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自學考試

自考中國現代文學史章節(jié)要點詳解

時間:2025-05-22 00:22:37 自學考試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自考中國現代文學史章節(jié)要點詳解

  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fā)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自考中國現代文學史章節(jié)要點詳解,歡迎閱覽。

  中國現代文學發(fā)端于五四運動時期,但以鴉片戰(zhàn)爭后的近代文學為其先導,F代文學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現實土壤上的新的產物,同時又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學的一個發(fā)展。恩格斯說法按照恩格斯的說法,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發(fā)生的種種新變革、新學說,“雖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經濟的事實中”,卻又往往以“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以出發(fā)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

  緒論

  要點:現代文學產生和發(fā)展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新的文學形式形成的三條途徑,現代文學的階段劃分。

  一.思想革命的產生

  鴉片戰(zhàn)爭后,人們認識到了中國科技的落后,于是產生了科學(特別是軍事科學)救國的思想;而甲午海戰(zhàn)的失敗,又使人們認識到,若不改變政治體制,先進的科學也難以救國,于是開始了政體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現了袁世凱的篡權和復辟,這再一次使人們認識到,不徹底掃除封建思想,即使政體改變了,也是不鞏固的。于是,他們發(fā)動了一場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二.新的文學形式形成的途徑

  其途徑主要有三條:

  1.外來形式的民族化

  2.傳統(tǒng)形式的現代化

  3.中西結合的嶄新形式的創(chuàng)造

  三.現代文學的階段劃分

  1. 發(fā)生期(1917—1920)。文學革命標志著現代文學的誕生。這時主要是在批判舊文學的同時開始新文學的創(chuàng)造。

  2. 發(fā)展第一期(1921—1927)。文學研究會、創(chuàng)造社的成立、《沉淪》、《女神》、《阿Q正傳》的出版和發(fā)表,是新文學進入發(fā)展期的標志。特點為百花齊放。

  3. 發(fā)展第二期(1928—1937)!八囊欢笔伦兒蟀倩R放的局面結束,新一個時期也就開始了。特點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 發(fā)展第三期(1937—1949)。“七七事變”后,分裂局面結束,代之以統(tǒng)一的抗戰(zhàn)文藝運動。主要特點是因政治而劃分為不同地區(qū),不同地區(qū)又形成前后兩個不同階段。

  第一章

  要點: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胡適、周作人的新文學觀。魯迅的早期生平!犊袢巳沼洝返膭潟r代意義。

  一.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關系

  新文化運動首先是一場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運動。它一開始就以革新思想、促進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為明確的目標。而長期以來,封建文學成為了封建思想的載體;要打倒封建文學,就必須發(fā)動文學革命。因此,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胡適、周作人的新文學觀

  胡適、周作人的新文學觀都較為重視新文學的建設。但他們的觀念又各有側重。胡適偏重形式的革新,如他的《論新詩》、《論短篇小說》、《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等論文為新詩、現代小說和話劇的建立提供了理論的支持;周作人偏重思想的改革,如他的《思想革命》、《人的文學》、《平民文學》等論文使文學革命的主張理論化,對后來為人生派文學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文學革命的內容和意義

  其內容主要有三項:

  1. 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主張打破種種舊形式的束縛,追求文體的解放。

  2. 批判“文以載道”、“代圣賢立言”等封建的文學觀念;批判桐城派、江西派等封建文學的代表性流派。

  3. 提倡國民文學、平民文學、社會文學,要求表現社會的真實現狀,描寫普通人的生活。

  其意義主要有四條:

  文學意義:文學革命宣告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終結和現代文學的誕生,是中國文學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點,一個新的文學世紀的開端。

  思想意義:文學革命既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之一,又是思想解放的一種表現形式,對促進中國社會和人們觀點的變革做出了貢獻。

  政治意義:文學革命為五四愛國反帝運動做了理論準備,為中國革命培養(yǎng)了干部和人才。

  世界意義:文學革命是十月革命后世界范圍內出現的革命文學潮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對二十世紀世界革命文學潮流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四.魯迅的早期生平

  1881年生于紹興,1936年在上海去世。少年時代他看到了封建階級的腐`,看到了農民精神上的麻木和生活上的貧困。青年時代,他讀到了嚴復譯述的《天演論》,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很大影響。到日本學醫(yī)時,他還是個科學救國論者,但體格強壯的同胞作為麻木的看客的幻燈片,使他感到了改變精神才是救國的第一要著,于是,他棄醫(yī)從文,成為一位啟蒙主義思想家。國內的黑暗現實,使魯迅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在新文化運動的鼓舞和召喚下,終于發(fā)出了沉寂多年的第一聲呼喊,發(fā)表了震驚海內的《狂人日記》。

  五.《狂人日記》

  1. 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方法

  《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弊髌穼ζ群裾叩木駹顟B(tài)雖然有逼真的描寫,但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驚!犊袢巳沼洝肪哂恤斞敢回灥淖钋逍训默F實主義,又含有淡淡的象征主義色彩。

  2. 作品的思想性

  《狂人日記》表現出作者作為一位啟蒙主義者的特點。作品揭露了“仁義道德”的極端虛偽性,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作品不僅表現了魯迅的“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創(chuàng)作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所以,這篇作品不僅是一篇徹底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作品的總“序言”。

  3. 作品的藝術成就

  《狂人日記》借鑒俄國果戈里的《狂人日記》的寫法,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體裁——日記體小說。

  4. 作品的意義

  《狂人日記》雖然不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白話小說,但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以嫻熟的白話口語,以足夠的思想藝術份量,深刻地體現了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實質,把徹底反封建的精神與嶄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結合,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第三章

  要點:魯迅小說的創(chuàng)作簡況。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阿Q正傳》、《祝!贩治。魯迅小說的思想藝術成就。郭沫若詩歌的創(chuàng)作簡況。《女神》的時代精神和藝術特色。

  一.魯迅小說創(chuàng)作簡況

  魯迅一共創(chuàng)作了三部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前兩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取名《吶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以吶喊“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取名《彷徨》,表現了作者在五四運動之后的退潮期,新文化隊伍分化后的思想苦悶和內心寂寞,同時,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的可貴精神。

  二.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

  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受科舉制度毒害的、一心追求功名利祿的封建文人,如孔乙己、陳士成等,他們是封建制度的犧牲者;二是靈魂完全腐朽的文人`滓,如四鉻、高爾礎,他們是封建制度的追隨者;三是具有進步要求和變革愿望的現代知識分子,如呂緯甫、魏連殳、涓生、子君等,他們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也是魯迅筆下最重要的知識分子形象。

  三.《阿Q正傳》

  1. 阿Q形象的一般特征

  阿Q是未莊的雇農,一個沒有土地的流浪漢,因而在他的性格中,除了憨厚、質樸的農民性格外,又明顯地沾染著游手之徒的油滑。他不但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封建正統(tǒng)觀念的束縛,講男女之大防,認為造反就該殺頭等等,但卑賤的社會地位的逼迫,也使他產生出變態(tài)的反叛心理,神往革命和革命黨。

  2. 阿Q的精神勝利病和產生的原因

  阿Q形象的核心,是他性格中表現出來的“精神勝利病”。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產生這種病態(tài)精神的主要原因是:(1)封建階級的殘酷壓迫。農民從一次次失敗的造反中錯誤地得出了造反沒有出路的教訓,而不造反又難以忍受現實的生活,于是,只好尋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神拜佛,或自我解嘲;(2)自然經濟的閉塞環(huán)境。農民在小國寡民、自給自足的生活中,稍有滿足便夜郎自大,便盲目排外;(3)以封建家長制為特征的家庭生活。無論家的規(guī)模、地位如何,作為一家之長就有其應有的權威,所以,越是在外受辱受壓,就越是在家中看重權威,維護權威。社會地位的卑賤,完全被家庭地位的尊嚴所抵消。

  3. 阿Q和革命

  由于流氓無產者的地位和本性所決定,阿Q身上的革命因素是始終存在的,“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阿Q的革命帶有流氓無產者革命的性質,帶有農民革命的特色,具有自發(fā)性、破壞性和私有性。革命的行動就是破壞、掠奪、殺擄,革命的目的就是占有、改換門庭,最后被革命者取而代之。阿Q的革命是失敗的革命。革命黨不但不準他革命,而且,還被作為搶劫犯被革了命。這是阿Q的悲劇,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劇。魯迅對阿Q的悲劇性處理,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性教訓。

  四.《祝!

  1. 封建四權對祥林嫂的摧殘

  (1) 夫權:沒有姓名,因丈夫叫祥林而被稱作祥林嫂,受夫權思想影響,丈夫死后,抱定了從一而終的決心;

  (2) 父權:她婆婆憑借父權思想,對魯四老爺家的傭人也敢“先斬后奏”,而魯四老爺也只能憤憤然;

  (3) 族權:祥林嫂的繼夫賀老六、兒子阿毛相繼死去,賀家大伯便依據族權將她逐出家門;

  (4) 神權:祥林嫂違反了“從一而終”、“一女不嫁二夫”的道德倫理,便再不能沾祭祀的邊,后來,雖然捐了一條門檻作為替身,仍未能得到寬恕。

  2. 祥林嫂受到的思想毒害和精神奴役

  魯迅沒有過多地寫祥林嫂怎樣在經濟上受剝削,而突出地寫了她在精神上所受到的奴役和摧殘。這主要表現在她決心守寡,在再嫁過程中拼命地反抗,滿足于在魯家做女傭,甘愿捐門檻等描寫之中。

  五.魯迅小說的思想成就

  1. 魯迅小說的啟蒙主義思想

  魯迅小說首先注意的是人的精神,是“愚弱的國民性”,是病態(tài)社會中的不幸人們。所謂“不幸”,主要指人們身受慘重的壓迫而不覺悟,不思為改變命運而抗爭,反而茍活著,甚至慶幸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諸如孔乙己的深受科舉之毒,華老栓的愚昧麻木,閏土的屈服于命運,阿Q的“精神勝利法”,祥林嫂的堅守禮教等等。

  2. 魯迅小說的現實主義精神

  魯迅小說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不瞞不騙,十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后,這一時期里中國社會現實的某些重要方面:最先覺醒的革命者在寂寞中死去,自己的血做了愚昧群眾的送命藥(《藥》);一心堅守封建禮教的婦女,卻正被禮教所吞噬(《祝福》)等等。魯迅在真實、冷靜地描寫血淋淋的人生時,溶進了他的感受和思考,提出了許多重大的社會問題,如禮教吃人、群眾的啟蒙、國民性的改造、知識分子的悲劇性格、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等,都直接關系到中國革命的緊要問題。這是魯迅小說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的根本原因。

  3. 魯迅小說在題材上的開拓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在農民(或農村)題材上,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為普通農民塑像的作家,他展現了農村各階層的面貌,塑造了閏土、阿Q、祥林嫂等現代不同類型的不朽的農民形象。不僅深深地同情他們的不幸,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他們的思想局限,從而,真實地描繪了農民運動低潮時期中國農村的社會面貌。(2)在知識分子題材上,既描寫了現代知識分子為個性解放所作的抗爭,又揭示了個人反抗的無力,比同時期的同類作品要深刻得多。

  4. 魯迅小說的時代特征

  魯迅小說深刻地反映了一個時代,它的“憂憤深廣”的情緒具有極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時代情緒的表現。通過魯迅小說可以看到當時的時代: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已經覺悟,不少人已經獻出了生命,但舊勢力仍然十分強大,廣大群眾還非常愚昧麻木,新的道路正等待著革命者去探索。

  六.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

  1. 魯迅小說對現代小說民族新形式的創(chuàng)造

  魯迅是現代小說民族新形式的創(chuàng)造者,他的小說“格式特別”,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小說結構上的優(yōu)點,打破了傳統(tǒng)章回小說的舊套子,一方面又保留了傳統(tǒng)小說在描寫手法上的長處,創(chuàng)造了既是現代化的,又是中國化的小說新形式,對中國現代小說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 魯迅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

  魯迅小說貢獻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批典型形象,如阿Q、閏土、祥林嫂、呂緯甫、涓生、子君,以及孔乙己、四銘等,這是魯迅小說在現實主義藝術方法上的最主要的成就。魯迅總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的生活環(huán)境中來表現,在他筆下的那些典型形象身上,都達到了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能從他們的思想性格中看出某種復雜的社會關系的總和。

  3. 魯迅小說重視人物心靈的描寫

  魯迅對人物心靈的揭示,幾乎有勾魂攝魄的力量,常常只用極簡煉的筆墨,便能寫出人物心靈深層的東西。在表現方法上,與西方小說長篇大論的心理描寫不同,他極少用靜止的描述,而大多采用傳統(tǒng)小說中以人物的語言、行動來揭示心理的方法,有時也有極簡要而又極精彩的肖像描寫。因此,魯迅小說的心理和肖像描寫都頗有寫意特色,很富民族傳統(tǒng)的意味。

  4. 魯迅小說非常重視細節(jié)的真實性

  講究細節(jié)的真實性,是現實主義的重要特點之一。在魯迅小說中常常可以通過人物活動的一個小小細節(jié),便認識到人物當時的心理、身份、性格,乃至他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由于細節(jié)的真實,使魯迅的小說中有許多可靠的風土習俗,人情世俗的記錄,具有極高的認識價值,這對形成他的嚴格的現實主義至關重要。

  5. 魯迅小說形成了“寓冷于熱”的獨特風格

  所謂“寓冷于熱”,就是將熱烈的激情寓于冷峻的外表之下。魯迅小說在冷靜的客觀描寫中充滿了強烈的愛憎,在描寫人物、場景,敘述故事情節(jié)時,一方面采用精煉、簡潔的白描手法,一方面環(huán)境氣氛又處處洋溢著作者強烈的愛憎,使作品色彩樸素而又詩味濃郁。

  七.郭沫若詩歌創(chuàng)作簡況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1892年生于四川。《女神》是郭沫若詩歌的代表作,出版于是1921年8月,是繼胡適的《嘗試集》之后現代文學史上第二部個人新詩集。它以充分的“五四”時代精神和成功的自由體形式,把新詩藝術推向新水平,是白話新詩真正取代文言舊詩的標志,是現代浪漫主義的發(fā)端。《女神》共三輯。第一輯收《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三部詩劇。第二輯是詩集最重要的部分,《鳳凰涅槃》、《天狗》、《爐中煤》、《地球,我的母親》等許多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集中于此。第三輯內容較雜,包括詩人最初的試筆和“五四”之后的作品。

  八.《女神》的時代精神

  1.《女神》的反抗精神

  《女神》的時代精神,首先表現為強烈地要求沖破封建藩籬,徹底地破壞和掃蕩舊世界的反抗精神!杜瘛返氖闱橹魅斯且粋大膽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個追求個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戰(zhàn)斗者!短旃贰分小拔摇彼俺龅乃剖敲钥駹顟B(tài)的語言,正是猛烈破壞舊事物的情緒的極好表現。這種情緒是與“五四”時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因此,詩中的“我”是時代精神的代表者。

  2.《女神》的愛國主義精神

  《爐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愿為祖國貢獻出全部的光和熱;《棠棣之花》、《鳳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獻身的形式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五四運動所激發(fā)起來的中國人民的愛國激情,通過詩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

  3.《女神》的進取精神

  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紀到來的氣息所產生的不可抑止的歡欣情緒,也是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表現。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對光明、對力量的歌頌,色彩明亮,聲調高亢,氣勢磅礴!短柖Y贊》表達了詩人對新生太陽的激情;《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偉力;《晨安》的興奮之情更明顯,一氣喊出二十七個“晨安”,把自我與世界貫通,表現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氣魄;《筆立山頭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現出求新棄舊的進取心。

  九.《女神》的藝術特色

  1.《女神》在形式上的創(chuàng)造

  《女神》實踐了郭沫若自己關于“絕端的自由,絕端的自主”的創(chuàng)作主張,使詩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杜瘛凡蛔非笕魏我环N固定的現有的格式,任憑感情馳騁,自然流露,依據內在的感情節(jié)奏,自然地形成詩的韻律。它的五十余首詩,每首詩都是一種新的格式!短旃贰吩娋涠檀;《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有一種割不斷的綿綿情意,正好適合表現眷念之情;《鳳凰涅槃》的詩句參差不齊,長短并用,富于變化,或長吁,或短唱,節(jié)奏感十分強烈,表現出一種悲壯氣氛。

  2.《女神》的比喻、象征手法

  《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來寄托、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這是郭沫若詩歌浪漫主義的主要特征。在《女神》中,無論是古代神話、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還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選擇都十分巧妙、恰當、新穎,與要表達的感情內容相一致,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風云雷電,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天狗》用民間傳說中天上破壞者的形象來表現對世界的反叛和破壞情緒,《爐中煤》用受壓于地下的、烏黑低賤的“黑奴”——煤的形象來表現勞苦者的愛國之情,十分新穎而恰當。

  3.《女神》的豪放風格

  《女神》是新詩中豪放派的先驅。在《女神》中雖也有“麗而不雄”的風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而不麗”的風格。它的想象新奇,語言粗獷,氣勢磅礴,聲調激越,筆調恣肆。它的美是一種壯美,男性的陽剛之美。

  一.文學研究會

  1921年1月,沈雁冰、葉紹鈞、鄭振鐸、王統(tǒng)照、周作人、許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了文學研究會。他們以改革后的《小說月報》為主要陣地,同時又出版了《詩》月刊。他們要求文學表現人生、指導人生、對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稱為“為人生派”。后來,冰心、朱自清、廬隱、魯彥等著名作家都成為它的會員,人數達170余人,是中國二十年代第一大規(guī)模的文學社團。

  二.創(chuàng)造社

  1921年7月,留日學生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等人在日本東京組成創(chuàng)造社,成員還有田漢、鄭伯奇等。1922年5月,他們在國內出版了《創(chuàng)造季刊》,此后又出版了《創(chuàng)造周報》、《創(chuàng)造月刊》等刊物。他們的主張多帶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因而也被稱為“為藝術派”。

  三.文學研究會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般特點

  冰心、廬隱、王統(tǒng)照、許地山、葉紹鈞等文學研究會小說家在創(chuàng)作上,直接繼承了“發(fā)生期”中“問題小說”的傳統(tǒng),多寫探討人生問題,表達對人生見解的各種題材,提出了當時他們所關心的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種問題。其中,不少小說表現了“泛愛”思想。他們的創(chuàng)作大多經歷了一個由表現“愛”與“美”,轉而揭露生活中的“丑”與“惡”的變化過程,作品的現實性得到了逐步的增強。

  四.冰心的小說

  冰心小說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1920年前后,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問題小說階段和泛愛小說階段。她的問題小說較好地繼承了新文學發(fā)生期“問題小說”的特點,提出了一系列帶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問題。如1919年她發(fā)表的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用對比的手法,提出建立合理家庭的問題;此后寫的《斯人獨憔悴》提出了五四后必然加劇的某些家庭中兩代人的矛盾的問題;《去國》通過在外留學的英士學成回國決心報效祖國,最后又懷著悲憤惆悵之情離開祖國的故事,提出了知識分子的出路問題;《莊鴻的姊姊》提出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問題。她的泛愛小說是其問題小說的變化和發(fā)展。代表作《超人》通過何彬的形象,直接提出作家的人生互愛理想。1931年,冰心寫了《分》,朦朧地表現了階級間的不平等,與“泛愛”作品相比,思想傾向有了變化。

  五.葉紹鈞的小說

  1. 葉紹鈞的初期小說

  葉紹鈞是文學研究會中成績最突出的作家。初期的葉紹鈞小說也把愛與美作為醫(yī)治人生痛苦的良藥,對被侮辱被損害者表現出人道主義的同情。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隔膜》中的許多作品就是從不同的人生中,寫出了人際間心與心的不相通,表明生活中需要愛。此后,他又出版了《火災》、《線下》、《城中》等短篇集,從表現愛的追求,轉而傾向于客觀現實的描繪。在葉紹鈞客觀描寫現實的作品中,教育界的題材占了很大的比重。

  2. 《潘先生在難中》的內容特點

  《潘先生在難中》是葉紹鈞早期小說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發(fā)生于江浙的軍閥戰(zhàn)爭為背景,通過讓里縣一位小學校長潘先生在戰(zhàn)亂中帶領全家逃難到上海,而自己又因教育局長的通知只身返回縣城,以及他在戰(zhàn)后歡迎得勝的軍閥這三個主要情節(jié),塑造了潘先生這個城市小資產階級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軍閥混戰(zhàn)中,他首先考慮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帶全家逃到了上海,為自己“從毀滅和危難當中”撿回了四條性命和一個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縣里后,先是為自己決定回來而不會被開除而慶幸,接著又為自己的家產憂慮和操勞,最后,在炮聲中帶著細軟躲進了洋人的紅房子里去了。如果說從題材上看,寫教育界是葉紹鈞小說的特長,那么,從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來看,寫灰色人生就是葉紹鈞小說的特色了。這類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階層很廣,但更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

  3. 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膽怯而樂觀,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帶著明顯的“奴性”特征。他既對統(tǒng)治階級不滿,又心甘情愿為他們效勞;既對軍閥的罪惡有親身的感受,又故作瀟灑地為他們歌功頌德。畏畏縮縮、庸庸碌碌,沒有正義感,沒有是非觀,沒有社會意識,沒有男兒血性。個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據了他的全部心靈,自私猥瑣,庸俗低級,隨遇而安。這類灰色人物在舊社會各界的雇員階層中,常能見到。

  4. 《潘先生在難中》的藝術特色

  (1) 葉紹鈞初期的小說較為散文化,后來情節(jié)性有所增強,有的重故事,有的通過情節(jié)片斷,著重塑造人物!杜讼壬陔y中》在結構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斷,順序連接,簡明樸素,情節(jié)生動而細節(jié)精彩,既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緊密而不拘謹。

  (2) 葉紹鈞在寫作中堅持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在文學研究會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實地描寫著灰色的卑瑣的人生的!彼M量讓事實說話,用人物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難中》第一段“逃難”中的精采描寫,約十個細節(jié)便從多側面把潘先生的心靈勾勒出來了。

  (3) 葉紹鈞小說的語言是非常樸實的,同時又是非常嚴謹的,描情敘事都憑那平正、明凈、清爽、流暢的文字。與他冷靜客觀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相一致,他在諷刺之中也不露聲色,幾乎全不用夸張,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靜的口氣加以表述,那諷刺的效果常在讀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說又是蘊藉而含蓄的。葉紹鈞的小說是文學研究會中最能體現該會主張的現實主義方法的,也是魯迅之后最具現實主義特色的,所以,在文學研究會的眾多作家中,他是最為重要的作家。

  六.創(chuàng)造社抒情小說的一般特點

  創(chuàng)造社抒情小說主要有兩種類型:

  1. 自敘小說,也即所謂“身邊小說”,是以自己身邊的日,嵤聻轭}材,并受日本私小說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文體。自敘小說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自敘傳性質,但又不等于作家的自傳。主要作品有郁達夫的《沉淪》、《茫茫夜》、《秋柳》、《蔦蘿行》,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即《岐路》、《煉獄》、《十字架》)、《殘春》、《落葉》、《行路難》等。

  2. 寄托小說,以古代或外國的人和事為題材,但是不在于準確地展現古代的歷史或外國的生活,而在于憑借這些故事以抒發(fā)作家的主觀情懷和意緒。主要作品有郁達夫的《采石磯》、郭沫若的《牧羊哀話》等。

  七.郁達夫的小說

  1.《沉淪》主人公產生憂郁癥的原因

  《沉淪》的主人公“他”是一個患有嚴重的“憂郁癥”的留日學生。他患憂郁癥的原因,一是由于他有正義感,看不慣社會的黑暗,與周圍的現實格格不入,不但使他遠離留學的同學,而且曾兩度退學;二是由于身處異國,備受民族岐視,又加上自己在經濟上陷于困境;三是由于他在青春期中熱烈地追求愛情時,這種追求難以實現,并由此產生了性心理的變態(tài)。

  2.作品描寫性苦悶的主要價值

  《沉淪》主人公的憂郁和苦悶,雖然在當時的許多有民主主義覺悟的、愛國的知識分子中具有普遍性,但是,作品并沒有從這普遍性的一面展開主人公與現實社會的矛盾沖突,而是集中于主人公內心苦悶,特別是性的苦悶,其價值主要在于:

  (1) 《沉淪》對主人公要求**的心理描寫,表現了五四時期追求個性解放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封建禁欲主義的反叛,也是對封建文學禁區(qū)的突破,成了當時以青年問題為題材的青春文學的獨具特色的一篇。

  (2) 《沉淪》主人公是在內心痛苦無法解脫的情況下蹈海自盡的,作者通過主人公的內心獨白,發(fā)出了“中國呀中國,你為什么不強大起來”的慨嘆,表現了當時在五四青年內心的感時憂國的悲憤情緒,向人們申訴了那個時代的青年心中的不平和痛苦,也對那個時代提出了抗議。

  (3) 《沉淪》大膽、無畏的反封建的勇氣和真誠,坦白的藝術作風,給文壇帶來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新鮮氣息。

  3.《沉淪》和郁達夫小說的藝術特色

  (1) 郁達夫的《沉淪》等抒情小說,從頭到尾貫穿始終的是作家的情緒流。他的小說同郭沫若的詩一樣,是生的顫動、靈的叫喊。這種情緒流的小說,結構單純、松散,帶有散文的特點,故事的進展不是依據人物的性格邏輯和情節(jié)的內在沖突,而是隨著主觀情緒的起伏而發(fā)展。

  (2) 郁達夫的《沉淪》等抒情小說,不大重視人物塑造,不求細節(jié)的真實刻繪。自敘小說的主人公實質上是作家自我表現的工具,而寄托小說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這樣的現實主義成分較明顯的作品,其主人公雖是勞動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內在情緒的外化表現。

  (3) 郁達夫抒情小說中使用的各種表現手法,都以抒情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著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內心獨白更是感情的宣泄。

  第五章

  要點:各類探索中的新詩。湖畔詩社和汪靜之,新月詩派和徐志摩、聞一多。

  一.《雪朝》詩人

  1922年,文學研究會作家創(chuàng)辦了《詩》月刊,這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同年,又出了同人詩集《雪朝》,內收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等八人的詩。他們的詩以以抒情為主,多表現五四后覺醒的知識分子的追求和苦惱,也表現下層人民的痛苦,同時,保持了白話詩自由活潑的特色,在藝術上有了新的進步。

  在《雪朝》詩人中,朱自清的詩成就最高。他的詩歌除了具有《雪朝》詩人共同的特色外,還較突出地表現出不斷追求的激情和踏實堅韌的精神。他的長詩《毀滅》長達200多行,典型地表現了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追求和愿望,在構思上明顯受到《離騷》、《招魂》、《七發(fā)》等古詩的影響,是當時十分杰出的一首抒情長詩。

  二.冰心的小詩

  冰心的詩歌在自由體詩中自成一家。她在1923年出版的《繁星》、《春水》兩部詩集曾產生較大的影響,成為自由體詩的一種樣式,被稱為“繁星體”。冰心的小詩主要受泰戈爾的影響,形成了她自己的“滿蘊著溫柔,微帶著憂愁”的風格。由于冰心小詩的成功,加上日本俳句和泰戈爾詩集的翻譯、介紹,在當時曾造成一個小詩流行的時代。

  三.湖畔詩社

  湖畔詩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其成員為應修人、潘謨華、汪靜之、馮雪峰四人。他們出版有四人詩合集《湖畔》,應、潘、馮三人詩合集《春的歌集》。詩歌成就最為突出的是汪靜之,他于1922年出版的詩集《蕙的風》,是現代詩史上第一部以愛情詩為主體的詩集,以其直率地表達男女愛情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汪靜之的第二部詩集是《寂寞的國》,藝術上比《蕙的風》成熟,但影響卻不及。

  四. 馮至的詩歌

  馮至是一位風格獨特的詩人,1927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詩集上卷為抒情詩,寫愛情,也寫友情,表現了青年知識分子內心的苦悶和思索;下卷為四首有濃重抒情性的小敘事詩:《吹簫人》、《帷!贰ⅰ缎Q馬》、《寺門之外》,充滿凄清哀婉之情,把敘事詩寫得幾乎也是抒情詩。被魯迅稱為“中國最杰出的抒情詩人”。

  五. 新月社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團體,主要成員包括胡適、梁實秋、陳西瀅。因為它擁有聞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華、有成就的詩人,又以提倡格律詩而獨樹一幟,形成了現代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人稱“新月詩派”或“格律詩派”。起初,他們多在《晨報》副刊和《現代評論》上發(fā)表作品,1926年4月《晨報》副刊《詩鐫》專欄的開辟,可以看作該詩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詩選》(陳夢家編選)的出版,則可以看作該詩派的一個總結,也標志著該詩派的結束。

  為新月社詩歌理論作出了最重要貢獻的是聞一多。他曾系統(tǒng)地提出了新格律詩的理論,認為詩是“做”出來的,主張戴著格律的腳鐐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的美”(音節(jié))、“繪畫的美”(詞藻)、“建筑的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六. 聞一多的詩

  1.對美的追求

  聞一多在清華學習時開始新詩創(chuàng)作。1922年由清華赴美學習美術,同時,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1923年在國內出版他的第一部詩集《紅燭》,這部詩集明顯地表現出詩人對于藝術美的偏愛,而詩中的藝術美又包含著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從這些追求中還可以看到一個忠誠嚴肅的、認真執(zhí)著的、開辟生活和創(chuàng)造生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 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貫穿聞一多全部詩作的紅線。直接表現這一主題的詩大約有兩類:一是在國外創(chuàng)作的,表現思念祖國的游子之情,多收于《紅燭》中;二是回國后創(chuàng)作的,表現由于看不慣黑暗現狀所發(fā)生的、由失望而憤慨的情緒,多收于《死水》中。前一類作品主要有《憶菊》、《孤雁》、《太陽吟》、《洗衣歌》等!稇浘铡繁憩F了海外游子對“祖國底花”和“如花的祖國”由衷的贊美!短栆鳌分乇憩F的是游子的“思鄉(xiāng)”情緒。在《孤雁》中,詩人自比為失群的孤雁,表現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厭惡;貒髣(chuàng)作的《洗衣歌》表現了抒情主人公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表現了他敢于藐視資本主義的正氣和骨氣,表現了“毫無奴顏媚骨”的殖民地人民的最可寶貴的性格。后一類作品主要有《發(fā)現》、《靜夜》、《荒村》、《死水》等!栋l(fā)現》表現一個愛國者面對黑暗現實的激昂情緒,對祖國的火熱的心!鹅o夜》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關切和躁動不安的內心世界!痘拇濉繁憩F了軍閥戰(zhàn)爭中農村的凋敝景象。《死水》用一潭腐臭的死水,象征著中國現實的腐朽社會。從這些詩歌的深沉的痛苦和極度的憤慨之情中,折射出了希望社會進步之光。

  3. 浪漫主義的特點

  聞一多詩歌的浪漫主義特點,以“托物寄情”為主,他有意識地避免直接地、赤裸裸地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將感情隱埋于精心選擇的某一形象之中。如燃燒的蠟燭、菊花、失群的大雁、太陽、死水等。這些形象與郭沫若筆下的天狗、爐中煤是詩人自己的象征形象不同,與詩人主體沒有必然的對應關系。但也有部分直抒胸臆的作品,如《發(fā)現》等,同時,他的詩歌也十分講究比喻的使用。由于他的想象豐富神奇,所以,他詩中的許多比喻常常出人意料又十分貼切,很有藝術感染力。

  4. 對三美主張的實踐

  聞一多注意選擇詞藻,在某些詩中大量使用文字色彩濃烈的詞語,以加強內容的表達。他注意音節(jié)在造成詩歌音樂感中的作用,注意押韻和聲調抑揚的交錯,以及雙聲疊韻字的使用。他既注意詩句的整齊,也注意詩句的變化。在“三美”主張的實踐中,《死水》是最為成功的一首。

  七. 徐志摩的詩

  1. 對光明的追求

  這是徐志摩早期詩歌的主要內容,如《為要尋一顆明星》、《無題》、《海韻》等這類詩中可以追循到五四時期的樂觀、進取、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看到詩人希望祖國擺脫落后、貧困,走向進步、富強的愿望。這類詩有鮮明的政治色彩,詩人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愛”的資本主義社會。

  2. 對現實的抨擊

  對現實的抨擊是徐志摩后期詩歌的主要內容,如《我不知道風在哪個方向吹》、《大帥》,以及《秋蟲》、《西窗》等。這類詩的情況比較復雜。由于徐志摩的理想在現代中國只是幻想,因此,他被稱為“中國布爾喬亞的開山的,同時,又是末代的詩人”。他在幻滅之中便常常表現出不滿和失望。詩人的不滿既表現在對軍閥戰(zhàn)爭的揭露,對下層人民的同情方面,也表現在對無產階級革命的不解和攻擊方面。

  3. 對愛情的歌唱

  愛情詩在徐志摩詩中占很大的比重和較重要的地位。其中,許多詩歌歌唱純真的愛情,委婉優(yōu)美,表現了追求個性解放的時代特征。如《雪花的快樂》等。值得一提的是還有許多表現追求光明、抨擊現實的作品都是以愛情詩的面目出現的,如《海韻》等。

  4. 音樂美的表現

  徐志摩的詩表現手法多樣,音樂旋律突出。他在創(chuàng)作中,善于根據詩歌所要表達的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詩歌格式,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然而又都是優(yōu)美和諧的音樂旋律。如《雪花的快樂》中三句“飛揚”的重復,既造成雪花的輕盈感,又產生出輕松愉快的情調;《沙揚娜拉》一首中“道一聲珍重”的連用,既寫出了日本女郎的禮貌謙恭,又使人感到依依惜別之情;《再別康橋》中三句“輕輕的”,給人一種飄逸之感。這些都較好地表現出詩人的情感和藝術才華。

  拓展:關于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論文

  [論文摘要]

  中國現代文學史是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為了適應社會經濟轉型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教育者必須以應用型為導向,在課程教學中轉變教育理念,調整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式,改革評價機制,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及綜合素質。

  [論文關鍵詞]

  應用型 中國現代文學史 教學改革

  為了學生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也不再只培養(yǎng)高知低能的“書生”,而是要求學生不但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還要有較強的職業(yè)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是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yè)的主干課程,它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也應有所突破,要跟緊時代,將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放在首位。

  一、改革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培養(yǎng)目標中,要從知識為重轉變?yōu)槟芰橹兀ㄟ@里所說的能力,不僅是指專業(yè)能力、就業(yè)能力、職業(yè)勝任力,更是綜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職業(yè)群勝任力)。學校應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寬廣的人文情懷、較強的審美感悟能力、語言表達與寫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質人才。

  首先,應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中凸顯人文精神與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人文教育就是人之為人的教育,即教人怎樣處理個體與自然、社會、他人的關系及自身的意志、情緒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以研讀經典作品為學習基礎,具有集審美、知識和精神傳承于一體的天然優(yōu)勢,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有著重要意義。其次,應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中注重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是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素質!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本身是開放的,它就是一個信息源,讀者需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自身的生命體驗去解讀。再次,應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中堅持審美感悟能力培養(yǎng)。

  文學的審美性,是人的精神想象表達和對微妙的情感世界的感悟,它是個體和外界世界聯系的橋梁,是正確感知世界的基礎。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目的除了知識的積淀,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與世界能夠和諧相處。最后,應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中加強語言表達及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說、寫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基本應用技能,是應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質。作為個體,要在社會立足,自然少不了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而交流的效果直接取決于表達的能力。通過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學生在遣詞造句、語言組織等方面都會大有收益。而且學生在梳理思路時也強化了分析、提煉、綜合的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改革教學內容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史長期追求學科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注重“史”的講解,這就使得該課程的知識體系獨斷色彩較為嚴重,且對作品的解讀不夠深刻。在這種文學教育觀念的引導下,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必然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學模式僵化而呆板。這樣的學習結果是學生只是知識的承載器,而沒有應用能力的鍛煉。文學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固定、理性的思維是對藝術的束縛,文學要有生命力,就勢必要追求個性化。

  文學的審美特質就是通過不確定性、多義性的意味、意境表現出來的。所以,以往高校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育理念和應用型的目標訴求是背道而馳的。我們要以文學為本位,淡化“史”的知識,突出作品的審美鑒賞。閱讀鑒賞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審美的創(chuàng)造活動,與文學創(chuàng)作是等質的、反向運行的,它不僅需要鑒賞者的文學知識的儲備和文學修養(yǎng),更能培養(yǎng)鑒賞者的想象能力、審美能力、情感體驗能力等一系列形象思維的藝術素質。

  作為教師,首先要精選能夠鍛煉學生開放思維、學生喜愛但理解不夠的作品。作品不但會給學生當下的生存帶來啟發(fā)和思考,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意識、愛國意識等,文本的開放性也會帶來不同思想的碰撞甚至爭論。如卞之琳的詩歌《斷章》,我們既可以把它理解為一首情詩,亦可以理解為表達事物相對性的哲理詩。其次,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講曹禺的《雷雨》,教師不必重點講述創(chuàng)作背景、文學史價值等,而是要抓住最能引人深思、給人震感的地方加以生發(fā):周繁漪到底應如何評價?周沖在劇中的作用……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不同,每個人都會結合自身的生命體驗和知識進行評論,但正是這不同的思考和回答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帶著問題進行鑒賞,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感受與分析能力。

  三、改革教學方式

  為了凸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一方面,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要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模式,而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弱化教師的“言說”作用,使教師由課堂的宣講員轉變?yōu)檎n堂的組織者,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具體到授課方式上,要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比如互動教學法,講到一個重要問題,讓大家各抒己見,教師逐一或綜合評價,然后再引領學生進入此問題,這樣可以大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變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討論式教學,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對既定問題進行先期的研究,課堂上由不同組的學生對既定問題進行闡述,教師最后進行點評。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網絡資源的使用,當今是一個信息極度發(fā)達的時代,在網絡中有很多如百家講壇一樣的報告及講座,它們都有極高的學習價值,為了豐富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可以在講到某個作家作品時,插播一段與此相關的報告,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好課外指導和課外活動對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教師可以幫扶、引導學生開展多種文學活動,把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密切結合。如可以指導喜愛表演的學生成立話劇社,當學完曹禺的創(chuàng)作之后,可以探索著把《雷雨》《日出》等搬上劇社的舞臺。這樣將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表現能力的培養(yǎng)滲透于文學活動中去,就能搭建起學生將專業(yè)知識應用于實踐的平臺。

  四、改革考核體系

  “考核”是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缺乏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課程改革就沒有實質性的作用。課程的評價方式對課程的教學、學習有著導引的作用,如果評價的內容和方式不夠合理,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都將受到影響。所以,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的教學改革離不開考核方式和內容的改革。

  為了凸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考試模式要從“一卷定結果”向多元考核制度轉變。如考試成績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兩部分構成,各占50%。平時成績又可分為三部分。

  一是閱讀分數,閱讀是能力培養(yǎng)的前提,每次課利用幾分鐘的時間讓一兩名同學與大家分享他近期的閱讀體會。另外,在考試中,也有讓同學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發(fā)揮的主觀試題,這樣對學生的學習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二是寫作分數,要求學生完成一篇小文章,可以是讀書體會,也可以是一篇小論文,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鍛煉學生的寫作及創(chuàng)新能力。

  三是口頭表達分數,因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學生討論及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所以學生在課堂討論中是否積極,回答的問題是否有新意、是否合乎情理等都可以作為給分的依據。期末試卷中考查知識記憶的題目占 1/3即可,大部分考題應為考查學生素質能力的題目。如填空、名詞解釋、簡答等題目分值控制在35分以內,加大論述、賞析的分值比例。論述題要求學生在平時閱讀的基礎上,聯系經典文本,對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重要文學現象進行評論,賞析題要求學生賞析一首(或一篇)課堂沒有講授過的詩歌(或散文)。如此,就能告別以知識為重的陳舊考試模式,向提高人文素質能力的新型素質教育模式轉型。

【自考中國現代文學史章節(jié)要點詳解】相關文章:

中國現代文學史自考練習題10-12

2017年自考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章節(jié)復習要點09-15

自考《中國法律思想史》章節(jié)試題及答案201706-24

自考答題方法詳解與技巧09-15

全國現代文學史試題09-30

自考《旅游概論》章節(jié)試題:旅游的影響10-16

自考文學概論復習要點10-26

科目一考試要點詳解08-07

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復習方法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