞。透過《元日感懷》表面語氣的平緩、冷靜,我們能感受到詩人靈魂的顫動(dòng)、不平。
【劉禹錫《望洞庭》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劉禹錫《望洞庭》教學(xué)設(shè)計(jì)05-02
《望洞庭》賞析06-30
《望洞庭》的賞析07-13
望洞庭的賞析01-28
《望洞庭》賞析范文06-29
望洞庭譯文及賞析08-04
《望洞庭》意思及賞析11-11
劉禹錫的《望夫石》賞析06-29
望洞庭原文翻譯及賞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