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的故事15篇(精)
華羅庚的故事1
華羅庚(1910~1985)-中國數(shù)學家、數(shù)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蘇金壇人。
華羅庚的父親是經營雜貨店的小業(yè)主,由于經營慘淡,家境每況愈下,致使上中學不久的華羅庚輟學,當了雜貨店的記賬員。在繁瑣、單調的'勞作中,他并沒有放棄最大的嗜好--數(shù)學研究。
正在他發(fā)奮自學時,災難從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傷寒癥,被醫(yī)生判了“死刑”。然而,他竟然奇跡般地活了過來,但左腿卻落下了終生殘疾。他常掛在嘴邊的是這樣一句話:“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斷的努力。”
這位沒有大學文憑的數(shù)學家,憑著堅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學,于1930年,以《蘇家駒之代數(shù)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而使中國數(shù)學界刮目相看。后被熊慶來教授推薦到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任助教。在這里,他得益于熊慶來、楊武之的指導,學術上得以長足進步,并逐漸樹立起他在世界數(shù)學界的地位。
1948年應美國一所大學騁請任教。新中國成立后,他毅然放棄優(yōu)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攜妻兒回國,擔任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教授,后任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他十分重視和倡導把數(shù)學理論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并親自組織和推廣“優(yōu)選法”、“統(tǒng)籌法”,使之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顯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他一生勤奮耕耘,共發(fā)表200余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作為數(shù)學教育家,他培養(yǎng)出陳景潤、王元、陸啟鏗等一批優(yōu)秀的數(shù)學家,并形成了中國數(shù)學學派,有的人已成為世界級的數(shù)學家。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在日本講學時,因突發(fā)心肌梗塞而去世,終年75歲。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勉的華羅庚,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華羅庚的故事2
1、去年,一個名為“比你優(yōu)秀的人比你還努力”的話題沖上了微博熱門話題榜并“霸占”了很久,這大概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每當看到那些“別人家的孩子”,我們總會把他們優(yōu)秀的原因歸結為“我智商沒有他們高”,可他們在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又怎是“智商”二字足以概括?
2、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從小跟隨書法家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他廢寢忘食地苦練,被他用來清洗筆具的家門前清澈的池塘久而久之也變成了墨池。而他也開創(chuàng)了“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風,更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
3、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因家境貧寒,初中便輟學幫家里照看小賣部,但憑借自己的`執(zhí)著與努力,五年之內便自學完了高中到大學的數(shù)學課程,后又因自己的勤奮認真為數(shù)學領域貢獻了燦爛的一筆,成為了“中國現(xiàn)代數(shù)學之父”。
4、在當今世界上,“積極廢人”們似乎越來越多,他們總是有著遠大的志向卻不肯用奮斗去兌換,時刻做著“白日夢”,明明只付出了一丁點兒努力卻試圖擁有100%的成果但最終只能得到內心上的滿足,因為只有那些付出了200%努力的人才能得到世界的嘉獎。
華羅庚的故事3
華羅庚在一次乘飛機時,看見鄰座旅客的雜志上有個題目:計算59319的立方根。華羅庚略加思索,馬上說出答案應該是39。鄰座旅客很是驚奇,連忙翻看后面的結果,發(fā)現(xiàn)答案無誤。
旁邊的人覺得不解,紛紛詢問他:“你怎么能算這么快?思路竅門是什么?”華羅庚笑著回答:“其實很簡單,我用的是估算思路。因為303=30×30×30=27000,403=40×40×40=64000,又因為27000<59319<64000,所以可以斷定所求答案一定在30和40之間。限定這個大致范圍后,抓住此數(shù)的個位數(shù)9作為突破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紤]到只有9的立方的個位數(shù)是9,因此又可斷定結果的`個位數(shù)必是9,從而得知59319的立方根必是39!甭每蛡兟犃巳A羅庚的解釋茅塞頓開,豎起大拇指贊嘆不已。
不過,華羅庚卻絲毫不覺得有什么了不起,因為只有他自己知道,為了學好數(shù)學,他幾乎都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對數(shù)學問題的快捷反應自然在情理之中。
看得出,勤奮刻苦是華羅庚功成名就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希望這能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啟迪。
華羅庚的故事4
我國有位了不起的數(shù)學家,叫華羅庚。小朋友想,華爺爺一定上過大學吧。不!他沒上過大學,是自己努力學習成功的。小朋友一定想知道華爺爺小時侯的故事吧。
華爺爺小時侯可貪玩了,有時連上學也忘了去。媽媽及得直嚷嚷:“要是把你玩的勁頭放到讀書中去就好了!”
后來小羅庚上中學了。慢慢地,他覺得讀書也很有趣,特別是數(shù)學課。這樣他又一心一意的鉆進數(shù)學中去了。
別的同學做數(shù)學題,一道道寫的整整齊齊,可是他的本子上寫的密密麻麻,讓人看了都眼花了。老師再仔細一看,笑了起來,原來小羅庚每道題都做了好幾遍,而且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
“華羅庚同學,你為什么這樣做呢?”
“我想試試看,別的方法行不行!
小羅庚家里越來越窮,再也沒錢交學費了。家里只好讓他退學,到小店去賣東西。
一天,一個老伯伯來買東西:“小羅庚,買一包香煙。”老伯伯說了好幾聲他才聽見。原來他又在想一道難題了。小羅庚一邊走,一邊想拿了一塊肥皂給老伯伯。
“你呀,整天都在想些什么,真像一個站柜臺的呆子!彼牙蠋煹臅鑱砹,一遍又一遍的讀。有一天,他讀著書,突然發(fā)現(xiàn)書上有錯,教授怎么會有錯呢?用筆算以下。 是教授錯了。他趕緊去問老師:“老師,我可以給教授指出錯嗎?”
“當然行了!边@下他可來勁了,一回家就開始算,很快就寫出了一篇文章,給出版社寄去了。
小羅庚每天盼著回音。不料,他染上了一種可怕的.病,叫傷寒。他整天發(fā)燒,吃了許多藥都不見好,醫(yī)生都搖頭。
他在昏迷中,說胡話都說的是數(shù)學題。
小羅庚漸漸好起來。一天郵局給他寄來一個包。他拆開一看,是一本雜志。
“我的文章也登上去了!”
從此,小羅庚更加努力,終于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數(shù)學家。
華羅庚的故事5
我在《小學生數(shù)學報》上發(fā)現(xiàn)了有關數(shù)學家華羅庚的故事,讀了以后,深有感觸,也是這個故事使我對華羅庚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華羅庚出生在江蘇金壇縣,小時候家境貧寒,因此,沒有好好學習,直到念初中時才開始在王維克老師的認真輔導下走上了研究數(shù)學的道路。
我最喜歡華羅庚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因為他自學成材,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反駁前人的不正確的說法。雖然多數(shù)不是被諷刺就是被嘲笑,但他依然不停地工作,寫文章,希望能夠發(fā)表。
讀到華羅庚與病魔斗爭,最后落得殘疾時,我震驚了,華羅庚小小年紀就成了瘸子,每走一小步,右腿都先要在地上劃個圈,這如此大的'挫折,對于華羅庚來說,是多么沉重的打擊呀!可是,他并沒有被嚇倒,而是暗下決心,走自學數(shù)學的道路。是呀!人的身體雖然殘廢了,但精神不能殘廢!而華羅庚的這種精神是多么可貴呀!后來,他被獨具慧眼的熊慶來所倚重,從此,年僅21歲只有初中文化的殘疾青年華羅庚離開了閉塞落后的小城金壇,來到了聞名全國的北京清華大學,在熊慶來教授手下當一名助手,月薪40塊大洋,簡直是“一步登天”。
每每看到這里,我就在想:熊慶來慧眼識才,主要是因為華羅庚有才。金子是不會被埋沒的!正是這種刻苦鉆研、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他成為了一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數(shù)學家。如果他在殘疾時就停下了前進的腳步;如果他沒有從小對數(shù)學的那種癡迷;如果沒有夜以繼日地工作,寫論文,他能有今天的成就?
其實,只有付出了勤勞和汗水,才能得到成果。每一位成功的科學家都會遇到與常人所相同的困難,但不同的是,他們并沒有屈服,而是更加努力,這大概就是他們成功的秘訣吧!
華羅庚的故事6
華羅庚一生都是在國難中掙扎。他常說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難。自先是在他童年時,家貧,失學,患重病,腿殘廢。第二次劫難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孤立閉塞,資料圖書缺乏。第三次劫難是“文化大路程”,家被查抄,手槁散失,禁止他去圖書館,將他的助手與分配到外地等。在這等惡劣的環(huán)境下,要,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需怎樣堅強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40年代,華羅庚已是世界數(shù)論界的領袖家之一。但他不滿足,不停步,寧肯另起爐灶,數(shù)論,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數(shù)與復分析,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尋!
華羅庚善于用幾句形象化的語言將深刻的道理說出來。這些語言簡意深,富于,令人難忘。早在S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積累,在于勤奮”。華羅庚雖然聰明過人,但從不提及的天分,而把比聰明重要得多的“勤奮”與“積累”作為的,反復教育年青人,要他們學數(shù)學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經常鍛煉自己。50年代中期,針對當時數(shù)學研究所有些,做出一些成果后,產生自滿情緒,或在同一水平上寫論文的傾問,華羅庚及時提出:“要有速度,還要有加速度。”所謂“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謂‘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質量要不斷提高!拔幕舐烦獭眲偨Y束的,一些人,特別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某些部門,急于求成,頻繁地要求報、評獎金等不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做法,導致了學風敗壞。表粗制濫造,爭名奪利,任意吹噓。 1978年他在中國數(shù)學會成都會議上語重心長地提出:“早發(fā)表,晚評價。”后來又進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評價在人!边@實際上提出了科學發(fā)展及評價科學工作的客觀規(guī)律,即科學工作要經過歷史檢驗才能逐步確定其真實,這是不依賴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
華羅庚從不隱諱自己的弱點,只要能求得學問,他寧肯暴露弱點。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國訪問時,他把成語“不要班門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門”來自己。實際上,前一句話是要人隱諱缺點,不要暴露。華羅庚每到一個,是講專長的,從而得到呢,還是對別人不專長的,把講學變成形式主義走過場?華羅庚前者,也就是“弄等必到班門”。早在50年代,華羅庚在《數(shù)論導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數(shù)學比作下棋,號召大家找高手下,即與大數(shù)學家較量。中國象棋有個規(guī)則,那就是“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1981年,在淮南煤礦的`一次演講中,華羅康指出:“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點。”意思是當你見到別人搞的東西有毛病時,一定要說,另一方面,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搞的東西有毛病時,一定要修正。這才是“君子”與“丈夫”。針對一些人困難就退縮,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華羅庚在給金壇中學寫的條幅中寫道:“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說到了黃河心更堅!比死狭耍σネ,這是自然規(guī)律。華羅庚深知年齡是不饒人的。1979年在英國時,他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以終!边@也說是他以最大的決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決心書”,以此鞭策他自己。在華羅索第二次心肌梗塞發(fā)病的,在中仍堅持工作,他指出:“我的不是盡量延長,而是晝多做工作!鄙【驮撀牭脑,好好休息。但他這種頑強的精神還是可貴的。
總之,華羅庚的一切論述都貫穿一個總的精神,就是不斷拼搏,不斷奮進。
華羅庚是中國現(xiàn)代數(shù)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蘇省金壇縣,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東京逝世。1924年初中后,在上海中華職業(yè)不到一年,因家貧輟學,刻苦自修數(shù)學。1930年在《科學》上發(fā)表了關于代數(shù)方程式解法的,受到熊慶來的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工作,在楊武之指引下,了數(shù)論的研究。1934年成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lián)合大學。
1946年,應蘇聯(lián)科學院邀請去蘇聯(lián)訪問三個月。同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并在普林斯頓大學執(zhí)教。1948年開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先后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數(shù)理化學部委員和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shù)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席團委員等職。還擔任過多屆中國數(shù)學會理事長。此外,華羅庚還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華羅庚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shù)學家,他的名字在美國施密斯松尼博物館與芝加哥科技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中,與少數(shù)數(shù)學家列在。他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lián)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榮譽博士。
華羅庚在解析數(shù)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shù)論、多復變函數(shù)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shù)值積分等廣泛數(shù)學領域中都作出卓越貢獻。
由于華羅庚的重大貢獻,有許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與。他共發(fā)表專著與學術論文近三百篇。
華羅庚還根據(jù)中國實情與國際潮流,倡導應用數(shù)學與計算機研制。他身體力行,親自去二十七個省市普及應用數(shù)學方法長達二十年之久,為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華羅庚的故事7
那是在北京召開數(shù)學研究會的時候。
有一天,著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學青年教師的來信。
信的大意是:我讀了你寫的《堆壘素數(shù)論》,覺得這本書寫得很好?墒墙涍^反復核算,發(fā)現(xiàn)有一個問題的計算錯了。這好比是在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塵,希望您能更正。
華羅庚讀完信,翻開書來看,再一算,果然有錯,他贊不絕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思完全正確,他很有才華!
華羅庚在數(shù)學研究會上宣讀了這封信,寫信的青年也被邀請來參加會議。這個青年就是陳景潤,后來他也成了一個有名的數(shù)學家。
就這樣,華羅庚從自己的錯誤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難得的人才。
1.根據(jù)下列意思,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
(1)不停地贊嘆。( )
。2)請人到自己的`地方來或到約定的地方去。( )
2.陳景潤寫的信有三層意思:(1)覺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發(fā)現(xià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贊揚了華羅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參考答案:1.(1)贊不絕口 (2)邀請
2.(1)《堆壘素數(shù)論》寫得很好
。2)有一個問題的計算錯了
。3)希望作者能更正
3.虛心接受批評,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
華羅庚的故事8
勤奮,是學習的根本。沒有了勤奮,就算在聰明,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可能會想,華羅庚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肯定在名牌大學上學。而這樣想你就錯了。華羅庚只讀過初中,根本沒上過大學。它的成功靠的是勤奮、刻苦地自學。
華羅庚原來也很調皮、貪玩,但他很有數(shù)學才能,經常在課上回答出許多同齡人不會的數(shù)學題。
可是,這么有才能的一個聰明的孩子卻在念完初中時失學了。家中貧窮,沒有辦法供他上學。此后,他回到了家里,在自家的小雜貨店做生意,賣點香煙、針線之類的東西,替父親挑起了養(yǎng)活全家的擔子。
然而,在華羅庚的心中依然放不下數(shù)學,依然酷愛數(shù)學。不能上學,就自己想辦法學。一次,他向一位老師接來了幾本數(shù)學書,一看,便著了魔。從此他一邊做生意一邊算賬,一邊學數(shù)學有時看書入了神,連客人都忘了招呼。傍晚,店鋪關門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的在數(shù)學王國里漫游。一年到頭,幾乎每一天都要花出十幾個小時,來鉆研數(shù)學,有時,甚至連覺都不睡了。還有的時候,睡到半夜,想起一到數(shù)學難題的`解法他準會翻身起床,點亮小油燈,把解法記下來。
而后來,他卻患上了傷寒病,經過半年的治療,總算活了下來,但左腳卻終生殘疾了。而華羅庚并沒有因為病痛而停止對數(shù)學的研究,他躺在床上,寫出了許多著名的數(shù)學定理。在不懈的勤奮下,他終于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數(shù)學家。
不只華羅庚,還有牛頓、蘇布清俄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數(shù)學家、文學家,都是靠只勤奮獲得成功的。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就應像他們一樣勤奮學習,為將來的成就做準備!
華羅庚的故事9
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后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
華羅庚很不甘心地說道:“能否想出一種辦法來計算一下呢?”
鄰居家的孩子聽到這話大笑起來,說道:“等你將來當了數(shù)學家再考慮這個問題吧!不過你要是能當上數(shù)學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華羅庚不顧鄰家孩子的嘲笑,堅定地說:“以后我一定能想出辦法來的”
當然,計算出這些石人、石馬的重量,對于后來果真成為數(shù)學家的華羅庚來講,根本不在話下。
華羅庚的故事10
報效祖國宏愿::華羅庚的故事"報效祖國宏愿::華羅庚的故事"一文由小學頻道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本頻道數(shù)學故事欄目!報效祖國宏愿::華羅庚的故事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shù)學家。他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得到數(shù)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shù)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shù)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笨墒侨A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薄拔襾韯蚴乔髮W問的,不是為了學位!眱赡曛校芯ρ芯慷褖舅財(shù)論,并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shù)哥德巴赫問題發(fā)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shù)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并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yōu)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yōu)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xiāng)。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shù)學沒有國界,但數(shù)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shù)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shù)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xù)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yǎng)了一大批數(shù)學人才。為摘取數(shù)學王冠上的明珠,為應用數(shù)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數(shù)十年間,華羅庚共發(fā)表了152篇重要的數(shù)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shù)學著作、11本數(shù)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為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從初中畢業(yè)到人民數(shù)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華羅庚的故事11
從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數(shù)學就與人類相伴.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列出了88位古今數(shù)學偉人,華羅庚就位列其中。
一、初露鋒芒
1910年 11月12日,華羅庚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shù)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shù),三三數(shù)之余二,五五數(shù)之余三,七七數(shù)之余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shù)學.
他剛入校的時候,許多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發(fā)誓,一定要用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來回擊這種偏見!從此,華羅庚全身心地鉆到數(shù)學里,如同著了魔似的.他的腦袋里裝滿了數(shù)學公式,攻克數(shù)學難題成了他最大的樂趣.白天,他連走路時都在思索著解題方法;夜里,他守著小油燈不知疲倦地演算著……就這樣,華羅庚攻下了一道道難題,并從中享受到了無窮的快樂.
二、勤奮成才
華羅庚家境貧寒,初中未畢業(yè)便輟學在家.他已對數(shù)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輟學之后,更懂得用功讀書.可憐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數(shù)》,一本《解析幾何》及一本從老師那兒借來摘抄的50頁的微積分.
為了抽出時間學習,他經常早起.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著油燈在看書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學習. 嚴冬,他常常把硯臺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蘸著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jié),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里串門,埋頭在家里讀書.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羅呆子”.
他的志氣與行徑,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難愈多,克服困難的決心也愈堅.沒有時間,他養(yǎng)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時間、善于心算的`習慣.沒有書,也養(yǎng)成了他勤于動手、勤于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三、身殘志堅
華羅庚十九歲那年,染上了極其可怕的傷寒病.這場大病,幾乎毀了他的一生.從舊歷臘月廿四日開始,他足足病了半年,從此因病左腿殘疾,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于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
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經過了幾年的自學,華羅庚開始在雜志上投稿.一開始,他的稿件不斷被拒絕.原因是他寫的問題已被國外某個專家給證明過了.這反而使華羅庚增添了信心,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鉆研出來的,并沒有看過別人的解題方法.
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shù)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fā)現(xiàn),讓熊慶來驚奇不已,迅即作出決定:“這個年輕人應該請他到清華來!”這時華羅庚只有21歲,他終于離開了雜貨店的“暗室”,來到了北京的清華大學.
四、天才出于勤奮
來到清華工作,是華羅庚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他的數(shù)學生涯也真正從這兒開始.
從初中畢業(yè)生到一個大學教師,華羅庚只花了六年半時間.他后來對友人說:“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安心.”華羅庚在清華大學的4年中,在數(shù)論方面發(fā)表了十幾篇論文,自修了英、法、德語.25歲時他已成為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華羅庚迅速由助理提升為助教、教員,以后又被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聘為研究員.
華羅庚從不迷信天才,認為:“天才由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為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fā)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干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
五、不慕虛名求真學
1936年,華羅庚26歲,由清華保送到英國留學,就讀的是最著名的劍橋大學.數(shù)數(shù)學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訴華羅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需要一年專心研究一個問題,但華羅庚說:“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他放棄了博士學位,作為訪問學者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在劍橋的兩年時間寫了20篇論文.論水準,每一篇論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他提出的一個理論被數(shù)學界稱為“華氏定理”,改進了哈代的結論,哈代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華羅庚被認為是“劍橋的光榮”!
在劍橋大學的兩年中,華羅庚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shù)的哥德巴赫問題”寫了18篇論文,先后發(fā)表在英、蘇、印度、法、德等國的雜志上,其中包括《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這篇有名的論文.按其成就,已經越過了每一條院士的要求,但在劍橋他從未正式申請過學位.他擁有的唯一一張文憑,就是初中畢業(yè)文憑.
六、愛國情深
1938年,抗日戰(zhàn)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人要華羅庚留下來教書,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一切回到祖國,到西南聯(lián)大與同胞們共患難.清華大學的資格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讓只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晉升為大學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國內的白色恐怖,華羅庚再次出國,美國伊利諾大學把華羅庚聘為終身教授,并給了他相當優(yōu)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級的代數(shù)研究中心.1950年,祖國解放的消息傳到美國,華羅庚毅然放棄優(yōu)厚的條件,舉家回國.
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fā)展祖國的科學事業(yè)特別是數(shù)學研究事業(yè)之中.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200余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shù)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10余部科普作品.
華羅庚的故事12
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一個貧困家庭。這是當時一個非常閉塞的縣城。
童年時代,他最想騎馬。他將一個小木凳拴上繩子,牽著當馬騎,邊騎邊喊“馬嘟嘟,馬嘟嘟!爆F(xiàn)在這個小凳子還陳列在金壇的“華羅庚紀念館”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雜貨店的柜臺當馬騎,跳上跳下,并且還不時學著大人騎馬的樣子,感覺十分得意。
華羅庚特別愛動腦,對于一些別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往往也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問題。有一次,他同別人一塊去城郊玩耍,見一座荒墳旁有石人石馬,就問比他大的同伴:“這些石人石馬有多重?”同伴回答說:“這怎么能知道呢!比A羅庚卻不甘心,沉思片刻,說:“以后總會有方法知道的!
在當年的金壇,華羅庚最喜歡去的地方,還是燈節(jié)、船會、廟會等場所,凡是這些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東有座青龍山,山上有個廟。每逢廟會,廟中的“菩薩:”便頭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綠綠,騎著高頭大馬進城來。一路上,人們見到“菩薩”就磕頭行禮,祈求幸福。華羅庚伸直脖子,望著雙手合十的“菩薩”,心里暗自琢磨:“?菩薩?果真萬能嗎?”當廟會散了,人們也陸續(xù)回家,華羅庚卻跟著“菩薩”去了青龍山,想探個究竟,看一看“菩薩”的真面目。
來到廟里,“菩薩”卸了裝,華羅庚一看“菩薩”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氐郊,他便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媽,你往后不要給?菩薩?磕頭了,?菩薩?是騙人的1父親馬上訓斥道:“唉呀,罪過,小孩子懂什么?”他卻認真反駁道:“我到青龍山的廟里去了,?菩薩?原來是假的,是人裝扮的1
華羅庚的數(shù)學作業(yè),經常有涂改的.痕跡,很不整潔,老師開始時非常不滿意。后來經過仔細辨別,老師發(fā)現(xiàn)華羅庚是在不斷改進和簡化自己的解題方法。
華羅庚在中學讀書時,曾對傳統(tǒng)的珠算方法進行了認真思考。他經過分析認為:珠算的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簡化。乘法傳統(tǒng)打法是“留頭法”或“留尾法”,即先將乘法打上算盤,再用被乘數(shù)去乘;每用乘數(shù)的一位數(shù)乘被乘數(shù),則在乘數(shù)中將該位數(shù)去掉;將乘數(shù)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華羅庚覺得:何不干脆將每次乘出的答數(shù)逐次加到算盤上去呢?這樣就省掉了乘數(shù)打上算盤的時間例如:28×6,先在算盤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兩步就能得出結果。對于除法,也可以同樣化為逐步相減來做節(jié)省的時間就更多的。
憑著這一點改進,再加上他擅長心算,華羅庚在當時上海的珠算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華羅庚不僅對數(shù)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后寫一篇讀后感。華羅庚分得的是《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于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華羅庚在讀后感中,并未表達出老師所期望的對胡適的贊美之詞,而是尖銳地指出:胡適的這首詩概念混亂,第一句中的“嘗試”與第四句中的“嘗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嘗試”是指初次嘗試,當然一試就成功是比較罕見的;第四句中的“嘗試”則是指經過多次嘗試或失敗之后的一次成功嘗試,所以它們具有不同的含意。單獨來看兩個“嘗試”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適將二者放在一起,則是拿自己的概念隨意否定別人(陸放翁)的概念,真是豈有此理!他說:“胡適序詩邏輯混亂,不堪卒讀!
雖然語文老師當時十分不悅,但20年后還是對已成名的華羅庚說:“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華羅庚正是由于勤思考,愛創(chuàng)新,不迷信權威,才最終靠刻苦自學成為一名大數(shù)學家的。
華羅庚的故事13
1979年,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應邀到英國講學。在一次宴會上,一位美國女學者來到華羅庚面前敬酒,突然,她揚聲問道:“華教授,您不為自己當初回國感到后悔嗎?”這里說的“當初”,是指1950年。
那年春天,華羅庚欣聞祖國大陸解放的消息,毅然放棄在美國優(yōu)裕的'條件,帶領全家人回國。
途徑香港時,他發(fā)了一封《致留美學生公開信》,信中寫道:“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建立!
“為我們祖國的建設和發(fā)展而奮斗”。面對這位女學者不友好的提問,華羅庚堅定而又禮貌地回答說:“不!我一點也不后悔,我回國,是要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做些事情,并不是為了舒服,活著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祖國!辩H鏘有力的回答,擲地有聲,愛國的摯情,溢于言表,充分體現(xiàn)了他愛國情操。
華羅庚的故事14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shù)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shù),三三數(shù)之余二,五五數(shù)之余三,七七數(shù)之余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shù)學。
華羅庚上完初中一年級后,因家境貧困而失學了,只好替父母站柜臺,但他仍然堅持自學數(shù)學。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蘇家駒之代數(shù)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論文,被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fā)現(xiàn),邀請他來清華大學;華羅庚被聘為大學教師,這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經是杰出數(shù)學家的華羅庚,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兩年。而此時抗日的消息傳遍英國,他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風塵仆仆地回到祖國,為西南聯(lián)合大學講課。
華羅庚十分注意數(shù)學方法在工農業(yè)生產中的直接應用。他經常深入工廠進行指導,進行數(shù)學應用普及工作,并編寫了科普讀物。
華羅庚也為青年樹立了自學成才的.光輝榜樣,他是一位自學成才、沒有大學畢業(yè)文憑的數(shù)學家。他說:“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是我學好數(shù)學最主要的經驗”,“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斷的努力!
華羅庚還是一位數(shù)學教育家,他培養(yǎng)了像王元、陳景潤、陸啟鏗、楊樂、張廣厚等一大批卓越數(shù)學家。為了培養(yǎng)青年一代,他為中學生編寫了一些課外讀物。
華羅庚的故事15
數(shù)學家華羅庚小時候刻苦學習,然而,華羅庚卻被叫去看店。
有一次,有個婦女去買棉花,華羅庚正在算一個數(shù)學題,那個婦女說要包棉花多少錢?然而勤學的華羅庚卻沒有聽見,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個婦女尖叫起來:“怎么這么貴?”,這時的華羅庚才知道有人來買棉花,就說了價格,那婦女便買了一包棉花走了。
華羅庚正想坐下來繼續(xù)算時,才發(fā)現(xiàn):剛才算題目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下可急壞了華羅庚,于是不顧一切地去追,一個黃包師傅便讓他坐車追,終于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于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
回家后,又計算起來……
【華羅庚的故事】相關文章:
華羅庚的故事05-24
(通用)華羅庚的故事15篇05-24
白雪公主的故事睡前故事06-12
我家的故事01-30
秋天的故事04-14
陽光的故事04-20
守株待兔的故事03-15
投鼠忌器的故事02-18
夏天的故事04-12
春天的故事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