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后感1
打開常生龍編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第一輯“教學即創(chuàng)造”,就被書中介紹的名人教育理念所吸引。這一輯一共介紹十位中外教育界的名人,他們無論在教育理念還是教學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教學工作是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是我讀完這一輯后最深的感悟。
在教學工作上,最容易做的是照本宣科。課堂上,按部就班地按照課本來上,不會有錯,但如何把課本上的知識融會貫通,讓孩子們喜歡上你的課,卻需要老師的創(chuàng)造性。
學生為何喜歡多才多藝的老師?因多才多藝的老師的課堂是豐富的,是靈動的,老師自身的知識的博大和自身素養(yǎng)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欣賞博學多才的老師,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記得讀師范時,“文選與寫作”課是比較枯燥的課,而那位老師,每節(jié)課都是很快講完課本上的知識,就會給我們講他心中的《紅樓夢》,講細節(jié),講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就是因老師的講解,才讓我用心去讀這部經(jīng)典巨作,注重書中的細節(jié)部分,甚至跑到圖書室尋找關于解讀《紅樓夢》的一些刊物和文章?丛u論,會讓我讀得更深一些。寫作課成了我的最愛,我喜歡老師的博學,期待他能給我們介紹更多的名著經(jīng)典。
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那些課文沒有多少吸引力。這位老師把文選課上得豐富多彩,激發(fā)了我們?nèi)プx經(jīng)典名著的熱情。也是從那時起,我才深深地愛上閱讀與寫作。
第一輯中寫到夏昆老師,他不甘于每天對字詞句篇的分析,想在常態(tài)化的教學之外,提供一些更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課程內(nèi)容。于是他開始了語文、詩歌鑒賞、音樂鑒賞、電影鑒賞等四門課程的教學探索。在高中繁重的學科學習任務之中,給學生們送上了一份份心靈雞湯。看似夏老師在不務正業(yè),其實如果學生學會了鑒賞,從電影中,從歌曲中,從詩歌中體悟到不同的美感,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學生們的語文素養(yǎng)自然提升,我相信語文成績也會自然提高的。
特別是語文教學工作,如果僅僅抱著課本在教,那孩子們不會走得高遠,也不過是做題的機器而已。如果從多方面入手,逐步培養(yǎng)孩子們的讀寫習慣,看似老師在做與教學無用的事,甚至是多受累的事,但走到一定階段,你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無用”變得那么“有用”,甚至讓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學工作的創(chuàng)造性至關重要,它會讓孩子們看到不一樣的天空。在一堂看似平淡的課堂上,老師的引領和發(fā)散思維,會讓孩子們看到更廣袤的世界。我喜歡多彩的課堂,喜歡看似天馬行空,實則老師把手中的線收放自如,讓孩子們在蔚藍的天空上翱翔的`課堂。課堂雖小,但我們的思維不能狹隘。老師在課堂上的創(chuàng)造性就尤為重要了。
在剛剛接觸孤獨癥譜系的孩子后,我有一段時間很是迷茫,后來因閱讀了一些理論專著,我突然領悟到,他們更需要靈動的課堂。雖然是個訓課,他們也需要豐富一些的語言訓練。本身孩子們就有刻板行為,如果僅僅運用ABA訓練方式,孩子們更是呆板。但運用VB進行語言訓練,就靈動了許多。每一節(jié)的個訓課,我都設置了多方面的訓練形式,即便是接受性指令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我也要設置多方面的訓練內(nèi)容,既有身體部位識別,也有繪畫和粗大動作訓練。特別是手指謠,邊做動作邊填詞,孩子們很是喜歡。有時會根據(jù)孩子的情緒,調(diào)整課程,只有讓孩子喜歡上我的個訓課,我才能給予最佳的康復。
我們的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史沃普這位童書作家,僅僅是輔導孩子十天的寫作課后,就愛上了孩子們,堅持為孩子輔導寫作,陪伴小學畢業(yè)。他用滿腔的熱情對待所教的孩子,做出了與眾不同的成就。僅僅有愛是不夠的,愛,是前提,重要的是要有智慧,也就是要有創(chuàng)造性。麥考特、雷夫、鐘杰就是這樣的老師。麥考特能讓最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認可是最好的老師,雷夫能讓56號教室里的每個孩子愛上閱讀,并在教室里建立起世界上最小的經(jīng)濟體,讓每個孩子學會遠足前做好準備。雷夫的56號教室充滿了魔力,我很早就買過這本書,讀了一遍又一遍,從中獲得了許多的啟發(fā),佩服雷夫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模式。鐘杰在轉化問題生上有自己獨創(chuàng)的方法,僅僅靠愛是不夠的,關鍵是老師的智慧,有了教育智慧,才會讓愛變得有價值,有意義。
吉諾特所說的這句話,對老師而言是一定要牢記心中的:“語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詩人野蠻;既能使人受傷,也能使人得救!闭f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常言說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最為老師,說話的方式尤為重要,罵人和訓話是語言暴力常見的表現(xiàn)方式,侵犯隱私是語言暴力的一種體現(xiàn),但質(zhì)問也是一種語言暴力。
原來我們教聾孩子,因手語的限制,可能老師的話語不能完全傳遞給學生,即便是有語言暴力,學生僅從表情和動作上也感受不那么真切。而如今我們學校已經(jīng)轉型,面對新的群體,我們真的要在說話藝術上下點功夫,如何把話說好,讓孩子們接納,讓家長們接受,這是需要下功夫的。孩子們需要我們鼓勵,家長們需要我們?nèi)A聽。鼓勵,讓孩子們更加自信;傾聽,讓我們理解家長們的內(nèi)心痛苦。理解、包容,接納,慢慢地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也是一群可愛的孩子們。
“當教育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時候,當教育的語言不帶著為善的情感的時候,教師那偽善的眼神和牽強的微笑就會很快被學生感受到!边@句話是不是在提醒我們,老師的語言至關重要?
老師的認可,是一縷陽光,會讓孩子感到溫暖,會催孩子們上進。我們都從孩童走過,回想過去的時光,能讓我們深記心中的老師,往往是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關愛的老師。特別是那真誠的善意的話語,讓人牢記一生。
特殊教育的教學工作是更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一堂課,不再是單一的課程,需要多方面訓練融合在一起,語文課中融合著動作康復,體育課中也滲透著語言康復。孩子們千差萬別,對孩子的要求也變得有梯度,需要根據(jù)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成長需要,設計課程內(nèi)容,選擇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給孩子最適合的康復教育。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后感2
有一本書,你讀了后,會有讀過50本書的收獲,那就是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有一個人,你了解后,會不由自主地從他身上汲取力量,讓你找到前進的方向,那就是此書的作者常生龍。很多年前,偶然的機會,在新浪博客讀到了他的文章,知道了他是一位日理萬機的教育局局長,卻每天更新博客,每周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后感,每月做個總結,每年做個回顧。博友們都尊稱他為船長,覺得是他在引領著大家航行。船長在此書的后記中寫道:“我將書放在自己的手提包里,將旅途、會議間隙、飯前飯后、睡覺之前等各種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見縫插針就讀上幾頁。
有一次到韓國出訪,一整天的任務都安排得滿滿的,等回到房間放下行李時已經(jīng)是夜里11點了,可一本書的讀后感還沒有完成,怎么辦?簡單地洗漱后,坐在地板上,將電腦放在腿上,熬夜趕寫文章。我心里明白,只要對自己放松一下要求,所有的堅持都會泡湯。就這樣,十年下來,我閱讀了500多本書,為每一本書都寫了讀后感,這些讀書隨想累積起來已超過200萬字!毕嘈抛x到這段文字的每一個人都會對船長的這份堅持和毅力而肅然起敬!那么,這本書,就是從500多篇讀后感、200多萬字中挑選出來的50篇讀后感、20萬字!這是怎樣的精選,怎樣的精華?做為讀者,能讀到這本書,是多么的幸運,多么的幸福!尤其是教師,因為船長就是以一名老師的身份去讀書,去思考,去撰寫。
他把這本書分為五個專輯:教學即創(chuàng)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還沒真正走進書本,我就被這五個觀點吸引:正如船長所說,“教師是改變課堂、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所以,教學,靠我們老師去研究,去探討,去探索,必定是創(chuàng)造;教育是為了人們生活得更美好,是要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日常生活中的親子關系、家校關系、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等”,讓人們“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一所學校就是孩子的社會,“讓學生愛上學校,在其中健康、快樂地成長”,所以學校即社會;做為教育的實踐者,我們需要掌握教育原則,需要歸納教育策略,我們需要理論做支撐,所以,理論是我們的支點;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教育的變革,一股腦兒地沖刷著我們的思想,這就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必須去接受。
這本書中呈現(xiàn)的太多方面我都非常喜歡和認同,比如:第2至5頁于永正老師寫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中的訣竅一“自己先變成孩子”;第27至30頁道格·萊莫夫著的《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秘訣》中的“設定高的學習期望”和“有效組織課堂教學”;第31至34頁海姆·吉諾特著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中的“防止暴力”、“善用鼓勵”、“學會傾聽”、“拒絕偽善”;第67至70頁張貴勇著的《讀書成就名師——12位杰出教師的故事》中的“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閱讀有方法,成效見課堂”、第79至82頁蔡興蓉著的《下輩子還教書》中的“語文教師的使命”;第105至108頁羅恩·克拉克著的《羅恩老師的奇跡教育:點燃孩子的學習激情》中的“給予高期待,收獲大進步”、“信任添力量,細節(jié)顯功夫”;第138至141頁蘇霍姆林斯基著的“把了解學生的工作落在實處”、“像醫(yī)生了解病人那樣去了解學生”;第142至145頁金林祥等著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中的“新教育”、“新學校”、“新學生”、“新教師”等等。
我特別有感觸的是船長在第52至55頁蘇珊·佩羅著的《故事知道怎么辦:如何讓孩子有令人驚喜的改變》一書中的觀點:要善于講故事。我記得在幾年前和科組老師備課時,老師們都反映這屆五年級學生屬虎,調(diào)皮得很,學習習慣差,語言不文明,行為習慣也不好,想要針對這些問題開個級會教育學生。我想到了一個關于蘇東坡和佛印大師的故事,于是,這次級會,全級五百多學生就聽我講故事,學生們專注的眼神,我至今都無法忘記,他們被故事中蘇東坡的暗自得意和被蘇小妹點醒后的啞然深深吸引,在他們的心中,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個大文學家,居然也會有語言不文明的時候。
然而,通過才華出眾的蘇小妹說的“佛印大師心中如佛,說出來的是美言;蘇東坡心中有屎,吐出來的是粗話”時,學生們都會聯(lián)想到自己和身邊的同學而自慚形穢;但是當自己發(fā)現(xiàn)能和大文學家一樣犯錯誤時,內(nèi)心不但沒有受到打擊,反而增添了自信:我是可以像蘇東坡一樣改正的。正如船長在文中所說,“故事可以滋養(yǎng)想象力”,“故事具有治療作用”。書中引用的愛因斯坦的話,相信每位老師或家長都認同:“如果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想讓他有智慧,就講更多的故事。為孩子唱歌、念童謠、講故事是父母和教師能給予孩子的禮物!币驗,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通過故事,可以讓我們走進孩子的心靈;通過故事,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通過故事,可以帶給孩子諸多力量……
另外,我還想特別說明的是120至123頁高萬祥著的《學校里沒有講的教育》中,船長告訴我們“學校教育要關注的三個方面”:一是閱讀習慣;二是滿腔熱忱;三是人文關懷。“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而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必須要求老師自身擁有閱讀的習慣。一是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二是通過閱讀,能“讓老師擁有思想”,“獲得更多的愛心、良心和責任心”,“收獲詩意和創(chuàng)造情懷”。作者還告訴我們,老師要“像寫情書那樣寫日記、隨筆”。熱忱,也是我一貫推崇的思想。我認為,一個老師,必須熱愛自己的事業(yè),將自己滿腔的熱忱投入到教育當中來,才會不知疲倦、不計較得失、全心全意、發(fā)自內(nèi)心的去愛學生,愛教學。船長在此文中,也強烈地表達他的觀點:“熱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熱忱是行動的動力”,“一個充滿熱忱的人,不管他從事什么工作,都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項神圣的事業(yè),并有著濃厚的工作興趣;不論工作有多么艱辛,歷經(jīng)多少磨難,或者需要多少訓練,都會用一種不急不躁的態(tài)度去認真執(zhí)行”。
“讓我們都來讀書吧!”船長在自序中向大家呼吁。感謝船長付出的辛勤勞動,讓老師們擁有了一本智慧書——教學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可以隨時到書中找到答案;讓老師們擁有了一本動力書——每天可以翻翻,洗滌自己心中的塵埃。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后感3
假期有幸讀到了這本書,它是上海市特級教師常生龍老師所寫,全書共分五個專輯,分別依次是教學即創(chuàng)造,教學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
教學及創(chuàng)造這一章中感受最深的是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書中談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一教師和學生都對學習充滿期待。
二教學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讓學生明白單干完不成學習任務。
一、教師和學生都對學習充滿期待
如何做到讓教師和學生都對學習充滿期待呢?書中介紹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11法》這本書中寫道:新開學的第一周對一位教師的重要性,期中第一節(jié)課尤為重要。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難免會有很多的不適和恐懼感,我們最希望的就是有一張地圖,可以按圖索驥,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另外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讓大家對學習充滿期待的好方法。
除了做到這些,我覺得從教師方面來說,還應該在以下方面多努力。教師應該做到從心底里關心熱愛學生,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yè),把教學當作一項事業(yè)來做。特級教師閆學曾說過,好老師的五個特質(zhì):把教師職業(yè)當成事業(yè)來做。你是否能不斷地突破自身的局限,開拓新的疆域。有一種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在某一領域沉淀下去,打造自己,自己的專屬平臺。為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學會主動出擊。博大的視野格局聚焦在美好的事物上。
余映潮老師也說過優(yōu)秀的學科教師是什么樣的人?首先應該是熱愛學習的人,應該是定力強大的人,應該是目標明確的人,應該是精干提煉的人,應該是技藝高明的人。
作為老師如果我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那么我們就能給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從學生方面來說,如果學生從內(nèi)心里渴望學習,把自己的內(nèi)驅(qū)力激發(fā)出來,那么他對學習一定會竭盡全力。
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xiàn)象。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
總之我們教師要想做好工作,應該做到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二、教學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老師在課堂上口若懸河,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為教師淵博的知識所折服,但一堂課下來學習的收獲卻不多。原因何在?其實就在教師將講臺看成展示自身才華的舞臺,僅僅讓學生做了觀眾,課堂教學沒有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要做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教師轉變觀念,將課堂上的話語權將給學生。學生心中的疑惑表達出來了,教師才知道學生問題在哪里。從學生講出來的那些語焉不詳?shù)脑捳Z中,教師或許能辨別出這個問題的另一種思路。
賁友林老師這樣說過,學生能夠安全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是真正的課堂。他講述了自己在上課時發(fā)生的一件事情。邊長是9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邊長增加三厘米,周長增加多少呢?學生用三種不同的方法,畫圖有理有據(jù)的解釋出來。賁老師看到學生的做法跟自己預設的完全不一樣。如果是我們平常的老師,肯定會訓斥學生,告訴學生答案是就那一兩種。
可是,賁老師卻善于抓住這樣的意外。他常說意外,并不是教師制造出來的,而是還原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想法,這樣的意外,其實更對學生來說,就是他們本身的學習狀態(tài)與場景,更多意外的出現(xiàn)緣于學生以他們的方式在成長。大部分新教師,在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不完備,教學經(jīng)驗不足時,都會潛意識地對課堂對教學進行控制。而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教師不是簡單地教教材,而是將教材轉化成自己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要做到解放學生,解放課堂,解放教學。
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還需要在教學下課堂細節(jié)上多下功夫。就拿課堂提問來說,很多教師常低估學生提問的能力,其實是因為沒有做到有意識地對學生加以培養(yǎng)。我們在觀摩名師的課堂的時候,發(fā)現(xiàn)那些名師總是善于將學生提出的問題轉化成自己的教學資源,從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能被激發(fā)出來。黃厚江老師講觀摩課時,讓學生大膽地說。語文課堂應該讓學生做到有要求的說。黃老師一直認為,說比想更重要。
由于長期的學習習慣,中國的課堂上教師就是不讓學生說話,有的老師還課堂上學生不敢說話作為驕傲的資本。不說話,學生的思維是停滯的。不說話,學生上課時是容易走神的。不說話,學生上課是很容易睡覺的。學生說的形式有多種,有復述,轉述,描述,還有交流閱讀感受。學生上課時大膽的說,把所有問題暴露在課堂上,那么將來他做試卷的時候問題會越來越少。我們作為教師應該有這種勇氣魄力,來解決學生在課堂上暴露的問題。
學習能力的提升,不僅體現(xiàn)在學科知識的掌握上,更體現(xiàn)在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上。我們都需要為之努力。
三讓學生明白單干完不成任務
現(xiàn)在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單打獨斗是不行的,必須有團隊意識。美國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金字塔學習理論,用數(shù)字形式形象地展示了采用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效果。
在塔基第一種學習方式是聽講,學習效果最低,兩周以后學習的內(nèi)容只能保留5%。
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nèi)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
第四種示范,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
第五種是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nèi)容。
第六種是做中學,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最后一種是在金字塔塔基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nèi)容。學生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與參考一些學習。
在自己的課堂上我還是比較喜歡小組合作的。讀課文的時候讓小組內(nèi)成員開火車讀,以小組的方式進行PK賽,這樣學生上課就不容易走神。在講解閱讀理解題的時候我也喜歡讓同桌互講,或者小組內(nèi)互講。閱讀理解題是有一定的方法技巧的,部分學生理解能力差,老師講解的不能充分吸收,讓小組內(nèi)在講一遍程度好的學生能更熟練掌握,程度不好的學生可以明白怎么做。
總之,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需要老師改變傳統(tǒng)的觀念,努力做好以上幾點。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后感4
有一本書,你讀了后,會有讀過50本書的收獲,那就是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有一個人,你了解后,會不由自主地從他身上汲取力量,讓你找到前進的方向,那就是此書的作者常生龍。很多年前,偶然的機會,在新浪博客讀到了他的文章,知道了他是一位日理萬機的教育局局長,卻每天更新博客,每周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后感,每月做個總結,每年做個回顧。博友們都尊稱他為船長,覺得是他在引領著大家航行。船長在此書的后記中寫道:“我將書放在自己的手提包里,將旅途、會議間隙、飯前飯后、睡覺之前等各種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見縫插針就讀上幾頁。
有一次到韓國出訪,一整天的任務都安排得滿滿的,等回到房間放下行李時已經(jīng)是夜里11點了,可一本書的讀后感還沒有完成,怎么辦?簡單地洗漱后,坐在地板上,將電腦放在腿上,熬夜趕寫文章。我心里明白,只要對自己放松一下要求,所有的堅持都會泡湯。就這樣,十年下來,我閱讀了500多本書,為每一本書都寫了讀后感,這些讀書隨想累積起來已超過200萬字!毕嘈抛x到這段文字的每一個人都會對船長的這份堅持和毅力而肅然起敬!
他把這本書分為五個專輯:教學即創(chuàng)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還沒真正走進書本,我就被這五個觀點吸引:正如船長所說,“教師是改變課堂、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所以,教學,靠我們老師去研究,去探討,去探索,必定是創(chuàng)造。教育是為了人們生活得更美好,是要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日常生活中的親子關系、家校關系、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等”,讓人們“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
一所學校就是孩子的社會,“讓學生愛上學校,在其中健康、快樂地成長”,所以學校即社會。做為教育的實踐者,我們需要掌握教育原則,需要歸納教育策略,我們需要理論做支撐,所以,理論是我們的支點。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教育的變革,一股腦兒地沖刷著我們的思想,這就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必須去接受。
這本書中呈現(xiàn)的太多方面我都非常喜歡和認同,比如:第2至5頁于永正老師寫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中的訣竅一“自己先變成孩子”。第27至30頁道格·萊莫夫著的《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秘訣》中的“設定高的學習期望”和“有效組織課堂教學”。第31至34頁海姆·吉諾特著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中的“防止暴力”、“善用鼓勵”、“學會傾聽”、“拒絕偽善”。
第67至70頁張貴勇著的《讀書成就名師——12位杰出教師的故事》中的“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閱讀有方法,成效見課堂”、第79至82頁蔡興蓉著的《下輩子還教書》中的“語文教師的使命”。第105至108頁羅恩·克拉克著的《羅恩老師的奇跡教育:點燃孩子的學習激情》中的“給予高期待,收獲大進步”、“信任添力量,細節(jié)顯功夫”。第138至141頁蘇霍姆林斯基著的“把了解學生的工作落在實處”、“像醫(yī)生了解病人那樣去了解學生”。第142至145頁金林祥等著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中的“新教育”、“新學校”、“新學生”、“新教師”等等。
我特別有感觸的是船長在第52至55頁蘇珊·佩羅著的《故事知道怎么辦:如何讓孩子有令人驚喜的改變》一書中的觀點:要善于講故事。我記得在幾年前和科組老師備課時,老師們都反映這屆五年級學生屬虎,調(diào)皮得很,學習習慣差,語言不文明,行為習慣也不好,想要針對這些問題開個級會教育學生。我想到了一個關于蘇東坡和佛印大師的故事,于是,這次級會,全級五百多學生就聽我講故事,學生們專注的眼神,我至今都無法忘記,他們被故事中蘇東坡的暗自得意和被蘇小妹點醒后的啞然深深吸引,在他們的心中,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個大文學家,居然也會有語言不文明的時候。
然而,通過才華出眾的蘇小妹說的“佛印大師心中如佛,說出來的是美言。蘇東坡心中有屎,吐出來的'是粗話”時,學生們都會聯(lián)想到自己和身邊的同學而自慚形穢。但是當自己發(fā)現(xiàn)能和大文學家一樣犯錯誤時,內(nèi)心不但沒有受到打擊,反而增添了自信:我是可以像蘇東坡一樣改正的。正如船長在文中所說,“故事可以滋養(yǎng)想象力”,“故事具有治療作用”。
書中引用的愛因斯坦的話,相信每位老師或家長都認同:“如果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想讓他有智慧,就講更多的故事。為孩子唱歌、念童謠、講故事是父母和教師能給予孩子的禮物。”因為,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通過故事,可以讓我們走進孩子的心靈。通過故事,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通過故事,可以帶給孩子諸多力量……
另外,我還想特別說明的是120至123頁高萬祥著的《學校里沒有講的教育》中,船長告訴我們“學校教育要關注的三個方面”:
一是閱讀習慣。
二是滿腔熱忱。
三是人文關懷。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而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必須要求老師自身擁有閱讀的習慣。一是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二是通過閱讀,能“讓老師擁有思想”,“獲得更多的愛心、良心和責任心”,“收獲詩意和創(chuàng)造情懷”。作者還告訴我們,老師要“像寫情書那樣寫日記、隨筆”。熱忱,也是我一貫推崇的思想。
我認為,一個老師,必須熱愛自己的事業(yè),將自己滿腔的熱忱投入到教育當中來,才會不知疲倦、不計較得失、全心全意、發(fā)自內(nèi)心的去愛學生,愛教學。船長在此文中,也強烈地表達他的觀點:“熱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熱忱是行動的動力”,“一個充滿熱忱的人,不管他從事什么工作,都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項神圣的事業(yè),并有著濃厚的工作興趣。不論工作有多么艱辛,歷經(jīng)多少磨難,或者需要多少訓練,都會用一種不急不躁的態(tài)度去認真執(zhí)行”。
“讓我們都來讀書吧!”船長在自序中向大家呼吁。感謝船長付出的辛勤勞動,讓老師們擁有了一本智慧書——教學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可以隨時到書中找到答案。讓老師們擁有了一本動力書——每天可以翻翻,洗滌自己心中的塵埃。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后感03-08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后感4篇08-23
讀《閱讀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有感07-13
泥步修行讀后感04-19
做最好的教師讀后感06-19
《做最好的教師》讀書筆記06-01
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07-29
我最好的老師讀后感02-26
《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