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太極拳

太極拳的搏擊技術

時間:2024-10-08 15:16:34 太極拳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太極拳的搏擊技術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知道搏擊吧,搏擊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搏擊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太極拳的搏擊技術,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太極拳的搏擊技術

  太極拳是在傳統武術基礎上產生的,在太極哲學指導下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起來的武術大流派。它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武術大流派,除了在演練風格特點上與傳統武術大相徑庭之外,更主要的是它在武術搏擊上具有獨到的搏擊技術。那么,太極拳與其他武術相比,到底有什  么核心的武術搏擊技術呢?這就是本文要著重探討的問題。

  一、陳王庭的武術創(chuàng)新成就

  武術是人們用肢體或冷兵器進行搏擊的技術。它源于古代狩獵、格斗和戰(zhàn)爭,是搏擊技術與經驗的總結。在相當長的冷兵器時期,它是自衛(wèi)防身、守家護院和增強軍隊實力的重要手段而備受青睞。隨著火器的出現,冷兵器時代的結束,武術的實戰(zhàn)價值降低,但它并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凸顯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健身、娛樂、商業(yè)等價值,繼續(xù)前進和發(fā)展著。太極拳正是在傳統武術上產生,在社會轉型基礎上蓬勃發(fā)展起來的、最具代表性的武術拳種。

  太極拳作為一個武術流派,與其他武術的搏擊技術相比,到底有什么創(chuàng)新呢?據有關資料顯示,陳王庭“一卷黃庭隨身帶”,把道家吐納、導引及傳統經絡學說與武術有機結合起來,并在繼承傳統武術搏擊技術(僅從明朝名將戚繼光實用武術《拳經》32式中,就吸收了29個式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太極拳。唐豪、顧留馨著《太極拳研究》就陳王庭的武術創(chuàng)新成就進行了概括:(一)把武術和導引、吐納相結合;(二)螺旋式的纏繞運動,動作呈弧形,連續(xù)而圓活,極符合經絡學說的原則;(三)創(chuàng)造了雙人推手的競技運動;(四)創(chuàng)造了粘隨不脫、蓄發(fā)相變的刺槍術基本練法;(五)發(fā)展了以太極含義為依據的拳法理論。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陳王庭所作的創(chuàng)新,必然有其武術思想動機或更深層次的原因。這些原因,從其遺留下來的《拳經總歌》及后人對太極拳的感悟中,可以窺探出其中的蛛絲馬跡。

  二、陳王庭的武術搏擊模式

  陳王庭創(chuàng)拳的明末清初,是比較注重武術搏擊價值的時代,他創(chuàng)造的太極拳具有較高的武術搏擊價值。這點我們不僅能從一代武術搏擊大師楊露禪的傳奇故事中看到或聽到,而且還能從陳王庭拳理中體會得到。

  陳王庭的《拳經總歌》:“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掤逼沉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云敗,引誘回沖致勝歸。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二換掃壓掛面腳,左右邊簪莊跟腿。截前壓后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脅世間稀。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這篇短文,涉及到武術的三大基本問題,即戰(zhàn)略、戰(zhàn)術及技術問題。一是“縱放屈伸人莫知”,涉及的是“人莫知”或“人不知我”的武術戰(zhàn)略問題;二是“諸靠纏繞我皆依”、“佯輸詐走誰云敗”和“聲東擊西要熟識”,涉及的是武術戰(zhàn)術問題:三是“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截進遮攔穿心肘”等等,涉及的是武術技術問題。四是最后兩句“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是對全文的概括總結,強調了解武術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技術的重要性。論文雖短,卻集中反映了陳王庭的武術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技術思想。

  首先,陳王庭講“人莫知”或“人不知我”的武術戰(zhàn)略,其他武術也講這種戰(zhàn)略。武術與戰(zhàn)爭一樣,如果自己的情況都被對方摸清了,就會陷入被動挨打局面。所以,無論是哪家武術,都懂得這個簡單的道理。這種闡述,并沒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再次,陳王庭講武術技術及要領,如“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等等。你要劈打推壓,腳步不跟上,又怎么能攻擊到對手呢?因此,這些技術要領的表達,是武術界的一些常識。陳王庭講武術技術要領常識,其他武術也講,只是表達不同罷了。因此,陳王庭對武術技術要領的表述,也沒有什么新奇的地方。

  但是,當認真分析后發(fā)現:陳王庭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強調“諸靠纏繞我皆依”的戰(zhàn)術,這種武術戰(zhàn)術與其武術戰(zhàn)略、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陳王庭武術搏擊的基本模式:

  人莫知——靠近——纏繞——依從——伺機攻擊。

  武術搏擊中,己方的動向和意圖,不要被彼方察覺,不要讓彼方知道,才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如果己方的情況被彼對方摸清了,就會陷入被動。在搏擊中要采取多種辦法接近彼方,用“纏繞”方式破壞彼方攻擊,立于不敗之地。同時,在“纏繞”中要依從彼方,隨曲就伸,舍己從人,在運動中摸清、了解和掌握彼方動向。“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當彼方在“纏繞”陷入被動或失勢時,就要抓住有利時機,采用劈打推壓、搬撂橫采、穿心肘等各種武術搏擊技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彼方發(fā)動攻擊。

  三、陳王庭的核心搏擊技術及創(chuàng)新

  從陳王庭武術搏擊模式中,去掉“人莫知”“機攻擊”的武術通用思想,其武術搏擊具三個獨到的特點:

  一是他說的“諸靠”,即采取多種方法靠攏、靠近彼方的意思,反映了他主動尋求戰(zhàn)機的思想,我們也因此可以將其創(chuàng)造的太極拳,定性為近身短打的武術,F在陳式太極拳強調的發(fā)短勁,寸勁,驚彈勁等,就是源于陳王庭靠近搏擊的技術特點。

  二是他說的“纏繞”,是便于逼近彼方,破壞彼方攻擊的防御手段。要想靠近彼方不挨打,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纏繞”方法破壞或防御彼方攻擊。因此,“纏繞”是一種立于不敗之地的武術戰(zhàn)術或技術,F在陳式太極拳強調的“纏絲勁”訓練,練的就是這種技術。

  三是他說的“諸靠纏繞我皆依”的“依”,有依靠、順從、依從之意!耙缽摹敝萍s彼方離去,并主動尋求戰(zhàn)機的戰(zhàn)術,力求在運動中尋求戰(zhàn)機,伺機攻擊。與“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同為一理。

  通過特點分析,我們發(fā)現,陳王庭在創(chuàng)拳中,著重考慮了如何靠近對手而又不受攻擊,如何在運動變化中尋求戰(zhàn)機,這兩個武術搏擊的細節(jié)或重大問題,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推動了一系列的武術創(chuàng)新。

  他把“纏繞”搏擊思想灌注于拳勢中,并結合太極陰陽之理,改變了傳統武術的演練方式,使拳勢或套路具有了“纏繞”、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顯著特點:他把“纏繞”和“依從”的戰(zhàn)術思想,變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兩人對練的技術,專門訓練“依從”或“知人”的能力和本領,才會有推手的發(fā)明(僅就他的雙人對練而言,如果沒有“纏繞”和“依從”的基本核心要求,他的雙人對練就會演變?yōu)椤安鹫小焙汀拔拐小钡纳⑹郑?他把“纏繞”和“依從”的思想灌注于槍法對練之中,才會產生“雙人粘槍法”等等。

  筆者根據陳王庭創(chuàng)拳思想及其承傳下來的功法,制作了“陳式太極拳功法體系表”如下圖所示。

  陳王庭的武術搏擊,得益其對“纏繞”和“依從”的感悟。陳王庭的武術搏擊體系,是完全建立在“纏繞”或“依從”思想基礎上的武術搏擊體系。

  “纏繞”和“依從”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傳統武術招勢的變革,演練方式的變化和推手的發(fā)明,是陳王庭武術搏擊的核心技術!“纏繞”本身不是招勢,但在“纏繞”運化中能演變出豐富多彩的招勢;“依從”本身不是招法,但能在“纏繞”和“依從”中能演化出各種各樣的招法以及拿法,摔法,點穴之法,陳王庭創(chuàng)拳的奧妙就在于此。

  陳王庭對傳統武術的改造,不是簡單,機械的套路編排,而是將其“纏繞”和“依從”戰(zhàn)術,轉變成了武術搏擊技術,構建了比較完備的武術功法體系,實現了對傳統武術的徹底改造,使傳統武術搏擊技術在陳王庭的手中,從演練方式到運用方法上,都發(fā)生了改變。太極拳因此而可以稱之為“拳”、也因此可以稱之為“武術”,也因此具有了真正的武術意義!可以健身、可以搏擊,可以培養(yǎng)出武功卓著的“楊無敵”,這是中華武術的一次重大的歷史性飛躍。從這種意義上說,陳王庭是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是太極拳的集大成者。

  陳王庭(1600~1680)創(chuàng)拳二百多年后,他的子孫陳鑫(1849-1929)深諳其祖先創(chuàng)拳的道理及核心搏擊技術,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明確指出:“太極拳,纏法也!辈Α袄p繞”方法進行闡述,還附有大量的纏絲圖。

  太極拳內容博大精深,為什么陳鑫僅用“纏法”來概括或總結太極拳呢?因為在他看來,“纏法”即“纏繞”的方法,就是其祖先創(chuàng)拳的核心技術!

  四、“纏繞”運動的基本方式

  “纏繞”作為一種奇特的武術運動方式,陳王庭用其創(chuàng)拳,陳鑫用其解拳,并畫有大量的“纏繞”圖。但對公眾而言,要正確理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筆者長期琢磨,直到偶然看到蛇上樹一事,才基本上理解了“纏繞”在武術運用中的道理。如“‘纏繞’運動方式示意圖”所示。我們用蛇上樹與一個陳式太極拳散手中的接手動作,兩者結合起來說明這種運動方式。

  陳式太極拳“纏繞”運動方式,在武術運用上有二層含義。一是當彼方右手發(fā)力向己方襲來,己方側身閃避,隨即出右掌,手指(蛇頭,走圓弧順時針運動軌跡,與彼方右手接觸,切線化解了來力。這是第一層含義,即手指走圓弧,走的是“繞”。二是己方右手指根至肩肘部位,就像蛇的驅體一樣,走的是“纏”,即有“纏”住彼方右手的意味,使其不得走脫。

  需要注意的是,筆者列舉的只是上肢右手局部的“纏繞”運動方式,著重講清“纏繞”的武術運用。但從總體上看,左手與右手的協同,以及由腳而腰而手的運動,是整體的、協調的,節(jié)節(jié)貫串的“纏繞”運動。一個招法之運動方式如此,其他招法的運動方式也是如此。因此,人們通常把陳式太極拳運動方式總結為“旋纏繞”。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奧妙也不容易,要真正練出“纏繞”本領更不容易。

  另外,由于各種招勢的攻防含義不同、或出擊的部位不同、或“纏繞”的方向不同,“纏繞”運動軌跡必然不同。但只要我們理解了“纏繞”運動方式的基本含義,抓住了攻與防這個太極拳中的主要矛盾,再結合拳家的論述,同樣可以弄清楚各種招法的“纏繞”運動方式。例如,陳鑫畫的“纏繞”或“纏絲”圖,多為局部“纏繞”圖,或手、或腿、或腰的局部“纏繞”圖,出手或出腳的領勁部位用文字或圖畫很難表達清楚,令人費解,引發(fā)后人對“纏繞”方法的種種不同解釋。如果我們按圖索驥,就圖論事,恐怕一輩子也無法領會到陳鑫前輩想傳達給我們的東西:但如果我們能結合招勢的攻防含義,在推手或散手中去細心體會,就會豁然貫通。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理論。

  現在,我們都知道太極拳是一種“非圓即弧”的運動,但并不是因為太極圖呈現“非圓即弧”的線條,我們就用它規(guī)定太極拳,太極拳就變成了“非圓即弧”的運動,而是因為陳王庭創(chuàng)拳是建立在“纏繞”運動基礎乏上的,他出手、出腳,走的就是“纏繞”,要走“纏繞”,必呈圓弧運動。這種運動原理與太極圖“非圓即弧”的線條剛好相符,后世拳家也剛好能用太極圖“非圓即弧”的線條特征來總結概括太極拳。如果陳王庭武術中沒有這種“纏繞”的圓弧因素,即使用“非圓即弧”來說事也不管用。

  五、陳王庭“纏繞”思想的來源

  說到“纏法”,作為一種武術搏擊的方式方法,我們可以在一些更為古老的武術流派中能看到其蹤影,如模仿蛇的搏斗創(chuàng)造的“蛇拳”,就有不少纏繞動作:再如,武當太乙五行拳中,也講究在搏擊中使用“纏法”;另外,武當太虛拳中也包含有不少“纏法”的意味;還有,就是不會武術的人扭打到一起,你扭過來,我扭過去,也是“纏法”,可見“纏繞”搏擊的方法,是人的一種本能。

  因此,相信陳王庭創(chuàng)拳的時代,作為一個“披堅執(zhí)銳,掃蕩群紛”的武術家,對“纏法”在武術搏擊中的運用,有所見、有所識、有所悟、有所行,也在情理之中。

  誠然,關于陳王庭創(chuàng)拳的事情,在他的遺詞中略有流露:“閑來時造拳,忙來時種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钡麨槭裁茨軇(chuàng)出這種拳法?怎樣創(chuàng)出這種拳法?沒有留下只言片語。但我們能從其拳論及流傳至今的拳法,以及創(chuàng)新的基本規(guī)律中,發(fā)現其創(chuàng)拳的這種基本邏輯。

  太極拳教程太極拳的種類介紹

  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做為我們的國術之一,早已形成一種文化類的東西,底蘊深厚,也是大眾最喜愛和參與學習人數最多的一項健身項目。

  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做為我們的國術之一,早已形成一種文化類的東西,底蘊深厚,也是大眾最喜愛和參與學習人數最多的一項健身項目,研究的人越多,那么相對來說發(fā)揚的也就越深遠,這里面也就不乏有很多宗師類的人,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拳路.太極拳發(fā)展至今主要有陳、楊、武、吳、孫五大流派。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還創(chuàng)編有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極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極劍等,F將五派太極拳按起源先后簡介如下:

  一、陳氏太極拳:

  主要為武術之鄉(xiāng)的河南陳家溝陳長興傳授的,其中以陳發(fā)科最為有名。其特點是剛柔相濟,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二.楊氏太極拳:

  楊露禪學拳于楊長興,后去北京授拳,并傳其子楊健候,楊健候傳楊澄甫,后經楊澄甫廣為推廣。其特點是勻緩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極拳:

  武禹囊先學于楊露禪,先學于河南趙堡陳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陽鹽店得王宗岳《太極拳譜》,武禹囊深研加以改進而成,其特點是動作靈活,步法輕捷。

  四.孫氏太極拳:

  刨子孫祿堂,其拳得自郝為真,加以改進而成。其特點是開合鼓蕩,小巧緊湊,步活身靈。

  五.吳氏太極拳:

  吳鑒泉學于其父吳全佑(系楊露禪之徒),后自成體系。其特點是柔合緊湊,大小適中。

  另外太極拳按架式的大小還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一.大架式:

  陳氏、楊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點是拳式舒展大方,輕靈沉穩(wěn)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

  以吳氏太極拳為代表,其拳架大小適中,長于柔化。

  三.小架式:

  以孫氏太極拳為代表,架式小巧緊湊,步活身靈。(摘自《傳統保健體育學》 編著:鄔建衛(wèi))

  太極拳的特點

  太極拳的流派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舒展大方,剛柔相濟

  太極拳充分體現了一個“慢”字,慢生柔,柔中剛,剛柔相濟。由于太極拳有這個特點,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人,都可以從事鍛煉,尤其是對體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種較好的體療手段。

  二.連貫均勻,圓活自然

  整套太極拳練習起來,速度均勻,前后連貫,好象行云流水,綿綿不斷,并且要求上肢動作處處帶有弧形,避免直來直去,保持各關節(jié)的自然彎曲狀態(tài)。實踐證明,通過圓形活動進行鍛煉,有利于動作的圓活自然,同時也體現出柔的特點。

  三.內外兼練,協調完整

  太極拳講究的是內(意念、呼吸)外(軀干、四肢動作)一體,以意識引導動作,即意動身隨,手到勁發(fā),身體各部分之間協調配合,同時毫不勉強地隨著速度的快慢和動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開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從而使全身既協調又完整,身體各部分得到均勻的發(fā)展。

  太極拳的口訣

  1、預備勢

  第一勢來并步站,眼要平視松下肩,左胯右抽落右胯,左腳向左跨步來。

  預備勢來開步站,收心忘事歸練拳,呼吸自然內暢長,眼要平視神內含。

  2、起勢

  兩臂前搓松下肩,與肩同高變下按,右手抹眉兩臂展,同時腰帶右腳開。

  屈膝下蹲兩手起,頭頂松肩手變按,右手抹眉右腳開,兩手翻轉抱球來。

  3、攬雀尾左朋

  重心右移腰右轉,兩手抱球在胸前,提起左腳再左轉,胯托左腿向前邁。

  重心前移蹬后腳,上下分手左朋生,面向正前眼遠視,呼吸自然頂頭懸。

  4、攬雀尾右朋

  重心后移左腳扣,重心左移兩手隨,腰向左轉右手引,然后抱球到胸前。

  腰向左轉帶右腿,復向右轉邁右腿,重心前移弓步成,屈臂向上右朋生。

  前拱后塌襠勁生,屈臂要圓易放松,意要放遠內勁涌,身要平正不前傾。

  捋: 重心略后臂右轉,隨腰右轉兩手翻,復向左轉坐后腿,手形不變隨腰轉。

  擠: 腰帶右臂向右轉,右臂外撐左手按,松圓遠視要進身,外形不動內里轉。

  按:

  重心后移兩手收,頭頂肩松沉下肘,左腳蹬地兩手推,上身不俯要收臀。

  注意前弓和后坐,頭頂收臀腰放松,后坐吸氣上下隨,前弓呼氣上下合。

  5、單鞭

  重心后移身法正,腰胯帶動右腳扣,兩手平抹向左行,與肩同高眼隨行。

  兩手屈臂向右轉,右手后伸要立掌,左手內翻到胸前,腰向左轉合起手。

  復向左轉變勾手,右腿坐穩(wěn)氣下沉,后胯托起左腿邁,弓步按掌單鞭生。

  6、提手上勢

  重心后移扣左腳,重心左移松勾手,兩臂平展松兩肩,腰向左轉提右腳。

  復向右轉送右腿,腳根著地合起手,右手在前與眼平,左手合到右肘下。

  7、白鶴亮翅

  兩手下履右靠生,雙手翻轉到胸前,右手收到小腹上,左手轉圓到臉前。

  腰向右轉帶左腿,復向左轉向前點,左手下按右手托,上頂下松長身形。

  8、左摟膝拗步

  重心不動腰右轉,右手向下復后轉,伸臂挑腕收耳旁,左手隨腰來轉動。

  重心右移左腳起,復向左轉送左腿,左手向前摟左膝,弓步右掌向前推。

  9、手揮琵琶勢

  右腳跟步復下落,右手回手到胸前,左腳略動虛步落,左手前伸琵琶成。

  10、左摟膝拗步

  穩(wěn)住重心腰右轉,右手向下往后伸,轉腕挑掌收耳旁,左手隨腰來轉動。

  腰向左轉胯托腿,邁出左腿左手摟,弓步右掌向前推,弓步收臀身不俯。

  11、右摟膝拗步

  重心右移右手伸,左手翻轉升腹前,腰帶左腳向外擺,重心左移腰左轉。

  左腿支撐身要正,左手向下往后伸,轉腕挑掌收耳旁,右手隨腰來轉動。

  腰向右轉托右腿,松腰送腿向前邁,右手平轉摟右膝,弓步左掌向前推。

  12、左摟膝拗步

  重心后移開右腳,左伸右收履勢來,腰向右轉右臂轉,左轉邁步摟膝成。

  13、 手揮琵琶

  手揮琵琶又一回,跟腳落腳動左腿,進退上下合起身,眼視遠方意先行。

  14、 左摟膝拗步

  左摟膝來同樣作,攻守堅備兩手合,轉換呼吸要自然,前后左右勢要園。

  15、 進步搬攔捶

  重心后移不后仰,腰帶左腳向外開,兩手做成履勢來,眼要專注吸氣來。

  重心左移身左轉,右手變拳收胸前,左手后伸轉耳邊,右轉蹬腿擺右腳。

  重心移到右腿來,右拳翻轉收腰間,腰向左轉邁左腿,左手前伸意要遠。

  右腳蹬地弓步生,同時進身打右拳,左手朋進不松動,腳手配合巧應用。

  16、 如封似閉

  重心后移松右拳,左手回收右肘下,左朋右抽腰為軸,左轉收臂按勢生。

  坐實右腿腳蹬地,弓步進身不前俯,雙手前推松兩肩,眼視前方意遠行。

  17、 十字手

  重心后移掌放平,左腳扣來右腳開,腰向右轉兩手開,左伸右摸眼右看。

  重心左移收右腳,踩成馬步兩手落,翻轉升到胸前來,十字交叉靜等變。

  18、 抱虎歸山

  重心右移身法整,腰略右轉扣左腳,重心回移左腿上,右腳虛點動意生。

  左手向下向后轉,松肩挑腕收耳旁,腰向右轉邁右腿,弓步摟膝打掌成。

  雙手轉腕履勢成,擠勢同前斜角用,按法同上方向變,變化方向練心靈。

  19、 肘底看捶

  重心后移右腳扣,兩手平轉同單鞭,右腕上挑左手朋,左腳弧形向左落。

  腰向左轉帶右腳,左手隨轉變下按,右手轉至正前方,左右轉換腰作主。

  右腳落地坐實腿,左腳隨起向前落,左手上挑眼前方,右手變拳到肘下。

  20、左倒攆猴

  腰帶右臂向后轉,經腹向后挑起腕,腰向左轉收耳旁,左手前伸要翻掌。

  腰向左轉收左腿,略向右轉退左腿,重心左移推右掌,左掌收于左腰旁。

  21、 右倒攆猴

  腰帶左臂向左轉,經腹向后挑左腕,腰向右轉收左臂,右掌翻轉要前伸。

  腰向右轉收右腿,略向左轉退右腿,重心后移推左掌,右掌收于右腰旁。

  22、 左倒攆猴

  左右攆猴連續(xù)做,轉換折疊不停留,重心要穩(wěn)身法正,上下要合不丟頂。

  23、 斜飛勢

  重心左移展左臂,挑腕屈臂到胸前,右手回收小腹前,雙手抱球腰右轉。

  右轉帶起右腿來,略向左轉斜后伸,腳根著地擺腳尖,左腳內扣腰右轉。

  右手隨轉到膝外,手尖與眼應同高,左手下按左胯旁,精神貫注意遠方。

  24、 提手上勢

  提手上勢又一回,左腳一跟兩手分,重心后移右腳起,腳根著地合兩臂。

  25、 白鶴亮翅

  轉身下履松腰靠,兩手翻轉在胸前,右轉帶腿再左轉,上下斜分長身形。

  26、 左摟膝拗步

  左摟膝來又一回,腳手轉動上下隨,每勢都要認真做,細心體會妙無窮。

  27、 海底針

  右腳根進上半步,落實坐腿左腳點,右手回收右耳旁,左手上升到臉前。

  提頂吊襠身法正,右腿下蹲不俯身,右手下不丟頂,左手隨勢保平衡。

  28、扇通臂

  重心上升右手起,左手上升右掌內,十字交叉在面前,右胯托起左腰來。

  邁出左腿弓步進,同時左掌向前推,右掌上翻收耳旁,前推后拉頂頭懸。

  29、翻身撇身捶

  重心后移左腳扣,右手下轉到腹前,左手屈臂轉頭前,重心左移腰右轉。

  邁步翻拳伸右腿,左手下按到左邊,向前弓步打左掌,右拳收到右腰旁。

  重心后移身不仰,左掌回收肚臍上,右拳向前沖心打,不丁不八麒麟步。

  30、進步搬攔捶

  進步搬撇一同上,擺腳上步身隨上,打拳弓步要一致,眼視前方不前俯。

  31、上步攬雀尾

  重心后移作履式,腰帶左腳向外擺,左手前朋腰左轉,右手前引帶右腿。

  兩手抱球在胸前,腰再右轉送右腿,弓步右朋復變履,擠按隨后又一回。

  32、單鞭

  單鞭同上又一回,左右旋轉兩手隨,頭頂下沉眼隨轉,勢勢相連意要滿。

  33、左右云手一

  重心后移扣左腳,腰向左轉左手隨,重心向左伸左臂,右腳回收并步站。

  勾手變掌向下轉,經腹到胸升臉前,左手下轉到腹前,翻轉兩手在正前。

  34、左右云手二

  右手向右要平伸,左腳橫開與肩寬,右手下轉到腹前,左手轉上在正前。

  35、左右云手三

  左手左伸收右腳,并步云手又一著,連作三次意要連,折疊轉換內里圓。

  36、單鞭

  云手變成單鞭式,右腿跟步把腳扣,右轉勾手再左轉,左腳邁出拉單鞭。

  37、高探馬

  重心后移松勾手,腰向左轉點左腳,左掌由外向胸收,右掌收胸向前探。

  38、右分腳

  屈腿右轉兩手分,左轉邁腿斜前方,兩掌向內收胸前,弓步右掌向斜探。

  腰向左轉帶右掌,左右交叉在臉前,重心前移提右腳,右轉踢腳分兩掌。

  39、左分腳

  右腳回收右掌翻,左掌屈臂收耳前,重心下沉送右腿,右掌回收左掌探

  腰向右轉帶左掌,左右交叉在臉前,重心右移提左腳,左右分掌踢左腳。

  40、轉身左蹬腳

  左腳收回左掌翻,左腳前落向后擺,腳根為軸整體轉,兩手交叉提左腳。

  眼看前方兩手分,左腳前蹬重心穩(wěn),左腳收回獨立站,兩手內收合面前。

  41、左摟膝拗步

  左摟膝來同樣做,轉換變式心要靜,弓步身體勿前傾,摟膝打掌腰帶動。

  42、右摟膝拗步

  右摟膝來也同上,前弓后坐要連上,提起精神身法整,勢勢都要認真做。

  43、進步栽捶

  過渡動作同摟膝,右掌變拳收腰間,左手向前摟左膝,弓步俯身打地拳。

  44、翻身撇身捶

  重心后移左腳扣(腰帶),左手升至左上方,右手曲臂在胸前,轉身撇身同樣打。

  45、進步搬攔捶

  緊接又是搬攔捶,擺腳進步要連上,轉變方向要留意,呼吸自然內舒暢。

  46、提膝右蹬腳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帶左腳向外開,(45度)左手前朋腰左轉,右手前引提右腿。雙手交叉獨立站,穩(wěn)住重心腰右轉,兩手前后來分手,右腳前蹬神氣現。

  47、左打虎

  右腳下落扣腳尖(45度),左腳點地做捋式,腰向左轉邁左腳,兩手翻轉打虎式。注意兩手和腳合,左手向左轉頭前,右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對眼看前。

  48、右打虎

  重心后坐松雙拳,腰帶左腳扣過來,重心左移做捋式,右腳虛點意前方。腰向右轉邁右腿,右手向右轉頭前,左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對頂頭懸。

  49、回身右蹬腳

  襠勁下沉開左腳,腰向左轉左手翻,重心左移右手隨,兩手交叉在胸前。提起右腳獨立站,腰略右轉兩手展,隨后右腳向前蹬,呼吸自然內氣轉。

  50、雙峰貫耳

  獨立轉體腳根轉,左右分手復下沉,左胯托起右腿邁,雙臂上打要進身。

  51、左蹬腳

  兩手翻轉到胸前,提起左腳略左轉,兩手前后把掌分,左腳前蹬穩(wěn)重心。

  52、轉身右蹬腳

  左腳回收向后伸,兩手向前平衡身,左腳前掃轉一圈,腳尖為軸保重心。

  左腳落來右腳抬,兩手交叉在胸前,前后分手右腳蹬,眼視前方意要遠。

  53、落步搬攔捶

  右腳下落擺好腳(45度),重心前移腰右轉,兩手隨腰自旋轉,帶起左腿再左轉。腰胯托起邁左腿,兩手拉開再進身,轉換身法要留意,呼吸自然細深長。

  54、如封似閉

  如封似閉又一回,重做也要提精神,一吸一呼開合現,內外配合要自然。

  55、承前啟后十字手

  十字手也同樣做,轉換拳式上下合,開步站立頂頭懸,眼視前方式要圓。

  56、抱虎歸山

  抱虎歸山斜摟膝,調整重心意要先,重心右移左腳扣,摟膝捋擠按式成。

  57、斜單鞭

  單鞭動作也同上,調換方向走斜方(45度),動作轉換在思維,提起精神走四方。

  58、右野馬分鬃

  重心后移扣左腳(腰帶),重心左移帶右腳,左手曲臂到臉前,松開勾手收腹前。雙手抱球在胸前,左胯托起右腿來,松腰送出右腳來,弓步轉腰兩臂展。左手下采到胯根,右手外列到膝外,眼看前手向遠視,氣順意遠精神爽。

  59、左野馬分鬃

  重心后移右腳開(45度),同時右手翻過來,重心右移腰右轉,兩手翻轉到胸前。右胯托起左腰來,左轉邁出左腿來,弓步轉腰兩臂展,右采左列眼向前。

  60、右野馬分鬃

  重心后移左腳開(45度),轉腰抱球再做來,左右相同連續(xù)做,意念不斷勢勢連。注意身形不前俯,上頂下沉步法靈,上下連動腰為軸,呼吸自然不強求。

  61、攬雀尾左朋

  重心后坐扣右腳(45度),重心右移腰右轉,帶起左腿再左轉,右胯托住左腳邁。隨腰轉動兩手翻,抱球在胸體自然,左朋右按朋勢成,眼看前方頂頭懸。

  62、攬雀尾右朋(捋擠按)

  緊按又是捋擠按,后坐扣腳要連貫,同樣拳勢細心做,每次練習有發(fā)現。

  63、單鞭(同上)

  64、玉女穿梭一

  玉女穿梭四角行,全靠腰帶來完成,重心后移松勾手,轉換變式身要正。左腳內扣腰右轉,重心左移擺右腳(45度),右轉帶起左腿來,復向左轉邁左腿。同時左手收臉前,右手曲臂在腹前,左手在上右手下,兩手抱球翻過來。重心前移左弓步,左手翻轉頭上方,右手向前直推掌,眼要遠視意遠方。

  65、玉女穿梭二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帶左腳向內扣,重心左移右腳提,右手隨轉向下翻。

  兩手抱球在胸前,腰托右腿向前邁,右掌翻到頭上方,左掌向前直推掌。

  66、玉女穿梭三

  重心后移做捋式,調整右腳向右移,提起左腿再左轉,兩手隨式抱胸前。

  胯托左腳向前邁,弓步進身眼向前,左手上翻到頭上,右手前推直向前。

  67、玉女穿梭四

  重心后坐做捋式,腰帶左腳向內扣,重心左移右腳起,腰胯托起右腿邁。

  右手隨轉向下翻,左手內收左胸前,右手上翻到頭前,左手直推也同上。

  68、攬雀尾左朋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帶右腳向內扣(45度),重心右移同前式,轉腰邁腿做左朋。

  69、攬雀尾右朋(同前)

  70、單鞭(同前)

  71、左右云手一

  72、左右云手二

  73、左右云手三(以上同前)

  74、單鞭(同前)

  75、下勢

  右腳外擺向右坐,撲步要穩(wěn)頭頂懸,左掌向右轉向左,眼視左腳不彎腰。

  76、左金雞獨立

  重心前移擺左腳,右手引著右膝起,左手下按到左胯,右手面前眼視遠。

  77、右金雞獨立

  重心下沉右腳落,左手引著左膝起,右手下按到右胯,左手臉前眼視遠。

  78、左倒攆猴

  穩(wěn)住重心右轉腰,右手后伸左手展,腰向左轉收兩手,右轉伸腿攆猴成。

  79、右倒攆猴

  80、左倒攆猴

  81、斜飛勢

  82、提手上勢

  83、白鶴亮翅

  84、左摟膝拗步

  85、海底針

  86、扇通臂

  87、翻身白蛇吐信

  白蛇吐信拳變掌,過渡動作同撇捶,呼吸自然式式連,眼隨拳式來改變。

  88、進步搬攔捶

  89、上步攬雀尾右朋(捋擠按)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帶左腳向外開(45度),重心左移腰左轉,左臂朋轉提右腿。

  右手外抹翻腹前,左胯托起右腿來,右轉邁步朋右臂,手掌要隨到胸前。

  接著就是捋擠按,式式同前又一遍,一遍要比一遍精,神氣意念在其中。

  90、單鞭

  91、左右云手一

  92、左右云手二

  93、左右云手三

  94、單鞭

  以上同前

  95、高探馬帶穿掌

  重心后移松勾手,左轉提腳再點地,左手向內收胸前(掌心向上),右手曲臂向上伸(掌心向下)。

  胯托左腿向前邁,右掌下按左肘下,左掌向前穿掌成,眼視左掌意要遠。

  96、轉身十字腿

  重心后移扣左腳,右轉身來提右腳,兩手交叉在胸前,左右分掌蹬右腳。

  97、進步指襠捶

  右腳下落并外擺(45度),腰向右轉帶左腿,左掌前伸右拳收,眼要平視神要滿。

  弓步進身左手摟,右拳向前沖襠打,弓步進捶不俯身,眼看右捶氣下沉。

  98、上步攬雀尾右朋(捋擠按)

  重心后移左腳開,重心左移右腳抬,腰胯托起右腳邁,重做朋捋擠按來。

  99、單鞭

  100、下勢

  101、上步七星

  重心前移左腳擺,右腳前點虛步來,兩手變捶隨式變,經腹過胸到臉前。

  102、退步跨虎

  右腳退步左腳點,兩臂隨腰向右轉,腰向左轉手不動,轉正身體兩手撐。

  103、轉身擺蓮

  兩掌翻轉捋式成,左腳扣來右腳擺,腳尖為軸掃左腿,右掌隨轉翻過來。

  重心左移右腿提,左手隨轉收胸前,右手向右來平展,眼向前視氣自然。

  右腿后伸身不偏,向左向上向右擺,兩手向前拍腳面,收腿提膝臂向左。

  104、彎弓射虎

  重心下沉斜邁腿,兩手從左向下轉,向后翻上打左捶,右拳收至右耳前。

  105、進步搬攔捶

  身向后坐開左腳,左拳變掌收腰間,右拳下扣腰左轉,再向右轉擺右腳。

  上步搬攔同前勢,轉換拳式要相連,呼吸自然不閉氣,精神貫注意不散。

  106、如封似閉(同前)

  107、十字手(十字手來氣混圓)

  108、收勢

  收勢不能馬上散,穩(wěn)住心情意不亂,要做幾次深呼吸,放松調整各道關。

  109、合太極

  重心右移收左腳,兩腳并攏立正站,含胸拔背神不散,意氣仍在內里轉。

  合太極來放松站,精神內含意念轉,呼吸引導歸自然,自然呼吸內外連。

  從零到九兩極限,從靜到動又兩端,行云流水內里轉,九九歸一渾然間

  太極拳架鍛煉

  第一階段是學會拳架,并正確掌握姿勢和動作。

  正確的姿勢,無論是定勢或運動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虛領頂勁,下顎微收,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斂臀松胯。肩胯相合和中正安舒。

  在運動過程中,必須牢牢掌握住無論前進后退左右旋轉,必須以兩胯的前進后退左右旋轉來帶動整個上身的前進后退,左右旋轉。決不能扭腰扭肩,以致上身扭曲歪斜,肩胯不合,甚至聳肩縮項,肩背僵硬。

  身體前進和后退時,必須臀部微下沉,水平前進好后退,決不允許身體往上升高。邁步時必須身體重心完全落實于一腿,另一腿由胯根輕輕提起,往外邁出后輕輕落地,腳掌踏實,然后身體重心方能往邁出腿方向移動,決不允許邁出腿尚未落地而身體已向邁出腿方向移動。

  這一階段的練習,除以上這些要點以外,還必須要做到兩手愈練愈輕,動作緩慢均勻,兩腳漫步穩(wěn)而輕靈,上下相隨,動作協調。

  第二階段的練習,主要是將勁沉至腳底,拳論講:“其根在腳”架鍛煉方法。

  具體的練法是,凡胯的前進,后退、左右旋轉,均必須用腳底的蹬勁和腳底緊貼地面左右擰轉的反作用力來帶動。

  這樣由腳底的力帶動兩胯,由兩胯帶動全身動作。練習愈久,全身則愈來愈放松而輕靈,所有的力,均由腳底作用于地面的反作用而出,所謂 “勁起于腳”,“主宰于腰”。腰實指兩胯。這一階段的練習,至少在一年以上。

  在兩手的輕和松以及上下相隨,動作協調,勁起于腳有了相當功夫之后,才能進入第三階段的練習。

  第三階段的練習主要是發(fā)勁,發(fā)勁都在定勢將完成之時,所謂“柔行氣,剛落點”。

  每當定勢將完成之時,兩腳蹬勁,頭頂百會穴微微上頂,尾閭前送,腰脊命門穴處往后鼓勁,肩關節(jié)前后拉開,肘往下沉,掌則前送,身體有后坐之勢,全身關節(jié)韌帶似乎都有對拉拔長之意。目光向前方極遠之處前視,似手將勁放至天邊。“意遠則勁長”。這就是發(fā)勁的練習。拳勢中每一有發(fā)勁的定勢都應如此。

  第四階段是試勁。

  當第三階段練有相當時日之后則必須由具有相當功夫,熟悉內勁運用和發(fā)勁的老師對每一動作進行試勁,看運勁是否勁起于腳,周身一家,發(fā)勁是否勁起于腳,勁由尾閭腰脊命門而臂而手,能否直達對方雙足而使跳起。

  試勁是練習太極拳架能否真正入門的階梯,試勁的成功,說明已能正確掌握太極拳內勁的運用和發(fā)放,太極拳的功夫亦就可以日益精進,但是試勁是十分艱難復雜的,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全憑老師豐富的經驗和細心體察以及自身的悟性。有時,一個起勢的發(fā)勁,往往試上幾天,甚至幾十天才能成功。

  第五階段是求虛靜。

  即實中求虛的練習。以上幾個階段所練習的勁起于腳,發(fā)勁運勁等本來是實實在在的用勁,但這階段均是用意念來完成拳論講:“凡此皆是意”。用逐步加強意念的想象來代替真實的蹬腳、擰腳、運勁、發(fā)勁。最后則全部用意念,一片神行。這就是實中求虛。

  在運動中,要細心體驗空氣對手、對腳、對全身的阻力,好似空氣的氣流如水般輕輕從皮膚表面摩擦而過,而且運動中所運行的路線不是一條線而是無數的點連接而成,即動、止、動、止······ 直到終點。

【太極拳的搏擊技術】相關文章:

兒童搏擊的益處04-03

現代搏擊術的特點11-30

關于自由搏擊的介紹04-06

自由搏擊基本知識06-26

街頭搏擊自衛(wèi)對策方法09-05

自由搏擊塑身訓練07-05

拳擊、自由搏擊與MMA的區(qū)別07-25

練搏擊有哪些技巧04-12

自由搏擊訓練的方法匯總09-03

搏擊閃躲防守方法技巧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