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堂石窟尋蹤散文
七月的遼西,驕陽似火。我們離開縣城沿著平整的濱河路驅車前行九公里,便來到了我經(jīng)常路過卻沒有造訪過的義縣萬佛堂石窟景區(qū)。
下了車,抬眼望去,萬佛堂景區(qū)福山上綠樹成蔭,山花爛漫。一尊尊鋼筋水泥塑造的佛像群躍入眼簾,一個高大的石牌坊矗立于景區(qū)廣場前。近前,一池荷花競相綻放,那景致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然而我卻無暇品味這些近年由現(xiàn)代人刻意制造出來的景觀,頭頂著烈日,邁步登上高高的福山遠眺。福山山崖下悠悠白浪河水(今稱大凌河)奔涌向前,綿延不息,這也許正是北魏時期著名高僧、杰出的石窟雕塑藝術家曇曜法師當年應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精誠之邀,遠赴營州(今遼寧朝陽)河城(今遼寧義縣),選址、設計、督辦開鑿萬佛堂石窟寺,為孝文帝祈福,求佛祖保佑這個“如來”福壽綿長的初衷吧。
萬佛堂石窟是我國東北地區(qū)年代最為久遠,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石窟群。它由東西兩區(qū)構成,共存窟(龕)十六個,雕像四百三十余尊。西區(qū)開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四百九十九年),是時任營州刺史的元景為孝文帝和其眷屬所建。由東往西排列九座石窟。一號窟呈方形,正面辟門上方有“萬佛堂”的篆字門額。
被譽為“群佛之冠”的“交腳彌勒佛”,又叫“萬佛”,佛像高三點二米,神態(tài)慈善,超然出世。波狀發(fā)髻,長眉細眼,高鼻薄唇。雙腿自然下垂交叉,是典型的'北魏造像藝術風格,堪稱佛雕藝術中的極品。
西區(qū)各窟內尚存的千佛式小坐佛、菩薩、脅侍人物造像栩栩如生。大蓮花寶蓋、伎樂天浮雕、雕龍飛天精雕細刻,技藝非凡。
東區(qū)開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五百零二年),由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等七十四人所建造的私窟,共有七窟。西區(qū)到東區(qū)要通過后人鑿造的通道才能到達,所以在東區(qū)一號窟西壁門上方有后世所書“萬緣橋”三字。
《景明三年韓貞造像銘》刻在五號窟的門楣上,但后世在將門改造為明窗時,毀掉了碑文的下半部分。此碑為研究我國北方民族史和邊疆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是見證我國北魏歷史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chǎn)。
東區(qū)第三窟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為清代的密宗造像。此佛泥塑金身,坐于蓮花寶座之上。四十六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只眼睛,閃爍發(fā)光,從佛像周身向外伸展,生動別致。意在借助佛教文化警示人們手眼合一,手眼并舉,在佛像中實屬罕見。
后崖有一大肚彌勒佛像,高達3.2米,佛像面帶微笑,叉腳倚座,親切慈祥,堪稱石刻佛像中的精品。
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萬佛堂石窟群將瑰麗的人文景觀與天然的險、峻、秀有機地結合起來,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福山的火山沉積巖石質便于斧鏨刀雕。西區(qū)五號窟內被玻璃罩保護起來的《元景造像碑記》(全稱:東平將軍營州刺史元景造像碑)為曠世珍寶,歷經(jīng)一千五百余年經(jīng)日曬水蝕、風化崩碎,字跡已斑駁脫落,但仍可見“靈覺沖虛”“妙門潛寂”“暨浩滄右?guī)埓ㄅR清流以藻穢背修巒,明可以軌矚東民信之威訓穆然存道久……”等一百零四字。此碑由曾鏨刻“口戈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北魏著名石匠、佛教造像藝術家?guī)浭鼓钍軙谊追◣熤c其子帥龜慈一鏨一鏨刻制,為后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北魏名碑,引來國內外考古、歷史、書法名家前來研究、探訪?涤袨橘澠錇椤拔褐T碑之極品”,梁啟超譽其為“神理固在,天骨開張,光芒閃溢,神龜正光”,此“魏碑”蜚聲海外,深得書家們的青睞與珍視。
碑文由齊州刺史韓麒麟次子、北魏昌黎大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韓顯宗撰文。雖屬公文題記,亦不失辭藻之美,展現(xiàn)了魏晉南北朝崇尚空靈、體玄悟道的時代特色。
濟陰太守、北魏四大書家(崔浩、蕭顯慶、鄭道昭、孫紹)之一的昌黎(今遼寧義縣)人孫紹書丹。其書法用筆任意揮灑,結體因勢賦形,字跡挺秀功健,精密遒麗,奇悍俊偉,精金百煉。
眼望鐫刻精巧,形象生動的“萬佛”“千手千眼佛”,瀏覽《韓貞造像銘》《元景造像碑記》的碑文,聆聽近在咫尺的唯美梵音,我仿佛跨越了歷史,穿越了時空隧道,去追尋萬佛堂石窟寺里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傳奇故事。
【萬佛堂石窟尋蹤散文】相關文章:
萬佛石窟我的自豪的散文03-20
山野尋蹤散文06-13
尋蹤千島湖散文06-07
關于佛堂作文06-03
雪地尋蹤讀后感07-26
歷歷萬鄉(xiāng)優(yōu)美散文11-26
萬寶的娘散文08-21
人間萬象散文06-05
雪地尋蹤讀后感400字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