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教師資格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

時間:2024-11-13 22:30:04 宜歡 教師資格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卷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試卷,在各領域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會有試卷,試卷是命題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編寫出來的。還在為找參考試卷而苦惱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卷,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卷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卷 1

  一、單項選擇題

  1.以綱要的形式編定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被稱為( )。

  A.課程標準

  B.課程計劃

  C.教材

  D.教科書

  2.編寫教科書的直接依據和國家衡量各科教學的主要標準是( )。

  A.課程

  B.課程標準

  C.課程計劃

  D.課程目標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基礎學力的課程是( )。

  A.基礎型課程

  B.拓展型課程

  C.研究型課程

  D.發(fā)展型課程

  4.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課程“三維目標”是( )。

  A.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B.知識、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D.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5.在我國新的課程結構中,高中階段以( )為主。

  A.綜合課程

  B.分科課程

  C.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D.選修課程

  二、辨析題

  6.素質教育就是什么都學,什么都學好。

  7.素質教育就是要使教師 成為學生的合作者、幫助者和服務者。

  8.素質教育就是不要考試,特別是不要百分制考試。

  9.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

  三、簡答題

  10.簡述課程標準的構成。

  四、材料分析題

  11.教師在體育課上要求學生動手布置一條“勇敢者的道路”(規(guī)定場地和器材,包括四種不同類型的障礙物和一條等長的跑道),障礙順序自定,四種障礙分別是走過體操凳、鉆過跨欄架、跳過跳箱蓋和滾過體操墊。當某一位同學完成練習后,要求其他同學給予掌聲鼓勵。

  第一次練習:各小組每個學生挑選一個自己最有把握通過的障礙物做嘗試練習。第二次練習:選兩個障礙做嘗試練習。

  第三次練習:選三個障礙(留下一個通過最困難的)做嘗試練習。第四次練習:越過四個障礙做嘗試練習。

  試分析該體育課的設計思路及效果。

  【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是課程標準的定義。

  [名師詳解]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它規(guī)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任務、知識的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

  2.[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是課程標準的作用。

  [名師詳解]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訂的、有關學科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學科課程標準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3.[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是基礎型課程。

  [名師詳解]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yǎng),即培養(yǎng)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讀、寫、算)為中心的基礎教養(yǎng),是中小學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A型課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課程。故正確答案為A。

  4.[答案]A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是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名師詳解]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課程“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5.[答案]B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是高中階段的課程結構。

  [名師詳解]在我國新的課程結構中,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二、辨析題

  6.錯誤[名師詳解]這是對素質教育“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誤解。素質教育強調為學生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同時又要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因而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長。

  7.錯誤[名師詳解]這是對素質教育倡導的“學生的主動發(fā)展”和“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誤解。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是因為學生是主體與客體統(tǒng)一的人,是具有自主發(fā)展意識的人;素質教育強調“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因為學生具有與教師平等的獨立人格。這種觀點忽略了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學生的特點。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在教育實踐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客體,是學習與發(fā)展的主體。這決定了教師首先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個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潛能的開發(fā)者,其次才是學生的合作者、幫助者和服務者。

  8.錯誤[名師詳解]這是對考試的誤解?荚嚤旧頉]有錯,要說錯的話,那就是在應試教育中使用者將其看做學習的目的。考試作為評價的手段,是衡量學生發(fā)展的標準之一,也是激勵學生發(fā)展的手段之一。

  9.正確[名師詳解]具體看來:

  (1)教材編寫必須依據課程標準;

  (2)新課程標準為教科書編寫的多樣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3)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chuàng)造、再組織;

  (4)教材的編寫和實驗可以檢驗課程標準的合理性。

  三、簡答題

  10.[參考答案]課程標準一般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說明部分

  扼要說明本學科開設的意義、教材選編原則,規(guī)定教學的目的、任務和指導思想,提出教材體系的特點和具體要求,以及教學法的原則性建議等。

  (2)文本部分

  這部分主要是闡述本學科的教學指導思想,為理解課程標準和編寫教科書以及教師的教學提供方向性和指導性的建議。這是課程標準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它是對一門學科講授的基本內容所作的規(guī)定。規(guī)定教材編寫順序,章、節(jié)、目、標題、內容要點、授課時數;作業(yè)、考試、測驗的要求和時數;參觀和其他活動的要求、時數。

  (3)其他部分

  有些課程標準還列出教師的參考用書,學生的課外活動,教學儀器、直觀教具和視聽教材以及規(guī)定學生的試驗、實習作業(yè)、參觀等內容。

  四、材料分析題

  11.[參考答案]該案例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在基本技能形成過程中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

  (1)道路的名稱“勇敢者之路”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

  (2)由學生自己親手布置,這體現了教師對學生能力和自主性的尊重,從教師的尊重中,學生會獲得自尊和自信。

  (3)練習過程由易到難,逐步升級,避免了學生望而卻步的現象,學生在漸進的成功中增強了自信心。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卷 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撰寫于我國戰(zhàn)國末期,被認為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文獻是( )

  A、《學記》B、《論語》C、《大學》D、《中庸》

  1、答案:A。學記。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對人的發(fā)展的影響?( )

  A、遺傳B、環(huán)境C、教育D、個體活動

  B、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

  C、教學與發(fā)展理論

  D、范例教學理論

  2、C[解析]發(fā)現學習理論是布魯納提出的,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是巴班斯基提出的,范例教學理論是瓦,根舍因提出的。所以,答案選C項。

  3、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認為,“兒童的自然”決定教育目的。這種教育目的價值取向屬于( )。

  A、個人本位論

  B、社會本位論

  C、國家本位論

  D、生活本位論

  3、A[解析]個人本位論認為,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據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健全發(fā)展的人,發(fā)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潛能,增進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而不是為某個社會集團或階級服務。盧梭認為“兒童的自然”決定教育目的,這是個人本位教育目的觀的體現。

  4、教育具有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某些方面不一定會隨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這反映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 。

  A、階級性

  B、生產性

  C、目的性

  D、相對獨立性

  4、D[解析]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教育自身的歷史繼承性、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與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平行性。題干所述是教育相對獨立性的表現。

  5、人的發(fā)展既體現出量的積累,又體現出質的飛躍。當某代表新質要素的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質的飛躍,出現新的年齡特征。這表明人的發(fā)展具有( )。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5、C [解析]人的發(fā)展既體現出里的積累,又表現出質的飛躍。當某些代表新質要素的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質的飛躍,即表現為發(fā)展的階段性。

  6、在現代學制的發(fā)展過程中,西歐19世紀形成了“雙軌”的學制,這里的“雙軌”

  A、銜接且對應

  B、銜接但不對應

  C、不銜接也不對應

  D、不銜接但對應

  6、C[解析]西歐雙軌制以英國的雙軌制為典型代表,法國、聯邦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學制都屬于這種學制。這種學制的學校系統(tǒng)分為兩軌:一軌是學術教育,另一軌是職業(yè)教育。兩軌之間互不相通、互不銜接。

  7、有人認為教育投資是有效的生產性投資,這種觀點主要反映了教育的哪種功能?

  A、政治功能

  B、經濟功能

  C、文化功能

  D、生態(tài)功能

  7、B[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的是教育的經濟功能。

  8、當前我國中學開設的數學、語文、英語等課程屬于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經驗課程性

  D、社會課程

  8、A[解析]本題考察中學課程。題干中所述為學校組織的,由學校進行管理的課程,因此屬于學科課程類型。故本題選A。

  9、我國《基礎教研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guī)定,在課程設置上,高中階段

  A、以綜合課程為主

  B、以分科課程為主

  C、以時間活動課程為主

  D、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

  9、B[解析]我國新課改規(guī)定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10、“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體現的德育原則是

  A、理論聯系實際

  B、長善救失

  C、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制

  D、因材施教

  10、D[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則。

  11、學校德育工作中經常采用的表揚與批評,獎勵與處分的德育方法屬于( )。

  A、說服教育法

  B、品德評價法

  C、榜樣示范法

  D、品德陶冶法

  11、B[解析]品德評價法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fā)展的德育方法。它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等。

  12、學生課前予預習,帶著不懂的問題去上課,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注意聽講0這種注意方式屬于( )。

  A、有意注意

  B、無意注意

  C、無意后注意

  D、有以后注意

  12、A [解析]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事物所發(fā)生的注意。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性的聽課,這種注意方式屬于有意注意。

  13、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呈現的趨勢是( )。

  A、先慢后快

  B、勻速加快

  C、先快后漫

  D、勻速減漫

  13、C [解析]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其趨勢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負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幾乎不再遺忘了。

  14、曉春上課時把老師的講解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寫在課本上,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他采取的學習策略是( )

  A、復述策略

  B、組織策略

  C、計劃策略

  D、精加工策略

  14、D[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與頭腦中的舊信息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種理解記憶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間的聯系。

  15錢老師上課時經常先提出問題讓大家思考一會兒,然后再叫學生回答,以使學生的心理活動更好地維持在教學活動中,錢老師所采用的課堂管理方式是( )。

  A、團體警覺

  B、替代強化

  C、最小干預

  D、處理轉換

  15、A[解析]團體警覺是指在講演和討論期間,老師用來鼓勵學生保持注意力的提問方法。

  16方華情緒快而強,容易沖動,常常是爆發(fā)式的,并伴隨有明顯外部表現,她的氣質類型屬于( )。

  A、膽汁質

  B、多血質

  C、粘液質

  D、抑郁質

  16、 A[解析]膽汁質的人以精力旺盛、粗枝大葉、表里如一、剛強、易感情用事為特征。整個心理活動籠罩著迅速而突發(fā)的色彩。根據題干中對方華的描述,方華的氣質類型屬于膽汁質。

  17、張老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既考慮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也考慮他們在老師指導下可以達到的水平,維果斯站將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重稱為( ) 。

  A、教學支架

  B、最近發(fā)展區(qū)

  C、組織者

  D、自我差異性

  17、B [解析]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fā)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已經完成的發(fā)展系統(tǒng)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fā)展水平;二是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也就是說,最近發(fā)展區(qū)是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的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fā)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tài)。

  18、郭陽同學最近總是不由自主地反復洗手,即便是洗了幾遍仍然認為沒洗干凈。明知沒有必要,卻不能控制自己。這說明他可能患了( ) 。

  A、抑郁癥

  B、焦慮癥

  C、強迫癥

  D、恐怖癥

  18、C [解析]強迫癥是一種以強迫癥狀為主的神經癥,典型表現是當事人反復去做他不希望執(zhí)行的動作,明知沒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就會感到極度焦慮。題干中郭陽重復洗手,明知沒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典型強迫癥的表現。

  19、皮格馬利翁效應的主要啟示是,教師對學生應該( ) 。

  A、鼓勵合作學習

  B、給予積極期望

  C、提出紀律要求

  D、引導發(fā)現學習

  19、B[解析]教師期望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傳遞給學生,會使學生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強調教師期望對學生的影響,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應該給予積極的期望。

  20、學習過程就是嘗試錯誤的過程這一觀點屬于哪種學習理論( )

  A、行為主義

  B、認知主義

  C、人本主義

  D、建構主義

  20、A[解析]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流派中,桑代克的聯結-試誤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漸進的、盲目的、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因此題干是行為主義流派的觀點。

  21、李老師對自己的教學力十分自信,認為自已能教好學生,這主要反映了他的哪種心理特征( )

  A、教學責任感

  B、教學幸福感

  C、教學理智感

  D、教學效能感

  21、D[解析]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于自己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結果的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題干中李老師認為能教好學生,就是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

  二、辨析題

  22、教育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起決定性作用。

  22、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2)教育是社會環(huán)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響人的發(fā)展的自覺的、可控的因素。教育,從邏輯上既是特殊的實踐,又是特殊的環(huán)境。由于這種特殊性,使得在影響人的發(fā)展的因素中,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特別是對年青一代的發(fā)展起著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因此,題干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23、教學的任務就是向學生傳投知識、

  23、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2)教學的一般任務包括:①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首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務的實現都是在完成這一任務的過程中和基礎上進行的。②發(fā)展學生智能,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③發(fā)展學生體能,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④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⑤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這五項基本任務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其中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礎,發(fā)展智能是核心,發(fā)展體能是保證,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個性理品質是理想目標。因此,題干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24、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成正比。

  24、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2)教學的一般任務包括:①總體而言,在一般情況下,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是一致的。學習動機越強,有機體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效果就越佳,表現為學習動機可以促進學習,提高成績。②對一項具體的學習活動而言,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并不是那么簡單。只有當學習動機的強度處于最佳水平時,才能產生最好的學習效果。“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影響學習效果。第一,動機的最佳水平隨著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行為效果(工作效率)隨著動機的提高而上升;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第二,一般來講,最佳水平為中等強度的動機。第三,動機水平與行為效果呈倒U型曲線。

  25、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響。

  25、(1)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2)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家庭、學校教育、社會因素、同伴群體等;內部因素包括認知失調、態(tài)度定勢、道德認知、智力因素、情緒因素、情感因素等。在品德形成過程中,教育對象對社會規(guī)范的態(tài)度和體驗即為情感。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影響因素之一。

  三、簡答題

  26、簡述我國當前教育的方針的基本內容。

  26、2010年7月29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中長期規(guī)劃》)。《中長期規(guī)劃》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

  27、教學過程有哪些基本規(guī)律。

  27、(1)學生認識的特殊性規(guī)律(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 (2)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發(fā)展性規(guī)律) ; (3)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tǒng)-的規(guī)律(雙邊性規(guī)律) ; (4)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教育性規(guī)律)。

  28、簡還知覺的基本特征。

  28、(1)知覺的選擇性。知覺的選擇性是指當面對眾多的客體時,知覺系統(tǒng)會自動地將刺激分為對象和背景,并把知覺對象優(yōu)先地從背景中區(qū)分出來。(2)知覺的理解性。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感知的事物加工處理,并用語詞加以概括、賦予說明的加工過程。(3)知覺的整體性。知覺的整體性是指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多種屬性整合為統(tǒng)一整體的過程。(4)知覺的恒常性。知覺的恒常性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知覺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發(fā)生變化時,人的知覺映像仍相對不變。

  29、簡述發(fā)散想維的基本特征。

  29、發(fā)散思維具有流暢性、靈活性(變通性)和獨創(chuàng)性(獨特性)等特點。(1)流暢性。流暢性是指在限定時間內產生觀念數里的多少。(2)靈活性。靈活性是指摒棄以往的習慣思維方法而開創(chuàng)不同方向的能力,也叫思維的變通性。(3)獨創(chuàng)性(獨特性)。獨創(chuàng)性是指產生不尋常的反應和不落常規(guī)的能力,以及重新定義或按新的方式對所見所聞加以組織的能力。例如,在“曹沖稱象”的故事中曹沖把“石頭”作為稱象的工具就顯得十分獨特。

  四、材料分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其36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做題。

  30、材料

  我是初二(3)班的班主任,有一天我收到班上學習較差同學的一封信。信上說、您知道嗎?我一直想拿到一個獎狀回家,讓爸媽高興,那樣他們就能帶上我出去旅游了!笨戳诵,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們捫心自問:我深入學生心靈深處了嗎?我關心他們的渴望了嗎? 、反思中我萌生一個念頭,午間,我請來了班上學習后進的學生。我手里拿著一本書,一支鋼筆,一個足球,一張獎狀。我問他們,如果讓你選擇一樣的話,你們會選擇什么?想不到大家都選擇了獎狀。于是我說:“那好,如果你們想要獎狀。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想想自已在哪方面努力就可以得到它,請你們寫下來!遍_始他們有些茫然。在我的一再鼓勵下和啟發(fā)下、他們各自寫了自己的長處。接下來的日子里,這些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努力表現自己,果然,“每月一評”發(fā)獎那天,他們各自得到了“講故事能手”“環(huán)保衛(wèi)士”“勞動標兵”“體育健將”“電腦高手”等獎狀,他們終于在同學們中抬起頭來了,為了提高獎狀的含金量,使他們在下個月能夠得到“月明星”的稱號,我對他們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講故事能手”要寫一篇班級同學故事一則,“環(huán)保衛(wèi)士”要在班上做一次“減少霧霾從我做起”的發(fā)言!皠趧訕吮币獮榘嗌险归_的義務勞動策劃個活動計劃!绑w育健將”要給大家講一則體育運動規(guī)則! “電腦高手”要給全班同學培訓-次“電腦常用英語單詞”。于是,原來這些不肯讀書,不愛寫作,不喜歡學習英語,不愿思考的學生動起來了、各科老師也發(fā)現,他們學習比以前認真多了,成績也有了較大提高。

  (1)該班主任貫徹了哪些主要的德育原則?結合材料加以分析。

  (2)該班主任采用了哪些主要的德育方法?結合材料加以分析。

  30、(1)該班主任主要貫徹了以下德育原則:

 、偈鑼г瓌t。該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該班主任發(fā)現后進生更喜歡獎狀后,因勢利導,鼓勵和啟發(fā)學生寫下并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努力表現自己,最終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得到了獎狀體現了對疏導原則的運用。

 、谝虿氖┙淘瓌t。該原則是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以及品德發(fā)展現狀,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該班主任在收到學生的信后,考慮到學生對獎狀的需求和實際發(fā)展情況,鼓勵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表現自己,并給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以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體現了對該原則的運用。

 、垡揽糠e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該原則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發(fā)揚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以達到長善救失的目的。班主任客觀看待學生的優(yōu)點和不足,創(chuàng)造條件,將后進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啟發(fā)學生克服缺點,發(fā)揚優(yōu)點體現了對該原則的運用。

  ④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該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組織和教育學生熱愛集體,并依靠集體教育每個學生,同時通過對個別學生的教育,來促進集體的形成和發(fā)展,從而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班主任通過對進步的學生提出進一步的要求來促進全班學生的共同發(fā)展體現了這一點。

 、葑鹬匦湃螌W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該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學生,又要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把嚴和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該班主任在對后進生的教育中,既做到了尊重學生,又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品德發(fā)展狀況出發(fā),提出了適度的要求體現了對該原則的運用。

  (2)該班主任主要使用了以下德育方法:

 、賹嶋H鍛煉法。實際鍛煉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際活動,使其在活動中鍛煉思想,增長才干,培養(yǎng)優(yōu)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的德育方法。班主任鼓勵學生表現自己,并對學生提出各種活動要求體現的是對實際鍛煉法的運用。

 、谄返略u價法。品德評價法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fā)展的德育方法。它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等。班主任為進步的學生頒發(fā)獎狀,鼓勵他們獲得“月明星”的稱號體現的是對品德評價法的運用。

 、壅f服教育法。說服教育法是通過語言說理,使學生明曉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認識的德育方法。這是一種堅持正面理論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導,增強辨別是非能力,促進道德發(fā)展的重要方法。班主任利用后進生對獎狀的渴望,鼓勵、引導學生發(fā)揮優(yōu)勢,努力表現自己,從而提高成績體現了對該方法的運用。

  ④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即個人修券法,是指學生在教育者的引導和啟發(fā)下,根據道德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積極進取之心,經過自覺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能力,不斷完善自身品徳的方法。班主任通過獎狀激發(fā)學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學生通辻自己的不斷努力取得了較大的進步體現的是自我教育法。(考生結合材料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31、初三學生曉輝近期很苦惱,常常感覺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他覺得自己的情緒。來得快,變得也快。在學校,取得好成績時就非常高興。遇到一點挫折又極度苦惱:與同學交往經常為一點小事發(fā)脾氣,導致同學關系緊張,回到家里,只要父母過問他的學習,他就很抵觸:我這么大了,還要你們管。因此,與父母的關系也不合。他想改變這一切,可是每次出現狀況時,老毛病就再次發(fā)作,他非常恨自己,每次發(fā)了脾氣都后悔莫及,他不知道該怎么辦。

  (1)材料中曉輝的表現反映了他情緒發(fā)展的哪些特點?

  (2)作為教師,請你針對曉輝的的問題提出指導建議。

  31、(1)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情緒的社會性成分不斷增加。中學以后,由于生活條件的變化和教育的提高,情感內容進一步深化。材料中曉輝的表現反映了他情緒發(fā)展:①情緒反應強烈,易動感情。他們常常因為一點小事情,或者振奮,顯得激動、熱情;或者動怒、慪氣,與人爭吵,甚至打架。如與同學交往經常為一點兒小事發(fā)脾氣,導致同學關系緊張。②出現反抗情緒與逆反心理。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往往發(fā)生在父母或教師等成人遇事“愛嘮叨”,說話過頭,限制了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結伴的時候。如只要父母過問他的學習,他就很抵觸。③情緒變化的兩極性明顯。如他覺得自己的情緒來得快,變得也快;在學校,取得好成績時就非常高興,遇到一點挫折又極度苦惱。

  (2)對曉輝問題的知道,①教會曉輝形成適宜的情緒狀態(tài);②豐富曉輝的情緒體驗;③引導曉輝正確看待問題(調整認知);④教會曉輝情緒調節(jié)的方法;a、認知調節(jié)法;b、合理宣泄法(自我排解);c、意志調節(jié)法;d、轉移注意法;e、幽默法。(5)通過實際鍛煉提高曉輝情緒調節(jié)能力。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相關文章: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辨析題答題技巧08-27

北京市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模擬真題10-04

2017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卷及答案10-12

2017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考卷09-15

2017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精選試題06-15

2017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分析08-24

2017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解析09-20

2017中學教師資格考試試卷及答案解析07-05

2017中學教師資格考試題及答案解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