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華南虎為例的課堂教案賞析
案例背景:
新課程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教師滿堂灌的落后低效的課堂模式,教師大膽放手,把課堂45分鐘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或強調學生自學,或變滿堂灌為滿堂問,忽視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又同樣出現了課堂低效的問題。筆者認為,真正提高課堂的實效,課堂提問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課堂提問是啟發(fā)學生思維,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師必須善于啟迪,巧妙提問,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教師提問質量的高低,成為決定一堂課成敗的關鍵。
今年將近兩個月的領雁工程的學習中,我有幸聆聽了許多同行的同課異構的觀摩課并有一定的感悟,下面以我所上過的及聽過的三堂以《華南虎》為例同課異構的觀摩課來談談自己對課堂提問的幾點反思。
案例描述:
案例一:1、用動物園不咬人的老虎圖片導入后,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解決生字詞。隨后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語段朗讀。(學生發(fā)言比較踴躍)
2、在理解形象這部分,教師拋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了多少呢?用詩歌中的詞語或句子來回答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老虎?不能重復,以開火車的方式進行。
(問題相對簡單,學生躍躍欲試,)
生1:籠里的老虎
生2:一概不理的老虎
生3:心靈在抽搐的老虎
生4:健壯的老虎”
生5:……
。ㄒ唤M輪完了,而教師覺得還沒有回答全面又開始了第二組的火車,此時學生的興趣沒有起先那么高。有個別學生甚至發(fā)出了抱怨,“又輪啊”)
第二組輪完之后,教師進行了過渡,接著請同學們閱讀第三、四小節(jié),聯系文中的關鍵詞句,揣摩老虎的心理活動,來談談你的理解或感受
多媒體問題出示:我從________可以感受到,老虎當時想_________(聯系文中的關鍵詞句用這樣的句式說話)
思考了幾分鐘后陸續(xù)有幾個學生舉手了
生1:我從有人用是塊砸它,有人向它厲聲呵斥,有人還苦苦勸誘,它都一概不理可以感受到老虎很蔑視觀眾,高傲不羈.
(教師覺得沒有用這個句式說話,并努力引導)
師:特別是哪個詞生1:一概不理
師:蔑視觀眾,高傲不羈很正確,那你能否用上面的句式說,老虎當時想什么生1:老虎當時想……(猶豫了下,并不自信的接著說)盡管你們砸我,罵我,勸我,對我毫無作用,我鄙視你們,也不想看你們。
師:很好。那你來讀讀這句,要讀出一種不屑一顧的語氣
(生1讀后,教師并沒有做過多指導就讓他坐下了。又叫了另一位學生說)
生2:我從籠里的老虎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眾,安詳地臥在一個角落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只非常有自尊的老虎
(師又努力引導用句式說話,逼問老虎當時會怎么想。這時這位學生說不出來了。教師自己并隨意的說了幾句所謂的老虎的想法。并隨便叫他朗讀了句子就讓他坐下了,之后教師意識到這個句式不好操作就讓學生可以不用句式講,但此時學生的興趣不再,舉手寥寥幾個,但在教師努力的引導下勉強說了幾個。自己并在黑板上概括了這是只維護尊嚴,向往自由,蔑視世俗,勇于抗爭的老虎。之后教師進行了過渡,并又出示了問題)
多媒體問題出示:在老虎的眼中,觀眾是___________的人(聯系文中的關鍵詞句來說)
。▎栴}一出,此時大部分學生已興趣索然,幾乎沒有人舉手,教師等了半天也沒人舉手,于是讓學生動筆在書上寫寫再說,但效果并不好。此時時間已接近下課,學生無趣,教師也無味,教師潦草收場自己邊講邊概括,快速結束這一環(huán)節(jié)。下面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大部分都自己講述,因為下課鈴聲已經響起。
案例二:1、在導入和自由朗讀課文之后,教師邊范讀邊拋出一個問題
多媒體出示:這是一只怎么樣的老虎?(要求可從觀眾的角度,“我”的角度,處境的角度,個性的角度,回答要有證據,要從文本中找出)
2學生繼續(xù)思考四人小組討論,教師提示并板書: 觀眾 虎 我
3 討論交流
生1:這是一只失去自由的老虎,它被關在了鐵籠了。
師:在觀眾的眼里老虎一動不動,已經失去了自由,這是從觀眾的角度說的。
生2:這是一只向往自由的老虎,我從老虎,籠中的老虎,你是夢見了蒼蒼茫茫的森林嗎?是屈辱的心靈在抽搐嗎?這里可以看出
師追問:你再讀下,你又讀出了什么?(理解可憐,可笑的含義)
生3: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的眼睛,這里可以看出老虎像火一樣向往自由
師:作者看到了嗎?
生3:沒有
師:哪里看出來?
生3: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騰空而去
師:為什么?
生3:這是作者沒有看到,只是想到的,這是作者覺得自己和老虎一樣向往自由
師:你了解牛漢嗎?(插入介紹背景)這是從處境的角度(板書 :處境)能否讀讀看
(生3讀了一下,教師并沒有進行具體指導,自己范讀了下就讓他坐下了。)
生4:這是一只士可殺不可辱的老虎,
師:這是從什么角度?
生4……(無語)
師:這是從個性上理解的,你看它的趾爪活活的被鉸掉,士可殺不可辱……
(板書:個性 反抗)
……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試圖概括出哪些角度,當學生回答不出時自己幫著學生回答出了,并進行板書
4、討論完后,教師過度進入主旨的理解,拋出個問題:此前作者的情感是張望,現在的情感怎么樣的?(生回答慚愧)文中說我到底明白了什么?
指名讓學生說
說了下,自己并小結了并板書:追求自由,精神獨立,奮然向前
5、在拓展部分,教師讓學生談談你學了后對你的未來有什么啟示?
案例三 1、在導入部分,出示老虎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它牙齒和皮毛的特點,再出示文中描寫老虎的第四節(jié)內容,讓學生讀,提出問題:這只虎在外形上和圖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樣?讓學生理解詩中老虎的處境(是一只傷痕累累,受盡折磨的老虎)從而導入課題
2、在學生自由朗讀,解決生字詞的基礎上,教師拋出一個主問題
多媒體問題出示:這是一只傷痕累累,受盡折磨,但依然___________的華南虎
學生思考后陸續(xù)舉手回答
生1:這是一只傷痕累累,受盡折磨,但依然高傲的華南虎
師:你是抓哪個重點詞?
生1:一概不理
師:解釋下什么意思?
生1:不屑一顧的意思(教師板書:抓關鍵詞)
生2:渴望自由,是不羈的靈魂。
師追問:你抓哪個關鍵詞?
生2:不羈 (師追問什么意思)
生3:但依然安詳的老虎
師:什么意思?
生3:平靜的意思
師:它是處在什么環(huán)境中?
生3困境中
師:說明靈魂不受束縛,你換個詞
生3:鎮(zhèn)定,王者風范
師:很好。并進行板書
……
當學生說出一個詞時,教師就馬上進行追問,換詞或組詞的方法進行引導概括
(課堂氣氛高漲,有個學生提出疑問作者為什么感到羞愧?教師并乘機引導學生進行回答概括:人格的卑微)
3、比一比,教師隨后出示兩組內容,讓學生進行比較,認為哪句好?(紅色字提示關鍵字)
我看見鐵籠里 我看見籠子里
灰灰的水泥墻壁上 水泥墻壁上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 有一道道鮮紅的抓痕 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 那般耀眼刺目
學生自由討論后,教師問你在朗讀的時候,這些關鍵字怎么處理有什么方法?學生邊說,教師介紹有重音,語調,弱化,循環(huán)等方法,并舉例“像閃電,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
接著讓學生以這節(jié)為例,為這節(jié)設計個朗讀腳本。學生一個或幾個人一組演示,興趣極高。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最后教師進行了總結:每個人的情感不一樣,所以設計的腳本是不一樣的,先讀讀老師設計的腳本,發(fā)放朗讀資料,全班分組進行朗讀全文。
4、我思: 在學生深情朗讀之后,教師拋出了個問題:朗讀完了詩歌,你覺得老虎僅僅是一只虎嗎?
這時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學生思維被打開了,個個踴躍發(fā)言,教師并順理成章的介入牛漢的生平資料。揭示主題。并板書:聯系背景,最后出示汪國真的《我喜歡出發(fā)》結束這堂課
此時學生還意猶未盡。
案例分析與反思:
基于對以上三堂課的觀察和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課堂提問水平高低,體現了一位教師駕馭課堂能力的高下,也對調動學生積極性、優(yōu)化課堂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優(yōu)化課堂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呢?對此,我有幾點感受。
一、課堂提問要有序,有連接,有梯度。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奈瑟認知規(guī)律理論,人們的認識總是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的規(guī)律展開。我們的課堂提問也要遵循這一認識規(guī)律。特別是一些主問題的設計,要先讓學生了解一些表象的東西,再深入挖掘人物性格、主題思想、藝術特點之類有一定深度的問題。但在案例一和案例二中的問題設計就缺少了這這點,如案例一中分析老虎的形象和分析老虎眼中的觀眾這兩個主問題的設計就沒有鏈接性,成并列式,并非由淺入深,可以說是無效性的討論。很容易打擊學生的探究興趣。而案例二中分析”這是一只______的老虎”從不同角度讓學生探究回答,角度看似有淺有深,而教師也努力進行總結角度概括,但梯度不夠,學生回答吃力,教師引導總結也吃力,之后提出的探討作者情感變化也與前面形成不了明顯的剃度性,何不像案例三中的先讓學生了解表象的東西,即眼前所看到傷痕累累的老虎,再讓學生進一步的探討深層次的東西,即老虎的個性。最后提出“這僅僅寫的是一只老虎嗎”進而揭示主題,步步推進。邏輯性極強,自然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好的課堂問題是作者深思熟慮的結晶,文章本身內容的按排順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一步步推移,逐步讓人物或主題明晰化,教師設計問題,引導思考,也要遵循文本這一順序,遵循作者的思路,按文本內容的先后提問設疑,更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
二、課堂提問要善于變換角度,化難為易,可具操作性
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就需要調動全體同學的參與意識,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那么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呢?我覺得關鍵是問題設計須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難易要適度,可具操作性。問題太深,形式太復雜會使學生啟而不發(fā),百思不得其解,無從下手就會喪失尋求答案的信心,挫傷學習積極性。有位教育行家說過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話,其中蘊含了深刻的教育道理。如案例一中的“我從_______感受到當時老虎想__________”和案例二中的“這是一只_______的老虎(從各角度回答)這兩個問題不難,但句式操作性不強,學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就很容易打擊學生自信心,盡管教師一再努力引導,如果變換角度,化難為易,把這個問題變成案例三中的樣子,分兩步進行,水到渠成。何樂而不為呢?
三、課堂提問設計避免單一化,應具開放性。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問題設計的形式也不只一種,《
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問題設計也要具有開放性篇篇文章都雷同的提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視覺疲勞,興趣下降,那么如何做到吸引學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呢?那就要在內容或形式上進行轉變,比如朗讀的指導是語文課最重要的話題。有人說語文課就離不開朗讀,此話雖有爭議,但朗讀的重要性是無可厚非的,但許多教師在指導朗讀這塊并非下足功夫,因此總是隨文提出“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能讀出語氣嗎?”“你來試著讀讀看”這樣讓大多數人耳朵都生繭的提問,評價總是“很好,誰能讀的更好”有的甚至不指導不評價,走馬觀花,而學生呢?敷衍了事,隨意讀幾句就好了。如案例一和案例二中的朗讀指導就是這樣,而案例三擯棄了以往的提問方式,出示一組改動過的語段讓學生先說說哪句好,再讓他們設計朗讀腳本。這時學生的積極性就很快被調動起來了。每個人設計的朗讀腳本都是不一樣,問題設計極具開放性。
【以華南虎為例的課堂教案賞析】相關文章:
以表彰草案為例10-15
詹天佑的課堂片斷賞析12-09
《看月食》的課堂片斷賞析12-06
《口耳目課堂片斷賞析12-15
以酒家為例餐飲調查報告11-28
為有原文及賞析04-13
課堂為題的作文[精選]10-12
課堂為題的作文08-12
課堂為題的作文【精華】10-30
課堂為題的作文(集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