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女人在线视频,国产xxxx免费,捆绑调教一二三区,97影院最新理论片,色之久久综合,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山行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3-07-25 07:13:54 賞析 我要投稿

山行原文及賞析錦集(14篇)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1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賞析:

  全詩寫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片段。第三句中的一個晚字告訴我們:詩人趕路已經一天了,著實需要找一個人家歇歇腳了。抬起頭順著陡峭、蜿蜒、傾斜的石徑朝著寒秋之中的山頂望去,就在那白云生處恰恰有了人家。這真是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本應該是徑直過去的,可就在這時,詩人卻突然停車、駐足,這是為什么呢?原來詩人發(fā)現(xiàn)了一片比二月花更加火紅、耀眼的楓林。因為太愛這夕陽中的楓林了,旅途的饑渴、勞頓早已拋到了九霄云外,駐足欣賞是在自然也不過的事了。

  黃叔燦《唐詩箋注》云:霜葉紅于二月花真名句。為什么呢?

  首先是這一詩句脫俗。在古詩中吟誦紅葉的'詩句并不少見,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等。惟有杜牧專賞楓葉顏色的鮮艷,而且說它勝于春花。當風勁霜嚴之際,除、了楓葉獨絢秋光,紅黃紺紫,諸色咸備,籠山絡野之外,春花無此大觀的。所以,杜牧專賞楓葉顏色的詩句與情懷,道骨仙風,超凡脫俗;

  其次是情景交融寫法非同一般。籠山絡野的楓林紅葉的確是美艷絕倫,但它卻常常被一般文人的悲秋意識籠罩。而詩人在這里卻以一個大大的愛字領起,滿心歡喜地去贊美楓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寫,不僅寫出了如畫的秋景,而且一掃常見的衰颯暗淡,更加突出了身世坎坷的杜牧那高朗、俊逸的氣質與胸懷。再從寫作的技巧來看,全詩四句,以第四句為重點,前三句都從不同角度為突出第四句起著喚起、烘托、鋪墊的作用。第一句中的寒字是喚起第四句霜葉的鋪墊;第二句的白云是從色彩對比的角度來反襯第四句的霜葉的紅艷;更為有力的鋪墊是第三句的停車和由此突顯的愛字,及隨后出現(xiàn)的楓林晚中的那個晚字。停車何故?是出于對楓林晚的愛;楓林晚何以這樣可愛?是因為,在夕陽之中,滿山遍野的楓林紅葉紅得快要燃燒起來了,這色彩的艷麗,這場面的壯觀絕非春花能比。說到此處,全詩的重點句霜葉紅于二月花為什么能千古傳誦也就不奇怪了。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2

  山行 唐朝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生處一作:深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楓還有幾戶人家。

  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山行》注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jié)的山。

  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

  斜:為傾斜的意思。

  生:產生,生出。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chuàng)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昂弊贮c明深秋季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深”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lián)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坝腥思摇比诌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huán)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詩人沒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xiàn)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諸筆端,表現(xiàn)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見地。

  《山行》賞析二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昂弊贮c明深深秋時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石徑”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從山嶺中生出,飄浮繚繞,既可見山之高,又表現(xiàn)云之淡白與山之蒼翠相映襯,點染出明快色調。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huán)境。“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wěn),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爭議:是“深”還是“生”?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還是“生”字在學術界仍就存在爭議。清康熙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積塵》作“白云深處有人家”。明萬歷趙宦光刊本,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云深處有人家”。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匯》和《御定全唐詩》作“白云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云生處有人家”。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云深處有人家”修改為現(xiàn)在的“白云生處有人家”,并于注釋處說明“‘生處’一作‘深處’”(考試時應以使用的課本為準)。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云深處有人家”。部編版最新的教材已經選用了“白云生處有人家”。

  《山行》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深秋時節(jié)登山賞景,沉醉于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于是創(chuàng)作此詩以記之。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3

  原文: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仆,窺室唯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譯文

  高高的山頂上有一座茅屋,從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輕扣柴門竟無童仆回問聲,窺看室內只有桌案和茶幾。

  主人不是駕著巾柴車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釣魚。

  錯過了時機不能與他見面,空負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蔥綠,晚風將松濤聲送進窗戶里。

  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興,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蕩滌。

  我雖然還沒有和主人交談,卻已經領悟到清凈的道理。

  玩到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這位隱者相聚。

  韻譯

  西山頂上有一座小茅屋,

  尋訪隱者直上三十里路。

  輕扣宅門竟無開門童仆,

  窺看室內只有幾案擺住。

  主人不是駕著柴車外出,

  一定是垂釣在秋水之渚。

  來得不巧不能與其見面,

  殷勤而來空留對他仰慕。

  綠草剛剛受到新雨沐浴,

  松濤聲聲隨風送進窗戶。

  來到這愜意幽靜的絕景,

  我心耳蕩滌無比的'滿足。

  盡管沒有賓主酬答之意,

  卻能把清靜的道理領悟。

  興盡才下山來樂在其中、

  何必要見到你這個隱者?

  注釋

  作者一作“丘為”

  茅茨:茅屋。

  扣關:敲門。僮仆:指書童。

  唯案幾:只有桌椅茶幾,表明居室簡陋。

  巾柴車:指乘小車出游。

  釣秋水:到秋水潭垂釣。

  差池:原為參差不齊,這里指此來彼往而錯過。

  黽勉:勉力,盡力。仰止:仰望,仰慕。

  “草色”二句:這是詩人經過觀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寫隱者居所的環(huán)境。

  “及茲”二句:及茲,來此。契,愜意。蕩心耳,滌蕩心胸和耳目。一本無此二句。

  “雖無”二句:意謂雖沒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卻悟得了修養(yǎng)身心的真理。

  興盡:典出《世說新語》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

  之子:這個人,這里指隱者。一作“夫子”。

  賞析:

  簡析:

  這首詩的重點不是寫不遇的失望,而是抒發(fā)對隱居環(huán)境的迷戀,表現(xiàn)了有心去尋、無心相見的飄逸。

  評析:

  這是一首描寫隱逸高趣的詩。詩以“尋西山隱者不遇”為題,寫專程到山中去訪隱者,竟然不遇。如此,本應叫人失望,惆悵。然而,詩借寫“不遇”,卻把隱者性格和生活表現(xiàn)得清清楚楚,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曠達的胸懷,比相遇更有收獲,更為滿足。

  詩的前八句,寫隱者獨居高處,遠離塵囂,尋訪者不辭山高,等到叩關無人,才略生悵惘。于是猜想隱者乘車出游,臨水垂釣,表現(xiàn)隱者的生活恬適雅趣。后八句宕開一層,寫周圍的草色松聲使尋訪者陶然,因而尋訪不遇亦無所謂,使其悟出隱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興而來,盡興而返,自得其樂,大有君子風度。(劉建勛 )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4

  山行

  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深處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譯文及注釋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舊讀xiá),白云深處有人家。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戶人家。

  遠上:登上遠處的。寒山:深秋季節(jié)的山。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斜:為傾斜的意思。深: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

  停車坐愛楓(fēng)林晚,霜(shuāng)葉紅于二月花。

  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坐:因為。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戶人家。

  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注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jié)的山。

  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

  斜:為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深秋時節(jié)登山賞景,沉醉于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于是創(chuàng)作此詩以記之。

  爭議:是“深”還是“生”?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還是“生”字在學術界仍舊存在爭議。清康熙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積塵》作“白云深處有人家”。明萬歷趙宦光刊本,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云深處有人家”。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匯》和《御定全唐詩》作“白云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云生處有人家”。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云深處有人家”修改為現(xiàn)在的“白云生處有人家”,并于注釋處說明“‘生處’一作‘深處’”(考試時應以使用的課本為準)。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云深處有人家”。部編版最新的教材已經選用了“白云生處有人家”。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chuàng)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昂弊贮c明深秋季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深”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lián)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坝腥思摇比诌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huán)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詩人沒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xiàn)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諸筆端,表現(xiàn)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見地。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5

  山行 杜牧 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注釋】:

 、偕叫校涸谏街行凶。

 、诤剑褐干钋飼r候的山。

 、蹚剑盒÷贰

 、馨自粕帲喊自瓶澙@而生的地方。

 、葑阂驗;由于。

 、扌保捍俗肿xxiá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繚繞而生的地方,居然還有人家。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的楓林晚景。經霜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昂弊贮c明深秋季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坝腥思摇比謺谷寺(lián)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坝腥思摇比诌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chuàng)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斑h”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huán)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wěn),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xiàn)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xiàn)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xiàn)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6

  行香子·三山作

  宋代:辛棄疾

  好雨當春,要趁歸耕。況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側聽檐聲。恨夜來風,夜來月,夜來云。

  花絮飄零。鶯燕丁寧。怕妨儂、湖上閑行。天心肯後,費甚心情。放霎時陰,霎時雨,霎時晴。

  譯文及注釋

  好雨當春,要趁歸耕(gēng)。況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側聽檐(yán)聲。恨夜來風,夜來月,夜來云。

  識趣的好雨當春發(fā)生,我要趁這時令回家躬耕,何況現(xiàn)在已經到了清明。我獨自悶坐在小窗邊,側耳傾聽檐間的滴水聲?珊抟雇硪粫纹鸫箫L,一會兒升上明月,一會兒鋪滿烏云。

  “好雨”四句:表達歸耕退志心情急迫。以當春好時節(jié),清明過了即暮遲的遞進方式抒發(fā)。趁:指趁“好雨當春”時節(jié)。

  花絮(xù)飄零。鶯燕丁寧。怕妨儂(nóng)、湖上閑行。天心肯後,費甚心情。放霎(shà)時陰,霎時雨,霎時晴。

  落花飛絮在風雨中飄零,黃鶯燕子再三對我叮嚀,怕妨礙我到湖畔閑行。只要天意允許我在湖邊漫步,我又何必這樣煩悶操心。但我擔心老天爺放任天氣一霎時便陰沉,一霎時下雨,一霎時又晴。

  儂:你,指詞人。天心:上天之心,此喻朝廷意向。霎時:猶言一霎兒。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識趣的好雨當春發(fā)生,我要趁這時令回家躬耕,何況現(xiàn)在已經到了清明。我獨自悶坐在小窗邊,側耳傾聽檐間的滴水聲?珊抟雇硪粫纹鸫箫L,一會兒升上明月,一會兒鋪滿烏云。

  落花飛絮在風雨中飄零,黃鶯燕子再三對我叮嚀,怕妨礙我到湖畔閑行。只要天意允許我在湖邊漫步,我又何必這樣煩悶操夜。但我擔夜老天爺放任天氣一霎時便陰沉,一霎時下雨,一霎時又晴。

  注釋

  “好雨”四句:表達歸耕退志夜情急迫。以當春好時節(jié),清明過了即暮遲的遞進方式抒發(fā)。趁:指趁“好雨當春”時節(jié)。

  儂:你,指詞人。

  天夜:上天之夜,此喻朝廷意向。

  霎時:猶言一霎兒。李清照《行香子》詞:“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光宗紹熙五年(公元1178年)春,作者正在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任上。從去年冬天至現(xiàn)在,他曾屢次上書求歸,但是朝廷對他始終沒有明確答復。他猜測朝廷政治氣候的變化,他對于君威難測深有感受。于是在清明節(jié)春雨未晴、風云不定的'氣候中,寫下了這首明志與抒憤的詞。

  賞析

  發(fā)端三句,直道思歸之愿,文義十分明顯!靶〈啊倍,敘寫聽雨情狀,為下文借自然物象抒情作一引導。上片第三個層次以一個感情色彩極濃的“恨”字貫串“夜來風,夜來月,夜來云”三句,以春夜陰晴無定、變幻莫測的天象,喻示自己受盡了朝中及地方官場小人的讒謗迫擾,已不堪忍受。

  下片頭三句先以清明后春事闌珊、花柳飄零比喻政治上的好時光已白白過去,次以鶯燕叮嚀之語暗示自己尚受到種種牽制,未必能自由歸去。“天夜”句至末尾是最后一個抒情層次,說是只要皇帝批準了,事情就好辦;然而君夜難測,就如自然界忽風忽雨,忽陰忽晴,令人捉摸不透,真叫人悶殺。

  全篇以比興為主,抒情婉轉曲折。意在言外,代表了稼軒詞的另一種風格。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7

  山行雜詠

  十里崎嶇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繭將人裹,不信前頭有路行。

  翻譯/譯文

  山路崎嶇不平(“平均十里只有半里是平坦的”是虛指,形容山路十分崎嶇),山峰延綿不絕(過了一個山頭又是一個山頭也是虛指),周圍的青山就像蟬繭一樣把人包圍起來,讓人難以置信前面還有路可行。

  賞析/鑒賞

  此詩抒寫作者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出游浙江南部山區(qū)時的感受,真切細致,新穎奇特,使人讀后如身歷其境。

  詩題云“山行”,詩前兩句即如同一路移動的電影鏡頭,在山路行進史反映所見所感。首句“十里崎嶇半里平”,表面上看是客觀、靜止地寫山路,實際上于“十里”、“半里”的數(shù)字變化中正暗寓一路。山行”之意,此乃以靜顯動。而“十里崎嶇”與“半里平”的相互對比,又隱含詩人對此地山路多坎坷而少平坦的新奇感。這里的“十里”與“半里”并非精確的測量數(shù)據(jù),只是詩人對山路。崎嶇”的一種大致感覺而已。腳下山路不平,眼前則峰巒重重,次句“一峰才送一峰迎”又將山峰擬人化。此地山峰恰似熱情的朋友,而“迎”與“送”銜接之緊,又生動逼真地寫出詩人穿行于層巒迭嶂之中那應接不暇的感受。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詩人對腳下征途與眼前障礙的局部地理環(huán)境之感受;那么。后兩旬則是進而表現(xiàn)山行的'整體地理環(huán)境的體驗。此時詩人仿佛一分為二:一個袁枚仍在山中苦苦尋找路的盡頭,而另一個袁枚則已跳出群峰而凌空俯視,只見重重青山仍然如同層層蠶繭將“人”四周包“裹’’住,無法沖出,以至不相信還有出路。這兩句反映的是詩人“山行”時久不見平川的郁悶心態(tài),但詩人將“青山”之大意象比喻為“繭”之小意象,甚是奇特,亦是本詩的妙處。惟有化大為小,才更能恰切地表達詩人于“山行”時的憋氣不舒的感受。

  這首詩不用一典,比喻精巧而易曉,是袁枚“性靈”之作的一個范例。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8

  原文: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xiāng)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譯文

  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飄逝,身體跟隨者北飛的大雁回來。

  家鄉(xiāng)籬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開?

  注釋

  揚州:這里指陳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九月九日:是指重陽節(jié)。

  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詳。

  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東微山縣,山下有微山湖。

  賦韻:猶言賦詩。

  逐:追趕;追隨。南云:南去之云。

  逝:往,去。

  形:身。

  北雁:北來的大雁。

  籬:籬笆。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xiāng)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流云南逝,大雁南歸;后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xiāng)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蘊于景點構成的圖畫里。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9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xiāng)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譯文

  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飄逝,身體跟隨者北飛的大雁回來。

  家鄉(xiāng)籬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開?

  《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注釋

  揚州:這里指陳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九月九日:是指重陽節(jié)。

  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詳。

  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東微山縣,山下有微山湖。

  賦韻:猶言賦詩。

  逐:追趕;追隨。南云:南去之云。

  逝:往,去。

  形:身。

  北雁:北來的大雁。

  籬:籬笆。

  《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晚年回歸故鄉(xiāng)時路過薇山亭時所作。該詩主要通過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思戀,通過單獨詢問故鄉(xiāng)籬笆下菊花抒發(fā)了詩人思鄉(xiāng)欲歸的急迫心情。全詩即景抒情,感情比較含蓄。

  詩的首句就云“心逐南云近”,在這一句當中,寄寓了豐富的含義。首先是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然而思念卻不得歸還,于是仰天長嘆,奇情于南去的白云,就是陸機所說的“指南云以寄款”。但是只云去而未去,思鄉(xiāng)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飄逝。江總在思鄉(xiāng)情濃時,總是仰望那南去的白云,在《遇長安使寄裴尚書》中亦云“去云目徒送,離琴手自揮”,表達的仍然是這種思鄉(xiāng)的感情。如果說在《寄裝尚書》中表達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感情的話,那么,在這里,作者著重表現(xiàn)的就是一種歸還家鄉(xiāng)的焦急心情。因為此時詩人已經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

  第二句是“形隨北雁來”,在上句表達思鄉(xiāng)之苦和歸鄉(xiāng)之焦急之后,這一句流露了一種來到南方的欣喜。伴隨那從北而來的輕快的大雁,詩人來到了南方。因為歸家鄉(xiāng)的感望就要實現(xiàn)了,所以欣喜;因為心中欣喜,因而腳步也就輕快!靶坞S北雁來”五字顯得自自在而飄逸。

  前二句加在一起,就產生了第一個波折,從對比中表現(xiàn)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深的思念。從格律和用詞上看,這二句對仗工整,表現(xiàn)出詩人語言技巧的.高妙;在語勢上,語句輕快急促如行云流水很好地表現(xiàn)了詩人歸家的心情。

  后二句是“故鄉(xiāng)籬下菊,今日幾花開?”作者通過這個問題,把思鄉(xiāng)的感情變得深沉了。在回故鄉(xiāng)的途中,在思鄉(xiāng)之情急切的時候,也是在家鄉(xiāng)就快要出現(xiàn)在眼前的時候,詩人突然想到了故鄉(xiāng)籬墻下的菊花,這種思維過程非常符合感情發(fā)展的邏輯。籬墻下的菊花是一個具體的物像,而且是詩人在故鄉(xiāng)時常常能見到的東西,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埋藏在詩人的潛意識當中,所以在歸鄉(xiāng)的感望就要實現(xiàn)的時候,它就突然從潛意識里跳了出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印象也清晰起來。詩人這時想到了籬下菊,但并不是只想到了籬下菊,從前常常見到的物像必然附著著許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籬下菊,那些籬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聯(lián)想起來了。因此,詩人通過對一個單一而具體的物件的回憶下子喚起了對家鄉(xiāng)的整個的印象?梢娺@兩句詩使全詩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語勢變得緩慢,也正好村托了這種深化的感情。

  《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只知是江總晚年歸鄉(xiāng),從長安南歸到達江都(揚州治所)以后,路過薇山亭時,正值重陽節(jié),由感而發(fā)寫下的。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10

  山中留客/山行留

  張旭〔唐代〕

  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賞析

  這首詩題為《山中留客》,它的重點當然是留客。但是,因為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無疑是欣賞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寫到春山的美景,不過寫多了又會沖淡“留客”的主題。詩人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他正面描寫山景只用了一句詩:“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因為只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著力表現(xiàn)春山的整個面貌,從萬象更新的氣象中,渲染充滿目生機、引人入勝的意境。嚴冬過盡,春風給蕭瑟的山林換上新裝,萬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生機勃勃,光彩煥發(fā),爭奇斗艷。這一“弄”字,便賦予萬物以和諧的、活躍的情態(tài)和意趣!吧焦馕飸B(tài)弄春暉”,寫得極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態(tài)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綠葉嗎?是迎風招展的山花送來陣陣的芬芳嗎?是花葉叢中百鳥的歡唱嗎?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嗎?……它們全部囊括在這一句詩里了。這是一個極富啟發(fā)性和鼓動性的詩句。詩人把它放在詩的開頭也是頗具匠心的。

  因為只有把這一句寫得很濃,而且先聲奪人,形成一種壓倒的優(yōu)勢,“留”才有意義,客人所擔心的問題才顯得無足輕重。所以這開頭的一句在表現(xiàn)上、在結構上都是值得細味的。由于第一句蘊含豐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為輕陰便擬歸”,雖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卻顯得順流而下,毫不費力。是的,面對著這美不勝收的景致,怎能因為天邊一片陰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勸說客人“莫為輕陰便擬歸”還不夠,還必須使客人真正安下心來,游興濃起來才行。怎樣才能達到這一步呢?說今日無雨,可天有不測風云,何況“輕陰”已見,這種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險,未必能解決客人心中的疑慮。詩人琢磨著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賞這春山美景,只是擔心天雨淋濕了衣服。既然如此,詩人就來一個以退為進。你是怕天雨濕衣嗎,天晴又怎樣呢?“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薄罢匆隆彪m是難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煙縹緲,水汽蒙蒙,露濃花葉,……卻也是另一番極富詩意的境界。∪欢,這可不是遠在一旁所能見到的。它必須登高山、探幽谷,身臨其境,才能領略。而且細咀那“入云深處”四字,還會激起人們無窮的想象和追求,因為“入”之愈“深”,其所見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梢娫姷娜膬删,就不只是消極地解除客人的疑慮,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地去誘導、去點燃客人心中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不過要在四句短詩中把這一矛盾解決得完滿、生動、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詩人沒有回避客人提出的問題,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話去挽留,而是針對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導客人開闊視野,馳騁想象,改變他的想法,從而使客人留下來。事雖尋常,詩亦短小,卻寫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其中虛實相間,跌宕自如,委婉蘊含,顯示出絕句的那種詞顯意深、語近情遙、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很有想法。(趙其鈞的評價)

  這首詩的字面意思便是上邊所說,其實可以有另一種理解。世界如此美好,天地萬物都展現(xiàn)著美好的姿態(tài)。但是不要因為一點挫折便覺得受挫,喪失信心。你看,就算是萬事如常,也會有看不見的矛盾會使你受傷。山中留客,不是在山中留,而是在人生中留;客,不是作者的朋友,而是在人生中遭受挫折的朋友們。

  這一“弄”字,便賦予萬物以和諧的、活躍的情態(tài)和意趣,又把山中之景細致精確的表達了出來,這是因為“弄”的本意是賣弄,而在此卻加以引申了,有“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

  “沾衣”雖是難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煙縹緲,水汽蒙蒙,露濃花葉,……卻也是另一番極富詩意的境界!首先,春天雨水多,山中云霧繚繞,空氣濕潤,山中的游客從“云”中出來時衣服就已經變的濕潤潤的了。其次,是在對客人進行挽留。你怕下雨嗎?下雨不過是把你的衣服打濕而已,在這山中,即使是晴天也不會讓你的衣服干著,那么你又何必害怕下雨了?留下來吧!何不欣賞欣賞這雨中美景呢,可是別有一番風味啊!

  賞析二

  這首詩緊扣詩題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繪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畫。

  “山光物態(tài)弄春輝”,寫出了留客的前提條件——山中萬物都在春天的陽光下爭奇斗艷,呈現(xiàn)著一派醉人的美景。一個“弄”字出神入化,給山中景物賦予了人的性格,描繪了萬物朝氣蓬勃的盎然生機。全詩正面描寫山景只有這一句詩。因為只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著力表現(xiàn)春山的整個面貌,從萬象更新的氣象中,渲染出滿目生機、引人入勝的意境。因為只有把這一句寫得很濃,而且先聲奪人,形成一種壓倒的優(yōu)勢,“留”才有意義,客人所擔心的問題才顯得無足輕重。

  “莫為輕陰便擬歸”,是詩人對客人的勸留之辭,恰值游興正濃之際,天空中忽然浮過一片“輕陰”,大有大雨將至之勢,這是令客人游興頓減的惟一客觀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觀上并非不戀山景的心靈信息。次句與首句緊密相關。由于第一句蘊含豐富,很有分量,第二句雖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卻顯得順流而下,毫不費力。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采取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的筆法,進一步勸慰客人既來之,則安之,不要錯過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為客人怕“輕陰”致雨、淋濕衣服,詩人就婉曲地假設了一個晴天游春的問題——在晴天中,因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霧鎖的山中也會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徑上,衣服和鞋子同樣會被露水和霧汽打濕的。這也就是說,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無法避免的問題,從某一角度說,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樂趣,那么,就不必為一片“輕陰”而躑躅不前。這兩句不只是消極地解除客人的疑慮,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地去誘導、去點燃客人心中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

  此詩通過對春山美景的整體描繪和對客人欲離去想法的否定及勸說,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好景色的喜愛之情與希望同友人共賞美景的愿望,并蘊含著要欣賞最美景致就不能淺嘗輒止的哲理。篇幅雖短,卻景、情、理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全詩語言質樸,虛實相間,跌宕自如,詞淺意深,耐人尋味。

  它告訴人們:事物是復雜的,不應片面地看問題,對待困難也是如此。在人們前進的道路上,要正視困難,勇往直前,“莫為輕陰便擬歸”;在克服困難中迎來的美景,才更加賞心悅目,其樂無窮。正由于詩中含義豐富而深刻,所以,這首詩與同類登山春游詩相比就更別具一番悠然不盡的韻味。

  張旭

  張旭(約685年—約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并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11

  原文: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昂弊贮c明深深秋時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坝腥思摇比謺谷寺(lián)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坝腥思摇比诌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12

  原文: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深處一作:生處)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處,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遠上:登上遠處的。

  3.寒山:深秋季節(jié)的山。

  4.石徑: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讀xiá,為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車:轎子。

  8.坐:因為。

  9.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10.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1.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

  諧統(tǒng)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chuàng)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深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huán)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wěn),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八~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xiàn)出來了。詩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xiàn)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xiàn)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xiàn)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fā)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13

  原文:

  布谷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初晴。

  千層石樹通行路,一帶水田放水聲。

  譯文

  布谷飛來飛去的勸說人們早些耕種,白鷺趁著天晴在天上撲打著翅膀。

  在層層石樹之間的路上行走,聽得山里田園放水的聲音。

  注釋

  舂鋤:一名“舂鉏”,鳥名,即白鷺。皮日休《夏首病愈因招魯望》:“一聲撥谷桑柘晚,數(shù)點舂鋤煙雨微。”此處語意雙關。

  撲撲:撲打翅膀。

  石樹:山樹。

  賞析

  山村四月,陽光明媚,耕鋤破土,水聲叮嚀,讀之令人心胸豁然。

  本詩描寫春耕時節(jié)的鄉(xiāng)村景象,作品以山行為線索,選取幾個典型的春耕情景:飛翔的布谷鳥殷勤勸耕,農夫趁天晴揮鋤勞作,農民放水灌田,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山鄉(xiāng)春耕圖!扒邮瘶洹钡纳街兄芭c飛鳥的歡叫、樸樸的鋤聲、山田的水響相互輝映,有聲有色,將讀者帶入充滿活力的美妙境界中。

  開頭兩句用形象而整飭的對仗句式刻畫兩種鳥兒的活動,為寫春耕營造一種正當其時的氛圍。布谷鳥即杜鵑,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它在南方春天耕種季節(jié)鳴叫,它“播谷播谷”的叫聲聽上去就像在催人種谷一樣,所以叫布谷鳥。一“勸”字,將布谷鳥的叫聲人格化,形象生動而富有情味。舂鋤即白鷺,它也是江南常見的一種鳥類,全身雪白,兩腿細長,喜歡在水田與河邊活動。這種鳥在水中起飛,很遠就能聽到翅膀打水的'“撲撲”的聲音,當它們成群地在清澈的水邊、綠色的山野、湛藍的碧空飛翔時是很美的,所以杜甫留下了“一行白鷺上青天”千古佳句。該詩中,作者著一“趁”字,同樣將舂鋤人格化,好像它明白風和日麗的大好春光轉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緊時間一展風姿。可以說,春耕期間山間這兩種鳥的活動,既將春天的山鄉(xiāng)點染得生機勃勃,又為下文寫春耕營造了濃濃的氛圍。

  第三句寫扣題發(fā)揮,從仰望的角度寫山路之陡峭曲曲。從山下向上望去,只見山路盤旋而上,被層層疊疊的樹木和巖石遮斷阻隔,有時又露出那么一小段,就這樣時斷時續(xù),蜿蜒而上,層層盤旋,越盤越高,越高越細。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巧妙的視角,將江南山路的特點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也凸顯了山鄉(xiāng)生活的大背景。同時,又暗扣了一“行”,暗寫了詩人沿山路而上,邊登山邊欣賞的情形,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和回味。如果沒有這一句,那么最后通過山田放水聲寫春耕也就沒有依據(jù)了。

  最后一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寫的是山鄉(xiāng)農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詩人關注的是山鄉(xiāng)的春耕,此時終于凸現(xiàn)出來了。這時,詩人已經來到了山上。低頭俯瞰,只見山下斜坡上面層層如梯的水田平整如鏡,在陽光的反射下,帶子似的一道道繞在山間;從梯田方向正傳來汩汩的放水聲。由放水聲可以想見農民們巳開始播種稻谷,繁忙的春耕就此拉開序幕。至此,首句布谷鳥的勸耕得到了呼應,全詩的主旨得到了凸顯,詩人山行之始就帶有的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作者本來就熱愛自然,本來就對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農村生活極為欣賞,當自然景物已經和人們生活和諧地融為一體時,詩人怎能不由衷地贊美和歌唱呢?

  該詩寫山行所見所聞,構思巧妙,剪裁得體,卒章顯“志”,語言清新雅麗,沒有冗辭贅語。桐城派主張的“雅潔”和反對“冗辭”,從這里可見一斑。

  山行原文及賞析 篇14

  山行即事

  浮云在空碧,來往議陰晴。

  荷雨灑衣濕,蘋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翻譯

  浮云在萬里澄碧的晴空上來往飄蕩,似乎在把天氣的陰晴醞釀。

  微雨輕敲著荷葉,發(fā)出細碎急促的聲響,不一會也灑濕了衣裳;從水面浮萍間飄來的和風吹拂著衣袖,帶來一陣清涼。

  忽而雨過天晴,喜鵲喳喳喧鬧,迎接朝陽;鷗鳥也在風平浪靜的水面盡情游翔。

  經過風吹雨洗之后,山色更加明凈秀麗,它雖然不言不語,卻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氣爽。

  注釋

  空碧:即“碧空”。

  荷雨:化用李商隱詩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指沿途有荷花,下的雨不大。

  蘋風:從水面浮萍之間飄來的風。

  喧:聲音大而嘈雜。是說喜鵲對日出的喜悅。

  狎:親熱、玩樂的意思。是說水鷗在波平如鏡的水面上盡情地玩樂。

  酲:酒醒后的困憊狀態(tài)。這里指山色的可愛,能夠使人神清氣爽,困意全消。

  賞析

  首聯(lián)寫天氣,統(tǒng)攝全局,極精采。兩句詩應連起來讀、連起來講:飄浮的云朵在碧空里你來我往,忙于“議”,“議”什么?“議”究竟是“陰”好,還是“晴”好!白h”的結果怎么樣,沒有說,接著便具體描寫“山行”的經歷和感受:“荷雨酒衣濕”,下起雨來了;“鵲聲喧日出”,太陽又出來了。浮云議論不定,故陰晴也不定。宋人詩詞中往往用擬人化手法寫天氣,姜夔《點絳唇》中的.“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尤有名。但比較而言,王質以浮云“議陰晴”涵蓋全篇,更具匠心。

  “荷雨”一聯(lián)承“陰”。先說“荷雨”,后說“酒衣濕”,見得先聽見雨打荷葉聲而后才意識到下雨,才感覺到“衣濕”。這雨當然比“沽衣欲濕杏花雨”大一點,但大得也有限。同時,有荷花的季節(jié)衣服被雨酒濕,反而涼爽些!疤O風”是從浮萍之間吹來的風,說它“吹袖清”,見得那風也并不狂。雨已濕衣,再加風吹,其主觀感受是“清”而不是寒,表明如果沒有這風和雨,“山行”者就會感到炎熱了。

  “鵲聲”一聯(lián)承“晴”。喜鵲喜干厭濕,所以叫“干鵲”。雨過天晴,喜鵲“喧”叫,這表現(xiàn)了鵲的喜悅,也傳達了人的喜悅。試想:荷雨濕衣,雖然暫時帶來爽意,但如果繼續(xù)下,沒完沒了,“山行”者就不會很愉快;所以詩人寫鵲“喧”,也正是為了傳達自己的心聲!靶焙蠼印叭粘觥保炀渖拢骸跋铲o喧叫:‘太陽出來了!’多么傳神!“鵲聲喧日出“,引人向上看,由“鵲”及“日”;“鷗性狎波平”引人向下看,由“鷗”及“波”。鷗,生性愛水,但如果風急浪涌,它也受不了。如今雨霽風和,“波平”如鏡,鷗自然盡情玩樂!搬颉弊忠蚕瘛靶弊忠粯佑玫煤芫,“狎”有“親熱”的意思。也有“玩樂”的意思,這里都適用。

  像首聯(lián)一樣,尾聯(lián)也用擬人化手法,其區(qū)別在于前者正用,后者反用。有正才有反,從反面說,“山色不言語”,從正面說,自然是“山色能言語”。惟其能言語,所以下句用了個“喚”字。剛經過雨洗的“山色”忽受陽光照耀,明凈秀麗,“不言語”已能“喚醒三日醒”;對于并未喝酒爛醉的人來說,自然更加神清氣爽,賞心悅目。

  以“山行”為題,結尾才點出“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見“行”字,但從浮云往來到荷雨濕衣、蘋風吹袖、鵲聲喧日、鷗性狎波,都是“山行”過程中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合起來,就是所謂“山行即事”。全詩寫得興會淋漓,景美情濃,藝術構思也相當精巧。

【山行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山行原文及賞析03-19

《山行》原文注釋及賞析09-08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9-20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4-20

山行留客原文及賞析03-07

杜牧《山行》詩詞原文及賞析02-10

《山行》原文和翻譯賞析02-16

商山早行原文賞析07-11

商山早行原文及賞析03-07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