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六國論》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

時間:2024-09-05 13:49:49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六國論》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

《六國論》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1

  六國論

  朝代:|作者: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剩寿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秦國除了用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边@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shù),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的優(yōu)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注釋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賂秦:弊病在于賄賂秦國。賂,賄賂。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說。這是設問。下句的“曰”是對該設問的回答。

  5.率:都,皆。

  6.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為”的意思。

  7.完:保全。

  8.攻。河霉(zhàn)(的辦法)而奪取。

  9.。盒稳菰~作名詞,小的地方。

  10.其實:它的實際數(shù)目。

  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東西),大,最。

  12厥先祖父:泛指他們的先人祖輩,指列國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祖輩與父輩.

  13.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著霜露。和下文的斬荊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創(chuàng)業(yè)的艱苦。

  14.視:對待

  15.舉以予人: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實際是舉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17.厭:同“饜”,滿足。

  18.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諸侯)送給秦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也越急。奉:奉送。彌、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9.判:決定。

  20.至于:以至于。

  21.顛覆:滅亡。

  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

  23.事:侍奉!耙缘厥虑亍鸩粶纭保赫Z見《史記魏世家》和《戰(zhàn)國策魏策》。

  24.此言得之:這話對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

  25.終:最后。

  26.繼:跟著。

  27.遷滅:滅亡。古代滅人國家,同時遷其國寶、重器,故說“遷滅”。

  28.與嬴:親附秦國。與,親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國。

  29.既:已經(jīng)。

  30.免:幸免。

  31.始有遠略:起初有長遠的謀略。

  32.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

  33.斯:這

  34.始:才

  35.速:招致。

  36.再:兩次。

  37.連卻之:使...退卻(動詞的使動用法)

  38.洎:及,等到。

  39.以:因為

  39.讒:小人的壞話。

  40.邯鄲為郡:秦滅趙之后,把趙國改為秦國的邯鄲郡。邯鄲,趙國的都城。

  41.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革,改變,除去。殆,幾乎,將要。

  42.智力:智謀和力量(國力)。

  43.向使:以前假如。

  44.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勝負存亡的命運。數(shù),天數(shù)。理,理數(shù)。皆指命運。

  45.當:同“倘”,如果。

  46.易量:容易判斷。

  47.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用。

  48.禮:禮待。名作動。

  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寢食不安,內(nèi)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動。咽:吞咽。

  50.勢:優(yōu)勢。

  51.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而,卻。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劫,脅迫,劫持。

  52.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日,每天,名作狀。月,每月,名作狀。以,而。

  5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脅迫!

  54.勢弱于秦。于:比。

  55.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可以:可以憑借。

  56.茍以天下之大茍,如果。以,憑著。

  57.下:指在六國之后

  58.從:跟隨。

  59.故事:舊事,先例。

  全文賞析

  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的話題。僅“三蘇”就每人寫了一篇《六國論》。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diào)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yǎng)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zhàn),滅國是咎由自取。

  的《六國論》不同于以上兩篇。蘇洵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fā)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于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于警告宋朝統(tǒng)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tǒng)治者借鑒,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并不是“賂秦”。六國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tǒng)一中國的實力。加上戰(zhàn)國長期的戰(zhàn)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tǒng)一,符合人們的愿望。秦國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蘇洵對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認這一點:“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比欢髡哂靡獠辉诖,他的意圖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統(tǒng)治者,不要用賄賂的方法對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何仲默說過:“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

  宋朝建國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尾大不掉,以至滅亡的教訓,采取了“虛外實內(nèi)”的政策,削弱邊關的實力,調(diào)集重兵駐守京城。結果造成了邊關的空虛。遼國乘虛而入,屢犯邊疆。宋太宗繼位后,曾兩次派兵擊遼,均遭失敗。后宋太宗兩次進攻幽州,企圖奪回幽云十六州,又遭敗績。真宗景年(1004年),遼大兵壓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陽),威脅汴京開封。于是,宋與遼簽定了“澶淵之盟”,答應向遼輸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到了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遼再次要挾,宋只得增加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來要,又是賜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人民的血汗就在這種納賜之中,付之東流。蘇洵對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縱橫恣肆,痛陳利弊,對當權者進行規(guī)勸,希望其改弦易轍,增強國力,與敵斗爭。蘇洵的議論雖不無可商榷處,但總的立論是正確的,并且不幸為蘇洵所言中:就在蘇洵死后六十年,終于發(fā)生了“靖康之變”(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國的覆轍,為后起的金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客死異國他鄉(xiāng)。

  《六國論》除去在立論上具有借題發(fā)揮、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外,在論證的嚴密性、語言的生動性上也堪稱典范。第一段的邏輯性是非常嚴密的。作者開篇亮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開宗明義,直截了當,使讀者一眼就抓住了論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釋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边@就指出了賄賂的危害,言簡意賅,要言不煩。再后,作者設問:“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答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边@就使得文章邏輯嚴密,無懈可擊。最后一句總結全段:“故曰弊在賂秦也!边@一段起到了“綱”的作用,后面的二、三兩段實際上是圍繞第一段展開的。

  本文的語言生動有力。議論性的句子簡捷有力,敘述性的句子生動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边@些敘述語言本身帶有主觀感情,還有描述的特點。作者還運用引用、對比、比喻等手法,使語言靈活多樣,增強了表達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飭有度,特別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富有節(jié)奏感。文章史實論據(jù)典型、充分,分析、對比、比喻等論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句式多變,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雖是史論,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歷史教訓,諷諫北宋王朝放棄妥協(xié)茍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評價蘇洵的文章說:“吾閱文士多矣,獨喜尹師魯、石守道,然意猶有所未足,今見子(蘇洵)之文,吾意足矣!钡拇_如此,蘇洵此文,奔騰上下,縱橫出入,氣勢猶如江河決口。他見識深遠,眼光犀利,議論精辟透徹,足警世人。無怪乎本文近千年來盛傳不衰!

  寫作背景

  《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這是所寫的《權書》中的一篇,《權書》共10篇,都是史論的性質(zhì)。

  本文的歷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一是作者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借以了解作者立論的根據(jù);二是作者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借以明確作者撰寫此文的針砭現(xiàn)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在中國歷史上,戰(zhàn)國是群雄割據(jù)的時代!读鶉摗分械摹傲鶉,就是指戰(zhàn)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盛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方發(fā)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lián)合并不鞏固。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軍事戰(zhàn)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隨之相繼滅亡。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是因為割地賂秦。蘇洵不從其他方面去論證,而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論證,是為其針砭現(xiàn)實服務的。

  北宋建國以后,鑒于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jié)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為了防范武將軍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zhàn),也必須按皇帝頒發(fā)的陣圖行事。將官經(jīng)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zhàn)斗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zhàn),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現(xiàn)象嚴重,貴族占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huán)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撰寫《六國論》的。

  蘇洵寫這篇文章并不是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采取妥協(xié)茍安的外交政策。

《六國論》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2

  [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①不利,戰(zhàn)不善,弊②在賂③秦。賂秦而力虧④,破滅之道也。或⑤曰:六國互⑥喪⑦,⑧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⑨失強援,不能獨完⑩。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11)攻取之外(12),小(13)則獲邑(14),大(15)則得城。較(16)秦之所得(17),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18)實(20百)倍;諸侯之所亡(21),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22)秦之所大欲(23),諸侯之所大患(24),固(25)不在戰(zhàn)矣。思厥(26)先(27)祖父(28),暴(29)霜露,斬荊棘(30),以(31)有尺寸之地(32)。子孫視(33)之不甚惜(34),舉(35)以予(36)人,如棄草芥(37)。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38)則(39)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40),奉(41)之(42)彌(43)繁,侵之(44)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45)矣。至于(46)顛覆(47),理(48)固(49)宜(50)然(51)。古人(52)云:“以地事(53)秦,猶抱薪(54)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55)之(56)。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57)遷滅(58),何哉?與(59)嬴(60)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61)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62)亡,斯(63)用兵之效也。至丹(64)以荊卿(65)為計(66),始(67)速(68)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69)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70)再(71),李牧(72)連卻(73)之。洎(74)牧以讒誅(75),邯鄲為郡(76),惜其用武而(77)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78)殆(79)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80),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81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82)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83),當(84)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85)天下之奇才,并力(86)西向(87),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88)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89),日(90)削月(91)割,以(92)趨于亡。為國(93)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94)不賂而勝之之勢。茍(95)以(96)天下之大(97),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98),是又在六國下矣。

  [注釋]

  ①兵:武器。②弊:弊病,毛病。③賂:以財物與人而有所謀求,這里指割地求和。④虧:損,削弱。⑤或:不定代詞,有的人。⑥互:交互,—個接著一個。⑦喪:亡。⑧率(shuài):全部,一概。⑨蓋:因果連詞,因為,由于。⑩完:全,保全。(11)以:用,憑借。(12)攻取之外:用攻戰(zhàn)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指用訛詐的辦法獲取別國賄賂的土地。(13)。盒稳菰~如名詞,指小的賄賂。(14)邑(yì):小城。(15)大:形容詞如名詞,指大的賄賂。(16)較:比較。(17)秦之所得:這里指用訛詐的辦法從別國的賄賂中獲得的土地。(18)其:那,指代秦國從別國的賄賂中獲得的土地。(19)實:實際情況。(21)所亡:失去的土地。(22)則:連詞,那么。(23)所大欲:最想望的。(24)所大患:最擔憂的。 (25)固:都。(26)厥(jué):代詞,同“其”,他們的。(27)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28)祖父:泛指祖輩和父輩。(29)暴:暴露。(30)斬荊棘:披荊斬棘,比喻在創(chuàng)業(yè)中克服重重困難。(31)以:而,才。(32)尺寸之地:形容土地很小。(33)視:看待,對待。(34)惜:珍惜、愛惜。(35)舉:拿。(36)予(yǔ):同“與”(37)草芥:比喻輕微不值錢的東西。芥,小草。(38)然:既然如此。(39)則:那么。(40)厭:通“饜”滿足。(41)奉:獻,送給。(42)之:指秦國。(43)彌:愈,越,更加。(44)之:指賄賂秦的各國。(45)判:明顯。(46)至于:連詞性結構,一般表事情達到的程度或出現(xiàn)的結果,可譯作“竟至于”、“結果”。(47)顛覆:被推翻,滅亡。(48)理:名詞作狀語,從道理上說。(49)固:本來。(50)宜:應當。(51)然:這樣。(52)古人:指戰(zhàn)國時蘇秦的弟弟蘇代。蘇代曾對魏安釐王說:“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史記魏世家》。(53)事:事奉。(54)薪:柴草。(55)得:得當,適合。(56)之:指上面說的道理。(57五)國:指韓、趙、魏、楚、燕。(58)遷滅:滅亡。遷,變。(59)與:接交,交好。(60)嬴(yíng):秦王的姓,借指秦國,(61)義:名詞作狀語,出于正義。(62)后:靠后。指在韓、趙、魏、楚之后。(63)斯:此。(64)丹:燕太子丹。(65)荊卿:荊軻。卿,是表示尊敬的詞。(66)計:對策。(67)始:才。(68)速:招致,(69)于:跟,同。(70)者:表停頓的語氣詞。(71)再:兩次。(72)李牧:趙國的良將。(73)卻:使動詞,使……退卻,打敗。(74)洎(jì):等到。(75)牧以讒誅:公元前229年,秦國收買趙王寵臣郭開,誣陷李牧謀反,李牧被殺。第二年秦將王翦大破趙軍,俘趙王,滅趙國。(76)邯鄲為郡:秦滅趙后,將趙國都城邯鄲改為秦的一郡。(77)而:卻。(78)革滅:消滅。(79)殆;幾乎,差不多。(80)智力孤危;即“智孤力危”。智孤,智術窮竭,無計可施。力危,國勢孤懸,孤立無援。(81)向使:假使。(82)猶:還。(83)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互文,即“勝負存亡之數(shù)理”。數(shù)、理,都指定數(shù),命運。(84)當:通“倘”,如果。(85)禮:以禮相待。(86)并力:合力。(87)向:動詞,與之對抗。(88)食之不得下咽:比喻萬分憂慮。之,取消“食不得下咽”的獨立性。(89)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之所:古文被動句式。劫,脅迫、挾制。(90)日名詞作狀語,日日。(91)月:名詞作狀語,月月。(92)以:以致。(93)為國:治理,國家。(94)以:因,由于。(95)茍:如果。(96)以:動詞,有,表存在。(97)天下之大:即“大天下”,定語后置。之,定語后置的標志。(98)從……之故事:等于說“重蹈……的覆轍”或“再走……的老路”。從,跟隨。故事,舊事,前例。

  [譯文]

  六國滅亡,不是(因為)武器不銳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賄賂秦國。(用土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國力就削弱了,這是走向滅亡的道路啊。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難道)全是由于賄賂秦國嗎?”回答是:“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也是由于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的。因為(它們)失去了強有力的外援,(自然)不能獨力保全自己。所以說(六國滅亡的)弊端在于賄賂秦國。

  秦國除了靠戰(zhàn)爭奪取土地之外,(用訛詐的辦法獲取別國賄賂的土地,)小的賄賂就能獲得鄉(xiāng)鎮(zhèn),大的賄賂就能獲得城市。比較一下秦國從賄賂中所得的土地跟戰(zhàn)勝別國所得的土地,前者實際上是后者的百倍;諸侯由于賄賂失去的土地跟因戰(zhàn)敗而失去的土地相比,前者實際上也是后者的百倍。那么秦國的最大欲望,諸侯的最大禍患都不在戰(zhàn)爭上。想想諸侯的`祖先,冒著風霜雨露,披荊斬棘,才得到了這么一點點土地。(可是)子孫后代對土地不很愛惜,拿來送給別人,(面對訛詐)今天割五座城,明天割十座城,好像扔根小草一樣,然后換來一個晚上的安睡。(可是)早晨起來一看四周的國境,秦國的軍隊又逼來了。既然如此,那么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暴秦的貪欲卻永不會滿足,送給他的土地越多,他侵犯你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交戰(zhàn),而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已經(jīng)很明顯了。六國竟至于滅亡,從道理上說本當如此。古人說:“拿土地去事奉秦國,好像抱著柴禾去救火,柴禾沒燒光,火就不會滅!边@話說得十分恰當。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然而它)最后也跟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它)結交秦國而不援助其他五國啊。五國滅亡之后,齊國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國、趙國的君王,最初是有遠見的,能夠堅守他們的國土,堅持原則不賄賂秦國。所以燕國雖是小國卻靠后才滅亡,這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啊。直到燕太子丹以荊軻(行刺)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了滅亡的災禍。趙國曾經(jīng)五次同秦國作戰(zhàn),兩敗三勝。后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又接連把它擊退。直到李牧因受誣陷被殺,趙國都城邯鄲才成了秦國的州郡,可惜的是趙國雖能使用武力抗秦卻不能堅持到底啊。況且這時燕國和趙國都處在其他國家快要被秦國完全滅掉的形勢下,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危了,因戰(zhàn)敗而滅亡,實在是不得已的。假使(當初)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自己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不派刺客到秦國去,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從勝敗存亡的命運來看,如果它們同秦國較量,也許勝負難定。

  唉!(六國諸侯如果)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來禮遇天下的杰出人才,齊心協(xié)力對付西邊的(秦國),那么我怕秦王連吃飯也咽不下去啊?杀!(六國原本)有這樣好的形勢,卻被秦國日積月累的淫威所挾制,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致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可不要讓(自己)被(別國)積久的威勢所挾制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國,(盡管)它們的國力比秦國弱,然而還有可能由于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的勢頭。如果(誰)有著偌大的天下,卻跟著走六國滅亡的老路,這種(治國者)就又在六國(統(tǒng)治者)之下了!

  [鑒賞]

  蘇洵的史論和政論,文風雄健,議論酣暢,“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曾鞏),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以本文為例: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提出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考慮到六國之中韓、魏、楚確曾割地賂秦,而齊、燕、趙卻未曾以土地賂秦的事實,作者故作設問;“六國互喪,率賂秦焉?”然后斬鐵截鐵下一判斷;“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睆姆疵娑滤懒苏摂晨赡芴岢龅鸟g議。樹己幟而拔敵旗,在確立自己的論點的同時堵塞一切可能出現(xiàn)的漏洞,這叫以守為攻,使論敵無可駁斥。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承上文,分別對“賂秦”的國家和不“賂秦”的國家論述其滅亡原因。緊靠秦國的韓、魏、楚受到秦國的威脅幻想以土地換取和平,結果是“奉之稱繁,侵之愈急”,最先滅亡。不“賂秦”的國家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齊國,齊國國力不弱,不但不抗秦,反而依附強秦,結果另五國失去了“強援”,而齊國最后也不能自保。燕趙兩國雖小,但敢于抵抗強秦,卻因得不到外援,“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作者把六國分為兩個類型:賂者和不賂者;三種情況;第一種是韓、魏、楚,第二種是齊,第三種是燕、趙。對第一種“以地事秦”的國家集中力量分析批判,從根本上予以否定,對第二種“與秦而不助五國”的齊國作了嚴肅的批判;對第三種“戰(zhàn)敗而亡”的國家則表示深切地惋惜,態(tài)度和分寸各不相同。有分寸,有區(qū)分,對具體問題作具體的分析,是論說文邏輯力量之所在。

  第三部(第四、五自然段)指出,為國者應從六國之亡吸取教訓,不要被敵人的積威所嚇倒,進而警告北宋當局,不要重蹈六國的覆轍。作者采取類比推理,將六國與北宋作比較。它們之間的“同”:屈服于敵人的壓力,不敢斗爭。它們之間的“異”:六國諸侯僅占有局部地區(qū),力量有限;而宋朝卻占有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力量遠遠超過六國諸侯。如此看來,“以天下之大”的宋王朝卻步六國之后塵向遼和西夏政權屈服,納貢稱“侄”,這樣的“為國者”當然“又在六國之下”了。這樣的結論無可辯駁,不但具有極強的說服力,而且表現(xiàn)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仁人的良知和膽識。

  全文論點鮮明有力,論證縝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邏輯性極強。

《六國論》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3

  蘇洵

  六國破滅(1),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2),弊在賂秦(3)。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4),“六國互喪,率賂秦耶(5)?”曰: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 ‘弊在賂秦’ 也。”秦以攻取之外(6),小則獲邑(7),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8); 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9)。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10)。思厥先祖父(11),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12),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13),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14),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15)。古人云: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16)!贝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17)。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18)。至丹(19),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20)。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21); 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22)。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23),惜其用武而不終也(24)。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25),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向使(26)三國各愛其地(27),齊人勿附于秦(28),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29),或未易量(30)

  嗚呼!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31),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勿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32)。

  〔注釋〕(1)六國: 指戰(zhàn)國時的燕、趙、齊、楚、韓、魏六個國家。(2)兵: 兵器。(3)弊在賂秦: 弊病在于賄賂秦國。(4)或曰: 有人說道。(5)率: 大都(是)。(6)秦以攻取之外: 秦國由進攻直接奪取之外。“以”作“由” 解。(7)邑: 古時大夫的食采地稱 “邑” 。(8)較秦之……百倍: 比較一下秦國(由受賂)所得來的城邑和由戰(zhàn)勝而奪取來的城邑,它(受賂得來的城邑)的成果的數(shù)量要大百倍。實: 果實、成果,這里指成果的數(shù)量。(9)諸侯之……亦百倍: 比較一下諸侯(因賂秦)所喪失的城邑和戰(zhàn)敗而喪失的城邑,它(賂秦所喪失的城邑)的數(shù)量也要大百倍。亡: 喪亡、喪失。(10)固: 原來、本來。(11)思:發(fā)語詞,無義。厥: 其。(12)予: 同 “與” ,給的意思。(13)割: 分取。(14)厭: 滿足。(15)固:本來。宜然:固然。(16)見《史記·魏世家》蘇代語。(17)與: 相與、交好。嬴(ying): 嬴氏,指秦國。秦國的祖先被賜姓嬴氏,后稱秦嬴氏。(18)斯用兵之效也: 這是用兵戎來對抗的成效。(19)丹: 指燕太子丹。(20)荊卿為計: 指燕丹密遣劍俠荊軻入秦,以詭獻燕國地圖為名,謀刺秦王一事。后因謀刺不果,荊軻被殺。事見《史記·刺客列傳》。速禍: 加速了秦國滅燕的禍患。(21) “趙嘗五戰(zhàn)”兩句: 這是一種約略的提法,最早見于《戰(zhàn)國策·燕策一》。蘇秦到燕國游說燕文侯,有 “秦、趙五戰(zhàn),秦再勝而趙三勝” 的話。實際上秦、趙交兵遠不止五次,趙國失敗也不止兩次,但是在五次較大的戰(zhàn)役中,趙國有三次擊敗秦軍。(22)李牧: 趙國末期人,善用兵。卻之: 退之,這里指打敗它。之: 代指秦國。(23)洎(ji): 通“及” ,猶“等到”之意。據(jù)《史記》載,李牧連敗秦軍,為秦所畏忌。秦以黃金賄買趙王寵臣郭開,誣李牧圖謀反叛,趙王罷李牧兵權,李牧不受命,趙王派人暗中捕殺李牧。邯鄲為郡:李牧被殺,秦軍立即進擊,大破趙軍,俘虜趙幽繆王遷,公元前228年占領邯鄲,并作為秦國的一個郡。邯鄲:趙國都城,這里代指趙國。(24)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可惜的是它用武力抗擊善始而不能善終。(25)革: 除。革滅: 即消滅。殆: 幾乎、幾至于。(26)向使:假使,如果。(27)三國: 指韓、魏、楚三個與秦為鄰之國。(28)附: 親附。(29)較: 此處作較量、競爭解。(30)或未易量:或許未可輕易地估量(即下結論)。(31)勢:形勢。積威: 積累起來的威勢,指秦國長期以來對六國的威脅。劫:指控制。(32)茍:假如。天下: 指北宋時行政所及的疆域。下而從: “下”作在其后解。后句中“下”作在其下、下等解!皬摹弊麟S從,猶言蹈襲。故事: 舊事,前例。

  〔鑒賞〕 “六王畢,四海一”。在《阿房宮賦》里,杜牧用這六個字概括了秦滅六國,一統(tǒng)寰宇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秦王朝過于短促,歷二世便驟然傾頹,故后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做文章,而忽略了更為要緊的題目:秦國何以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zhuǎn)勝為敗? 歷史家語焉不詳,文學家指斥欠當。歷史的年輪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圈,北宋策論大家蘇洵注目于這個歷史舊題了,于是有《六國論》出!读鶉摗肥堑谝黄槐迯娗乇┬,而剖六國痼疾的文字,故而它有歷史批判的嚴肅性; 《六國論》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茍安的悲劇結局,故它又有現(xiàn)實批判的針對性; 《六國論》論六國,不足六百字,言簡意深,機鋒雄辯,故它還有史論的簡明性!叭浴焙弦,便使《六國論》兼有了文學的欣賞價值和史學的借鑒價值。

  對五百四十字的論文作逐字逐句的分析,當然是必要的,但探明作者論證歷史故實的緣由或苦心,考察作者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和綜合,更為重要。探索考察的結果,便是尋到如下的兩點悟性認識:

  其一,《六國論》是源于憂國情懷而抒寫的救國篇章。蘇洵生逢宋室真宗、仁宗兩朝。其時,宋朝雖然尚未疲弱不堪,但由于北有契丹,西有西夏,強鄰騷擾,國頗不寧。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圣宗率軍侵宋,寇準力勸真宗親征。澶淵一戰(zhàn),宋兵射殺遼國大將蕭撻覽。形勢如此有利,真宗卻一味主和,并于是年十二月(1005年1月)辱簽“澶淵之盟” 。自茲,宋每年向遼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箶承l(wèi)國之氣銳減,委屈求安之風日上,契丹遣蕭英等至宋,直索陽晉(今山西太原),及亙橋(今河北雄縣易水之上)以南十縣土地。結果在“澶淵之盟”的舊碼上又加新碼: 歲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慶歷四年,西夏主李元昊上書停戰(zhàn)求和,宋朝卻反而每年給西夏銀七萬多兩,絹十五萬多匹,茶三萬斤。一代又一代的 “為國者” ,皆為敵人“積威之所劫” ,以物供敵,以錢富敵,蘇洵是睹之心憂,憂而思救的。雖然救國之策并不是完整的,但透過《六國論》,蘇洵的救國方略還是可辨眉目的: 一不賂敵,二要用武,三要團結,四封謀臣,五禮奇才……可惜這樣卓然的器識并不見賞,仁宗、英宗、神宗,以至于徽、欽二帝,盡主和、主賂、主降!读鶉摗穯柺篮笃呤曜笥业木缚翟(1126),金兵破汴京,擄二帝,北宋遂被顛覆。平心而論,第一個覺察宋室江山 “日削月割,以趁于亡” 的,就是蘇洵! 鑒史知今,察微知著,歷史的預見竟到了毫發(fā)無爽的地步,這不能不歸之于蘇洵敏銳的歷史洞察力。這樣看來,《六國論》就不單純是救國篇章,它是醒世的警鐘,歷史和民族劫難的第一個信號,為子孫后代而發(fā)的憂心的長嘆! 同代文學大家歐陽修贊“其論議精于物理,而善識變權,文章不為空言,而期于有用”(《薦布衣蘇洵狀》),確是知人知文之論。

  其二,《六國論》植根歷史的再認識,對傳統(tǒng)史論作出了新發(fā)展。秦國勝利,六國滅亡,其因為何?文學家、史學家都有成說。因為蘇洵是散文大家,所以我們在文學家的范圍內(nèi)進行比較,則較為公允。賈誼《過秦論》主要責秦之過,但對秦的勝利之因也有透露: 在六國,“爭割地以奉秦”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使秦國 “有余力而制其弊”; 在秦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 。這種分析,顧及了斗爭的雙方,是辯證的; 但分析不確,六國并非 “爭”著割地納銀的`! 杜牧《阿房宮賦》,說得較為含糊,“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杜說的可貴,在于他注意了六國滅亡內(nèi)因的分析; 不當之處,在于他把內(nèi)因又看得過于偏狹: 六國不能 “各愛其人” 。與賈、杜兩說相比,蘇洵《六國論》就顯得全面深刻了。首先,《六國論》對六國滅亡這一具體歷史事件作了具體分析,避免了賈誼大而化之的說法。在蘇洵看來,六國并非鐵板一塊,韓、魏、楚以地賂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最后“至于顛覆” ; 齊國雖不賂秦,但“與嬴而不助五國”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 ; 燕趙兩國,“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但又 “用武而不終” 。這個分析,不能說最確當,但結論終究還是具有較尖銳的歷史針對性的。

  其次,《六國論》分析史實堅持了內(nèi)因決定論,且避免了杜牧議論的偏頗。通篇文章,都是站在六國的立場上論析的!傲鶉茰,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一個否定選擇句式,直接揭示了破滅內(nèi)因;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曰: ‘不賂者以賂者喪’”,又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觸及了破滅的內(nèi)部關系。如上段所述,對六國敗因的分析,都是著眼于自身,而沒有歸之于強秦。正因為蘇洵堅持了杜牧“滅六國者,六國也” 的觀點,而又作了深入具體的分析,所以他才追索到了六國滅亡因由的復雜性、多樣性。當然,這就不單是“愛人” 與否的問題了。

  再次,《六國論》看問題全面周詳,堅持了綜合性、統(tǒng)一論!皟(nèi)因” ,并非 “一因” ; 內(nèi)部因素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六國論》認為六國破滅,“賂秦” 是主因,“與嬴”是次因,“用武而不終” 是末因。主因是講政治、經(jīng)濟,次因是講外交,末因是講軍事。這樣一個排列順序表明了蘇洵歷史觀的特征: 國家興亡,表面上依賴于軍隊強弱及征戰(zhàn)勝負; 實際上,政治的治亂,經(jīng)濟的強弱才是興亡的主要因素。這無疑是極有見地的。

  以上兩個方面,是對《六國論》所作的宏觀分析。作為優(yōu)秀的史論散文,其立論之鮮明警策,論證之縱橫開闔,遣辭之精美宏麗,也是極耐人尋味的。

  此文分五段。第一段,推出總論點: “弊在賂秦” 。文章標題為《六國論》,落筆便揭題: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弊在賂秦” 斬釘截鐵,由于是在排斥了 “兵不利” 、“戰(zhàn)不善” 的雙重因素后突兀而出的,所以特別鮮明觸目; 又由于這四字后加上“賂秦而力虧” 的分析,及“不賂者以賂者喪” 的補充,論點又是穩(wěn)固周嚴的!傲⑵砸跃右,乃一篇之警策” (陸機《文賦》),本文立論確是振聾發(fā)聵,一語中的。

  第二段以秦人的永不知足,賂秦者的奉之頻繁,來正面論證賂秦之害。論證緊扣一 “賂”字展開,圍繞一“虧”字挖掘,終于引出 “顛覆”的必然結論。由于在嚴密的論證中插入了生動的描述(“得一夕安寢”節(jié)),引用了形象的比喻( “抱薪救火”節(jié)),故冷峻的議論,亦著上感情的色彩。

  第三段例舉六國對秦的態(tài)度,進一步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先批判齊國附秦之非,繼肯定燕趙用兵之效,后惋惜用武之不終,條分縷析,各得其所?陀^的評判之后,又附以主觀的設想,讓人感到歷史的完滿結局,有時也要靠正確的策略來促成。

  第四段、第五段,一慨嘆歷史的悲劇,指出為國者不應為敵人積威所劫; 一憂慮現(xiàn)實的危機,警誡當國者不能蹈六國破亡覆轍。獻策,不呈媚態(tài); 諷諭,不露鋒芒,表現(xiàn)了憂國憂民者的一片誠心。文章發(fā)于“六國”,收于“六國”,首尾呼應,謀篇周嚴,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也應看到,作者論六國,并不系情六國,乃系情當今國家; 責古人,告誡今人,這就是《六國論》的微妙體旨!

  《六國論》,原題《六國》,選自《嘉祐集》卷三之《權書》。《權書》十篇,此為第八。宋仁宗至和(1054—1055)嘉祐(1056—1063)間蘇洵至京師,得翰林學士歐陽修賞識。歐陽修把他的著作二十二篇(《幾策》二篇,《權書》十篇,《衡論》十篇)上獻仁宗,由此,蘇洵踏上仕途!读鶉摗吩谧髡叩恼紊闹,也是頗有分量的。后人曾把《六國論》與賈誼《過秦論》,王安石《建封論》相媲美,極有見地。曾鞏在《蘇明允哀詞》中曾說: “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盡之約,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贝硕卧u價,連用六個“能”字,盛贊老蘇筆力之雄健。清人劉熙載十分重視此字,他說:“ ‘能’之一字,足明老泉之得力,正不必與韓(愈)量長較短也” (《藝概·文概》)。依劉熙載的見解,蘇洵、韓愈不相上下,他們?yōu)槲闹呙,全在于一個“能” 字,即“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 (韓愈《答劉正夫書》)!读鶉摗凡话f說,獨抒新見; 不述舊語,獨造新篇,確是“能” 人之“能” 文!

【《六國論》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相關文章:

《公輸》 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1-29

《寒食》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4-18

杜牧清明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9-16

《夜雪》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2-25

王維相思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唐代05-06

佚名公輸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先秦04-24

白居易憶江南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4-12

杜甫哀江頭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9-05

蘇洵《六國論》 全文、注釋和賞析08-25

《捕蛇者說》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