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子夜吳歌·秋歌》原文及翻譯
《子夜四時歌四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四首詩分別以四時情景寫了四件事。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子夜吳歌·秋歌》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與收藏。
《子夜吳歌·秋歌》原文及翻譯 1
原文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譯文
長安城內一片月光,千戶萬戶都在搗衣。
秋風吹送搗衣聲聲,家家懷念戍邊之人。
何時才能平息邊境戰(zhàn)爭,讓我丈夫結束遠征。
注釋
1.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2.萬戶:千家萬戶。
3.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4.吹不盡:吹不散。
5.玉關: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處代指良人戍邊之地。
6.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7.良人:古時婦女對丈夫的稱呼!对姟ぬ骑L·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8.罷:結束。
賞析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zhàn)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著千家萬戶的痛苦;秋風不息,也寄托著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聲。
籠統(tǒng)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伴L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了“秋月?lián)P明輝”的季節(jié)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jié),所以寫月也有起興的意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婦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一種難耐的'挑撥。“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辭天然而得詠嘆味。
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用“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卻好像真的在,“玉關情”也很濃。王夫之評價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ā短圃娫u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婦的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后世的某些人偏愛“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說:“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保ā段髌栽娬f》)其實未必是這樣!安恢柚{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種吞吞吐吐的用語。而從內容上看,正如沈德潛指出的“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征”(《說詩晬語》),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xiàn)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能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薄@是十分有意味的詩境,讀者須知,這種猶如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秋歌》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子夜吳歌·秋歌》原文及翻譯 2
《子夜吳歌·秋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賞析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zhàn)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著千家萬戶的痛苦;秋風不息,也寄托著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聲。
開篇四句情景交融,渾成自然,被王夫之譽為“天壤間生成好句”(《唐詩評選》)。秋涼之夜,月華輝灑,砧聲陣陣,寒風習習,真是一幅充滿秋意的絕妙圖景。然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前三句分寫秋月、秋聲和秋風,從視覺到聽覺,再到觸覺,都在為第四句的“情”作鋪墊:月光是引發(fā)相思之情的媒介;搗衣聲說明婦女們正在為戍邊親人作趕制征衣的準備(古時裁衣前必先將布帛搗平搗軟),其本身就包含著深厚的關切、思念之情;而秋風則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緒。
對飽經(jīng)離別之苦的人來說,這三者有一于此,便難以忍受了,何況它們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況在月白風清的夜晚,整個長安城都響徹那令人心碎的“萬戶”搗衣之聲!這種時刻,有誰能不為這凄涼而又熱烈的氣氛所感染呢?“總是玉關情”,一語作結,力抵千鈞。
情而冠以“玉關”,令人聯(lián)想到遙遠的邊塞,益覺此情之深長;句首著一“總是”,將前三句目中所見、耳中所聞和肌膚所感囊括凈盡,極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間,無所不在。詩寫到這里,整個氣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筆一揮:“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盼望戰(zhàn)事的.早日結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這既是詩人的愿望,也是征婦的心聲。有此一筆,不僅使全詩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關情”愈發(fā)濃厚。
譯文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戶戶傳來搗衣聲。
砧聲任憑秋風吹也吹不盡,聲聲總是牽系玉關的親人。
何時才能平息邊境戰(zhàn)爭,夫君就可以結束漫長征途。
注釋
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萬戶:千家萬戶。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吹不盡:吹不散。
玉關: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處代指良人戍邊之地。
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良人:古時婦女對丈夫的稱呼!对姟ぬ骑L·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罷:結束。
創(chuàng)作背景
本詩是《子夜四時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樂府舊題創(chuàng)作的新詞,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
《子夜吳歌·秋歌》原文及翻譯 3
原文: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譯文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戶戶傳來搗衣的聲音。
砧聲任憑秋風吹,怎么也吹不盡,總是牽系玉關的親人。
什么時候才能平定敵人(胡人),丈夫就可以結束漫長征途?
注釋
1、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
2、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3、萬戶:千家萬戶。
4、吹不盡:吹不散。
5、玉關:玉門關。這兩句說颯颯秋風,驅散不了內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對遠方征人的懷念。
6、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7、良人:指駐守邊地的老剖。罷:結束。
8、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賞析: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zhàn)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著千家萬戶的痛苦;秋風不息,也寄托著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聲。
籠統(tǒng)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伴L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了“秋月?lián)P明輝”的季節(jié)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jié),所以寫月也有起興的意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婦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一種難耐的挑撥。“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辭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用“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卻好像真的在,“玉關情”也很濃。王夫之評價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詩評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婦的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后世的某些人偏愛“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說:“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保ā段髌栽娬f》)其實未必是這樣!安恢柚{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種吞吞吐吐的用語。而從內容上看,正如沈德潛指出的“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征”(《說詩晬語》),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xiàn)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能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薄@是十分有意味的詩境,讀者須知,這種猶如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秋歌》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作者
李白學道是認真的,很虔誠,也很辛苦(他在《游太山六首》其四里說自己曾“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jīng)”),但卻樂此不疲?锷剑ù魈焐剑┑朗考仁请[者,與禽獸為伍,則會像禽獸一樣形影不定,來去無蹤。大約在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李白19歲時,屢訪某道士(不知是不是東巖子)不得,遂寫下《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一首以自嘲: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李詩直解》(清乾隆時刻印,編者不明)卷五解說是詩云:“山境之奇致如此,今羽士只在此山中,但云深不知所在耳。今我徘徊不遇,愁倚兩三松,亦無聊之極矣。”但無聊中的學道者李白卻得以以閑適的心境去重新認識眼前的大自然——他心目中的仙山,僅寥寥幾筆,便將匡山的犬吠、水聲、深樹、青靄以及帶露桃花、林中小鹿、碧峰飛泉與野竹、兩三松等這些莊老自然主義的,屬于“小國寡民”或“至德之世”的景致,展現(xiàn)得可聞可見,如畫如夢。
蜀地道家之氣甚重,崇山峻嶺間多道觀羽士,令李白目不睱給而引以為驕傲并自美曰:“蜀國多仙山”(《登峨眉山》)。他在天寶九載(公元750年)所作《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詩里開篇就寫道:
家本紫云山,道風未淪落。
況懷丹丘志,沖賞歸寂寞。
按王琦《李太白集輯注》里的解釋,紫云山在匡山之南,在昌隆縣西南40里處。那里峰巒環(huán)秀,古木蔥籠,常有紫氣盤礴于上。山里有仙人青龍洞、露香臺、白云洞、帝舜洞、桃溪源、天生橋等仙人駐地,“有道宮建其中,名崇仙觀。觀中有黃箓寶宮”。李白對紫云山自是深懷朝圣敬意,不時造訪道宮,混跡于諸道士中。他所謂的“丹丘志”乃求仙學道之志。丹丘,為上古神話中的羽人結集之地。李白友人元丹丘(即元林宗)即以此為名。
《子夜吳歌·秋歌》原文及翻譯 4
《子夜吳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注釋】
· 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名,據(jù)說是晉朝一個叫子夜的女子創(chuàng)的調。后人用它來分詠四季,因此又叫“子夜四時歌”。李白的《子夜吳歌》也包括春夏秋冬四首。
· 搗衣:做衣服時將布料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 玉關:即玉門關,是漢朝時通往西域的門戶,故址在今日甘肅敦煌。此處泛指邊塞。
· 胡虜:泛指侵擾中原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
· 良人:古時女子對丈夫的稱呼。
· 遠征:征伐遠方。
【譯文】
秋月照臨的長安城一片光明,千家萬戶都傳出搗衣的聲音。
秋風颯颯吹不去心中的愁苦,婦女們牽掛著玉門關的親人。
什么時候才能把胡虜平定,讓我們的丈夫結束漫長征程?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出生在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幼年時隨父遷居綿州昌。ń袼拇ń停┣嗌忇l(xiāng)。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詩風雄奇奔放,想象豐富,人稱“詩仙”,又因為嗜好喝酒,自稱“酒中仙”。他與很多詩人有交情,后人將他和杜甫合稱為“李杜”,二人為中國詩歌史的兩座巔峰。
【賞析】
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與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頻繁作戰(zhàn),當時的很多詩人都寫過批判朝廷用兵的作品。李白的這首《子夜吳歌》也是這樣,但他卻另辟蹊徑,單獨從征夫遺留在家中的妻子著筆,描寫她們對丈夫的思念、對和平的渴望,使得這一主題更加溫婉動人。
整首詩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景,包括一至三句。秋月、秋風、搗衣聲,都是富有季節(jié)特征、能夠深深撩動思婦思緒的事物,看到秋月,思婦會不自覺地想到遠方的征人;感受到秋風,思婦會牽掛邊塞的丈夫是否身上寒冷,從而加緊為他們裁制冬衣;而制衣的`過程中發(fā)出的搗衣聲,更是一層一層、一輪一輪地敲在她們的心坎上,加劇她們的思念,何況這搗衣聲不是一家一戶,而是“千家萬戶”!第一部分所描寫的景象,景中含情,使詩歌自然地過渡到直白抒情的第二部分,即第四句:思婦對玉門關征人的思念,真是秋風所“吹不盡”的!
按照通常的寫法,也許會讓詩歌就此打。坏娙瞬粷M于此,而是為它添上了第三部分,即第五、六句。這一部分像是全體思婦的大合唱,唱出了她們心底的渴望。原來,她們要的不僅是丈夫在邊關安然無恙,還希望戰(zhàn)爭早日平定,丈夫早日歸來團圓,共享太平。詩人客觀地為我們展現(xiàn)了思婦們的這一愿望,而對征人和思婦的同情、對朝廷用兵政策的批判,都成了含而不露、需要讀者去咀嚼體會的畫外余音。前人認為,李白的這一處理既繼承了民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學習到了《詩經(jīng)》“溫柔敦厚”的諷喻之旨,堪稱畫龍點睛。
【《子夜吳歌·秋歌》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子夜吳歌·秋歌》的原文及賞析08-25
子夜吳歌·夏歌原文翻譯及賞析04-16
《子夜吳歌·秋歌》賞析08-25
子夜吳歌·春歌原文翻譯及注釋02-20
子夜吳歌·冬歌的原文及賞析04-01
子夜吳歌·春歌原文及賞析02-09
子夜歌·三更月原文翻譯及賞析05-10
木蘭歌原文翻譯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