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詠柳》賞析

時間:2023-11-06 16:34:33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詠柳》賞析

《詠柳》賞析1

  古詩《詠柳》

  作者:曾鞏

  原文: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譯文:

  雜亂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在東風的吹動下狂扭亂舞。

  把它的飛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

  注釋

 、僖--仗恃,依靠?--猖狂。這兩句形容柳樹在春天綠得很快:柳條似乎還沒有發(fā)黃,但趁著東風吹暖,一下子便飛快地變綠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飛花--柳絮。

  ③這兩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飛揚,遮天蔽日,要知道還有清霜臨降、柳葉飄零的時候啊!

  賞析:

  這首詩把柳絮飛花的景色寫得十分生動。柳絮在東風相助之下,狂飄亂舞,鋪天蓋地,似乎整個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變初黃”,準確地點出了早春季節(jié),此時柳樹枝上剛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淺黃”的新柳。第一、二句寫凌亂柳枝憑借東風狂飄亂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詞,對柳樹的愚蠻可笑加以嘲諷。詩中把柳樹人格化的寫法,以及詩人對柳樹的明顯的貶抑與嘲諷,使這首詩不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 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

  早年經(jīng)歷

  元稹的家庭世代讀書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經(jīng)擔任過南頓丞,父親元寬也曾經(jīng)擔任過兵部郎中。元稹長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寵愛他。從三四歲起父親就教他讀書寫字,背誦古詩。然而,好景不長,元稹八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幾個哥哥,不愿供養(yǎng)后母和弟妹們。年輕的母親鄭氏只好帶著子女離開洛陽到鳳翔去投依娘家,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堅強賢淑的母親沒讓生活的重擔壓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強對子女的教育。

  鳳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會一時比較安定,元稹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母親鄭氏賢能知書,善于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稱贊:“今夫人女美如此,婦德又如此,母儀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謂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謝上表》中曰:“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yè),母兄乞丐以供資養(yǎng),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幼學之年,不蒙師訓(xùn),因感鄰里兒稚,有父兄為開學校,涕咽發(fā)憤,愿知詩書。慈母哀臣,親為教授!笨梢娫覆粌H持家有道,還親授元稹詩書,擔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元稹自小勤奮好學,不僅直接受教于母親,還常常從鄰人家里借書,然后徒步去姐夫陸翰家求教。表兄胡靈之又教他詩歌格律和騎馬射箭。九歲時,元稹作詩成熟,驚嘆于長輩。因成長于民間,他對邊塞風云和農(nóng)村凋敝已有所了解。

  初進宦海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十五歲的元稹以明兩經(jīng)擢第。唐代科舉名目甚多,而報考最多的科目則為進士和明經(jīng)兩科。不過兩科相比也有難易之分,進士科難,“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jīng)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之說,而唐代文人也更為看重進士科。元稹為盡快擺脫貧困,獲取功名,選擇投考的為相對容易的明經(jīng)科,一戰(zhàn)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卻一直無官,閑居于長安。但他沒有終止勤奮學習。家庭藏書給他提供了博覽群書的條件,京城的文化環(huán)境和他的廣泛興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養(yǎng)。次年得陳子昂《感遇》詩及杜甫詩數(shù)百首悉心讀之,始大量作詩。

  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歲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時,正當駐軍騷亂,蒲州不寧。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護處于危難之中的遠親。亂定,與其家少女相愛。不久,元稹牽于功名,西歸長安應(yīng)制科試。

  選婚高門

  貞元十八年冬(802年),元稹再次參加吏部試。次年春,中書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二十四歲的元稹與大他八歲的白居易同登書判拔萃科,并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從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好友。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門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結(jié)婚高門的資本,如今作了校書郎,這時,元稹正值風華正茂,才華橫溢,自然就把終身大事提上了日程。據(jù)韓愈《監(jiān)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韋氏墓志銘》云:“選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時始以選校書秘書省中”,元稹授校書郎后不久便娶韋夏卿之女韋叢為妻。十月,岳父韋夏卿授東都留守,赴洛陽上任,由于韋叢是”謝公最小偏憐女”,割舍不下,于是元稹、韋叢夫婦一同侍從韋夏卿赴洛陽。元氏在洛陽沒有住宅,元稹夫婦就住在東都履信坊韋宅。

  一貶江陵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為第一名,授左拾遺。元稹一到職立刻接二連三地上疏獻表,先論“教本”(重視給皇子選擇保傅),再論“諫職”、“遷廟”,一直論到西北邊事這樣的大政,同時旗幟鮮明地支持裴度(時任監(jiān)察御史)對朝中權(quán)幸的抨擊,從而引起了憲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見。元稹奉職勤懇,本應(yīng)受到鼓勵,可是因為鋒芒太露,觸犯權(quán)貴,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滿,九月貶為河南縣尉。白居易罷校書郎,亦出為縣尉。此時,母親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此后,三十一歲的元稹被提拔為監(jiān)察御史。

  元和四年春(809年),奉命出使劍南東川。初登官場,意氣風發(fā),一心為民,報效國家,遂大膽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和崇高贊譽。白居易更是作詩贈他“其心如肺石,動必達窮民,東川八十家,冤憤一言申”。這一舉動觸犯了朝中舊官僚階層及藩鎮(zhèn)集團的利益,很快他們就找了機會將元稹外遣——分務(wù)東臺。東臺就是東都洛陽的御史臺,用意在于將他排擠閑置。即便遭受到這樣的打壓,元稹仍然堅持為官之初的原則,秉公執(zhí)法。元和四年(809年),正值仕途受挫時,其嫻熟聰慧的妻子韋叢盛年而逝,韋叢之死,對元稹打擊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由于難遣傷痛,元稹寫下了有名的悼亡詩——《遣悲懷三首》。

《詠柳》賞析2

  [原文]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絳:絲線編成的帶子。這里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簡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收集有關(guān)古詩詞鑒賞《詠柳》: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tài)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gòu)成一個設(shè)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

《詠柳》賞析3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倭毫鴺洌淙~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诒逃瘢罕叹G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蹔y成:裝飾,打扮。

  ④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shù)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shù)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⑤絳: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絳: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薏茫翰眉簦玫痘蚣糇影盐矬w分成若干部分。

  ⑦二月:農(nóng)歷二月,正是初春時節(jié)。

 、嗨疲汉孟,如同,似乎

  【譯文】

  婀娜玉立的柳樹像精美的碧玉裝扮而成的妙齡少女,千絲萬縷的枝條像少女盛裝上垂掛下來的綠色絲帶。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原來是那如同剪刀一樣的二月春風。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小詩,詩人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內(nèi)心深處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的前二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在集中筆墨描寫那高高的、亭亭玉立的、婀娜嫵媚飄逸的柳樹。

  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從整體上寫柳樹,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用碧玉妝扮起來的,用“碧玉”形容柳樹的晶瑩翠綠,突出了柳樹的色彩美。儼然妙齡少女,亭亭玉立,嫵媚婀娜,魅力無限。

  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在寫柳枝,詩人將垂掛披拂的柳枝比喻為少女盛裝垂掛的千萬條精美的絲帶,巧妙地寫出了柳樹的輕柔婀娜的盛裝之美。

  在第三句中,詩人以疑問的形式巧妙地寫了柳葉兒!安恢毴~誰裁出”,從形態(tài)上突出了柳葉精巧細致勻稱的美。這一句同時又與第四句構(gòu)成一種設(shè)問關(guān)系。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詩人自問自答,這一問一答,再加上一句形象化的比喻,將詩作由描寫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描寫春風。春風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它既然能裁剪出細致勻稱碧綠的柳葉,自然也就能裁出嫩綠鮮紅的滿園春色,裁出繁花似錦的整個春天,這就為讀者想象江南“千里鶯啼綠映紅”“拂堤楊柳醉春煙”那般萬紫千紅的.爛漫春天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

  從整體上看,詩的前二句詩分別描寫了柳樹的整體形象和千萬條垂掛的枝條,第三句在設(shè)問問題提出的同時,又有意無意地寫到均勻細致碧綠的柳葉,三個句子分別寫了柳樹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內(nèi)容,筆筆有特點。另外,詩人還巧妙地運用了比喻的表現(xiàn)手法,詠唱了柳樹,贊美了春天,謳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

《詠柳》賞析4

  作品簡介

  《詠柳》是盛唐詩人賀知章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一首詠物詩。詩的前兩句連用兩個新美的喻象,描繪春柳的勃勃生氣,蔥翠裊娜;后兩句更別出心裁地把春風比喻為“剪刀”,將視之無形不可捉摸的“春風”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不僅立意新奇,而且飽含韻味。

  作品原文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作品注釋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shù)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shù)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絳(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里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詩句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作品鑒賞

  首句寫樹,柳樹就像一位經(jīng)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單單用碧玉來比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guān),“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fā)、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氨逃瘛倍钟玫涠宦逗圹E,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還有南朝蕭繹《采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氨逃駣y成一樹高”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那位古代質(zhì)樸美麗的貧家少女聯(lián)系起來,而且聯(lián)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聯(lián)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墜的綠色的絲織裙帶。中國是產(chǎn)絲大國,絲綢為天然纖維的皇后,向以端莊、華貴、飄逸著稱,那么,這棵柳樹的風韻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綠絲絳”繼續(xù)聯(lián)想,這些如絲絳的柳條似的細細的柳葉兒是誰剪裁出來的呢?先用一問話句來贊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風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信息。這兩句把比喻和設(shè)問結(jié)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致,把春風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烘托無限的美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jié)構(gòu)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后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作者簡介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市)人。證圣進士,入麗正殿書院修書,參加撰寫《六典》和《文纂》。后遷禮部侍郎,累遷秘書監(jiān),因而人稱“賀監(jiān)”。為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唐天寶三年(744)告老還鄉(xiāng)為道士。賀知章與張若虛、張旭、包融齊名,被稱為“吳中四士”!度圃姟反嬖娛攀。其寫景之作,清新通俗,無意求工而有新意。

《詠柳》賞析5

  唐朝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楊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tài)。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讀者所經(jīng)?吹降。這詩別出新意,翻轉(zhuǎn)過來!氨逃駣y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xiàn):“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赌鲜贰氛f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shù)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饼R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guān)于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后,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出詩人藝術(shù)構(gòu)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xiàn)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的。

  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么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guān),“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fā)、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lián)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里,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lián)系的。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么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guān)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yīng)——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并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范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注》云:“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漢族,唐越州(今紹興)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yīng)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回鄉(xiāng)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

《詠柳》賞析6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tài)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gòu)成一個設(shè)問句!安恢毴~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

《詠柳》賞析7

  柳

  鄭谷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詠柳

  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傳統(tǒng)意象之一。兩首詩同為詠柳詩,但畫面風格迥異,所表達的情感也不同。請分別分析。(4分)

 。2)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分析兩首詩不同的藝術(shù)手法。(4分)

  答案:

  (1)鄭詩:描寫了一幅江畔橋邊柳絲輕拂,依依裊裊、柔美而富有生機的春景圖;表達了離人難舍難分的眷戀之情。

  曾詩:描繪了一幅楊柳借東風之勢,柳條狂舞柳絮紛飛的畫面;諷刺了得勢猖狂的惡勢力。

 。2)鄭詩:襯托。以春風駘蕩,楊柳妖媚之美景,襯托離人眷戀之情。

  曾詩:比擬。以借東風之勢狂舞之柳比擬得勢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借對楊柳的貶抑,諷刺(小人)邪惡勢力。

  鄭詩賞析:

  題目只一柳字,柳即留。古人折柳贈別,有挽留,依依不舍之意。古典詩歌中,柳這一意象與離愁別緒、思鄉(xiāng)懷遠緊密相連。所以,題目雖只有一字,但卻主題鮮明。然而,描寫對象為柳,詩中卻無一個柳字。其實,詩歌句句寫柳,句句含情。試看:

  首句半煙半雨江橋畔,寫柳樹在煙雨中搖曳多姿。江橋畔是離別的地點,而柳卻偏偏生長于此,不免觸動離人的滿懷愁緒。半煙半雨表明送別是在春季的一個陰雨天。四周煙霧飄渺籠罩,給人一種朦朧之感。此處詩人用意精妙:一是朦朧的煙霧就像是離人朦朧的眼淚,就像是縈繞心頭、揮之不去的離愁別緒。

  縱觀一、二句,寫景清新自然,但又愁緒綿綿。用語復(fù)沓回環(huán),節(jié)奏舒緩,平仄聲調(diào)起伏,與離人步伐緩慢、難舍難分的眷戀之態(tài)十分吻合。

  如此愁緒,恰似一江春水,蓄勢待發(fā)。第三句會得離人無限淚,一語點破離情,奔涌而至,并迅速彌漫,令人窒息。會作領(lǐng)會,體會解,連無語的柳樹都深受感動,居然體悟出離人之情,可見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所說有我之境,此句正是把人的主觀情感融入景物中,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達到心靈的東西借感性化顯現(xiàn)出來(黑格爾《美學》)的效果。離人無限淚又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清新的畫面:離人執(zhí)手相看淚眼,縱有千言萬語,也無言以對。此時無聲勝有聲,只有無邊的愁緒縈繞。真是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送斷腸人。

  至此,主題突顯,情意濃烈,詩歌已及高潮,但詩人并未結(jié)束,而是輕柔一轉(zhuǎn),妙筆生花。千絲萬絮惹春風言春風中柳條婀娜,柳絮飄飛,一個惹字盡得其妙。柳絲輕拂,依依裊裊,似在挽留什么,亦如牽曳著離人的裙帶,纏綿多情。柳絮飄蕩,風情萬種,惹動著彼此繚亂的離緒。此情此景,用晏幾道《清平樂》中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再看千絲萬絮即千思萬緒,一語雙關(guān)。明寫柳樹嫵媚多姿,暗寫春風撩撥離人心弦,思緒深永。又與上句無限相得益彰,真是處處含玄藏意,令人回味無窮。此處如換成春風惹柳,便平淡無奇了。

  晚唐絕句自杜牧、李商隱之后,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樂性都有所減弱,而鄭谷的`七絕卻依然長于抒情且富于風韻,此詩集三者于一體。前兩句寫景蓄勢,渲染離情。第三句突兀而出,點明主旨。末句語出自然,韻味深長。詩人寫得情真意切,明白曉暢,毫無削足適履,刻意求工之嫌。梅堯臣《論詞隨筆》有云:意不淺露,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細品鄭詩,正深得其中之真意。

  曾詩賞析

  這首詩把柳絮飛花的景色寫得十分生動。柳絮在東風相助之下,狂飄亂舞,鋪天蓋地,似乎整個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變初黃,準確地點出了早春季節(jié),此時柳樹枝上剛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淺黃的新柳。 第一、二句寫凌亂柳枝憑借東風狂飄亂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詞,對柳樹的愚蠻可笑加以嘲諷。 詩中把柳樹人格化的寫法,以及詩人對柳樹的明顯的貶抑與嘲諷,使這首詩不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 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 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

《詠柳》賞析8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詠柳:一作《柳枝詞》。

  碧玉:形容柳樹枝葉的顏色。這句說春天的新柳碧綠婆娑,如同玉樹一般。

  妝:裝飾,打扮。

  絲絳:絲帶。這里借以形容柳條的柔嫩輕盈。絳,用絲編成的繩帶。

  二月:農(nóng)歷二月,正是仲春時節(jié)。

  [譯詩、詩意]

  春柳如同碧玉妝扮分外嬌嬈,

  垂下的萬千枝條好象綠色的絲絳。

  是誰把這柳葉裁得如此精致,

  原來二月春風--它恰似一把靈巧的剪刀。

  如玉雕一樣的新柳碧玉婆娑,無數(shù)柔嫩的柳條掛下來象絲帶一樣。細 長的柳葉是誰剪出來的呢?原來二月的春風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tài)。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jīng)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zhuǎn)過來!氨逃駣y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xiàn);“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赌鲜贰氛f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shù)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饼R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guān)于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后,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shù)構(gòu)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xiàn)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么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guān),“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fā)、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lián)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里,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C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lián)系的。

  [作者簡介]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漢族,唐越州會稽永興(今浙江杭州市蕭山區(qū))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yīng)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回鄉(xiāng)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

《詠柳》賞析9

  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后,分付新春與垂柳。細腰肢自有入格風流,仍更是、骨體清英雅秀。

  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斷腸是飛絮時,綠葉成陰,無個事、一成消瘦。又莫是東風逐君來,便吹散眉間一點春皺。

  古詩簡介

  《洞仙歌·詠柳》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上片寫柳的體態(tài)標格和風韻之美,下片轉(zhuǎn)入對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嘆。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飽含感情的筆調(diào),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時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對姿麗命蹇、才高數(shù)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與贊美。

  翻譯/譯文

  江南年底,早梅花開后,分配新春和垂柳。細腰肢自己有格調(diào)風流,于是又是和身體清英很優(yōu)秀。

  永豐坊那畔,一整天沒有人,誰看到金絲弄晴天白天?秋海棠花還是種子、未飄散的那時,綠葉成陰,沒有一個故事、漸漸的消瘦了。又有誰是東風追逐你而來的呢,就吹散眉間皺紋一點春天。

  注釋

 、排D:古代在農(nóng)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nóng)歷十二月叫臘月。

 、品指叮焊锻校囊。

  ⑶格:格調(diào)

 、裙求w:骨架軀體。

  ⑸永樂坊:地名。在洛陽。

 、时M日:一整天

  ⑺金絲:比喻柳樹的垂條。

 、虜嗄c:秋海棠花的別。飛絮:飄飛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樹、蘆葦?shù)鹊姆N子。

  ⑼一成:宋時口語,“漸漸”,指一段時間的推移。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寫作年代不可確考,朱祖謀認為詞意與《殢人嬌》略同,把它編入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因為據(jù)《紀年錄》,這年三月一日,蘇軾在汴京與王詵會于四照亭,上王詵侍女倩奴求曲,遂作《洞仙歌》、《殢人嬌》與之!稓徣藡伞奉}“小王都尉席上贈侍人”,與《紀年錄》所記相合。其詞結(jié)句,“須信道、司空從來見慣”,對王詵似有規(guī)諷。據(jù)史載王詵為人“不修細行”,生活糜爛,則他對歌女侍妾,必然輕薄寡情,那么,王詵家中侍女受玩弄、遭冷落的悲苦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洞仙歌》倘真是寫給倩奴的,其內(nèi)容當會與倩奴有關(guān)。集中這首詞題“詠柳”,可至這首詞借柳以喻人。

  賞析/鑒賞

  上片寫柳的體態(tài)標格和風韻之美。起拍說臘盡梅凋,既點明節(jié)令,且借賓喚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緊承“臘盡”,寫臘月已盡,新春來臨,早梅開過,楊柳萌發(fā)。柳絲弄碧,是春意繁鬧的表征,故說“分付新春與垂柳”!胺指丁,交付之意,著“分付”一詞,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嬈,均凝集于垂柳一身,從而突出了柳的形象。

  以下贊美柳的體態(tài)標格。柳枝婀娜,別有一種風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細腰。杜甫《絕句漫興》早有“隔戶楊柳弱裊裊,恰如十五女兒腰”之句。東坡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稱頌她有合格入流的獨特風韻,并進而用“清英秀雅”四字來品評其骨相。這就寫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雋、雅潔、秀麗,見出她與濃艷富麗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質(zhì)特色,從她的體態(tài)美,進而刻畫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轉(zhuǎn)入對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嘆。換頭三句,寫垂柳境況清寂、麗姿無主。長安永豐坊多柳,生永豐園一角的垂柳,盡管明媚春光中修飾姿容,分外妖嬈,怎奈無人一顧。”斷腸“四句,緊承上文,寫垂柳的凄苦身世,說:一到晚春,綠葉雖繁,柳絮飄零,她更將百無聊賴,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減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東風的吹拂,足可消愁釋怨,使蛾眉般的彎彎柳葉,得以應(yīng)時舒展。

《詠柳》賞析10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俦逃瘢罕叹G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趭y:裝飾,打扮。

 、劢z絳:絲線編成的帶子。這里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譯文】

  柳樹像碧玉裝扮成的美女一樣,千萬枝柳條像她那綠色的.絲帶。知道這細嫩的柳葉是誰剪裁的嗎?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風啊!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

  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

  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

  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tài)美。這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gòu)成一個設(shè)問句!安恢毴~誰裁出?”是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再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

《詠柳》賞析11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詞釋義

  詠:歌唱,贊美。

  碧玉:既指綠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輕貌美的少女。

  妝:打扮。

  絳:絲帶。

  古詩今譯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名句賞析——“二月春風似剪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么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guān)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yīng)——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痹谫R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并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范之作。

  從整體上看,詩的前二句詩分別描寫了柳樹的.整體形象和千萬條垂掛的枝條,第三句在設(shè)問問題提出的同時,又有意無意地寫到均勻細致碧綠的柳葉,三個句子分別寫了柳樹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內(nèi)容,筆筆有特點。另外,詩人還巧妙地運用了比喻的表現(xiàn)手法,詠唱了柳樹,贊美了春天,謳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

《詠柳》賞析12

  一剪梅·詠柳

  無限傷心夕照中,故國凄涼,剩粉余紅。金溝御水自西東,昨歲陳宮,今歲隋宮。

  往事思量一晌空,飛絮無情,依舊煙籠。長條短葉翠濛濛,才過西風,又過東風。

  古詩簡介

  《一剪梅·詠柳》是明末清初詞人夏完淳所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南明的殘山剩水在落照中的凄涼景象,暗寓昏潰的南明小朝庭亦將不可避免的走向崩灒。下片點題,寫柳絮飄飛,往事不堪回首。全詞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詠柳表達了詞人對國家傾覆的無限哀傷。

  注釋

  一剪梅:詞牌名。此詞牌以周邦彥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萬樣嬌”句,故取為調(diào)名。又名“玉簟秋”、“臘梅香”。重頭六十字,平韻。

  金溝:御溝,御河,上有金鰲玉蝀橋,故簡言之,水即溝中水。

  陳宮:陳朝宮殿。

  隋宮:隋朝宮殿。隋煬帝曾筑長堤植萬柳。

  一晌(shǎng):一轉(zhuǎn)眼。晌:不多久,讀若“賞”。

  創(chuàng)作背景

  夏完淳以一腔忠貞,把短短十七年的'有限生命,完全投入抗清復(fù)國的大潮之中,所寫的詩、文、賦、詞,無不悲歌激烈,血淚淚交融。辭風師承陳子龍。近代況周頤《蕙風詞話》稱陳、夏及彭孫貽、王夫之等人的詞:“含于剛健,有風騷之遺則。”雖然豪情萬丈卻不劍拔弩張,往往借物言志,借景抒懷,使人從微風細雨中戚受驚雷,于深沉淺露中體驗悲威。此首《一剪梅》,也同樣是借詠柳來抒發(fā)一腔亡國之痛。

  賞析/鑒賞

  鑒賞

  人在時空中本應(yīng)是尤物之主,然而身際家國破敗之時,面對無動于衷的物象,只覺得空茫無著,無能為力。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靈性,又正在有痛苦。所以,詠柳系借柳之無情以返觀一己癡苦。全篇除首句“傷心” 字樣外,純以意象結(jié)撰,詞體小令,容量見大。疊句“昨歲”、“今歲”;“才過”、“又過”,承上是似斷而續(xù),啟下則綿悠深長,余意曲包。

《詠柳》賞析13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譯文

  雜亂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在東風的吹動下便飛快的變綠了。

  只懂得用它的飛絮蒙住日月,卻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

  注釋

  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飛花:柳絮。

  賞析

  《詠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鞏。曾鞏少即見長于文章,他的文風,雍容平易,不露鋒芒,而曲盡事理。他的一些詠物詩寓意很深,如這首《詠柳》,就把春天的柳樹比擬為得勢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諷刺邪惡勢力。

  詩的前兩句是說:當春天剛到來的時候,零亂的柳條還沒來得及轉(zhuǎn)變?yōu)闇\淡的青黃色,它就倚仗著東風吹拂而飄忽搖擺,氣勢更加猖狂。詩剛開頭即語帶嘲諷、蔑視,它描寫“亂條”如何倚仗權(quán)勢,張牙舞爪,逞性妄為,實際上是在為全詩主旨作準備,亦即古人所謂“蓄勢”。

  蓄足了氣勢,則必然有力地得出顛撲不破的結(jié)論,于是后兩句水到渠成,警語立出:那些柳條只會使柳絮飛上半天,企圖遮蔽日月的光輝,卻不知秋季來臨,天地間還將有一場又一場的嚴寒霜凍,到那時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為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它對那些得志一時的小人提出了嚴正的警告,振聾發(fā)聵,促人警醒。

  詩中把柳樹人格化的寫法,以及詩人對柳樹的明顯的貶抑與嘲諷,使這首詩不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 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 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

  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xié)、曾敦)之一。在學術(shù)思想和文學事業(yè)上貢獻卓越。

《詠柳》賞析14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1.碧玉:碧綠色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綠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絳:絲線編成帶子。這里形容隨風飄拂柳枝。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無限熱愛。

  詩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翠綠晶瑩,突出它顏色美。

  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形態(tài)美。三句詩分寫柳樹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gòu)成一個設(shè)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象征,是春創(chuàng)造力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無限創(chuàng)造力。

  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漢族,唐越州(今紹興)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yīng)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詠柳》、《回鄉(xiāng)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

《詠柳》賞析15

  淡黃柳·詠柳

  三眠未歇,乍到秋時節(jié)。一樹料陽蟬更咽,曾綰灞陵離別。絮己為萍風卷葉,空凄切。

  長條莫輕折,蘇小恨,倩他說。盡飄零、游冶章臺客。紅板橋空,湔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

  古詩簡介

  《淡黃柳·詠柳》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涼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抒發(fā)無限樓空人去,孤苦無依之感。作者借景抒情,以秋天的蕭瑟,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悲涼之感。

  翻譯/譯文

  三眠柳還沒有休息,秋天就突然降臨了。樹梢上掛著余暉,樹上寒蟬幽咽。經(jīng)過灞陵離別,飛絮已經(jīng)飄落水面成為浮萍,落葉被風吹卷,空留下悲涼凄切。

  不要輕易折斷柳枝作離別,因為離別的怨恨還要由它來訴說,那些在章臺游玩的人來來往往,如同飄零的柳枝一般。如今送別的紅板橋上空空蕩蕩,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經(jīng)離去,只留下清曉的風伴著殘月。

  注釋

 、偃撸喝吡,即檉(chēng)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條在風中搖曳,時時伏倒!度o故事》:漢苑中有柳狀如人形,號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阱绷辏杭窗粤,漢文帝之墓地。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李白《憶秦娥》:“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厶K小恨:喻與情人離別之悵恨。

 、苜唬赫垺⒄埱。

 、萦我保鹤非舐暽瑢g作樂。章臺:此處指妓樓舞館。宋晏幾道《鶴鴿天》:“新擲果,舊分釵,冶游音信隔章臺!碧祈n翊以《章臺柳》詩尋訪柳氏,詩以章臺借指長安,以章臺柳暗喻長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將章臺街喻指娼家聚唇之所。

 、藜t板橋:紅色木板的橋。詩詞中常代指情人分別之地。

 、咪眨╦iān)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典出《北齊書·竇泰傳》。竇泰之母有娠,期而不產(chǎn),大懼。有巫曰:“渡河浦裙,產(chǎn)子必易!碧┠笍闹,俄而生泰。后成為古代之風俗,謂女子有孕到河邊洗裙,分娩必易。又,唐李商隱《柳枝詞序》云:洛中里女子柳枝與商隱之弟李讓山相遇相約,謂三日后她將“濺裙水上”來會。后以此典借指情人或情戀之事。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創(chuàng)作時間,創(chuàng)作背景不祥,根據(jù)最后一句“紅板橋空,湔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钡脑~意“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經(jīng)離去,徒留曉風伴殘月”推測,該詞可能是寫給作者妻子或者沈宛的,極有可能是為其妻所寫。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上片開始,點名時節(jié),“三眠未歇,乍到秋時節(jié)。”時令為初秋時分,一個“乍”字刻畫出了秋天的突然而至,為寫離別之苦展開鋪墊。此處雖然沒有寫道離別,也沒有刻畫離別,但卻從一個“乍”字,就凸顯出了離別的傷感!皹湫标栂s更咽,曾綰灞陵離別!眰新娱_來,離別便順理成章地牽引出來,夕陽西下,在樹梢上的太陽,更顯得日落西山的迷茫。而后面一句, 則是直接描寫柳條變得枯黃,柳葉凋零,柳絮早已化作浮萍隨風而逝,秋天真的到來了!靶跻褳槠硷L卷葉,空凄切!奔{蘭兀自悲切,感傷這季節(jié)的無情和人世間無情的變更。

  而到了下片,納蘭卻表現(xiàn)出一種溫情脈脈的情緒來,他輕柔地寫道“長條莫輕折!辈灰p易地折斷柳條訴說離別,離別雖有遺憾,但只要不告別,內(nèi)心便依然充滿溫情。而后一句“蘇小恨,倩他說!眲t是在寫一代名 妓蘇小小。蘇小小的愛情故事凄婉動人,離別是這個故事的主題,納蘭用蘇小小的`典故寫出自己的惆悵與傷感,他達到了托物抒懷、借景言情的目的。而后的兩句,自然也是圍繞離別而寫:“盡飄零游冶章臺客。紅板橋空,湔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痹~寫到這里,頗有幾分柳永的風范,但納蘭更顯得干脆,既然紅橋之上,離別已經(jīng)無法挽回,那么就干脆道別了吧。就讓自己與這曉風殘月,獨自相守,為離去的人祝福。這首詞寫出了詞人悲涼的心境。

  該詞詠秋初之柳,作為詠柳之作,納蘭以寫景開始,以抒情終結(jié)。蒼涼的景色中透露內(nèi)心的悲涼。在萬物調(diào)零的秋天,詞人在一片美景中悲哀地感傷,整首詞的情致極為凄婉,是首上乘之作。

  名家點評

  張秉成《納蘭詞箋注》:“此首所詠是為秋初之柳。上片寫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涼之景。下片借柳托恨,無限人去樓空、孤苦無依之感。讀之令人蕩氣回腸。

【《詠柳》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詠柳》的賞析04-18

詠柳賀知章譯文及賞析01-20

賀知章《詠柳》全詩賞析02-09

淡黃柳·詠柳原文及賞析08-10

淡黃柳·詠柳原文賞析10-01

淡黃柳·詠柳原文、賞析09-23

詠柳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2-12

洞仙歌·詠柳原文及賞析03-03

【實用】洞仙歌·詠柳原文及賞析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