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jīng)驗,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中訪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
教育家葉圣陶言:“教是為了不教”。在課改的今天,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是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奧妙。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語文閱讀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為教師應轉(zhuǎn)變觀念,不應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把教材當作一個例子。因此,新學期伊始,我的語文課堂就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引導其各抒己見,從而讓語文課堂活躍起來。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一個點撥作用。“教育的目的應該教人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些什么,應該增進我們的`心智,使我們能自行思考,而不是將別人的思考作為我們記憶的負擔。”(斯賓諾莎)因此,交給學生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學生才會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實踐證明,只要教師指導得法,學生就會給我們一個又一個驚喜,每個學生都會有話可說,有問題可問,一改以前教師一言堂,學生卻一無所獲的現(xiàn)象。
學習本文時,在朗讀方法指導的基礎上,熏陶漸染,促使學生與文本密切接觸,然后,重點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學習潛能,自主體驗、賞析。因此,在學習本文時,增強閱讀的目的性,提高了閱讀效率。當然,閱讀教學中,教師既是主導著,又是特殊的閱讀主體,應以其豐富的閱讀體驗處于閱教學的最前列,在充分調(diào)動學生自主閱讀積極性的同時,起到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范、、精要點評、高效對話等主導作用。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2
秉承著這一目的與宗旨,我進行了《山中訪友》的授課。重點是通過課文隨堂講解,教授孩子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并運用到今后的寫作當中,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以下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反思:
一、教師評價、激勵語言到位,學生參與程度高。
在觀看研修視頻中,我充分體會到了教師評價語言的重要性,因此,此次授課我特別關注到了這一點。我抓住每一個可以鼓勵、表揚孩子的機會對其進行點評:寫字姿勢、課文朗讀、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以及準確性方面。我真的發(fā)現(xiàn),與以往的課堂不一樣了,孩子們都愛舉手發(fā)言,積極性特別高。
二、課堂環(huán)環(huán)相扣,自然順暢。
一節(jié)優(yōu)秀的課堂背后必定是教師精心的設計,作為一節(jié)樹標課,我想盡我最大的努力做好。因此,不僅僅是教師要備教材,同時教師還要備學生。于是,我盡可能地設想到每個環(huán)節(jié)可能出現(xiàn)的特殊情況,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吃透課本,吃透學生,才能將課堂了如指掌,進行得自然順暢。
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我們要以學生為主,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本節(jié)課中,我以第一個比喻句、第一個擬人句為例,進行教學,之后讓學生模仿著來分析句子中的修辭手法。起初可能很難,但是慢慢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模仿能力、發(fā)現(xiàn)能力都很厲害,課堂一下子就活了。
四、教學與寫作相結(jié)合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本節(jié)課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在教授孩子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同時運用小練筆、課后作業(yè)讓孩子復習修辭手法的使用,對今后寫作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有優(yōu)點,同樣也有不足之處:
一、教學形式單一,缺少合作、交流學習
由于課程設計的原因,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缺乏小組、同桌之間的交流、討論,大部分時間是老師與學生個人的對話。這樣給孩子交流的時間少,思想的碰撞少,得出來的觀點就比較單一。所以在今后的課堂上,我會注意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孩子,讓他們學會自主、交流、合作,進行探究式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二、教師語言感染性不夠強烈,學生體會自然美有待提升。
《山中訪友》這篇文章比喻、擬人的修辭運用得相當準確、恰當,語言優(yōu)美,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但是,在授課過程中,我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呼喚山泉哥哥、溪流弟弟、白云姐姐等等,但是,在語調(diào)上還有待改進、提高。
我一直堅信,優(yōu)秀的老師帶給學生的課堂必定是美的享受,因此,我會更加努力的!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3
《山中訪友》第六自然段的錦上添花
六年級語文第一課《山中訪友》是一篇文筆優(yōu)美的文字,讀后如春風拂面,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教學這樣的文字,豈能兒戲?于是,我細細地拜讀了多遍,課堂上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
教師:同學們,把你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聽吧!
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讀,喜歡哪一段的都有。
終于,有人讀到了第六自然段。
“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葉,細數(shù)精致的紋理,我看到了它蘊含的生命的奧秘,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fā)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教師:多美的文字呀!不過,似乎有的地方美中不足,這一段是不是還可以寫得更好?
大家趕忙拿起書來拼命看。
有人舉手了。
方媛:大家請看,在最后一句“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fā)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里,兩個“聽見”后面應該加一個“了”字。因為前面分別用到了“嗅到了”“看到了”“加入了”等詞語,如果用“聽見了”會使句子前后更整齊,而且語氣也舒緩多了。
這樣的發(fā)現(xiàn)我不能不表揚。
教師:把方媛同學改變的詞帶入課文中讀一讀,感覺一下。
大家讀的得意洋洋。
又有人發(fā)現(xiàn)了問題。
唐誠言:老師,書上說“落花”用的是“撿起”,說“石頭”用的是“捧起”,而說“落葉”時卻用的是“拾”,我認為用“拾起”比較好。理由和方媛的一樣。
教師:大家也把唐誠言同學改變的詞語帶進課文讀一讀。
從大家朗讀的聲調(diào)中我已經(jīng)感到他們找到了體現(xiàn)本段美的表達方法。
毛映涵:這一段用了兩個“捧”字,似乎都不是很準確。
同學們都瞪大了眼睛──你老毛子腦袋有問題吧?
教師也很感興趣:噢?說說你的理由。
毛映涵:大家看,“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這句話。你們不妨試著撿個東西,撿起后再“捧”,是不是很別扭?“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這一句更怪,“捧”得用雙手,“捧”著石頭怎樣敲它呢?
有些同學試了試,頻頻點頭,老師也首肯。
教師:毛子的分析有些道理,哪,怎么改呢?
毛子:我也不知道。
大家議論紛紛,想出了好些詞。
最后,大家意見比較集中比較滿意的詞是:“落花”用“拈”較好;“石頭”只好用最常見的“拿”了。
教師:這樣一改是好些了,但“拈”“拿”兩詞有沒有“捧”在句子的含義呢?
又是一陣思考和爭論。后,得出一個結(jié)論:“拈”字動作優(yōu)美,和“捧”字都有喜愛落花的感情,可以換掉;“拿”字就體現(xiàn)不出這種感情色彩,所以,后一個“捧”字不換為好,可以理解為先捧起來,再用一只手托著,另一只手敲擊。
我們把自己修改后的文字讀了讀,果然感到更順更美了。
不過,說句心里話,我也不知道這樣改是不是一定就比原文好,但至少學生去認真讀了,認真思考了,咬文嚼字了,這種現(xiàn)象是好的。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4
《山中訪友》一篇構(gòu)思很美的文章。本文的敘述方式獨具匠心,采用想象的手法與自然界的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等朋友們互訴心聲,動情的敘述營造了一個活潑、跳躍的童話世界。文章靈氣飛揚、新奇豐富而符合現(xiàn)代孩子的審美眼光,相信學生比我們更容易接受、吸收這種構(gòu)思方式。
果真課堂上孩子異;钴S,抓住孩子的靈性,釋放在語文課堂將是一堂語文課最成功之處,所以我努力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展示美。
一、發(fā)現(xiàn)美
1、導課時從孩子的朋友入手,然后我把學生的思維從自己的朋友引到人類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總結(jié)出,要學會發(fā)現(xiàn)另類的朋友,再具體的問同學“如果你們?nèi)ド缴嫌瓮,你會發(fā)現(xiàn)哪些另類的朋友呢?”
。、這就是我情景模式導入的嘗試,我覺得散文是輕松,活潑的文學,那么上散文課也應該是輕松活潑的。而且孩子們對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輕輕一點,便引來同學們多少的共鳴啊!
。、然后我讓學生上來把自己讀中想象到的景物畫出來,一時間教室就沸騰了。我于是就有選擇的抽了一些同學上來,畫老橋、樹林、白云、流水、小鳥、懸崖、雷陣雨、小花、樹葉等。沒抽上來的同學參照書。在本上畫。一堂課需要興奮點,就像一盤菜需要味精,而有創(chuàng)新的那點內(nèi)容就是興奮點。學生找到了美。
二、感受美
散文當然少不了讀,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讀中吸引學生,于是我引導同學們,傾訴性的,深情的讀,輕快活潑的讀,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讀?粗瑢W們投入的讀,我非常明顯的體會到了,讓學生好讀不如樂讀的教學理念。讀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內(nèi)心和課文最有效的.交流。
三、展示美
。、仿寫是本節(jié)課學生展示的第二個展示,孩子們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贊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回應呢,試著猜想一下它們的內(nèi)心世界,試著以某一種景物的語氣給作者寫一段回應的話吧。這里的設計開拓了學生思維,展示了他們的天性與靈性。
。病⑴⑹墙虒W在本節(jié)可得到了較好的應用。我教孩子批注,并在本課作了很細致的講解。感覺收獲較大。
四、不足
。、六年級了有一部分孩子調(diào)動不起來了,發(fā)言面在縮小心情不好。
。病⑴r有個別學生做得不好、
。、讀時還有不到位的地方。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5
上完《山中訪友》,我的感受很深,下面談談幾點: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gòu)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偉大的愛因斯坦說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在教學中,在強調(diào)打好基礎的同時,還應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想象力是學生的翅膀,在學習過程中應著重調(diào)動起他們對于美好的自然景物、優(yōu)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yōu)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學習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他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內(nèi)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嗎?”“見到你真高興,謝謝你又來看我們了!崩吓笥岩娒婧蟮挠H切感學生們完全的體會到了;在學習作者把自己與樹相融的那一部分時,我來朗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作者然后談感受。聽完后,一位學生滿臉興奮的告訴我:“老師,我感覺我就是一棵樹,我的腳正在向地下長,我的.手臂上好像長出了許多枝葉,我的頭發(fā)似乎也要豎起來了真的,我真的感覺到了!”看著他們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
很豐富,我們應該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fā)揮。
二、感悟語言,給學生灌輸寫作方法。
“山中訪友”從題目開始,作者就一直把大自然中的萬物當作人來寫。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將靜態(tài)的事物寫活了。因此,這篇文章是學生學習描寫大自然的最好例文。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從始至終都注重寫作方法的傳授。如:分析“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边@一句時,我問學生:“你覺得這句話寫得好嗎,好在什么地方?”學生能夠知道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體現(xiàn)了瀑布流水所產(chǎn)生的聲音渾厚、響亮的特點。以這句為例,我讓學生明白了,描寫事物不管運用什么修辭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同時使用修辭手法也可以讓文章生動、形象、有韻味。
這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們很有收獲,他們是快樂的。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就應該把聽、說、讀、寫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不但要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還應該讓學生能夠身心愉悅。但是每一節(jié)課都有不盡完美之處,比如課堂環(huán)節(jié)不夠緊湊,有些環(huán)節(jié)間的過渡不自然等。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xù)取長補短,讓自己不斷的成長。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6
本學期我擔任六(2)班的語文教學,并兼任班主任工作;仨雽W期的語文教學,真是浮想聯(lián)翩,歷歷在目,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親一輪課程改革強勁的東風,催生了本冊教材所具有的代表性,邏輯性,完整性。它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教書育人"的原則。現(xiàn)將本學期第一單元《山中訪友》的教學做個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gòu)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為了讓學生走入文本,課前我認真?zhèn)湔n,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如課文說作者:帶著滿懷的好情緒"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好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到山中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第三段時,讀者便才恍然大悟,原先作者要訪的是石橋,樹木,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還恰當?shù)刈儞Q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fā)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zhuǎn)流淌,最后長出樹粒,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我想象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梢姟O胂笫咕拔镨蜩蛉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里行間的熱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的世界"。
我設計的練習充分體現(xiàn)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問題:
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哪些"朋友"
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展示想像,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第一問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述的景點,理清思路;第二問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關于第一問要引導學生透過抓關鍵詞來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石橋,樹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關于第二問的回答,參見"教學參考"有關的資料。
總之,教學有喜有憂,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但也有不足之處,我將繼續(xù)加強學習,豐富自我,把握新的教學理念,讓自我所教的學科更上一層樓!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7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獲。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在課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名稱設計中突現(xiàn)“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2、課堂上引導學生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課堂上讓學生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又分別有所側(cè)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范,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jié)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課堂上充分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松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正是本著以上的設計,使學生在品、讀、悟中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領悟了課文的美!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8
通過昨天的接觸,我就發(fā)現(xiàn)新學年我面臨的一班孩子都比較安靜。他們不是喜形于色,他們不會唧唧喳喳,他們不會歡呼雀躍。我跟他們談論什么的時候,他們的表情都是害羞的,矜持的,畏手畏腳的。
這樣的孩子們也很討人喜歡的,因為這樣的孩子學習的時候會比較塌實認真。但是,對于語文老師的我來說,這樣的孩子對上語文課還是不利的,課堂會顯得沉悶。
其實孩子們顯得安靜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孩子天生的性格不張揚,其二是孩子們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今天我給孩子們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我就定位為,激發(fā)孩子們表達的欲望。
一上課,我就告訴孩子們,我喜歡的孩子們是什么樣的。
一、侃侃而談。上課的時候,我希望你們能大膽地暢所欲言,想說什么說什么。課堂是大家的課堂,不是老師的課堂,不是部分學生的課堂。每個同學都有發(fā)言的權(quán)利和義務。能說就是勝利,千萬別害怕你說錯了老師會批評你,能說代表你在思考,你在努力,你在進步。因此,孩子們,老師會給你們每個同學發(fā)言的權(quán)利和任務,因此,也希望你們能用自己的聲音給老師一個滿意的答復。
二、專心致志。上課的時候,我們每個同學都要盡量做到一心一意。老師也知道,你們還是孩子,你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會有整整的40分鐘。因此老師也不提不切實際的要求,40分鐘都專心致志。但是,孩子們,你們必須盡量延長你專心致志學習的時間。因為,你們已經(jīng)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升入初中,你們每堂課的時間會延長到45分鐘。孩子們,能力是逐漸培養(yǎng)的,因此,從這學期開始,培養(yǎng)自己聚精會神學習的能力。老師也會努力,使自己的課生動有趣,我也希望,你們在以后的學習中給老師多提要求,幫老師進步。
雖然說,開課之前我滔滔不絕說了這么說。但是,課堂上,孩子們依然比較沉悶。于是,我放慢了上課的節(jié)奏。每個問題,多讓幾個孩子回答問題,然后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而且,我把問題放低了難度,讓問題簡單化。
于是,這堂課,只能聽見我在教室里不停地說:“很好!”“不錯。”“你考慮的'很全面。”“真厲害!”“你……個詞用的好。”“還有誰想說?”“誰能大膽的舉手告訴老師?”“我們男同學和女同學比一比!薄拔覀兯膫小組來比比!苯裉,我?guī)缀跤帽M了贊美之詞。
整整兩堂語文課,我根本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只帶著孩子們品讀了部分段落。下課鈴聲一響,我唯一的感覺就是:好累啊!我的耳朵累,入耳的全是我的聲音,我的嗓子累,我不停地說了兩堂課。此時我只想牛飲一大杯水。但是,我的心情是愉悅的。
我通過觀察,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班上幾個愿意表達的孩子。比起昨天民主選舉班干部的氣氛,今天要活躍多了。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鼓勵和贊美,改變的不僅僅是孩子們在課堂上愿意說,也能使他們在生活中變得自信。
我知道,這條路一定要堅持走下去,盡管走得很累。既已選擇,就該堅定!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9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jié)好課,一節(jié)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nèi)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我校的教學評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們從教的時間是何其有限,成功的體驗對許多人來說是何其的珍貴。我是個很幸運的語文教師,在自己語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在放棄生物從事語文教學的10次教學評估中,無一例外的獲得的一類課,而且近三年來穩(wěn)居語文組的第一名。這個成功,有幸運,但決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訪友》一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經(jīng)驗。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獲。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
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yōu)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于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xiàn)“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字串5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字串9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又分別有所側(cè)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范,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jié)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字串1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松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怠⒘η笳n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字串3
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jié)以方舟的小詩結(jié)束,不僅結(jié)構(gòu)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有一定的聯(lián)系,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熏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tǒng)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正是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jié)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多設計一些亮點并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來。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0
那天去上課,學生都問我,加了星號的文章我們該怎么學呢?我對同學說這些是選學課文。既然給了我們選的權(quán)力,我們就有權(quán)力按照自己喜好來選擇。啊,我們的權(quán)力這么大啊。同學們一下輕松起來。
他們討論了一下,選中了《山中訪友》。
“今天我們就聊下朋友的話題吧,大家都數(shù)數(shù)自己有多少個好朋友吧!”然后我把學生的思維從自己的朋友引到人類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總結(jié)出,要學會發(fā)現(xiàn)另類的朋友,再具體的問同學“如果你們?nèi)ド缴嫌瓮,你會發(fā)現(xiàn)哪些另類的朋友呢?”
這就是我情景模式導入的嘗試,散文是輕松,活潑的文學,上散文課也應該是輕松活潑的。而且同學們對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輕輕一點,便引來同學們多少的共鳴啊!
散文當然少不了讀,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讀中吸引學生,于是我引導同學們,傾訴性的,深情的讀,輕快活潑的讀,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讀。看著同學們投入的讀,我非常明顯的體會到了,讓學生好讀不如樂讀的教學理念。
讀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內(nèi)心和課文最有效的交流。
然后我讓學生上來把自己讀中想象到的景物畫出來,一時間教室就沸騰了。我于是就有選擇的抽了一些同學上來,畫老橋、樹林、白云、流水、小鳥、懸崖、雷陣雨、小花、樹葉等。沒抽上來的`同學參照書中對這些景物的擬人和比喻手法,自己再仿寫句子。
一堂課需要興奮點,就像一盤菜需要味精,而有創(chuàng)新的那點內(nèi)容就是興奮點。美術和散文的結(jié)合,引起了學生特別的興趣。
最后我讓同學們看著黑板上的圖畫,讀出自己仿寫的句子,然后大家評誰畫得好,誰仿寫得好,當掌聲和興奮的眼神迎來下課的鈴聲的時候,我知道我開心的度過了一節(jié)語文課,同學們也開心的度過了一節(jié)語文課,或許,他們并沒有掌握太多的內(nèi)容,可是我知道,在這堂課里,他們是真正喜歡語文的。
我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教不了太多的東西給學生,就讓我的學生喜歡語文吧!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1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構(gòu)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動展現(xiàn)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單元主要資料為“感受自然”。本課的特殊之處在于作者以他獨特的觀察視角,采用聯(lián)想和想象,賦予山中萬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璣珠,句句含情,讀來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給人美的享受。作者“帶著滿懷的好情緒”,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注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完美情懷,透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yōu)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jīng)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但是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必須的朗讀潛力,能夠透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善于模仿,透過閱讀體驗能夠和作者產(chǎn)生必須的情感共鳴。
針對本課構(gòu)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yōu)美的特點,我透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透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透過音樂渲染、圖像再現(xiàn)、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數(shù)據(jù)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后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說清楚以他為朋友的原因,培養(yǎng)寫作潛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潛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我讀,先說說這一段落該用什么語氣語調(diào)來朗讀,再讓他根據(jù)自我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后說自我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發(fā)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我的機會。
最后強調(diào),文章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gòu)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為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樣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共鳴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qū)W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說明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有足夠的重視。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2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gòu)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至第三自然段,我們會猛然發(fā)現(xiàn)作者通篇運用了想象、擬人的手法將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這節(jié)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為此,我在開篇的時候設置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袄首x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幾位朋友?”以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資料以及結(jié)構(gòu)。之后是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思考“你覺得作者與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體會到了?”。以這個問題帶動學生感受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學生在默讀、匯報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運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修辭句子。在指導學生進行情感朗讀的同時,一并讓學生體會當中的表達方法特點。在第一課時里,我就讓這兩個問題作為主線問題,讓學生在充分把握文章資料的基礎上,感受文中表達方法的特點。
在第二課時中,重點在于作者是怎樣展開想象與聯(lián)想表達情感的,以及體會句子的美妙之處。當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說出了“鳥兒、露珠、樹”對作者的知心話后,我本來能夠引導學生:“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說……鳥兒呼喚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說……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明明是作者看著每一棵樹,作者卻說……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當時我能體現(xiàn)這一環(huán)節(jié),相信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上М敃r上課時,我就直接將想象這種表達方法跟他們講了,而側(cè)重點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時還會到林子里去和朋友們做什么?”或許是缺乏前期對表達方法的深刻理解,導致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思維展不開。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時體會表達方法,然后再學以致用,在體會表達方法的基礎上拓展思維訓練。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3
《山中訪友》,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升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獲。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在講課過程中應著重調(diào)動起他們對于美好景物、優(yōu)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yōu)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尤為重要。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我以本文題目展開線索。因為課題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聯(lián)想和想象構(gòu)筑情境這一獨特、鮮明的表現(xiàn)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讓同學么們邊讀邊思考:
。1)課文為什么以《山中訪友》為題?
(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3)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
讓同學們揣測文章的內(nèi)容,捉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得豐富極了,有的認為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為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為去訪問某個建筑等等,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2、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本文有著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著作者豐富的想象,從文字背后投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zhì)和性情,讓人越讀越愛步釋手。因此,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收獲:學習了這一課,我們?yōu)樽髡邿釔鄞笞匀坏母星樗騽,為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4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獲。
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
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又分別有所側(cè)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范,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jié)合。
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松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5
這節(jié)課我把許多問題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學討論,讓他們自己通過合作、探討,找出答案。學生有了競爭的天地,有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熱情高漲,引發(fā)了多姿多彩的閱讀體驗。
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gòu)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著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讀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么能不熱愛大自然,不熱愛生活呢?那“童話般的世界”是老少皆宜的。
當你帶著好奇和輕松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并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平凡人生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06-06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05-21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04-03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5篇06-01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5篇03-27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03-11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08-25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05-01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優(yōu)秀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