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范文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六年級(1)班共有學生61人,男生31人、女生30人,大多數學生學習習慣與品行表現(xiàn)較好,對教材知識的學生有興趣,但少數學生學習相對困難,個別學生上課紀律也較差,平時表現(xiàn)不很樂觀。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高年段最后一年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xiàn)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ㄒ唬、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六年級上冊教材內容十分豐富,包含了品德、科學、歷史、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學習內容,四個單元具體涉及了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其內部間的相互關系,如科學技術、社會發(fā)展、人類需要、社會文明(個體和公共社會);二是國家近代以來的歷史與發(fā)展,以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領導人民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三是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在工農業(yè)生產、科學技術、對外交流及其人們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飛速發(fā)展;四是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的生活及文化。
。ǘ⒔滩膬热莸木C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由于六年級教材內容涉及的面廣,教材采用了一定的主題將相關知識進行了高度綜合,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如第一單元以文明為主線,將科學、不迷信、社會文明、健康文明的休閑生活等內容統(tǒng)整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和認識到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社會也在不斷改變和完善著自己的物質生活,一步步走向文明。人們在享受人類物質文明的同時,更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從而提高學生對社會文明的關注及文明意識。讓學生感受到人類物質文明的發(fā)展與社會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密切相連。由于內容上的高度綜合,教材注意了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綜合學習。在呈現(xiàn)方式上突出了高年級教材編寫的特點,除了教材的文字量相對增大外,采用了圖片、小資料、圖表、信息點擊、新聞報道、情景卷入、事例對比、調查研究等方式,讓學生通過對教材中提供的各種材料和圖表的分析、比較和研究,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來進行探究學習、獲得對問題的綜合認知和感受。
(三)、強調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tǒng)領歷史和地理內容的學習。
史地內容在六年級上冊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為四分之三。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歷史內容學習與初中的歷史、地理學習的價值觀不同之處是: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史地內容是
以“散點”式的方式呈現(xiàn),重點突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初中歷史課程要求的是:通過歷史課程學習,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地理課要求的是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品德與社會課程史地內容教學的重點不是讓學生學習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和地理知識,不是系統(tǒng)地、詳細地講述和分析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因果關系及諸多背景因素,而是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來串連史地內容的學習。
(四)、重視史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六上教材在史地內容編寫時,重視歷史與現(xiàn)實、乃至未來之間的關系;歷史內容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沉淀、浮現(xiàn);兒童在生活中能發(fā)現(xiàn)、理解和感受到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社會事實,引導兒童走進歷史中,去感悟,去認識,去理解。比如,關于“破碎的山河”這一話題。首先從1985年、1998年、2002年三幅涉及領土的地圖中,引發(fā)和生成出問題意識,并由此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歷史探究。香港回歸、澳門回歸、七子之歌,對現(xiàn)代兒童來說并不很陌生,也不難從周圍的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這些信息。更重要的是,這些飽含著豐富的歷史史實的信息和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積淀及呈現(xiàn),恰恰也正是教材引導學生從現(xiàn)象中捕捉歷史痕跡,探究祖國近代歷史的一個契機。再比如,在“日本屠刀下的血淚史”這個話題中,教材先指出日本侵略我們國家,給祖國人民帶來了深深的災難。但歷史并不是過去式,它還在影響著現(xiàn)代社會中的我們。所以,教材呈現(xiàn)了日軍遺棄的化學武器傷害我們同胞的事實。
。ㄎ澹┳⒁馀囵B(yǎng)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注重讓學生通過學習,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讓他們懂得看待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應當聯(lián)系地看、歷史地看、辯證地看。如第二單元,教材通過新舊中國的縱向事實比較,如兩次洛杉磯奧運會;兩個世紀開端的不同性質的兩個事件;中國在世界上國際地位不斷增強的事實和發(fā)展趨勢,引導學生歷史地、發(fā)展地、聯(lián)系地看待祖國的發(fā)展。如第三單元教材通過新舊中國的縱向事實比較,引導學生從餐桌上的變化,即農產品的變化,以及日常工業(yè)用品從無到有的變化,體會祖國工農業(yè)生產的迅猛發(fā)展,及其對人民生活的影響,讓學生體會和思考日常生活與工農業(yè)生產之間的聯(lián)系,學會綜合地、聯(lián)系地看待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如第四單元,教材引導學生認識周邊國家人們的生活習俗與該國地域環(huán)境、氣候特點、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讓學生學會聯(lián)系地看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要求:
(一)、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社會走向文明;文明的社會需要文明的生活;追求健康文明的休閑生活,自覺抵制黃賭毒和不良的生活嗜好。
。ǘ、1.讓學生初步了解近代中國曾經經歷過的屈辱和苦難,了解中國人民面對列強侵略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感。 2.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精神。激發(fā)學生敬佩、愛戴革命先輩的情感。幫助學生樹立奮發(fā)圖強的愛國志向。
。ㄈ、1.讓學生認識到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所帶來的。2.讓學生為祖國的進步和發(fā)展感到無比驕傲,激發(fā)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ㄋ模1.幫助學生從小形成開闊的國際視野,讓學生從小能以多元的觀念來認識多彩的世界,為他們成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人打下良好基礎,以尊重和寬容的心態(tài)去理解和接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生活習俗。2.讓學生認識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讓學生了解世界文明的進程,激發(fā)學生對世界文化的興趣。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五、針對措施:
1、認真分析教材,歸納知識點。2、結合教材進行思想教育.
第一單元 走向文明
1科技帶給我們什么
教學目標:
、备惺懿Ⅲw會到科學技術時時刻刻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數不清的好處,使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舱J識科技是把雙刃劍,學會用辨證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兩個方面的方法。 ⒊學會用科學思想認識、分析事物,樹立用科學的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的意識,培養(yǎng)自覺抵制封建迷信、偽科學的科學品質。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受并體會到科學技術時時刻刻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數不清的好處,使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難點:認識科技是把雙刃劍,學會用辨證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兩個方面的方法。
第一課時
活動一 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
、睅煟嚎萍纪苿又鐣倪M步和發(fā)展,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⒉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開展“科技在我家”采訪調查活動,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交流交流。
、承〗M交流。首先,要對小組交流提出要求,如:小組的每個同學應舉例說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和方便;小組長要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組織大家進行小結,并引導大家選擇好方式在全班匯報。其次,教師可提供一些匯報方式供學生參考。如:
表格展示式。將“科技成果名稱”、“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對生活的影響程度”“我們的理由”等欄目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來,然后在每個欄目中填寫內容。
圖文并茂式。與教材第2頁呈現(xiàn)的方式一樣,將科技成果畫成簡單的圖,在圖的旁邊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表述。
擬人表演式。將某種科技成果擬人化,配上演講詞,進行交流。
【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勝德小學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5-28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04-11
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精選7篇)03-12
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06-02
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3-30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