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中庸》

時間:2025-04-28 02:33:11 好文 我要投稿

《中庸》15篇【集合】

《中庸》1

  抽弦促柱聽秦箏,

  無限秦人悲怨聲。

  似逐春風知柳態(tài),

  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

  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

  江南歧路洛陽城。

  柳中庸詩鑒賞

  箏是一種撥弦樂器,相傳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箏”。它發(fā)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嘆,愴憔悴而懷愁”(漢侯瑾《箏賦》)。這首詩,寫詩人聽箏時的音樂感受,箏發(fā)出的悲怨之聲與人心中的離別之恨交映成趣,別有一番情韻。

  首句“抽弦促柱聽秦箏碌”,“抽弦促柱”寫出彈箏的特殊指法。箏的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撐,柱可左右移動以調(diào)節(jié)音量,彈奏時,以手指或鹿骨爪撥弄箏弦:緩撥叫“抽弦”,急撥叫“促柱”。那疾徐相間,高低起伏的音樂聲,從“抽弦促柱”變化巧妙的指尖端飛出來,傳入詩人之耳。

  詩人凝神傾聽,聽之于耳,會之于心。“聽”是這首詩的“題眼”,下面的內(nèi)容,均從“聽”字而來。

  “無限秦人悲怨聲”。詩人由秦箏聯(lián)想到秦人之聲。據(jù)《秦州記》:“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巔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這就是詩人所說的`“秦人悲怨聲”。詩人以此渲染他由聽箏而引起的感時傷別之情。接下來圍繞“悲怨”二字,詩人對箏聲展開了一連串豐富的想象和細致的描繪。

  “似逐春風知柳態(tài),如隨啼鳥識花情!惫~聲如柳條輕拂著春風,絮絮話別;又似杜鵑鳥繞著落花,啾啾啼血。在這里,詩人巧妙地把箏聲與大自然的景物融為一體,頓時將悲怨的樂聲,轉(zhuǎn)化為生動鮮明的形象。那柳條搖曳、柳絮紛飛、落英繽紛、杜鵑繞啼的暮春情景,強烈地渲染出一片傷春惜別之情。

  隨著“抽弦促柱”之聲的變化,又喚起詩人更加奇妙的聯(lián)想:“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上一聯(lián)寫大自然的景物,這一聯(lián)則寫人世的悲歡,由景入情,情景交融。那低沉、幽咽的箏聲,好像誰家的白發(fā)老母枯坐燈前,為游子不歸而對影悲泣;又好似誰家的紅顏少婦佇立樓頭,為丈夫遠行而望月長嘆。

  “獨”、“空”兩字,使畫面顯得分外凄清,增強了盼子思夫、離愁別恨的氣氛!俺顭粲啊、“思月明”,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燈前別無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見何等孤獨,怎能不“愁”?樓頭沒有親人,只見明月高懸,可見何等空蕩,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寫盡了無限幽怨。

  以上兩聯(lián)所構(gòu)成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描摹出箏聲之“苦”,使人耳際仿佛頻頻傳來各種惜別的悲怨之·2241·《唐詩鑒賞大典》

  聲。箏聲“苦”,如果聽者也懷有“苦”情,箏弦與心弦同聲相應,那么就愈發(fā)感到悲苦。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意思是說,箏聲本來就苦,更何況又摻入了我的重重離別之恨,豈不格外引起對遠方親人的懷念!“江南歧路洛陽城”,指南北遠離,兩地相思。

  這首描寫箏聲的詩,不重在表現(xiàn)彈奏者精湛的技藝,而是借箏聲傳遞心聲,抒發(fā)感時傷別之情。詩人展開聯(lián)想,以一系列比喻集中描寫箏弦上發(fā)出的種種幽怨之聲。詩中重點寫“聲”,卻又不直接寫“聲”,而是用自然景物化寫“悲怨之聲”,以喚起讀者的想象,使人見其形似聞其聲,顯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shù)魅力。

《中庸》2

  《征人怨 / 征怨》

  唐代: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guān),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征人怨 / 征怨》譯文

  年復一年戍守金河保衛(wèi)玉關(guān),日日夜夜都同馬鞭和戰(zhàn)刀作伴。

  三月白雪紛紛揚揚遮蓋著昭君墓,滔滔黃河繞過黑山,又奔騰向前。

  《征人怨 / 征怨》注釋

  歲歲:年復一年,年年月月。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關(guān):即甘肅玉門關(guān)。

  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馬策:馬鞭。刀環(huán):刀柄上的銅環(huán),喻征戰(zhàn)事。

  三春:春季的三個月或暮春,此處指暮春。青冢(zhǒng):西漢時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之南,當時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惟獨昭君墓上草色發(fā)青,故稱青冢。

  黑山:一名殺虎山,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

  《征人怨 / 征怨》鑒賞

  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隸屬于單于都護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tǒng)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圍繞著一個“怨”字鋪開。

  “歲歲金河復玉關(guān),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意思是:年復一年,馳騁于邊塞關(guān)城之間;日復一日,橫刀躍馬,征戰(zhàn)殺伐。這兩句“歲歲”和“朝朝”相對,強調(diào)了戰(zhàn)爭的頻繁和生活的枯燥。又加以“復”和“與”字,把四個邊塞特有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使 人感覺這種單調(diào)的生活無盡無窮,其中自然透出了怨情。

  前兩句從“歲歲”說到“朝朝”,好像征人的怨氣已經(jīng)發(fā)泄盡,其實,征人的怨何止這些呢?他不僅從年年歲歲的漫長時間中感受到枯燥苦悶,而且面對眼前看了千萬次的景象,他也感到怨恨無處不在,所以有了三、四兩句的描寫。

  “青冢”是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內(nèi),當時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惟獨昭君墓上草色發(fā)青,故稱青冢。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 “春色未曾看”,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蕭殺如此,令人凄絕。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復又奔騰向前。黃河和黑山相隔甚遠,這里不可坐實理解。上句說青冢,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個“繞”字牽合,寄寓綿綿怨情。這兩句寫景,似與詩題無關(guān),其實都是征人常見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從白雪青冢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里,讀者不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轉(zhuǎn)戰(zhàn)跋涉的苦辛。詩雖不直接發(fā)為怨語,而蘊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腸蕩氣。

  這首七絕,通篇沒有寫一個“怨”字,也沒有直接發(fā)出怨語,詩人緊緊圍繞產(chǎn)生怨情的原因,分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著墨,用極為凝練的語言,通過對繁忙枯燥的征戰(zhàn)生活和邊塞荒涼 環(huán)境的描寫,來表現(xiàn)征人的怨,字里行間都蘊含著怨情,讓人讀來回腸蕩氣。

  在語言運用方面,這首詩的謹嚴工整也歷來為人稱道。全詩不僅每句自對(如首句中的“金河” 對“玉關(guān)”),又兩聯(lián)各自成對。后一聯(lián)的對仗尤其講究:數(shù)字對(“三”“萬”)與顏色對(“白”“青”“黃”“黑”)同時出現(xiàn)在一聯(lián)之中;顏色對中,四種色彩交相輝映,使詩歌形象富于色澤之美;動詞“歸”“繞”對舉,略帶擬人色彩,顯得別具情韻。這樣精工的絕句,的確是不多見的。

  《征人怨 / 征怨》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約作于公元766—779年間(唐代宗大歷年),當時吐蕃、回鶻多次侵擾唐朝邊境,唐朝西北邊境不甚安定,守邊戰(zhàn)士長期不得歸家。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是為表現(xiàn)一個隸屬于單于都護府的征人的怨情而作。

  《征人怨 / 征怨》作者介紹

  柳中庸 (?—約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邊塞詩人。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為柳宗元族人。大歷年間進士,曾官鴻府戶曹,未就。蕭穎士以女妻之。與弟中行并有文名。與盧綸、李端為詩友。所選《征人怨》是其流傳最廣的一首。《全唐詩》存詩僅13首。其詩以寫邊塞征怨為主,然意氣消沉,無復盛唐氣象。

《中庸》3

  王老師開解的這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何從中庸之道看人格教育。我的感悟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什么是真正的強者

  我以前經(jīng)常會這樣教育學生:孩子們,讓我們做真正的強者。或者我自己也會鼓勵自己要做真正的強者。可是我為什么沒有培養(yǎng)出幾個真正的強者,而且自己也常常被一點點風雨就打得七零八落呢?原來我內(nèi)心里的強,以為就只是硬撐到底。今天學了《中庸》,才知道,真正的強者是“仁者”、是“勇者”、而且還是“智者”。而我自己,以前所謂的強根本不具足這三個條件。我大多數(shù)的時候就是咬牙堅持,忍耐、再忍耐,忍到最后,終有一日暴發(fā)出來,那就火燒功德林,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今天終于明白了,要有“寬柔以教,不報無道”的仁愛之心,才能做真正的'強者。這樣的強者,根本就不需要強忍,他是自然地承受,不需要費功夫,有了大慈大悲之心,就不會與任何人、任何事去對立。提不起這顆心,無論怎么忍,都是有后遺癥的,不是忍到火山暴發(fā),就是把自己忍出病來,得癌癥、抑郁癥。所以要想做真正的強者,就要有仁慈之心。第二就是要有堅定的信仰,有了信仰,就敢上刀山、下火海,就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勇猛之心,就敢于舍身取義,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沒有這分心,仍然會晃晃悠悠,不會勇猛精進。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沒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堅定信念,就很容易一下子心血來潮,一下子又猛地退轉(zhuǎn),進一步退三步。這不是真正的強者。第三就是要有“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智慧,才能做真正的強者。我們有幾個能夠做得到呢?要同流而不合污,要恭敬一切人事物,對于錯的、不合道的,我們也要恭敬,但是我們可以不學習,這叫同流而不合污?墒俏覀円淳褪峭骱衔郏淳褪菭庝h相對,這就不是中庸之道,也就不是真正的強者。《道德經(jīng)》里說:“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边@都是中庸之道,都是強者的智慧。所以,學習了這一課,末學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強者,我一定要立志做一名真正的強者,我堅信我會在不斷的學習與磨練中茁壯成長,讓自己最終成為一個完完全全的正能量體。

  第二、如何去教育孩子做真正的強者

  強者教育不只是我自己急需,而且也為孩子們所急需,F(xiàn)在我們教的好多學生,到了初三還提不起精神,怎么打雞血都沒太多用處,不聽講的還是不聽講,不完成作業(yè)的還是不完成作業(yè),上課睡覺的還是上課睡覺。老師看不到多少真正的強者,為什么?因為孩子們?nèi)狈θ、缺乏勇、缺乏智。三樣必備條件一樣都沒有,就算是硬著頭皮忍一忍,他們也不愿意。他們覺得是幫老師忍的,為父母忍的,沒有感恩心,就是沒有“仁”;舍不得下蠻勁,舍不得拼搏,就是沒有“勇”;沒有責任心,隨波逐流,人家都放縱,考不起高中的又不只我一個,我也為什么要努力?這就是沒有“智”。所以,我們要從小對孩子就進行這三個字的教育,沒有這個基礎(chǔ),就培養(yǎng)不出真正的“強者”,缺了這三個字的教育,我們看到的要么是一批持強凌弱的霸權(quán)者,要么就是一批毫無血氣的討好者,甚至是一批自暴自棄的頹廢者。少年志則中國志,少年強而中國強,少年雄于地球,則中國雄于地球。如果我們培養(yǎng)出的少年只是一批霸權(quán)者、討好者、頹廢者,那么我們民族的脊梁在哪里?我們祖國的希望在哪里?

  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重新審視我們自己,我們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其實太多太多。在這個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在這個大染缸里,如果我們只是滿足于把書本上的知識技能傳授給孩子,自己還不趕快修身,同時也不教孩子修身,那么我們反過來怨孩子一屆不如不屆,教師越來越難當,我們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我的幸福感從哪里培植呢?我們將陷于吃虧不討好的惡性循環(huán)里,什么時候是個頭呢?所以,為了自己、為了他人、為了社會,我們教師首先要擔當起歷史的使命,我們自己首先要做真正的強者,才能培養(yǎng)出一批批祖國真正所需要的人才、才能培養(yǎng)出我們民族未來的脊梁。

  讓我們一起來做真正的“強者”!

《中庸》4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xiàn)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jīng)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jīng)過世事的浸潤,閱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jīng)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么的膚淺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時宜。系統(tǒng)地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lǐng)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jīng)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中庸》5

  做生意,是為了求利,求利就很難做到不報怨。進貨求人家優(yōu)惠,人家不優(yōu)惠,抱怨了;賣貨求人家買,人家不買了,抱怨了。有怨,心氣就不順,心氣不順,做事也很難順遂。因此,我們要時常修心養(yǎng)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養(yǎng)性以無怨呢?首先我們要找到產(chǎn)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個字:求。因為有“求”而不得才會生怨。求天保佐不順遂,求人施助不順遂,便產(chǎn)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說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處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別人,這樣便無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則無怨。

  在其位謀其職,則無怨。人最大的'怨來自于自身所處地位和環(huán)境。人們總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則怨氣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生平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痹刚,怨也。君子無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敗導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和困難,要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反求諸其身”,要反省、總結(jié)失敗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勵。所以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說沒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夠大不夠近。這里也有一個“求”字,求自己也會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反省認識自己的不足,然后彌補不足再接再勵,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6

  一、導入

  情景設置:

  1、 名牌包:好看,價格貴;普通包:不好看,但價格便宜。怎么辦?——在價格可以接受的情況下,買相對有檔次的較好看的包。(這是一種折衷、調(diào)和的做法,在矛盾中求統(tǒng)一)

  2、 縣官老爺斷案:有一個賊偷了人家的錢袋,被抓到了,送至衙門。見了縣官老爺賊不服氣的說:“是這個人把錢袋拿在手里,還晃來晃去,發(fā)出些叮叮當當?shù)穆曇。我偷錢完全是他誘惑的!笨h官老爺一時沒了主意,想想賊說得也有道理,于是判處兩人都有罪,各打五十大板。

  為何兩者都是走中間路線,卻有錯有對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庸之道》,看看孔子給了我們怎樣一個標準。

  二、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概括每一則的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說說何謂中庸之道?

  三、文本探究

  (一)、何謂中庸

  1、過猶不及——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

  2、探討:中庸之道是否就是折衷主義?

 。ǘ、中庸的原則

  1、4.10則: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x

  1.12則: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Y

  說明“中庸”是以人道主義和社會公正為原則的,是具有是非標準的一種道德。

  表現(xiàn):13.24則、17.13則——君子與鄉(xiāng)原的區(qū)別

  2、探討:在17.13則中孔子批評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17.24則中孔子又批判了“稱人之惡者”、“居下流而訕上者”、“勇而無禮者”、“果敢而窒者”、“徼以為知者”、“不孫以為勇者”、“訐以為直者”,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

  ——孔子說過:“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執(zhí)兩用中,實行穩(wěn)健主張的.積極的調(diào)和論)

 。ㄈ、實踐中庸——寬容包納,和而不同

  13.21則: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13.23則:和而不同

  四、延伸

  試從《論語》中找些例子,說說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樣貫徹中庸之道的。

  ——例如:均無貧、忠恕之道、文質(zhì)關(guān)系、周而不比、群而不黨、以直報怨、事君數(shù),斯辱矣、求也退,故進之等

  五、拓展

  結(jié)合日常生活,說說中庸之道的作用。

《中庸》7

  摘 要:中庸是孔子學說中最基本的范疇,是貫穿孔子思想體系的“一貫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精華之所在。中庸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其核心是認識事物、處理問題時要把握好“度”,做到無過無不及。同時中庸思想還貫穿于孔子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之中,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guān)鍵詞:中庸;因材施教;無過不及;教育方法

  一、中庸的內(nèi)涵

  “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墩撜Z雍也》),這是“中庸”最早的文獻記錄。在孔子看來,中庸這種至高無上的道德已經(jīng)在人民中消失很久了,因而要做到中庸是一件難乎其難的事情。中庸的內(nèi)涵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執(zhí)兩用中!墩撜Z先進》載有孔子與自貢的一段話,“自貢問:‘師與商也熟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唬骸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笨鬃诱J為,顓孫師和卜商二人,前者“過頭”,后者“不足”,都不符合中庸的精神,因此都不能肯定!白釉唬骸雌浯笾才c!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孔子稱贊舜能夠把握事物的兩個極端用中庸之道去引導百姓,這正是舜能夠成圣的原因。擁有“大知”的圣賢待人處事不偏不倚,不枉不縱,無過不及,而取其中。為了恪守中道,就要反對兩個極端,做到“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2.和而不同。在儒家哲學中,“和”往往被認為是理想社會的標準:“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保ā抖Y記中庸》)在中國古人的觀念中,大到宇宙、自然界、小到人類社會甚至個體都是一個和諧的整體!秶Z鄭語》記載,周幽王時期的大夫史伯提出了“和而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孔子同時代的晏嬰提出“和與同異,否可相濟”?鬃影l(fā)展完善史伯以來關(guān)于“和”與“同”的思想,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的思想!昂汀保椭C,是指不同見解或事物的和諧與統(tǒng)一,君子以道義為原則,能夠虛心聽取別人的善言忠語,熱心糾正他人的錯誤意見,重公尚義,從而求得相互和諧統(tǒng)一!巴笔侵笩o原則的認同,小人以私利為訴求,因此是時常與他人的思想觀點相抵觸,也就無法達到和諧相處的境界。

  3.權(quán)變時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保ā吨杏埂罚┲杏怪离m然是天下之達道與真理,但它并非僵死不化,君子能夠時時省察中庸之理,因時因地制宜,做到隨時而異,適中不偏,言行舉止處處符合中道。“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在孔子看來,現(xiàn)實生活中符合中庸之道十全十美的人甚少,那就結(jié)交勇于進取和潔身自好的人,因為我們同樣可以在這兩類人身上借鑒學習。孔子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并贊揚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論語公冶長》)。在國家政治混亂時就要清靜自守,保全自身免遭刑戮,正所謂“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然后才能厚積薄發(fā),在有道之邦將自己的經(jīng)天緯地之才施展出來。孟子稱贊孔子已達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丑上》)的境界,故為“圣之時者”。

  二、因材施教的時中教育觀

  孔子的教育觀、教學方法最令后人所稱道,主要包括: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思并重等方面。這在當代仍然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其中因材施教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中庸之道在教育中的運用。

  所謂“時中”就是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多變地“執(zhí)中”、“用中”,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求其適宜,選擇最適宜的處理方法,而杜絕死板僵化、一成不變?鬃拥囊虿氖┙贪▋蓚方面的意義:一是注意把握教學對象的個性特點,針對不同的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二是注意教學深度要適合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

  1.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深入了解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鬃犹貏e注重觀察學生,他“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即考察學生的言談舉止,所作所為,觀察學生的一貫作風和秉性習慣。因而對自己學生的性格為人、資質(zhì)才藝、優(yōu)點缺點都十分了解,并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孔門弟子的性格特點。諸如“由也果”(仲由辦事果斷),“賜也達”(端木賜豁達大度),“求也藝”(冉求多才多藝)(《論語雍也》);“師也過,商也不及”(同上)?鬃佣啻畏Q贊弟子顏淵,“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同上),“其心三月不違仁”(同上)。但又批評他太聽話了,這對老師學問增進,卻未必有益。他說:“回也非助我者也,于我言無所不說(悅)。”(《論語先進》)弟子中孔子最欣賞子貢能言善辯,口才好,反應快。但子貢的缺點,就是驕傲自滿,喜歡評頭論足,顯得不夠謙厚,稍欠恕道?鬃咏(jīng)常教訓他,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埃ā墩撜Z先進》)子路的性格特點是直率,孔子經(jīng)常批評他為人處事過于魯莽。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保ā墩撜Z公冶長》)但又很欣賞子路常常逆其意,敢于批評老師,而使自己經(jīng)常反省自己的過失,避免犯錯?鬃诱f:“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保ā妒酚浿倌岬茏恿袀鳌罚┱且驗榭鬃幽軌蛏羁痰娜矫姘盐樟私鈱W生,因材施教,揚長避短,才使得具有不同特長的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

  教書育人就如同醫(yī)生治病一樣,要對癥下藥,因人施治,孔子在他的教育實踐中靈活應對,因材施教。在《論語》中有不少生動的事例,對于同一個問題,面對不同的學生孔子有不同的教法,例如《論語顏淵》篇中有記載,顏淵,仲弓,司馬牛和樊遲都曾向孔子請教過“仁”的`問題,孔子卻做出了四種不同的回答: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顏淵是孔門第一大弟子,天資聰明,悟性很高,因而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標準來要求他,即視、聽、言、動(一舉一動)都要嚴格遵守禮的規(guī)定;仲弓對人不夠謙恭,很少體諒別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讓他學會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司馬牛話多且脾氣急躁,于是孔子告誡他:做一個仁人要說話謹慎,不要急于表態(tài);樊遲的資質(zhì)比較愚鈍,所以孔子對他只講“仁”的最基本的概念,即“愛人”。總之,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基礎(chǔ)和造詣不同,孔子對同一個問題做出了四種深淺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個學生的思想實際,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孔子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因為他對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才能造詣都了如指掌。

  在《論語先進》中還有一個例子深刻說明了孔子時中的教育方法。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好勝),故退之!眱蓚弟子問道:聽到以后就去實踐它嗎?孔子根據(jù)二人不同的性格特點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對此,公西華感到疑惑不解,孔子道出了其中的緣故:因為冉有性格懦弱,遇事退縮,所以鼓勵他大膽去做;而子路性格急躁魯莽,好勇過人,做事冒進,所以對他要抑制、促退?鬃蛹确磳θ接兄畠(yōu)柔寡斷、畏縮不前,又不贊成子路的不假思索、性情急躁。這種有揚有抑、補偏救弊的教育,是富有時中哲理的,至今仍被視為極高明的教育方法。

  2.孔子還提倡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他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墩撜Z述而》)“憤悱”之義,朱熹解釋為:“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為什么一定要待學生憤悱之時才進行啟發(fā)呢?程頤說:“不待憤悱而發(fā),則知之不能堅固;待其憤悱而后發(fā),則沛然矣。”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的目的是誘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思考,促使他們?nèi)跁炌ǖ卣莆罩畷r、運用知識,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方法只有當學生處于憤悱的境界時運用,才能達到目的,且受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顯而易見,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同樣需要把握好一個度,掌握住火候才行。

  3.孔子還強調(diào)學與思的辯證關(guān)系,提倡學思結(jié)合、學思并重的學習方法。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笨鬃诱J為學思并重,首先應以學習為基礎(chǔ),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其次又強調(diào)必須在學習的基礎(chǔ)上積極思考:“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之何也已矣”。形象地說明了學與思二者不可偏廢,否則將學無所成。

  總之,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處處體現(xiàn)著中庸之道。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等有很高的價值,是具有科學性的珍貴遺產(chǎn)。它不僅深刻地影響過我們歷史上的教育,并且至今都不失其借鑒意義。在我們當今的教學活動中,同樣應把握好一個度,力求做到無過無不及。不及固然要不得,而過度的教育同樣不易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反而造成傷害,F(xiàn)實生活中,學校和老師為了追求升學率增加課時,大搞題海戰(zhàn)術(shù),使學生苦不堪言,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再者由于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在孩子課業(yè)負擔已經(jīng)很重的情況下,還繼續(xù)加大“教育力度”,占去了孩子唯一的課余時間,報了大量的補習班、才藝班。使得孩子在巨大的壓力下,心理變扭曲,出現(xiàn)了厭學、離家出去,甚至仇視父母的惡劣后果。透過這些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教育教學應當力求“中庸”,把握好“度”。倘若“不及”,教育在某些方面會缺失;倘若“過”,則會欲速則不達,適得其反。

《中庸》8

  甲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

  乙

  《論語》的精髓為后人學習、借鑒,被譽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良策。對于執(zhí)政者而言,應該對天下人一視同仁,而不應以是非善惡定天下,只要執(zhí)政者正確地引導,天下人就會去惡向善,所以天下人不必拘泥于明確的是非善惡觀念。

  1.(1)用文中一個詞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內(nèi)涵。(1分)

 。2)結(jié)合子貢和孔子的對話背景,簡要分析孔子中庸思想的精神實質(zhì)。(3分)

  2.上面這段文字對儒家“是非善惡”觀的理解是否正確,請簡要說明理由。(3分)

  【答案】

  1.(1)過猶不及。(2)孔子的精神實質(zhì)是要求人們在處理人及關(guān)系時,在對待社會問題時要依據(jù)道德原則保持中立態(tài)度,考慮問題全面,不走極端,對人寬容大度,這樣可以使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保持穩(wěn)定,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孔子的觀點體現(xiàn)了“仁”的`思想,而又區(qū)別于“折中主義”。

  2.不準確。儒家認為執(zhí)政者對天下人本來是一視同仁的,但并不等同于沒有是非善惡的一律對待。假如讓那些沒有是非善惡觀的人在社會上占據(jù)了主流,即便是有執(zhí)政者的引導,社會風氣也是很難以保持淳正的,甚至會讓小人得志、君子遭殃。因此,社會風氣的淳正,既需要執(zhí)政者的正確引導,也需要天下人有明確的是非善惡觀。

  【解析】

  1.此題考查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內(nèi)涵,結(jié)合文意理解為過猶不及。

  2.首先確立觀點:不準確。再分析社會風氣的淳正,既需要執(zhí)政者的正確引導,也需要天下人有明確的是非善惡觀。

《中庸》9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聽箏柳中庸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

  似逐春風知柳態(tài),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小題1:試分析首聯(lián)在全詩中的作用。(6分)

  小題2:全詩是怎樣表現(xiàn)箏聲中蘊含的“悲怨”之情的?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小題1:

 、俳淮怂鶎懙闹饕录D―聽箏;(2分)②引出下文,底下內(nèi)容,均從“聽”字而來;(2分)③概括了聽箏的總體感受,奠定了全詩悲怨的情感基調(diào)。(2分。)

  小題2:

  ①頷聯(lián)借用比喻,以春風、楊柳、花鳥形象地渲染了箏聲中的.所流露出的傷春惜別之情;②頸聯(lián)展開想象,連連發(fā)問,通過燈下獨愁、樓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現(xiàn)出了箏聲中的孤單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聯(lián)再作想象,通過友人一南一北的對比,又表現(xiàn)出了箏聲中的友人離別思念之情。(每點2分)

  小題1:

  試題分析:

  首句“抽弦促柱聽秦箏”,“抽弦促柱”點出彈箏的特殊動作。箏的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撐,柱可左右移動以調(diào)節(jié)音量。彈奏時,以手指或鹿骨爪撥弄箏弦;緩撥叫“抽弦”,急撥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時高時低的音樂聲,就從這“抽弦促柱”變化巧妙的指尖端飛出來,傳入詩人之耳。詩人凝神地聽著,聽之于耳,會之于心!奥牎笔谴嗽姷摹邦}眼”,底下內(nèi)容,均從“聽”字而來。

  詩人聽箏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無限秦人悲怨聲”。詩人由秦箏聯(lián)想到秦人之聲。據(jù)《秦州記》:“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巔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边@就是詩人所說的“秦人悲怨聲”。詩人以此渲染他由聽箏而引起的感時傷別、無限悲怨之情。下面圍繞 “悲怨”二字,詩人對箏聲展開了一連串豐富的想象和細致地描寫。

  小題2:

  試題分析:

  箏是一種撥弦樂器,相傳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箏”。它發(fā)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嘆,愴憔悴而懷愁”(漢侯瑾《箏賦》)。這首詩,寫詩人聽箏時的音樂感受,箏發(fā)出的悲怨之聲與人心中的離別之恨交映成趣,別有一番情韻。

  這首描寫箏聲的詩,不重在表現(xiàn)彈奏者精湛的技藝,而是借箏聲傳遞心聲,抒發(fā)感時傷別之情。詩人展開聯(lián)想,以一系列比喻集中描寫箏弦上發(fā)出的種種幽怨之聲。詩中重點寫“聲”,卻又不直接寫“聲”,而是用自然景物化寫“悲怨之聲”,以喚起讀者的想象,使人見其形似聞其聲,顯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shù)魅力。

《中庸》10

  沒有烈火,成就不了鳳凰的永生;沒有酷寒,成就不了梅花的清名;沒有嚴格的自我約束,成就不了靈魂的完美。而中庸就是靈魂的烈火,而中庸就是靈魂的酷寒。

  仰觀歷史的星河,有的星明亮卻失之輕浮,有的星璀璨卻太過短暫,只有那些用“中庸”約束自己的長者卻永遠的沉重、凝厚,永久地向我們昭示著天地的哲理?鬃邮侵杏刮幕拇。他千里求教于老子,體現(xiàn)了對完美知識的渴求,他勤懇忠君,體現(xiàn)了對美德的崇尚,他趨步朝君,體現(xiàn)了謹慎的品性?梢姡瑳]有對中庸文化的徹悟,是成就不了孫子的偉大的。周敦頣,對中庸文化一脈相承。在權(quán)力沖天時隱居山林,廣結(jié)士人,謙遜寬容。上忠天子,下察民情,雖身為儒學大家,卻仍謙遜地求教于有美好德行的人。并以溫和的態(tài)度促使高居廟堂的天子懂得天下疾苦。周敦頤最終得以安享天命,美名傳世,這不能說沒有他時時所遵循的“中庸”之道的功勞。

  中庸文化所提倡的.謙虛,謹慎,勤懇,寬容可以成就完美的人格。是謂鬼谷子所言“圣人之在天地之間,其道一也!比欢,“中庸”卻正在被浮華當世中的我們忘卻。抬眼望,滿是聲色娛樂,燈紅酒綠中所謂的人性釋放與蘇醒。盲目地自得自滿代替了謙遜,心浮氣躁代替了謹慎,所謂的復歸人性的懶惰代替了清氣盎然的勤懇,無聊的,膚淺的狹隘代替了寬容。人們謂之張揚個性。殊不知,正如自然界中有寶石與頑石,人的天性也有優(yōu)劣。我們應該謙虛地磨練自己的天性,使其最終由頑石變?yōu)閷毷皇侨斡晌唇?jīng)歷煉的品格推到浪尖,使其遭受難堪的毀壞。我曾見有少年作家大罵特罵季羨林老先生。說他寫的文章只有清氣沒有文才。

  那么我勸這種類型的叛逆者,張揚個性者,謙虛地認真讀一讀老先生的作品。感受一下先生對文字爐火純青的駕馭以及對人性的深沉理解。我曾見有兒童畫家剛畫了幾張畫便大張聲勢,自吹為天才,對所有人的作品都不屑一顧了。那么我勸他多幾分勤懇,加深造詣,真正達到高水平。或許我們不會像鳳凰那樣涅槃、也不會像梅花那樣留得清名于世,但我們用“中庸”來約束自己,一定會使自己的品格更加完美。 中庸最美!

《中庸》11

  成人之道,中和之道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導讀·大學 中庸》讀后感

  “大學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彼^“大學”,實質(zhì)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有焉!弊x《導讀》,吸《大學》《中庸》之醍醐。

  初讀《大學》部分,真有振聾發(fā)聵之感。再讀《大學》,真有朝聞道、夕死可乎的清爽。《大學》緣何受到20xx年來的學者、統(tǒng)治者、士人的推崇。據(jù)我臆測,就在于大學簡潔明了的解決了人生三個重要問題:天地生人的意義;如何去實現(xiàn)天地賦予個體的使命;個人與天下的關(guān)系。

  大學是怎么回答這三個問題的呢?首先,開宗明義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義在于“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苯又,指出實現(xiàn)的方法是“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弊詈,個人與天下的關(guān)系則是“一家仁,則一國興仁;一家讓,則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大學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為人處事的標桿,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讀書人!坝徐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备嬲]讀書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須時時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學習,謹守品行。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熬颖厣骱跗洫殹保鹬刈晕,尊重天地良心,則應當人前人后一個樣。獨處時最能反應一個人的`德行!昂枚鋹海瑦憾涿勒,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笔欠呛诎滓谎鄱创,既需要廣博的知識、深厚的閱歷,更需要有一顆正直無私的心。心正才能摒棄個人好惡、世俗偏見,正確的去判斷!叭酥屑,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毙貞讶绱蠛#{萬物而波瀾不驚;如宇宙,日月星辰運行其間,而靜默不語。人有才,惜之、愛之、舉薦之、助之。社會有此伯樂,則中華幸甚。“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也。”共產(chǎn)主義的模式,大同社會的標準。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讀《中庸》部分,頓悟“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昂畏洁髦苤苜猓糠蚴氘惖蓝喟?”事實上,方枘圓鑿并不是不能相容,中庸之道恰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jié)合與運用。

  關(guān)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省V杏挂浴罢\”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中庸之道,修己治人,內(nèi)圣外王!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和”是中庸的宗旨,“誠”是中庸的基礎(chǔ)!爸泻汀迸c“至誠”協(xié)調(diào),便是君子欲得的美好境界。

  明白了中庸之道,年少輕狂,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對待一切,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會一昧悲觀,也不會盲目樂觀,從容地面對生活,對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計較平常得失榮辱。我們或許做不成大事業(yè),只能從平凡的實在中討生活?墒侵灰堰@些實在的小事做好,于實在中獲得小小的樂趣,又何嘗不是《中庸》給現(xiàn)在的我們帶來的一些思考呢?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愿天下之士,從《導讀》中取《大學》《中庸》之精華,以《大學》《中庸》之道自勉,并用自己的行動努力追求《大學》《中庸》之道,達到“和諧”的境界。

《中庸》12

  《大學中庸》還教導我們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

  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

  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guān)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xié)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xiàn)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jié)構(gòu)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大學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就??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

  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zhì)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zhì)。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

《中庸》13

  名著,是一種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書籍,自從成書以來,他們經(jīng)過成百上千年的磨練與肯定后,才成為了名著。也正是它們本身的卓越與閃光點,才能從眾多的書籍中脫穎而出。

  在今天的世界上,名著數(shù)不勝數(shù)。東風的《周易》《中庸》《三國》,西方的《格林童話》《時間簡史》都是名著。然而名著也有等級之分,如果我們可以貫通《論語》,知道了它的精妙之處的話,我們肯定會在知識思想禮儀道德上又一次質(zhì)的飛躍;但我們同樣可以精通認知《格林童話》的話,雖說也有收獲,但遠遠趕不上《論語》。所以我們一定要分清輕重,擇書而閱。

  名著與我之間的關(guān)系,亦師亦友。書可以交給我們很多東西,而我又與書形影不離。我認為,書中的文字并不是我們要“讀”的“書”,它僅是一個橋梁,同鄉(xiāng)了作者的思想,我們?nèi)绻^了這座“橋”,便可達到作者寫書時的境界,我們會從作者的角度來審視這本書。就好像被它吃了進去,與它融為一體,達到真正的`“讀”。

  我讀的名著不多,也沒有達到真正精通的境界,一直都在名著的入口處徘徊,然而有一天,我翻閱《中庸》時突然感覺到書好像要把我吸走,這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我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那座橋梁,心中頓時覺得豁然開朗。我猛然想到,《中庸》中所述的中庸,其實與“過橋”是一樣的。中庸,是人在不知不覺的狀態(tài)下思想境界恰好進入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將體內(nèi)的各種指標達至平衡,互補互助,激發(fā)出更大的潛力。而“過橋”豈不是這樣?我不禁感到了極大的愉悅。這一次,我被《中庸》吃了下去,與它融為一體。

  書中的“橋”,可以說是連接兩個世界的橋:一個是真實世界,一個是書中世界,如果你通過了這座橋,你會發(fā)現(xiàn)書中的世界更加美好。這種感覺會使你想之不盡,回味無窮……

《中庸》14

  同學一首別子固

  宋代:王安石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粗嫌匈t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圣人而已矣。”學圣人,則其師若友,必學圣人者。圣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蓋亦常云爾。夫安驅(qū)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從事于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中庸》15

  中庸之道<課文理解>本章闡述孔子的人生出世的態(tài)度和保持社會安定的基本思想,符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和諧”思想,所以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和提倡。宋代時,專門把孔子關(guān)于“中庸”的一些論述集中加以評論闡述,作為“四書”之一。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慮問題要“執(zhí)中”而不偏(考慮全面,不走極端),“和而不同”,對人寬容包含,但又堅持道德原則,做事、考慮問題要穩(wěn)健、合情合理等內(nèi)容,不應片面理解。在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中,應借鑒孔子的這一理論。

  <課文解讀>

  一、“中庸”、“和”的精神實質(zhì)是什么?有人把這種主張看成“折中主義”,你認為符合實際嗎?

  “中庸”、“和”的精神實質(zhì)是要求人們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在對待社會問題時要依據(jù)道德原則保持中立態(tài)度,考慮問題全面,不走極端,對人寬容大度,這樣可以使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保持穩(wěn)定,有利于社會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義”是不妥當?shù)摹R驗,全面看《論語》中關(guān)于“中庸”、“和”的論述,可知孔子還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穩(wěn)定下允許不同意見),反對“同而不和”(表面上強求統(tǒng)一),反對無“是非”原則的“鄉(xiāng)原”等。

  二、試從《論語》中找些例子,說說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樣貫徹中庸之道的。

  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季氏將伐顓臾章”中,孔子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秩序的以強凌弱的“攻打”,主張以“德”、“禮”來達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穩(wěn)定。

  又如“陽貨見孔子章”,孔子與陽貨主張不同,討厭其為人,就采取回避、應付,而不與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對待不同主張的學生,他也能以恰當評價,等。

  三、結(jié)合日常生活,說說中庸之道的作用。(略)

  <文言練習>

  四、讀下面一段古文,參照注文(小字部分)和工具書,解釋畫線詞語,并回答問題。

  1、陳的始祖是誰?這個人和周武王有什么關(guān)系?陳和舜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

  2、陳在哪里找到了肅慎氏之矢?這種箭有什么來歷?

  仲尼在陳,有隼集于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隼,鷙鳥也。楛,木名。砮,鏃也,以石為之。八寸曰咫。楛矢貫之,墜而死也。陳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惠公,陳哀公之孫,悼太子之子吳也。館,仲尼所舍。仲尼曰:“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氏之矢也。肅慎,北夷之國,故隼來遠矣。《傳》曰:肅慎燕亳,吾北土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九夷,東夷九國。百蠻,蠻有百邑也。使各以其方賄來貢,方賄,各以所居之方所出貨賄為貢也。使無忘職業(yè)。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后人,使永監(jiān)焉。監(jiān),視也。故銘其括曰“肅慎氏之貢矢”?淘汇。括,箭羽之間也。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分,予也。大姬,武王元女。胡公,舜后虞遏父之子胡滿也。諸,之也。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展,重也。玉謂若夏后氏之璜。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氏之貢。陳,媯姓也。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惫矢,舊府也。使求,得之金櫝,如之。櫝,柜也。金,以金帶其外也。如之,如孔子之言也。(《國語·魯語下》,三國吳·韋昭注)

  譯文:

  孔子在陳國時,有一只鷹墜在陳侯的庭院里死了。楛木做的箭射穿了它的身體,箭頭是用尖石做的,箭有一尺八寸長。陳惠公派人帶著這只鷹,去到孔子住的館舍詢問?鬃诱f:“這只鷹來得很遠呢,它身上的箭是北方肅慎氏制造的。從前周武王打敗了商,開通了去南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居住地區(qū)的道路,命令他們各自拿出本地的土特產(chǎn)進貢,使他們不忘記各自所從事的職業(yè)。于是肅慎氏就向周天子進貢楛矢和石砮,箭長一尺八寸。武王為了公開表明他使遠方民族歸附的威德,告示后人,讓他們永遠看到自己的權(quán)威,所以在箭尾扣弦處刻上‘肅慎國進貢之箭’的字樣,送給大女兒,并隨嫁給虞胡公而帶到他所封的陳國。古時候,帝王把珍玉分給同姓,用來表示血緣的親近;把遠方的貢品分給異姓,使他們不忘事奉天子。虞胡公是異姓,所以把肅慎國的貢品分給了陳國。國君如派管事的去舊府里尋找,大概還能找到。”陳惠公于是派人尋找,果然在用金裝飾的`木盒里發(fā)現(xiàn)了楛矢,像孔子所說的一樣。

  1、陳的始祖是舜后虞遏父的兒子胡滿,周武王將大女兒嫁胡滿,封于陳。所以胡滿是舜的后代,周武王的女婿。

  2、陳在舊府的“金櫝”(鑲金的柜子)中找到肅慎氏之矢。這種矢是當年周朝平定肅慎,肅慎進貢,周王賜給異姓諸侯,以表示異姓諸侯不忘向周朝臣服進貢。

  砮:石頭磨成的箭頭。尺有咫:一尺八寸長。有,又。咫,古代八寸為“咫”。

  館:旅館。方賄:各地諸侯進貢的財物。監(jiān):監(jiān)視、督察。

  銘:將字刻在石頭或金屬器皿上。括:箭桿。分:給予。故府:舊府,原來的府第。金櫝:外面鑲金的箱子。

  關(guān)于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先秦時有“六藝”(學習課程):禮、樂、射、御、書、數(shù)。配有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莊子》中稱為“六經(jīng)”(此“經(jīng)”與后來的“經(jīng)”不同)。

  西漢時,尊儒,將儒家經(jīng)典稱為“經(jīng)”,設“五經(jīng)博士”研究傳習,由于“樂”失傳,所以稱“五經(jīng)”:《詩經(jīng)》、《書經(jīng)》、《易經(jīng)》、《禮記》、《春秋》。

  東漢時加《論語》、《孝經(jīng)》,成為“七經(jīng)”。

  唐時,將《禮記》分成《周禮》、《禮儀》、《禮記》三禮,將《春秋》三傳列入,作為科舉考試內(nèi)容,稱“九經(jīng)”:《詩》、《書》、《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后又增加《論語》、《孝經(jīng)》、《爾雅》,成為“十二經(jīng)”。

  宋時又加《孟子》,成為“十三經(jīng)”。清代有《十三經(jīng)注疏》,將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為儒家經(jīng)典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將“三禮”合并,并從《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兩章,加上《論語》、《孟子》稱“四書”,又將《周易》、《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春秋》稱為“五經(jīng)”,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綜合前人評價),成為“四書五經(jīng)”。

【《中庸》】相關(guān)文章:

《中庸》[經(jīng)典]03-12

《中庸》03-12

《中庸》全文及譯文05-28

“中庸”之境作文07-20

《中庸》常用【15篇】03-12

中庸可能等于平庸作文07-20

過猶不及中庸至上作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