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集錦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送讀后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初次讀龍應臺的文章,是被朋友推薦著,而且那些書目里,也不見這本薄薄的《目送》。只是,臨到書店的時候,看到推薦的架子上,密密麻麻全是這本書,一旁的海報里,印著這樣的一句感人的'話。再看到那個手推著車子,仿佛正漸行漸遠的青年母親,沒有猶豫,收進了購物的口袋。
在《目送》這篇短文中,龍應臺細細描述了她與兒子之間的細碎深情,也作力刻畫了她的父親與她之間綿密的厚愛。文章僅僅只是選取了幾個短暫而平易的場景,但是文辭溫婉,含著不盡的深情,將一場父女母子之間的親情,描繪得那樣的溫婉動人,又是那樣的催人感傷。
似乎,在那些流淌著魔力的文字里,不僅僅因為深藏著的今生厚愛而枯目望穿,更因這份綿密的守望,而成永恒的,家的情感。
目送讀后感2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見了自己,在嘆息作者的哀傷之余,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么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后,我目送著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為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門,消失在火焰中。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
目送讀后感3
龍應臺的兒子安德烈為母親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母親的第一個反應是“好,我學會了,以后可以做給你吃了!保瑑鹤訁s認認真真地說:“我是要你學會以后做給自己吃。”
家是什么?有父母在、伴侶在、兒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家的存在,是成長的催生劑,“躲在書房里的小姐”做了母親后馬上變成一個很能干的人,可以在十分鐘為四個孩子端上色香味加營養(yǎng)到位的食物。家的存在,也模糊了家庭成員個性的意識,特別是女性,即使如龍應臺這樣的公知人物,“等孩子大了,發(fā)現獨自生活的`自己又變成了一個不會燒飯做菜的人!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再怎么頑執(zhí),躲不過生老病死之自然規(guī)律,“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書里《山路》一文里的一句話,也是作者在敘寫親情的基礎上,對生命和人生的最真實的體驗:哪怕是我們還能彼此擁此的現在,我們也必須找到自我,素顏修行。若沒有這份獨自承受人生的勇氣,我們無法安放生命中一次次的“傷逝”和“舍”,做不到火葬場的爐門前對父親的最后一次目送,當不了給失憶母親帶來溫暖的“雨兒”,為兒子送行時控制不了“母親的深情”。
目送讀后感4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發(fā)現原先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著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靠,她目送著父親的逝去,她目送著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無法去改變什么。她目送著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后悔。看完整本書,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能夠也就應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后悔遺憾的事。
對于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沒怎樣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huán)境中,就會發(fā)現,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里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目送讀后感5
也許是年齡大了,也許是經歷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淀下來,更容易憂傷。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經驚不起漣漪,不知不覺中,父母慢慢的`年歲大了,孩子漸漸長大了,學生們送走了一撥又一撥……忽然一日,開始在乎起鏡中的白發(fā),開始回憶起曾經讓自己心動的點點滴滴,微笑中提醒著自己不必追,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萬千,水有萬千,月卻只有一個。永嘉正道歌中寫到,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知否?識否?
不必追,說的真好!三個字,涵蓋了人的一生。佛說人是由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緣起,并且如此輪回流轉、生生滅滅,所謂一念生萬物,不必追,每時每刻心相隨,只要有一份愛意深深的藏在心里,把時光雕刻起來,不必追!赌克汀分械暮⒆痈鎰e母親,母親目送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讓我莫名感傷,不必追,孩子已經長大,不必追,該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親的愛永相伴,母親的目光永相隨……
目送讀后感6
我尚未為人父母,無法了解與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測,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觸,看著我成長,且喜且憂,無法茁壯成長的小雛鷹總有一天會獨自飛翔,卻無力抗拒我的成長。
小時候,父母是子女最親密的人,晴天雨天都相伴,陽光下,星光里,都是一路同行。曾有時候,我以為一輩子大概都是這樣了,以為父母子女是一生不變的緣分。
每每談及我的小學時代,我媽媽總會念叨,第一天送我去上學,在教室的窗外看我,看了整整一節(jié)課。爸爸最會燒面條,只要我說想吃面條了,爸爸就會一大早去買新鮮食材,等我起床,已經有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在等我了。一樣的配料,一樣的味道,天天吃都吃不膩。我家在鎮(zhèn)上,不大不小,生活所需一應俱全。小時候常常會覺得,世界大概就這么大了吧。
高考之后,我來到了上海求學,畢業(yè)以后,也選擇了繼續(xù)留下。工作了就沒有寒暑假了,能回家與父母團聚的日子越來越少。聚少離多,父母不再是一個眼神一碗面條,而是電話那頭的聲音和時不時的'牽掛。與父母的聯(lián)系像蒸發(fā)的水汽一般,從可以觸摸的材質變?yōu)榱藷o形和抽象的存在。
目送讀后感7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這本書中母親送兒子上飛機時,內心的一段感受。這段讓人既心酸又感動的文字,在我心里不由得產生了一絲絲淡淡的憂傷和令人欣慰的感覺。憂傷的是,兒子在登機前,做母親的多么希望兒子能回頭看望一眼,而留給的卻是一個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長大了,不再總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讓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讓兒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就是《目送》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當我們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兒子到幼兒園讀書時,在校門外,兒子也曾依依不舍地一次次回頭注視著我們離去時的背影,但當兒子長大后,也是否感到背后目送他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目送讀后感8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這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心中的感慨和絕然的迷茫。龍先生筆下的是人物的真情、事物的生動。深邃。憂傷。美麗。
目是注視的深情,送是離別的憂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碑斘易x到這句,這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總能想到母親。
母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有時我總嫌棄她不解風情,對一些新鮮事物大驚小怪。
一次旅游,母親看到一位身著時尚的女孩,疑惑地指給我看——我只當做沒看見,說:“媽,您別指了,人家是時尚了一點,有什么大驚小怪的!蹦赣H只沖我笑了笑,像個孩子。
她看著我。
看著我的背影消失在她的`眼前。
母親總喜歡在暮色沉沉是倚在門口,我知道,她在等我。黃昏的風帶了一絲涼意,吹起她的發(fā)絲,臉上泛著點點紅暈,我攙著她,與她講講小時候的故事。
母親老了。
依然看著我逝去的背影。
我不在埋怨她,我懂得她想說的。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后感9
最近,我讀了龍應臺的文章——《目送》,讀完之后,我深有感觸。
本文主要說“我”送兒子上學,希望他能回一次頭,看看“我”,對“我”說一聲再見?墒,十幾年他都沒有回一次頭,只有“我”在目送,渴求有一次回頭。多年后,兒子上大學了,“我”在窗子邊看著他,只是看一個高瘦的背影對“我”說不用追。
看完本文,我想起一件事,那是去六中上學的第一天,我騎著自行車上學,媽媽就跟在后面,遠遠地目送著我第一天上中學興奮的背影。讀后感·當我進入教室,與新同學新朋友談天說地,根本沒有注意到媽媽也在窗外看著我,默默地看著我,我也沒有回頭,而站在廊上的媽媽一定希望我回頭看他一眼吧!窗外的家長們,看著孩子們打鬧,恐怕也希望孩子們回頭對他們說一句再見……
是的,天下所有的父母不都是愛孩子的`嗎?他們永遠對孩子充滿關心和愛護。就像龍應臺看著兒子轉過街才放心,就像母親不放心我第一天騎自行車上學,她一直跟著我到教室門口。后來,她還是放心不下,我們就搬到離學校比較近的房子去住,雖然這個房子又小又舊,但是里面充滿了媽媽對我無限的關愛。
母愛如春風,如目送的深沉,有孩子的天真,有一顆最熱忱的心,滋潤著我!
目送讀后感10
對于龍應臺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來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滿滿的都是作者對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臺將對親人真摯、又很復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臺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著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fā)的是一種不舍,卻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為人子,身為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碑斪髡哔康匕l(fā)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己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里有幾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么。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著我們的父母。我們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臺所說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漸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目送讀后感11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边@一世的情緣早已注定在目送下消失殆盡。
記憶里最難忘的便是年少與母親歸家時,外婆扶著墻淚光盈盈,不停地張望著我們離去的背影。穿過矮屋、過完大橋,拐角時回頭依舊可以看見變成小點的外婆,不知道她是否悄悄向前走了幾步……而母親卻不愿回頭,只是怕回頭便會淚流。
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哪怕是火做的,仍是小棉襖。記憶中每次歸去離開之時,外婆總是準備大包小包的.東西,出發(fā)時外婆一遍遍撫摸媽媽的手,叫她在婆家多做事,少說話,沒事就常;丶,只怕媽媽受委屈。我一直覺得這種感情很是奇怪,直到遠嫁才明白什么叫兒行千里母擔憂。
每一個離家的女兒,就像是父母丟失的孩子,從此只能問候,再也不能膝下環(huán)繞……
生命的長河像極了一輛奔馳的火車,很多人還沒好好告別,就消失不見。她的身影在你流動的生命中漸漸變長變長,最終卻像霧一樣消失不見。
第一次見到你是一種期待,從此全是目送著你的離開……
目送讀后感12
讀《目送》有感讀了《目送》的第一篇,我就情不自禁地繼續(xù)看下去,作者能把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描繪的感人肺腑。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第一篇叫《目送》的文章讓我最記憶深刻。作者的兒子第一天上小學進教室和出國上大學的兩個情景,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卻一次次與兒子疏遠。作者記得她也總是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父親生命結束。
也許,每一個父母都會經歷孩子長大疏遠他們這個事實,經歷自己的父母離開人世?捎钟袔兹藭堰@樣刻苦銘心的事記錄下來,用感情記錄下來。一般情況下我們看一篇文章,主要看故事內容,新穎的題材才會吸引我們,讓我們喜歡?蛇@本書,只有樸實的文字,簡單的故事,平滑的敘述,也能成為家喻戶曉的讀物,贏的就是真情與文字功底。
我們之所以要讀課外書和學習課文,不僅僅是看故事,更要學習,學習語文知識,學習思想內容,學習審美。這樣你才沒白學。
目送讀后感13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發(fā)。在光陰的故事里,每個清晨都氤氳著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里,一磚一瓦都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里,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臺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
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著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wěn)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發(fā)垂髫到青絲及腰。我愿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愿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發(fā)變?yōu)踅z,我愿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著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聲里,母親微涼的手牽著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著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著往事里的片段,目送著母親牽著長發(fā)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著父親帶著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后感14
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兒子的背影在母親眼中漸漸變大,母親一生都是目送著兒子的背影漸漸遠去。沒有任何聲音,不需兩人對話,用那凝望的眼神傳遞對孩子的關心與不舍。
母親是過來人,知道一路走來的不容易,也知道前面有許許多多的磨難與坎坷在等著孩子去面對,母親是多么不舍與不忍,但事實是殘酷的,母親是無法替代孩子走完這一生旅程。
所以,不必去追,青春是充滿活力的,讓孩子去闖闖吧!讓他學會克服,讓他學會堅持。只有人生中歷練過,今后的日子才更加容易。
有些母親曾幾度想替兒子分擔,讓兒子輕松點兒,那么你這母親就當的'有些不稱職了,你是否想過?你是否往壞處想過?人都會生老病死的,假如你哪天走了,你的孩子怎么辦?以前是你替他分擔,如今他失去了你,沒有人替他分擔了,他怎么辦,碰到困難就縮。如果真是這樣,你就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讓你的孩子去青春歲月里迷茫吧!跌倒吧!讓他去沖動,讓他去義無反顧,讓他擔起所有的痛苦,體會一下,人生旅途的艱辛吧!
目送讀后感15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fā)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龍應臺《目送》心得10-10
【精選】《目送》讀后感08-31
《目送》讀后感09-26
目送的讀后感09-11
目送的讀后感10-19
《目送》 讀后感05-01
《目送》讀后感09-04
目送讀后感08-14
目送讀后感02-18
《目送》讀后感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