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寡人之于國也-語文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寡人之于國也》的語文教案(精選5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國也》的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寡人之于國也》的語文教案 1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
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3.理解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入 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并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著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教師范讀課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教師投影,正音: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下劃線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贄壖滓罚 )兵
、谕浚 )有餓piǎo( )
③雞豚( )狗( )之畜( )
、軘担 )罟( )不入wū( )池
、轃o( )失其時
、拗斺裕 )序之數
、哳C( )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嗌曛孕ì( )之義
明確: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 xù ④cù gǔ 洿 ⑤wú無 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頒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
4.引導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討論交流后,點撥:《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依據梁惠王有通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并沒有區(qū)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zhàn)國時國君所有的“統(tǒng)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課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學分節(jié)朗讀課文,檢查糾正讀音、斷句。
2.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第2段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慢一些,語氣應平緩。
第三部分排比,對偶句較多,要讀出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的特點。要把反問句的反問語氣讀出來。
3.理清思路結構(在學生討論、明確段意的基礎上,教師板書)
4.學生對照板書,試背課文第1.2節(jié)
5.教師示范背誦第一節(jié),指導背誦方法
點撥、誘導:找出重點句,劃分小層,理出思路,注意層與層之間的聯系,注意關鍵詞和句子的異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誦。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一、二兩小節(jié)。
2.歸納文中的多義詞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一、歸納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1.檢查背誦第一、二小節(jié)。
2.歸納文中重點字、詞、句的相關知識。
教師采用投影或印發(fā)相關提綱,列出所要歸納解決的相關字、詞、句,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提問,教師糾錯、明確,在課文注釋及“思考和練習”的基礎上補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一詞多義:時,①季節(jié)。(不違農時、勿奪其時、斧斤以時入山林)②時機、機會(無失其時)
王,①名詞,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無罪歲)②動詞,音(wàng)稱王,統(tǒng)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動詞,吃(谷不可勝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詞,食物,吃的東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需掌握積累的實詞:
河內兇亦然
棄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勝食(“谷”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
勿奪其時(“奪”是“失誤”的意思!拔饖Z其時”是“不要耽誤農時”的意思)
(2)應掌握的通假字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
。3)應掌握的古今異義詞(投影練習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河內兇 棄甲曳兵而走 斧斤以時入山林 然而不王者
。4)詞類活用(投影練習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詞,指出用法并解釋,教師歸納)
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然而不王者
。5)出自本課的成語
、傥迨叫Π俨剑汉蠓河靡员扔魅秉c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有情節(jié)或好或重的區(qū)別。
②棄甲曳兵: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6)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虛詞
重點點撥:
然①代詞,這樣。(河內兇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詞,……地……的樣子。(填然鼓之)
③連詞,然而,但是。(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詞,對。(太后曰:“然”。)
則 連詞①順接,就,那么。(則移其民于河東、則何如)②轉接,卻。(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保
以 介詞,①用、拿、把清以戰(zhàn)喻(用)樹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義(把)②介詞,憑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③介詞,按斧斤以時入山林④動詞,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⑤然而,相當于“而”,以衛(wèi)王宮
。7)應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學生口譯,重點點撥句式及翻譯注意點。
、俜穸ň滟e語前置
末之有也
、诮樵~結構后置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叟袛嗑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芄潭ǜ袷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難語句的理解、翻譯(指導學生翻譯,小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
點撥:要注意一詞多義“食”的翻譯,還要把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準確地翻譯出來!巴俊笔恰霸诼飞稀钡囊馑迹涫绞墙樵~結構后置和判斷句。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要注意準確地表現孟子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表現了孟子對酷政的批評,情感應是激昂的?勺g為:(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這些人)卻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饑餓)而死,卻說:‘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種說法跟拿刀把人殺死,然后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點撥:梁惠王自以為自己對于國家較他國國君盡心,自己的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會自動投奔他。可是,鄰國之民不見少,自己的國民不見增多。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會來“送死”呢?孟子以臨陣脫逃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國及其鄰國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
先讓學生找出概括性語句將第四節(jié)分為兩小層,再讓學生比較兩小層列出的項目有什么差異。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并適度歸納整理,適當補充說明,適時板書內容框架,然后再引導學生對照板書在課文中劃出相關語句,引導學生背誦。
。3)梁惠王不顧人民死活,孟子在嚴厲批評他之后,為什么接著又說“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導學生認識孟子性善論的兩重性:一方面,他認為人應該從善,因此他反對統(tǒng)治者殘害人民,批評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善,因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覺擴充它,就能養(yǎng)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來,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難歸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會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結果就會使天下歸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時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說這句話不是隨便應付的。
(4)指導學生背誦第3-5節(jié)。
三、品味鑒賞
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本文所體現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點撥:本文從藝術上充分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俳Y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谏朴帽扔鳌C献由朴谶\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蹥鈩莩渑妗C献拥奈恼戮哂行坜q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jié)鏗鏘,氣勢充沛。
。▽W生齊背第三節(jié),體味文章的氣勢)
四、總結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他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并把它發(fā)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點也為“省刑罰,薄稅斂”,減輕人民負擔,表現出重視爭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爭取民心上,表現最充分的是民為國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看法,體現在《寡人之于國也》這一課中,他認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諸侯中稱王,必須實行仁政,而實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發(fā)展生產,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進而“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對百姓進行教養(yǎng),使民心歸順。至此,百姓安居樂業(yè),“黎民不饑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對梁惠王的循循善誘中,孟子抓住重視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出民為國本的思想,雖然在這一篇里,他沒有提民為貴,但是在闡述中已明確地表現出來,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災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歸順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為重.使百姓能夠在這個國家里“無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養(yǎng),才是治國的根本。他的思想有著積極、現實的意義,但在重武力,強調征伐的時代,又是遠離現實而又不切實際的,因而不被采用。
教案點評:
本課的教學思路是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理解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探究活動
《論語》與《孟子》比較研究
研究方法:
(1)比較法。
(2)歷史法。
(3)文獻資料與網上查詢法。
(4)調查法(側重于孔孟故里的學生)。
參讀書目:
(1)司馬遷《史記》中有關孔孟的部分。
(2)周月亮《孔學儒術早期儒學及其演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3)張傳開、汪傳發(fā)《十大哲學家》,南京大學出版社。
(4)《古典文學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
(5)楊樹增《先秦諸子散文·詩化的哲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6)羅根澤《說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7)劉冬穎《與圣人對話·孔孟精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8)黃卓明《諸子說》,北京大學出版社。
(9)王興康《論語·仁者的教誨》,上海古籍出版社。
(10)趙昌平《孟子·匡世的真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寡人之于國也》的語文教案 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的設計
1、借助字典,正確譯文。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解題
孟子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睹献印返奈恼潞苄坜q,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睹献印愤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
二、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僬莆毡疚牡耐僮郑骸爸薄薄爸弧;“無”—“毋”,“頒”—“斑”;“涂”—“途”
、谡_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③準確使用一詞多義的詞。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詞類活用的詞!肮摹薄ⅰ皹洹、“衣”、“謹”、“王”。
三、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倜献邮窃鯓诱f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痹唬骸巴跞缰,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②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勖献邮窃鯓优u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笔呛萎愑诖倘硕鴼⒅唬骸胺俏乙,兵也”?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平等。
(2)試概括本文的結構
[參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總結、擴展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系,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附:
1、古今異義詞
寡人之于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句意是:我對國家。)
河內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
請以戰(zhàn)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于對方“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句意是,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憑借它吃到肉。)
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來。)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么。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2、詞類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
樹之以桑(樹,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句意是:<在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附: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闡述
孟子答疑:2、使“民加多”的措施
結論——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國也》知識點梳理
1、給下列字注音
王好戰(zhàn)hào棄甲曳兵yè數罟不入洿池cù gǔ wū衣帛yì雞豚狗彘tún zhì庠序xiáng餓莩piǎo
2、詞語講解
兇:
(1)不吉祥,不幸
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荀子》) (順應自然的變化,采取正確的措施就吉利;順應自然的變化采取錯誤的措施就兇險)
。2)莊稼收成不好
河東兇亦然(《寡人之于國也》)
。3)兇殘、殘暴
攘除奸兇(《出師表》)
。4)恐懼而喧嚷騷動
敵入而兇(《國語》)(由于敵人入侵因恐懼而喧嚷騷動)
察:
。1)觀察、仔細看
徐而察之(《石鐘山記》)
。2)考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3)考察后推薦
察臣孝廉(《陳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國也》)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2)軍事、戰(zhàn)爭
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
。3)軍隊
趙亦盛設兵以待秦(《廉頗藺相如列傳》)
。4)士兵
可汗大點兵(《木蘭詩》)
直
(1)與“彎”相對
木受繩則直(《勸學》)
(2)正確的、正直的
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指南錄〉后序》)
。3)面對、遇到
與單于相直(《漢書》) (與單于相面對)
。4)價值,后寫作“值”
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
(5)副詞,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
。6)副詞,徑直、一直
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信陵君竊符救趙》)
。7)副詞,竟然
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論積貯疏》)
數
Shù
。1)數目、數量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觸龍說趙太后》)
。2)幾,幾個
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狼》)
。3)命運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六國論》)
Cù
。4)密,與“疏”相對
數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國也》)
Shǔ
。5)計算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zhàn)》)
Shuò
。6)屢次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通假字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
。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者〖頒〗通“斑”
。3)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涂〗通“途”
3、詞類活用
名詞活用作動詞
。1)填然鼓之〖鼓〗打鼓
(2)樹之以!紭洹椒N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
。4)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稱王
(5)王無罪歲〖罪〗歸罪
動詞作名詞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活著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詞作動詞謹庠序之教(認真從事)
使動用法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使…、遷移)
4、特殊句式
狀語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義樹之以桑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賓語前置
未之有也
判斷句
非我也,歲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罷了,那還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這與……有什么不同呢?)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和譯文
寡人之于國也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痹唬骸巴跞缰耍瑒t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鯚o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遭了饑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墒,鄰國的百姓并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zhàn)爭,那就請讓我用戰(zhàn)爭打個比喻吧。戰(zhàn)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泵献诱f:“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yè)生產的季節(jié),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jié)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么百姓便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遺憾。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yǎng),那么,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jié),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么,須發(fā)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F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于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寡人之于國也》的語文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三、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四、課時安排:
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ㄒ唬┙虒W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ǘ⿲дZ。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
(三)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ㄈ┦熳x課文。
1、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2、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4、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 )兵
。2)涂( )有餓piǎo ( )
(3)雞豚( )狗彘( )之畜( )
。4)數( )罟( )不入wū ( )池
(5)無( )失其時
。6)謹庠( )序之教
(7)頒( )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 )之義
答案:
。1)yè。
(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
。5)無wú通假字,同“毋”。
。6) xiáng。
。7)頒 bān通假字,同“斑”。
(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了解文意。
。ㄋ模┎贾米鳂I(yè)。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ㄒ唬┙虒W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1、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2、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1)提問: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2)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3)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4)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5)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6),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7)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8)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9)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10)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11)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12)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13)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僖髮W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②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③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14)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15)提問: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狗彘食人食,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明確: 對比,涂有餓莩,比喻,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ㄈ┙處熞龑W生通過回顧本節(jié)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ㄋ模┎贾米鳂I(yè)。
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ㄒ唬┙虒W要點:
1、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
2、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ǘ┓诸悮w納總結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1)樹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無罪歲。
。5)既來之,則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異于……
(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ㄈ┮辉~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1、數。
(1)愿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后》。 數目、數量
。2)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 幾、若干
。3)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4)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
。5)數罟不入洿池!豆讶酥趪病贰 cù 密、細密
。6)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zhàn)》。 shǔ計算
2、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稅凵徴f》 。與“曲”相對,不彎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豆讶酥趪病。 僅、只。
。3)系向牛頭充炭直!顿u炭翁》。價值。
(4)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丁粗改箱洝岛笮颉。 徑直、直接。
3、發(fā)。
(1)百發(fā)百中。成語,發(fā)射。
。2)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蛾惿媸兰摇 。征發(fā)、派遣。
。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打開。
。4)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蹲砦掏び洝。 花開。
(5)主人忘歸客不發(fā)!杜眯小贰 出發(fā)。
(6)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段迦四贡洝 。發(fā)出、抒發(fā)。
4、兵。
。1)非我也,兵也!豆讶酥趪病。兵器。
。2)窮兵黷武。成語,戰(zhàn)爭。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队|龍說趙太后》。軍隊。
。4)草木皆兵。成語,士兵。
5、勝。
。1)驢不勝怒,蹄之!肚H》。承受。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 。盡。
。3)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稇浗稀贰 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 優(yōu)美的。
。ㄈ┎贾米鳂I(yè)。
1、預習下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四)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惠王疑問: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設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設圈套)
揭示原因:本質一樣——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孟子主張: 行王道——措施、態(tài)度、結果 (對比)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的語文教案 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2.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掌握“數、發(fā)、直、兵、勝”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兩個虛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等幾個句式的特點,辨析它們和現代漢語的不同特點。
德育目標
結合本文學習,聯系歷史資料,了解孟子思想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內涵。
2.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包括朗讀和背誦。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語感訓練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能夠落到實處。活動方式力求生動活潑,或個別朗讀、集體朗讀,或輪流朗讀、分角色朗讀,讀后有評,以評促讀、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和背誦。
2.點撥教學法。本文選自儒家經典名著,語句看似淺顯,內涵卻較艱深。為此,在背景資料介紹、文化知識簡介及比喻說理的分析方面教師須相機點撥指導,避免學生囫圇吞棗。
3.討論法。應與誦讀同步進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教學磁帶、投影儀、相關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掌握重要詞語的音、形、義。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師生共同分析1~4段,背誦1~4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暗玫蓝嘀薄笆У拦阎边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這充分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文題)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結合注釋①及課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了解孟子。
教師適當補充: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zhàn)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識、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背景資料(多媒體顯示)
《寡人之于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是該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韓非子·五蠹》)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中期,“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劉向《戰(zhàn)國策序》)。各國諸侯爭城奪池,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zhàn)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混亂,禮制崩壞,世風傾頹,劇烈動蕩。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tǒng)一天下的態(tài)勢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后,魏又稱梁,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國在幾次重大戰(zhàn)役中慘遭失敗,失去了昔日的強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詞厚幣以招賢者”,為振興魏國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孟子則以“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對答,指出專言求利的嚴重危害性和躬行仁義的重要意義。二人另一次會面是在禽獸嬉游的池沼邊上。梁惠王得意地問孟子:“賢者亦樂此乎?”孟子以“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對答,并通過歷史事實的對比,證明了賢者“偕樂”與不賢者“獨樂”有截然不同的結束:文王關愛百姓,百姓愛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樂,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樂。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國也》這么一次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
學生瀏覽、把握背景。
四、熟讀課文
1.放錄音兩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教師出示投影,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1)選出加點字音、形正確的一項( )
A.養(yǎng)生喪(sānɡ)死 不可勝(shènɡ)食 庠(xiánɡ)序之教
B.餓莩(piāo) 龜玉毀于犢(dú)中 孝悌(dì)之義
C.數(shù)罟不入污(wū)池 然而不王(wánɡ)者
D.雞豚(tónɡ)狗彘之畜(xù) 數罟(ɡǔ)
(2)下列加點詞解釋全錯的一項是( )
A.河內兇(荒年) 曳(拖著)兵 谷(稻谷) 不可勝(盡)食
B.庠序(學校) 孝悌(孝順父母) 斧斤(砍伐樹木) 洿(濁水不流)池
C.餓莩(死人) 王無罪歲(年歲) 狗彘(母狗) 雞豚(養(yǎng)豬)
D.勿奪(搶奪)其時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途”,道路)有餓莩
(選兩名學生回答,明確)
(1)A(B.莩piǎo;犢—櫝;悌tì。C.數cù;污—洿;王wànɡ。D.豚tún。)
(2)C(A.谷:糧食。B.孝:孝順父母;悌:敬愛兄長;斧斤:斧子。D.全對。C.餓莩:餓死的人;罪歲:歸罪于歲;彘:豬;豚:小豬。)
4.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5.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6.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提問:這篇課文記錄了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提問:課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有哪些?
學生明確。
教師出示投影,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投影:
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有不同表達)
明確: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的緣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研習第1段
(1)選一學生朗讀第1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學生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與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學生明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問:梁惠王面臨怎樣的困惑?
明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梁惠王------于國用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3)朗讀指導
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弊x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表委婉、傷感的語氣!昂觾取彼木渲背猩暇洌耙泼瘛薄耙扑凇眱删洳⒘卸窒嗷パa充,應一氣讀完,“河東兇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應重讀,起強調作用!安爨弴眱删,前句輕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為下文提問作鋪墊。最后“何也”要讀出疑問語氣,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試讀。
提問:梁惠王為何對“民不加多”倍感憂慮?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國策?
學生討論并交流。
明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戰(zhàn)爭和統(tǒng)治者的橫征暴斂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減少、地廣人稀、兵員和勞動力匱乏。為達到富國強兵、拓擴疆土、問鼎天下的目的,各國諸侯的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地爭奪、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勞動力和兵員,發(fā)展生產力。增殖人口,是時代前進的需要和新的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決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當然會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憂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決定綜合國力的要素之一。實行計劃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是當前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從國情出發(fā)作出的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擇。
3.研習第2、3、4段
(1)學生齊讀2、3、4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的疑問是如何思考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边@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板書:
梁惠王 孟子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移民移粟) (設圈套)
|
不可---------------------------------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走進圈套)
(3)朗讀指導
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其實已經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設喻一段應讀得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皠t何如”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萃醪恢怯,回答“不可”語氣平常。當梁惠王進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边@句話有潛臺詞,讀時語氣要從容。
教師示范朗讀,學生低和。
學生嘗試背誦2、3、4段。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填然鼓之 ②棄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1~4段。
2.理解掌握重點詞語。
3.熟讀5、6、7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習5、6、7段,理清背誦思路,教師適當作朗讀指導。背誦5、6、7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一遍,再抽查一名學生獨背。
二、導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來啟發(fā)梁惠王,指出他與鄰國的實質是一樣的,那怎樣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5、6段
(1)女生齊讀第5段,男生齊讀第6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學生找出三組排比句回答)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確:“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提問:要想“王道之成”還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學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四組排比句為梁惠王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板書:
(Ⅰ)措施 效果
不可勝食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
不可勝食也。 |
不可勝用也。 王道之始
(Ⅱ)措施效果
王畝之宅,樹之以桑, 七十者衣帛食肉 王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黎民不饑不寒, 道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成
要求學生對照板書,填充空缺處,嘗試背誦5、6段。
(3)朗讀指導
第5段兼用排比和連環(huán)兩種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為一層,語勢逐層上升,要突出最后一層,這是孟子的主要意圖所在!梆B(yǎng)生喪死無憾”一語出現兩次,前者輕讀,后者重讀。
第6段分述王道的四項基本內容,四個“矣”表陳述語氣,氣勢充沛,要讀出層次。最后用雙重否定句式總結,要讀得堅定有力,其中應有勸勉之意。
選一男生朗讀5、6段,其余同學點評。
學生齊讀5、6段,背誦。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數罟 ②數之以桑 ③衣帛 ④養(yǎng)生喪死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研習第7段
(1)學生齊讀第7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孟子從“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方面詳細闡述了使民加多的`辦法,但這還不夠。君王對此還應有什么態(tài)度呢?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呢?
明確:孟子采用對比的手法,揭示了社會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對梁惠王自認為“于國盡心”的駁斥。此外,孟子還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辯護,勸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
板書:
對比 狗彘食人食(諸侯貴族) 天
涂有餓殍(下層百姓) 施仁政 下
比喻 涂有餓殍歸罪于年成不好 之
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除暴政 民
要求學生對照板書,嘗試背誦第7段。 至
(3)朗讀指導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諸侯貴族的荒淫,朗讀時,要讀出義憤之情來。“涂有餓莩”句要讀出悲憤、嚴厲的語氣!叭怂馈本涫墙栌弥T侯國君的自我辯護的口氣,應讀出諷刺意味。接著用一個比喻來反駁,應用嚴厲的質問的口吻來讀。最后,勸勉梁惠王棄虐政行仁政,應用和緩、勸慰的語氣來讀。
學生依照指導自行朗讀品味。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檢 ②發(fā) ③王無罪歲
四、學生背誦課文5、6、7段
請學生歸納孟子的“仁政”思想。
明確:發(fā)展生產,制民之產,教化百姓,除虐政?偟膩碚f有兩點:一是保民,使民無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三、四。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在誦讀中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分類歸納文言知識,注重詞句積累。進行拓展訓練,使學有所獲。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或滾動式背誦。
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概括本文的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學生自由發(fā)言。
明確:結構嚴謹。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善用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如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比喻“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形象生動,文字顯得從容不迫。
氣勢充沛。語言上使用排比句式,音節(jié)鏗鏘,氣勢非凡。
學生隨此背誦相關部分。
教師再次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合書循聲低和,從中體會孟子的論辯氣勢。
三、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多媒體逐題顯示
(1)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贅渲陨
、诳梢砸虏
③然而不王者
④王無罪歲
、菁葋碇瑒t安之
⑥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項是( )
、僬煞蛞鄲蹜z其少子乎
②忌不自信
、劭谥砸,善敗于是乎興
、苄欣钪鶃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摒B(yǎng)生喪死無憾
(3)與“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
A.惟利是圖 B.各是其所是
C.誰能定是非之真 D.是誰之過與
(4)選出與“各不可勝食也”中“也”用法相同的一項( )
A.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5)分別說出下列句中的加黑字的詞義和用法。
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
填然鼓之 移其民于河東
之 王道之始 于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樹之以桑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賱t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②無失其時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7)對下列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直不百步耳。
譯:只是沒有逃跑一百步罷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譯: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C.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譯:這怎么能對刺傷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D.未之有也
譯:沒有這樣的事情啊。
選7名學生依次回答,其他學生指出對與錯。
明確:(1)⑤與例句是使動用法。(①②③④均為名詞活用作動詞,⑥是名詞作狀語)
(2)⑤句“可以”用法古今相同。(丈夫:古義為成年男子,今義為妻子的配偶。自信:古義為賓語前置,即相信自己,今義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宣言:古義為發(fā)表議論,今義為公開場合發(fā)表的言論。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養(yǎng)生:古義為供養(yǎng)活著的人,俱與今義不同)
(3)D(A.提賓標志,無意義;B.動詞,贊同、肯定;C.名詞,正確)
(4)C(A.表句中停頓,B.表疑問,D.表句中停頓)
(5)“之”(結構助詞,主謂之間;襯字,無意義;結構助詞,定中之間“的”;代詞,否定句中作賓語前置;襯字,無意義)
“于”(對于,到,比,在,跟、與,均為介詞)
(6)①“無”通“毋”,不要。
、凇盁o”通“毋”,不要。
、邸邦C”同“斑”,花白。
、堋巴俊蓖巴尽保缆;“莩”通“殍”,餓死的人。
(7)C(注意“是何異于”應譯為“這與……相比,有什么不同啊”)
2.師生共同完成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引導學生在動態(tài)的語境中辨析詞義,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明確:
1.數目 1.發(fā)射
數 2.幾,若干 發(fā) 2.派遣
3.shuò,屢次 3.打開
4.cù,密 4.花開
1.不彎曲 1.兵器
直 2.僅 兵 2.戰(zhàn)爭
3.價值 3.軍隊
4.兵士
1.能承受
勝 2.盡
3.勝利
4.超過
5.優(yōu)美的
四、課堂練習
教師預先將此部分內容打印成材料,每生一份,以便課堂閱讀。
君與民
梁惠王①曰:“晉國②,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食,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以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
孟子見梁襄王③。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肽芤恢?’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肽芘c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頸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注: ①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五、六章),梁惠王又稱魏惠王,他在位期間,曾從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所以又稱梁惠王。
②晉國:這里指魏國,梁惠王自稱本國為晉國。
、哿合逋酰毫夯萃醯膬鹤印9318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閱讀本文,真正認識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請學生談談閱讀體會。(教師可作適當指導,但不能動輒評判)
(本語段譯文見備課資料部分)
五、課堂小結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講的“仁者無敵”,強調的都是實行“仁政”是統(tǒng)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不是嗎?1998年那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沒有沖垮我們,極其強大的金融風波沒有壓倒我們,關鍵是我們有一個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國共產黨,我們的黨是戰(zhàn)無不勝的黨,2008年奧運會申辦成功,WTO的勝利加入,無不證明這一點。中國共產黨將帶領人民向著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行進。
六、布置作業(yè)
1.結合自己生活實際,說說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學說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
2.閱讀《讀本》P250《墨子》中的片斷《非攻》,初步了解墨子的思想。
附:孟子重孝
孟子,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父親早亡。孟子少年受母親“三遷”、“斷機”之教,努力攻讀,終于成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儒學大師,后世尊為“亞圣”。在孔子謝世百年之后,孟子繼承和發(fā)揚孔子的孝道理論。他認為,天下事,“孝親為大”。他以為,那種不事生產、懶惰成性、貪財好色、不贍養(yǎng)父母、好勇斗狠、陷父母于不義的人,都是不孝。孟子論孝,還有一個可貴之處,是他把“孝親”推演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敬老觀念。母親死后,孟子以隆重的禮儀殯葬,有人批評他葬母規(guī)格不應超過父親。他說:當年沒有條件依禮葬父,今天有了,依禮葬母是對母親,也是對父親的懷念與尊敬。
三遷斷機孟母賢 孟子成長母懿范
孝親又及人之老 敬老當居九州先
《寡人之于國也》的語文教案 5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其歷史進步性。
二、了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三、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實詞的多義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四、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的論辯藝術。
三、通假字:頒—斑 無—毋 涂—途
四、一詞多義:之、王、時、食、數
五、固定格式:直……耳 是……也 或……或…… ……何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插入文學常識,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三、比較孔、孟思想,可展開討論。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并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兜玫蓝嘀У拦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地盛產沙丁魚,但每次漁夫們出;貋,捕得的沙丁魚都會死去很多。這令漁夫們非?鄲。然而,有一個聰明的漁夫,他的沙丁魚卻死得很少,為什么呢?原來,他從外地購了幾條喜歡吃沙丁魚的鲇魚放在船上,使沙丁魚們有了恐懼感,動了起來,增強了活力。
那么,同學們,這則故事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
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那么,這是誰說的?他是怎樣闡述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學生答:孟子!肮侍鞂⒔荡笕斡谒谷艘病鲆嫫渌荒堋!)
好,那么我們今天就更進一步走近孟子,學習他的《寡人之于國也》。
二、關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軻(前372—前289),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學大師,是孔子學說的.嫡傳。后世常以“孔孟”并稱,元文宗封孟子為“亞圣”。
更為可貴的是,孟子并不是簡單地繼承孔子的學說。他采用的是拿來主義的方法,占有、挑選、創(chuàng)新。例如:他否定絕對平均主義思想,主張社會分工;主張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他還提出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記錄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七篇,各篇分上下,為儒家經典著作,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三、朗讀課文
1.重申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2.選擇方式:
齊讀(了解學生整體學習情緒和朗讀水平)
個別讀(深入解決具體的字音和句讀問題)
范讀(對學生朗讀出現的問題通過示范解決)
分角色讀(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
四、課文分析
1、找出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2、誦讀第1段。
思考:梁惠王說他對國家已盡心盡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思考:梁惠王這么做,結果如何呢?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而民不加多。
可見梁惠王還是想勵精圖治的,所以他“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史記·魏世家》),于是數位賢者,包括孟子就不遠千里來到大梁,為之出謀獻策。
重點詞語理解:之、焉、兇、加
3、誦讀第2、3、4段。
問:孟子為什么要“以戰(zhàn)喻”?
答:以對方熟悉的“戰(zhàn)”設喻,更便于啟發(fā)對方。
問:孟子是怎樣“以戰(zhàn)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問:在孟子看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不盡心本質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重點詞語理解:鼓、既、曳、或、以、走、無
固定格式:或……或…… 直……耳 是……也
4、指導學生背誦第一、二部分。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一、二段的背誦
注意背誦技巧。
二、分析課文第三部分
1、誦讀第5段。
措施 效果
_______,____不可勝食也。 養(yǎng)生
_______,____不可勝食也。 喪死 →王道之始
_______,____不可勝用也。 無憾
本段層次:①②③/④/⑤
重點詞語理解:違、勝、數罟、時、養(yǎng)生、喪死、始
詞類活用:“喪死”——為動用法
2、誦讀第6段。
措施 效果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______ 帛食肉,→王道之成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________ 黎民不饑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____ 不寒
重點詞語理解:樹、衣、畜、無、庠序、孝悌、頒、負戴、王
詞類活用:“衣”、“王”——名詞作動詞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3、誦讀到7段。
思考:梁惠王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 諸侯貴族
對比
涂有餓莩 下層百姓
社會極端不平等,國家治理得不好。
問:文中運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餓死歸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殺了人歸罪于兇器一樣,非;奶啤W詈,孟子勸勉梁惠王拋棄虐政,施行仁政。“王無罪歲,則天下之民至焉。”
重點詞語理解:檢、涂、莩、發(fā)、歲、斯
三、總結孟子的仁政思想
合理地發(fā)展生產,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無憾”。
教養(yǎng)百姓,使民心歸順。
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統(tǒng)治者不要歸罪于年歲,而要不斷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真心歸附。
四、寫作特點
結構嚴謹
善用比喻
氣勢充沛
五、完成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1、數
愿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后》 數目、數量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于國也》 幾、若干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
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國也》 cù 密、細密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zhàn)》 shǔ計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 僅、只
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 徑直、直接
3、發(fā)
百發(fā)百中 成語 發(fā)射
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fā)、派遣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寡人之于國也》 打開
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花開
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琵琶行》 出發(fā)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抒發(fā)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 兵器
窮兵黷武 成語 戰(zhàn)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后》 軍隊
草木皆兵 成語 士兵
5、勝
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 盡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優(yōu)美的
附板書:
寡人之于國也 (第一課時)
《孟子》
一、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二、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3、4段)
三、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寡人之于國也 (第二課時)
《孟子》
措施 效果
_______,______不可勝食也。 養(yǎng)生
_______,______不可勝食也。 喪死 王道之始
_______,______不可勝用也。 無憾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______。 帛食肉, 王道之成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________。 黎民不饑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____。 不寒
【《寡人之于國也》的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06-05
寡人之于國也-語文教案08-01
寡人之于國也課堂教案09-05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教案11-08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設計10-22
寡人之于國也的教案設計08-17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06-28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范文10-19
關于《寡人之于國也》教案(通用16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