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范文(精選22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個人對此比較感興趣。要說研究詞這一方面誰最有發(fā)言權我覺得應該是王國維。于是在暑假里我閱讀了王先生的《人間詞話》。
王國維對詞之境界尤為推崇,開篇就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边@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理論,詩家所說的境界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
《人間詞話》中最為經(jīng)典的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病!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骋病!氨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病K萌酌枋鰫矍榈脑~,來對標人生的態(tài)度。人生的第一個境界,是需要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第二個境界,是確定目標后為之付出的努力;第三個境界,當你有了目標和方向,并為之付出了努力,未必就一定能成功,那么請先緩緩,放松心態(tài),也許成功就在不遠處。
王國維說“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古人借詩詞是為了表達情感,書法心情。他們有的懷才不遇,有的感嘆世態(tài)炎涼,有的抨擊時政,還有的是表達離愁別緒,無不充滿了自己的性情。
王國維又對無我之境表達了看法,人只有在靜中可以得到。因此無我之境優(yōu)美,有我之境宏壯。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大概也是說的是這個意思吧。
當詩人帶著強烈的情感,或喜悅,或憂傷,或惆悵,或悲憫,或思念,眼中的景物都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當花瓣飄落的時候,憂傷的人會看到離別,思念的人會看到遠房的情人,惆悵的人會感到人生短暫。這種帶有感情色彩的“有我之境”,是在由動到靜的過程中體會到的。
讀完《人間詞話》我不禁為王國維對中國詩詞了解之深感到深深敬佩。讓我更加理解古代詩人或詞人表情達意時候的心境,在讀詩詞的時候也能更加有共鳴。王國維對詩詞的觀察通過短短數(shù)言就可以講的如此清楚,實在是佩服。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2
最近,我開始讀起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讀詩詞的感覺與我而言,是及其棒的感覺,每當我泛起讀詩詞的時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豐富的時候。
但我有一個煩惱,那就是我的三分熱度,常常是我不能去堅持一件事,比如我想把《人間詞話》中的詩詞都背下來,我知道到后面我一定會是做不成的,即使我有那顆心。我一直在找辦法改變,我我一直未能找到最好的方式去逆轉(zhuǎn)。有人說,三分鐘熱度未必是壞事,三分鐘熱度可以讓你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之后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也相信。
說會《人間詞話》這本書,我才剛剛讀,所以對后面的內(nèi)容是怎樣的,但我相信一定不會讓我失望的,因為我讀了她前面的幾頁我就覺得非常的不錯。
但我讀到第一首,歐陽修的《蝶戀花》中的幾句是我的情感已是泛濫了:“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边有秦觀的《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讀來真的是讓我心曠神怡啊。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3
在寒假期間閱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這雖然是一本薄薄的小書,其實是不乏深奧的文學評論書,甚至涉及談人生、談哲學。我跟著飛快地通讀了一遍。
王國維這本書里面最廣為人知的片斷是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層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兒的所謂境界是指修養(yǎng)或者造詣。王國維的境界說我讀中學時就知道,但那時似懂非懂,如今重讀此書,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的理解如下:第一境是告訴讀者要學會享受孤獨并要有所追求。第二境是告訴讀者要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的目標。第三境是告訴讀者成功往往青睞那些不輕言放棄者,在你困惑不堪時翩然來臨。
《人間詞話》是一本好書,歲月更是一本好書。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4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先生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最初發(fā)表于《國粹學報》。初讀之,感受到的是一種花非花、霧非霧的感覺,未能讀出其中的意味;二讀,似乎能夠粗略地覺察到詩詞中的情境與詩人的感想;再讀之,其帶給我的便是震撼。詞話來自人間,是經(jīng)由人所抒發(fā),是人自身的生活感想蘊藏在詞話里,字里行間里透露的是每個詩人內(nèi)心的自我獨白。
王國維先生將詞話分為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四艘痪辰缫玻弧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四硕辰缫玻弧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當然,讀完《人間詞話》,我發(fā)現(xiàn)不僅詞話分為這三境,我們的人生也需經(jīng)歷這三種境:“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此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說王國維先生是論詞而作,但是《人間詞話》不僅僅是對詩詞進行評價批評,還富有藝術與美感。先生在評價屈原《九章·涉江》中寫道:“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笨,先生評價詩詞,好似將詩詞看作是一位楚楚動人的女子,如何算作優(yōu)雅,在于其氣質(zhì)的突顯而不在于外貌的張揚;而先生又在評價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快哉亭作·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時,說道:“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內(nèi)美!毖哉Z間將情感融入,傳達出的那種美的質(zhì)感十分真摯強烈,并且顯得十分樸實自然,極具親切感。
先生評論大家之作,如蘇東坡、辛棄疾,則稱“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
即使沒有讀過《人間詞話》,蘇軾與辛棄疾的詞都耳熟能詳,他倆的詩詞在我學習生涯中時常出現(xiàn),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兩位大儒詞創(chuàng)功力十分了得,后世也有“要嫁就嫁蘇東坡”的呼聲,只為其極高的文學造詣;而辛棄疾雄壯豪邁的寫作風格也讓我們感嘆老將的雄心大志難酬。
當然,其二人也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都具有寬廣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以及淵博的學識,他們極高的思想境界并非輕易就能獲得,也需要腳踏實地的積累,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去追求生活的新知,敢于挑戰(zhàn)、敢于批判,付出總會有回報,不然只能是東施效顰了。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蓖鯂S先生如是說。情語不能當面表達,那么景語成了最好的傳情方式。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的《竹枝詞》這樣寫道,到底是“晴”還是“情”呢,怕是只有當時的劉禹錫才能體會吧。
景中有許多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探尋的新事物,它其實也是一種另類的情感,這點在詩詞中體現(xiàn)挺多。一說及春夏,便感到生機活力;一提及秋冬,便好似融入凄冷肅殺之境,可見詞是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獨白,景是他們情感獨白的載體。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5
關于“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境界的大小”,在中華書局中的附錄中有所提及,其觀點主要是葉嘉瑩先生的觀點。
“有造境,有寫境。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于理想故也。”關于“造境”與“寫境”,葉嘉瑩先生否定了以往認為“造境”與“寫境”乃是“理想與現(xiàn)實二派之所由分”,而是由于作品取材之不同而提出的兩種區(qū)別。
第四則中王國維寫道:“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蓖鯂S先生受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影響十分大,而關于“有我”、“無我”也是根據(jù)叔本華的意志哲學,叔本華認為世人莫不受意志之驅(qū)使支配而為意志之奴隸,故其哲學之最高理想便在于意志的滅絕。由此來看文學作品,就會感覺到大部分作品不外于意志、欲望的表現(xiàn),因此乃經(jīng)常與物對立,成為“有我”之境界。至于能超然于意志驅(qū)使支配而表現(xiàn)出“無我”之境的作者,按叔本華哲學來說,當然可以算得上是“能”樹立的“豪杰之士”了。
而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yōu)劣并無必然之關系。就整體來說,修養(yǎng)學力高的詩人,有時也寫“小境”的詩,反之,修養(yǎng)學力低的詩人,有時也寫“大境”的詩。如陶淵明之“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迸c沈佺期的“皇家貴主好神仙,別業(yè)初開云漢邊。山出盡如云漢嶺,池成不讓飲龍川!睌(shù)句相較,則陶詩所寫境界雖小,而意韻深遠,沈詩所寫境界之大,而洞然無物。由此也可見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yōu)劣并無必然關系。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6
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堪稱文學經(jīng)典。讀完這本精妙獨到的詞評,令人最有感觸的,便是其中用三句宋詞精妙概括的人生三境界了。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這第一境界便讓我產(chǎn)生了共鳴。一夜蕭蕭,西風凄涼,意境似乎有些悲傷。獨上高樓,極目遠眺天涯路,這又是何等的坦蕩!西風凋零了碧樹,眼前的形勢不容樂觀,眾多天涯路,我該走哪一條?這時就必須登上高樓,因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站得高,才能排除干擾,不會被眼前飄忽不定的浮云所迷惑。這樣,望盡天涯之路,看清人生的方向,才能確定好下一步做什么,決定好自己即將要走的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看清起點,找明方向,這將是一個成功的開端。
第一境界所指的,是尋找天涯路的過程。而第二境界,則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zhí)著態(tài)度——“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心中有目標,眼前有方向,還缺什么?缺的是努力。好高騖遠,光說不練,看清了路卻懶得往前走,這算什么?沒有實際行動,有再高的天賦,再好的計劃又有何用?最后只能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努力一天兩天,不足為奇,一年兩年,才是難能可貴。盡管遇到困難,盡管“衣帶漸寬人憔悴”,也要堅持奮斗,繼續(xù)前進,因為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如果能夠一直眼看前方不改變方向,衣帶漸寬終不悔,這難道不是一種偉大的境界嗎?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边@第三境界最為耐人尋味。世事無常,實現(xiàn)理想之路的羈旅漂泊最能磨練一個人的心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jīng)歷了上高樓,人憔悴,沖破了無數(shù)的難關與考驗,我們就會逐漸變得成熟,對事物有自己的認識與見解,知道自己要什么。眾里尋他千百度,正是有了千百度的苦苦追尋,才有那驀然回首時的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俗話說,功到事成,追夢路上,我們心中應該不急不躁,耐心等待。即使千百度的追尋未果,也能安然面對,坦坦蕩蕩。淡泊間,真正想要的就穩(wěn)穩(wěn)地握在手里了。這就是經(jīng)歷了第一、第二境界后才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成熟與淡泊。我想,這也是人生真諦與價值的體現(xiàn)。
人生苦短,境界有三!度碎g詞話》中的的人生三境界之說,仿佛就是從宋詞這片潑墨山水中辟出的世外桃源,給人以曠達,明朗的人生感悟。相信這三境界會成為我成長之路的啟明星,帶領我走向成功,踏入那最高的境界。
iamcotent分割線
幾年前在陪譚總在彼岸書店喝茶時,閑來無事在書店里隨意找本書讀,看到葉嘉瑩先生對顧隨先生講課的筆記《中國古典詩詞感發(fā)》,本來只是想用幾首熟悉的詩詞打發(fā)一下時間,沒想到讀來酣暢淋漓,一下午看了大半,就索性買了帶走了,書中對詩詞的揣摩對我這種除了在小學、初中、高中后再沒接受過更高語文教育的人是一個全新的角度,一時間心潮澎湃。書中多處引用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印象深刻,但最近幾年看專業(yè)類的書多,看文學類的書較少,今年適逢讀專業(yè)書有些瓶頸,厭書情緒上升,正好找來經(jīng)典品味品味,果然藥到病除。
王國維先生不愧為國學大家,書不厚,酣暢淋漓,多處讓人不由得拍腿較好。
文中論文體興衰更替:“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做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故謂文學者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绷牧臄(shù)語,道盡中國文學文體更替之緣由曲折,宋詞到元曲也是一以貫之,文體之間有繼承性、連續(xù)性,也有革新,才有中國古典文學的波瀾壯闊,一浪又一浪。
王國維先生對詞推崇以“境界”分高下:“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由名句!蹦鞘裁词蔷辰缒?“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無境界。”境界就是真情流露,有感而發(fā),而不是無聊湊騷,“境界”二字著實精妙,讀書筆記王國維先生的“境界”可運用到所有領域,合乎天理、地道、人性本真的就是有境界,否則就是無境界。以境界而分,王國維先生認為北宋的詞有境界,南宋無境界,南宋詞人中,能和北宋并駕的只有辛稼軒一人。
境界分造境和寫境,即理想與寫實兩派,“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又道:“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gòu)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gòu)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闭撌鰧嵲诰睿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就是理想與寫實的交融的代表作品。
境界又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坝形抑,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倍鯂S先生似更推崇無我之境,這可能是因為無我之境需要忘我,需要的境界更高。
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以大小分優(yōu)劣!凹氂牯~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但宏大的詩詞似乎更容易得到讀者的認可,蘇東坡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讀起來比“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肯定帶感很多。王國維先生貶李清照、溫庭筠之詞似乎也有受境界大小的影響。
有無境界,除了詞作者本身的水平高低之外,與詞作者的品格關系更大!霸~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雖作艷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王國維先生根據(jù)境界,崇五代北宋之詞而貶南宋之詞,祖李煜、崇謝靈運、歐陽修、蘇軾、秦觀、辛棄疾而貶溫庭筠、韋莊、柳永、姜夔。
國學大家能根據(jù)自己的標準褒貶分明,而不是含糊折中,正應了文中所說“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彪m然有些觀點在后世看來有些偏頗,很多作者的很多作品也是一流之作,但能直抒胸臆、嬉笑怒罵間指點江山,讀來讓人酣暢淋漓。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7
作為漢語言專業(yè)的學生,我對詩詞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說不清道不明,但是確實真真實實存在的。在我看來《人間詞話》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王國維先生的讀書筆記。
在書中,王國維先生不僅僅是在品詩,更多的是在品人生,書中始終貫穿著先生認為的“人生三大境界”: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但是,我今天會從王國維先生對詩詞的見解和我對詩詞的感悟入手,重點便是王國維先生所說的詩詞的憂劣評判標準“隔“與“不隔”,來與大家一起領略不一樣的品析詩詞角度和想法。
王國維先生用“隔“與”不隔“來評價詩歌,起初我認為所謂的“隔“就是詩詞晦澀難懂,后來越讀越覺得哪里不對,再后來細細品味,王國維先生認為,歐陽修《少年游》中詠春草上半闕“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敝錇椤安桓簟;而下半闕“謝家池塘,江淹浦畔”之句則“隔”。這兩句皆為抒情詩歌的組成部分,但是唯一不同的是情感的流露的程度或者方式不一樣,歐陽修《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闕的情感,讀者一讀便知其表達的內(nèi)容是訴說一種離別之殤和懷念之苦。
但是下半闕所表達的情感是什么呢?我苦苦而不得知,最后我在網(wǎng)上查了一些相關的資料,發(fā)現(xiàn)這首詞的下半闕用了兩個典故:據(jù)《南史·惠連傳》中記載,謝靈運非常欣賞族弟謝惠連的詩才,曾經(jīng)在永嘉西堂苦思佳句而不得,于夢中夢見惠連才寫出了“池塘生春草”之句。而“江淹浦”則源自于南朝文學家江淹的故事。江淹《別賦》中有“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傍之如何!”之句,其中“南浦”成為送別之地的代稱。“謝家池上”表達的是相思之情,而“江淹浦畔”則表達的是離別之情。因而,這兩句的下一句是“吟魄與離魂”!耙髌恰敝傅木褪恰爸x家池上”詞人的詩情,而“離魂”則指“江淹浦畔”的離情。
由此,我發(fā)現(xiàn)了,歐陽修《少年游》的下半闕,王國維先生認為“隔”的原因的用典,那么是不是只要用典之后,詩詞就會“隔”呢?
當時腦海中蹦出這個想法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當然不是,但是為什么呢?我卻冥思苦想而不得知,一次偶然的瞬間,我與室友們討論這個話題時,談到了中學時的一篇詩詞《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首詞是我中學時代很喜歡的一首詩,一方面是因為我喜歡李商隱的詩詞,另一方面是因為這首詩理解起來不難,雖然一些具體的語句,比如“望帝春心托杜鵑“你不能太清楚地明白它地具體意思,但是絲毫不影響你對整首詩地情感地一個理解,中學時代的我一開始讀時便能夠大致的理解它所想表達的大概的情感,但是我也能感覺到其中運用了典故,現(xiàn)在回過頭來,在讀了王國文先生的《人間詞話》之后再來細細品味這首詩。
其實在這首詩中,作者真的運用了很多的典故,比如,莊周夢蝶、杜鵑泣血、鮫人泣淚、藍田之玉,甚至題目都是一個典故,但是為什么讓讀者讀起來沒有那種王國維先生所謂的“隔霧看花”之感呢?我們細下來品讀這首詩會發(fā)現(xiàn),李商隱將對典故的運用融入到情與意的交融之中,讓意對情起到了一個補充的作用,不僅沒有使情感的表達與意象的生成相互隔離,反而使得二者交相互融,使情與意的表達達到了渾然一體的境界。因此我們可以看見,其實是否運用典故與詩歌的”隔“與”不隔“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lián)。
因此,總起來說,詩歌“隔”與“不隔”,并不在于用典與不用典,而在于是否能夠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讓詩歌意象的出現(xiàn)不影響詩歌情感的表達,能夠讓讀者準確、明了的知道詩人、詞人所向表達的情感。這幾個星期粗略地讀完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我才意識到,我小學、中學所學的詩歌真的就是死記硬背,用來沒有細下來分析過詩歌的意象與情感和表達方式,表達手法之間的關系,我想在今后的詩歌學習過程中我會更加地注意這一方面的認識。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上半闋與下半闕最大的一個區(qū)別就是下半闕用了兩個典故,這兩個典故的本來用意是婉轉(zhuǎn)的抒發(fā)作者的情感,讓詞人傳遞的思念與離別之情加深,但正因為作者使用了兩個典故,讓本應該深刻明了的思念與離別之情變得模糊,成了一種閱讀障礙,倘若讀者不知道這兩個典故的出處和表達的情感的話,那么讀完下半闕詩詞之后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么樣的意思,抒發(fā)什么樣的情感,因此王國維先生用“隔霧看花”來描述,或者說是區(qū)分詩詞的優(yōu)劣。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8
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堪稱文學經(jīng)典。讀完這本精妙獨到的詞評,令人最有感觸的,便是其中用三句宋詞精妙概括的人生三境界了。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這第一境界便讓我產(chǎn)生了共鳴。一夜蕭蕭,西風凄涼,意境似乎有些悲傷。獨上高樓,極目遠眺天涯路,這又是何等的坦蕩!西風凋零了碧樹,眼前的形勢不容樂觀,眾多天涯路,我該走哪一條?這時就必須登上高樓,因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站得高,才能排除干擾,不會被眼前飄忽不定的浮云所迷惑。這樣,望盡天涯之路,看清人生的方向,才能確定好下一步做什么,決定好自己即將要走的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看清起點,找明方向,這將是一個成功的開端。
第一境界所指的,是尋找天涯路的過程。而第二境界,則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zhí)著態(tài)度——“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心中有目標,眼前有方向,還缺什么?缺的是努力。好高騖遠,光說不練,看清了路卻懶得往前走,這算什么?沒有實際行動,有再高的天賦,再好的計劃又有何用?最后只能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努力一天兩天,不足為奇,一年兩年,才是難能可貴。盡管遇到困難,盡管“衣帶漸寬人憔悴”,也要堅持奮斗,繼續(xù)前進,因為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如果能夠一直眼看前方不改變方向,衣帶漸寬終不悔,這難道不是一種偉大的境界嗎?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边@第三境界最為耐人尋味。世事無常,實現(xiàn)理想之路的羈旅漂泊最能磨練一個人的心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jīng)歷了上高樓,人憔悴,沖破了無數(shù)的難關與考驗,我們就會逐漸變得成熟,對事物有自己的認識與見解,知道自己要什么。眾里尋他千百度,正是有了千百度的苦苦追尋,才有那驀然回首時的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俗話說,功到事成,追夢路上,我們心中應該不急不躁,耐心等待。即使千百度的追尋未果,也能安然面對,坦坦蕩蕩。淡泊間,真正想要的就穩(wěn)穩(wěn)地握在手里了。這就是經(jīng)歷了第一、第二境界后才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成熟與淡泊。我想,這也是人生真諦與價值的體現(xiàn)。
人生苦短,境界有三!度碎g詞話》中的的人生三境界之說,仿佛就是從宋詞這片潑墨山水中辟出的世外桃源,給人以曠達,明朗的人生感悟。相信這三境界會成為我成長之路的啟明星,帶領我走向成功,踏入那最高的境界。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9
《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并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shù)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jù),影響很是深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這是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的極大評贊。在學習的生活中,我早就聽身邊的朋友和老師介紹過這本書,趁著空當我便也仔細的品讀了一遍。
《人間詞話》寫得很有見地很有特色。這是我個人的最大感觸。書里面大多穿插著詩詞、注釋和評論。咋一看很凌亂很散的樣子,其實不然。就像一篇散文一樣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罷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人生的三種境界:
一,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三,夢里尋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后人歸之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國維的三境界論,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劃分法:知之、好之、樂之;豐之愷認為:“物質(zhì)、精神、靈魂”這是人生三層境界;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也有人說為知、為己、為人;有人認為理想、事業(yè)、愛情等等,林林總總,琳瑯滿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樣喜歡將它喻為“立志”、“勤奮”、“成功”三個階段。第一境界為立志,也是最初層次的境界。西風刮得綠樹落葉凋謝,詩人獨上高樓,登高極目遠眺,找到出路。第二境界為勤奮,即表述如何去奮斗的。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終不后悔。第三境界為成功。經(jīng)過打拼、努力、千辛萬苦地奮斗,終于水到渠成,獲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須經(jīng)過立志、奮斗。成功是每個人的夢想,是每個奮斗的目標。立志是前提,奮斗是保障。我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越王勾踐,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經(jīng)歷百倍挫折,臥薪嘗膽,終于滅了吳國。楚國是個小國,在強大秦國面前十分弱小,但他們通過努力,終于吞并了秦國。此可謂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沒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勞的。只要有志氣,朝著奮斗的方向努力,我們就會找到我們的成功的歸屬。我們立志不難,但需要認清我們自身的形勢,因材制宜地確定奮斗目標。
沒有勤奮,一切目標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朱熹有“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毀于隨”之古訓,今有“空談于國,實干興幫”鑒言。成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得來的。原北京大學校長季羨林給成功下了個定義: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是先天性,機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獨勤奮是掌握在我們手中的。如果不勤奮努力,天資再聰慧都無濟于補,機遇再多都白駒過隙,難以抓住。
成功是預期的實現(xiàn)值,雖有預見性,但卻隱含未知性。我們理解王國維的三種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于行、親于踐,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國藩“日以學為業(yè)”的精神,加強學習,多于鍛煉,提高能力,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奮斗。
因為,奮斗其樂無窮。
是的。一旦有了寄托和目標就會奮力拼搏,因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會是興奮而執(zhí)著的,這條道路上興許痛苦卻是快樂的。
當你到達一定的高度時,是孤獨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幾個呢。不然伯牙怎會為子期斷琴,故知音難遇。特別是君王,一個人站的太高,是寒不勝寒的。而后,尋尋覓覓,泠泠清清,終于漂泊歸于寧靜,卻發(fā)現(xiàn)原來一直追尋的在你不經(jīng)意間朝你微笑,這一直尋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收益頗深,可惜只是淺嘗輒止,甚至可謂囫圇吞棗。想到如此,心生遺憾。望有閑時,再細斟讀。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10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須進過三種之境界!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翱v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境也。
我讀《人間詞話》,前一半是為了這似懂非懂的三境界,那深藏于心底的些許人文情懷。而后一半,則完完全全是為了完成任務。
我是喜愛詞的,愛那種似愁非愁的古雅,愛那種寄情于物的衷腸!白栽陲w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愁,就那樣悄無聲息地潛入了心底最深處,欲語還休。詞,便是如此,不過寥寥數(shù)字,便能將一個人的心境勾勒地淋漓盡致,而又不失絲毫美感。這樣神奇之物,又怎能叫人不醉心呢。
故,攜著一雙欣賞美得眼睛,翻開了《人間詞話》,開始了我的詩詞之旅。可約莫讀了一半之時,卻無可奈何的將其棄之。為何,國學大師王國維境界和等之高,豈是爾等小輩所能企及的呢?通篇的文言文,連著他對詩詞的評悟,如此一本古書,我只能仰天長嘆,哎,我委實是看不懂啊,只好作罷。
然因著讀后感這樣的任務,兩個月后,再次將它捧起,耐著性子讀完。
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評悟我只能一半一半連蒙帶猜將其理解,但那些詩詞讀著卻是真的打心底喜歡,可謂,甚得我意啊。想著,南唐后主李煜那句“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便浮上心頭。有著傲視天下的才情,卻無奈投錯了帝王家,將南唐江山拱手相讓。若此生為平民,他的結(jié)果是否會不一樣呢。“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這是那個奉旨填詞的柳永,那個埋沒于市井卻散發(fā)了千年光輝的柳永。我時常想著,能詠出“楊柳岸,曉風殘月”的他,整日穿梭于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中,心中到底是怎樣一種凄苦啊。
一本書完了,萬千個故事也就此結(jié)束。千奇百怪的人和事,一夜之間消失于世,昨天還是駭世驚俗,今天則平淡如水。虛無就虛無,過眼就過眼,人生本就是攥在手里的水似的,總是流逝,沒有什么千秋萬載的一說。他們,終究是消失于那歷史的長河之中,留下的,唯有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文字,代替他們訴說著另一個故事。
與其說讀《人間詞話》這本書,不如說品味一首又一首的好詞。每一首詞,都是一個說不盡道不盡的人生;蚴б,或凄苦,又或是壯志難酬……一切一切,都潛藏在哪一個有一個精美而有古典的漢字中,等著后人去挖掘,去欣賞,而我,很高興,成為了其中一人。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11
在人間擷取一片詞香
——讀王國維《人間詞話》有感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代詩詞是中國經(jīng)典文化的代表之一。捧一卷《人間詞話》,與王國維一同發(fā)現(xiàn)中國古典美學上的星座與宇宙秩序,洗滌心靈陶冶情操,重拾初心,煥發(fā)活力而整裝出發(fā)。
《人間詞話》一卷讀畢,再回顧,便明白為什么周公度要用“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一句情詩來概括詞之美學境界的王國維了。整卷的語言精簡而不失華麗,遣詞造句別具匠心,體現(xiàn)了王國維先生獨特的欣賞風格以及深厚的美學功底!度碎g詞話》名副其實,是王國維先生在人間提煉的一片清香,散播各方。香遠益清,在于那引人入勝的語言,更在于革故鼎新的思想。
王國維先生跳出了以風格界定詞的美學鑒賞,便陷入了狹隘之見的思維慣勢,在本書第二十六則里從更高層面,概括詞的美學。即為“古今之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钡谝痪辰鐬椤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忘盡天涯路”第二境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最后的亦是最重要的第三境界則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本辰,是《人間詞話》中最最核心的思想。王國維所說的“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由名句”恰好體現(xiàn)了這一核心。一二境界努力追求,第三境界醍醐灌頂?shù)玫筋I悟。
掌握事物本質(zhì),才能更好地領悟它的意義;秉持精益求精,才能深入研究拓展學術。王國維先生在詞的美學方面的卓異,源于他學問的周到和認真以及不懈的探索,車馬前驅(qū),萬人隨后。通方知類,蔚為大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少不了對事物精益求精的鉆研“月下僧敲”的賈島;“春風江雨”的王安石······煉字鍛句,苦思冥想,終鑄成一詩。
于詞如此,何而為人!不斷變更的世界中,屹立不倒的是夢想和初心。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又怎能少得了精益求精,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對目標鍥而不舍的追求?又怎能少得了對事物靜心觀察的過程?
王國維先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殉道者之一,他縱身一躍,將最后的生命寄托于了昆明湖畔的一汪春水。“至誠即是趨真,至真即是至善。而“美”則在“真”與“善”之間。抓住“真”與“善”向王國維先生學習。時間流逝,沖洗歷史長河,春花秋月何時了,萬物更替,不變的是《人間詞話》,它將永久的存在于中國文化之中,不會歷久彌新,將永駐人心。
愿每個人都能讀一卷《人間詞話》,感“境界”之奇,會詞中妙意;守一份初心,嗅人間芬芳。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12
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唐詩宋詞又好似兩位飽經(jīng)風霜的長者,向我訴說過去,訴說他們滄桑的經(jīng)歷,陪我走過人生的每一道坎,每一個彎。我有一句最愛的宋詞,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的纏綿。今年暑假的一次偶然,我讀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薄薄三十頁,不僅深入淺出,那種傳統(tǒng)而優(yōu)雅的審美情趣還能讓那些在我心底沉淀已久的古典情懷能重新泛起。下面我來和大家說一說我的讀后感。
王國維對詞之境界尤為推崇。境界,是真切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人間詞話》中最為經(jīng)典的,還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骋玻弧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辰缫。不能不說,這段文字是《人間詞話》最為人熟知的名段。我想當年已經(jīng)花甲的王國維鋪開一張宣紙,毛筆蘸墨寫下這段話的時候,心中也是無限感慨吧!但王國維先生只是一個文人,最終也只能選擇投湖自盡。后人于他之死,是沒有太多溢美之司的,畢竟清廷的滅亡早已成定局。只是我的心卻無端疼痛起來,星星劃過天際,人們記住了他的光與熱,卻無人知悉他的預落。王國維先生只不過固執(zhí)著他不該固執(zhí)的,堅持了他不該堅持的!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睆娜珪鴣碚f提到“境界”有十余處之多,這里僅是一處,可就這一處就足以讓我回味良久了。
先生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chǎn)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于是乎我又一頭扎了進去……《人間詞話》讓我領略到了詞的博大精深,人生唯美三境界讓我感受到了唯有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提升境界、永葆青春活力。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13
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詞以境界為最上
境界者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倍卧~閑適優(yōu)雅的意境很是值得稱道。一方面,宋代在政治上重文輕武,再加上國家的內(nèi)憂外患,統(tǒng)治者對外政策的軟弱,宋代文人將很多注意力都轉(zhuǎn)移到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另一方面,禪宗和老莊思想在宋朝的盛行,也讓很多文人心性更加的超脫、達觀。而宋朝經(jīng)濟的發(fā)達,享樂風行,歌舞升平、酬賓贈妓、留戀光景者特別多,青樓楚館成為文人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閑適(雖說有一部分排遣內(nèi)心抑郁的因素)!坝形抑常晕矣^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我,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蔽矣X得宋詞更多的將物我融為了一體,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文人只有通過詞作來反映自己對于南宋朝廷茍且偷安的不滿,例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似寫春意闌珊的幽怨,卻實是在寫自己對于政治的幽憤。
二、王國維評價李煜“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之所短,亦即為詞人之所長處!睂τ诶铎希覀儾荒軉畏矫娴脑u價他的好壞,作為一個帝王,他沒有承擔起他的責任,縱情享樂,揮霍無度,讓他最終淪為階下囚。但也正是人生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他的才氣。誠然他有一定的天賦,君王時期的作品卻多是描寫其后宮旖旎生活的,在藝術和思想上并沒有太大的成就。而這次人生變故讓的許多思想上有了升華與自我感悟,才讓他的作品能夠流傳至今,讀來仍能感受到亡國之主內(nèi)心的凄哀。
三、王國維的三境界
古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注定要接受世俗的眼光,或者說“高處不勝寒”吧,很多時候,在成功之前,你的夢想在世俗面前只是遙不可及的幻想,沒有觸及的可能。這個時候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成功者必須先要學會忍受孤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同樣成功沒有捷徑,而機遇只會寵幸有準備的人。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艱苦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那句歌詞“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薄氨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地三境界也。追逐夢想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收獲成功的喜悅卻是無法復制的,仿佛仿佛追尋已久的夢中女神,恍然間就在自己觸手可及的地方。這種心情還可以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弊分饓粝胩^不易,在絕境中一次次告訴自己在堅持一下,那是一種不甘放棄的心在一次次堅持終見到希望后的顫動。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14
詩中有云:“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比碎g是一個純粹的詞,尤其在《人間詞話》中。正如其作者王國維先生,即使人生繁雜,仍以靜觀之,讓自己的生命保持純粹又高貴的樣子。
傅雷曾在給其長子傅聰?shù)男胖刑岬剑骸拔覀人認為中國有史以來,《人間詞話》是最好的文學批評。”我想,這本書之所以能得到傅先生的認可,主要是因為它的純粹,作者的純粹:堅持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脫離于世人,脫離于禁錮所有人的道德傳統(tǒng),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感情生活?墒羌兇獾娜瞬⒎鞘遣幻舾械、無欲望的。生于濁世,卻有著一顆七竅玲瓏的心,這樣的心又怎會是不敏感的呢?王國維本是純粹的,卻生在熙熙攘攘的俗世,受到人間煙火的熏染,終于,他承受不住世道變遷的侮辱了,高聲疾呼“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雖然王國維溘然長逝,但他筆下的文字還是如他的本人般純凈,恰似思想如嫩荷之抽枝,提醒著我們?nèi)松彪s,不如以靜觀之。
王國維在書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可謂是道出了他對人間的精辟的斷論,多少文學大師由此靈性得到了開發(fā)。余秋雨曾贊美道:“此書等于一把金鑰匙,一個人若沒有靈性,光談理論,其不成為現(xiàn)代學究,當代腐儒,八股專家也鮮矣。”因此,這本書教會我們,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里,要有自己的靈性,自己的想法,方可做到純粹。就像書中提到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睆拇藙t評論當中,可以看出王國維先生最崇尚的就是自然、樸素之美,莫與之爭的境界,而“自然”就是開發(fā)靈性最好的方式。身處自然中,靈性便會猶如一條潺潺流出的溪泉,發(fā)出悅耳自然的聲響。
特別欣賞書中這么一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tài),以其所見著真,所知者深!闭\然,純粹與靈性是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必不可少的兩種品質(zhì),但文字色彩只是作品的外在框架,真情實感才是靈魂,若是我們離開了生活,脫離了本心,變得膚淺無心,也是無法散發(fā)出真正的智慧,博大的境界的!短靸羯场冯m寥寥數(shù)語,但一切景語皆情語,在王國維先生看來卻勝似天籟,是唐人絕句,曲之絕妙。由此可見,曲中的線條和濃淡,讓王國維獲得了沖擊心靈的美,更加醉心于自身純潔,內(nèi)心的干凈,讓他在繁雜的人世,以靜觀望。
人生看似很長,其實不過須臾之間!叭赵潞銎洳谎唾猓号c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早在數(shù)百年前就完整的表達了現(xiàn)在世人的心境。而生在繁雜的人世的我們,以靜觀之是王國維先生給予的選擇。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15
作為晚晴大儒的王國維在汲取了西方美學思想以后,開始改變舊有的觀念,以嶄新的眼光評判中國舊文學。他以新穎的見解將中西方的文學藝術思想融為一體,在中國的舊文學藝術門派中開拓出一條新的道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他在晚晴的這種時代背景之下,在文化領域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初讀《人間詞話》,猶如踏入了一個新鮮的領域。雖然自小學開始,我們都已經(jīng)接觸過詩詞歌賦,也具備一定的詩詞賞析能力。但對于王國維先生這種獨到而高深的評析,還真是有點“霧里看花”,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表面上看,它的格式與之前我們所學到的詩詞大同小異,甚至有人誤解《人間詞話》是王國維的詩詞著作。其實不然,他以傳統(tǒng)的詞話形式、概念和術語,自然地融入新觀點,對中國的舊文學進行批評。我認為,他的做法跟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有相似之處,借助封建傳統(tǒng)的外衣,讓世人更好的接觸到西方先進的思想。夏承燾認為《人間詞話》“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王國維對詩詞研究之深,《人間詞話》在詩詞方面涉及面之廣,致使我們難以全面地認知《人間詞話》這本書。但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像摸象的盲人一般,描述自己所能夠認識到的部分。
人生的三大境界大多數(shù)人最初接觸到王國維先生的評詞是從他的那三句精辟的論斷開始的:古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②此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骋病!氨娎飳にО俣,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⑤這三種境界是王國維對歷史上無數(shù)的大事業(yè)家、大學問家的深刻反思而做出的高度概括。學歷史的我們都能夠認識到歷史是存在它的必然關聯(lián)的。而王國維也發(fā)現(xiàn)了偉人成功的共同邏輯,并且生動形象地用三句詞話來表達。
第一境界,“西風凋碧樹”描述了一夜間,樹上碧綠的樹葉片片凋落。時間在變化,事物在變化,世事也在變化,影響著人的心態(tài)也不斷的變化。但是人的路在何方呢?未來又會是怎樣的呢?從這句詩詞當中,我感受到的是迷茫,“望盡天涯路”,無限的迷惘心底。在這樣的迷失自我的情況之下,我們應該“立志”,找到自己的目標。任何事情,無論是學問還是事業(yè),沒有明確的方向,我們都會無從下手,更有可能半途而廢。因此王國維先生所表述的第一境界是“立志”,擺脫自己目前的迷茫。
第二境界,有了堅定的目標,我們能夠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即使痛苦艱難也要“不悔”,甚至甘愿為之“憔悴”。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壓力,你都能夠為了這個目標而抵御下來。其實一旦有了目標和寄托就會奮力拼搏,因為那是自己愿意做的,就如同我們說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那么對你而言,工作就不是勞累而是樂趣。如果你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說明你距離成功已經(jīng)更近一步了。
第三個境界,這句詩詞描述的是一個很欣喜的場面。從第一二境界的艱苦卓絕地“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終于尋得成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會有波折,百折不饒,經(jīng)過一番奮斗才會取得成功。當你成功以后,你又會感到意外,因為它一直在我們不經(jīng)意的地方等著。因為當你獲得成功的時候,又會感嘆成功似乎很簡單,似乎就在眼前。
除此之外,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作為文學藝術在時代承上啟下的過渡,對現(xiàn)代詩歌的寫作也是具有不可忽略的現(xiàn)實意義,F(xiàn)代詩歌適應時代的要求,是以接近群眾的白話語言來創(chuàng)作的,形式自由,內(nèi)容也是開放的。按照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對詩歌所提出的要求,那在現(xiàn)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方面我們就需要注意幾點。
首先是詩歌要有意境。在書中,王國維開篇就提出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見境界的重要性。其后又詳細地說明了“境界”,認為境界有“造景”和“寫景”之分,“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等等。王國維認為“境界”是詩歌的核心和靈魂,找出了名篇佳作的主要共通點。他認為那些傳唱不衰的詩歌和名句都是在“有境界”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
二是詩歌要寓情于景,情境交融!度碎g詞話》對“情”和“景”的關系也有很深入的探討。他說“昔人論詩詞,有語境、情境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詞家多以景寓情”等等。景物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但每一個人對同一景物的感覺都是有區(qū)別的。詩歌都是加上了個人情感的,因此王國維也總結(jié)“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币虼嗽姼鑼懢耙裁撾x不了個人感情因素,但要創(chuàng)作出一首好的詩歌不僅需要有感情,還需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16
人間詞話,話盡人間。初讀《人間詞話》,便從書名中發(fā)現(xiàn)了浪漫與美。這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接受西方美學后,再根據(jù)他的'文藝觀去闡述古代文學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
王國維先生在此書中首次提出了“造境”和“寫境”的說法,并指出“造境”雖是浪漫主義,但卻沒有拋棄現(xiàn)實;“寫境”雖是現(xiàn)實主義,但也不能離開浪漫,浪漫與現(xiàn)實是相輔相成的。
王國維論“詞以境界為最上”:“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彼J為“文學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觀也”,“能觀”是指詩人能超越現(xiàn)實進入到一種自我營構(gòu)的意義世界。王國維又通過尼采、叔本華的理論闡述了這種審美無功利的觀念,使其“境界說”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古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睆拿糟,到不悔,至回首,那是最美好的場景,燈火闌珊之下,他的境界從不止于秦淮河上燈影槳聲,風花雪月。
王國維這段話表達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從具體詩詞的體驗感悟人生的普遍意義。首先,他說到人生的第一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晏殊《鵲踏枝》中詞句,本意是一位怨婦對遠方游子的思戀,她日復一日登樓眺望,盼望遠方游子的歸來。但王先生這里表達的是成就大事業(yè)、大學問者所要經(jīng)歷的孤獨,只有這樣才具備追求高遠境界的基礎。第二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柳永《鳳棲梧》中詞句,本意是說一位在外漂泊、失意的游子,對其所愛的思念,甚至為之形神憔悴,在這里是為了表達對人生目標的追求鍥而不舍。第三階段:“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辛棄疾《青玉案》中詞句,本意是說元夕之夜,一群游街女子或“蛾兒雪柳”,或“笑語盈盈”,他所傾慕的女子卻在那燈火闌珊之處,顯得那樣的卓爾不群、傲然獨立?王國維先生在此想表達的是成就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經(jīng)歷孤獨與堅持后,終于進入人生最高境界。由詩詞指向人生,由美學指向哲學,這是王國維用浪漫美學的眼光來解釋人生的哲學。
王國維重“境界”,重“真”,重“自然”:“借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于第一流作者也。”如晏殊之詞,獨上高樓盡,唯天涯茫茫,長路漫漫,秋風瀟瀟,天氣之涼怎能比上相思之苦,預言還罷,更無人聽。
所以,一部充滿著詩人氣質(zhì),哲人思想的快意之作,誕生了。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17
筆下文字如蓮花般純凈,書中思想若嫩荷之抽枝。
第一次遇見王國維先生大概是在初中語文試卷的閱讀理解里。印象很深,那篇文章提到了先生的“三境界”,也是我初遇精簡卓越的美學體系。不知道用“美學”一次是否恰當,但我也確實找不到更好的詞來形容他的文字。作為新史學鼻祖,他的著作《人間詞話》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中我最想探討的便是“境界”與“物我相忘”之說。
《人間詞話》開篇一至九則中就對“境界”作出了不同的分類,大致如:一、寫境,造靜;二、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三、意境,情境;四、大境,小境。先生用的“境界”一詞起初是來源于王昌齡的“三境說”,這是中國古代文論對于“意境”最早、最明確的表述,也大致闡述了意境中的不同層次。
王國維先生則將其“意境”理解為“境界”,但就我個人理解,“意境”與“境界”的概念應是不同的。
僅通過字面理解及產(chǎn)生的感受來說,“境界”更像是一個人在詩詞中所創(chuàng)造的人生境界,它更偏向于哲學。這里我覺得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一句舉例較為恰當。其中的境界首先是順其自然。前半句提出了人在“水窮”時如何自處的問題,同時也在后半句給出了回答:若真當?shù)健八F”時,則有路便走,無路便坐下看云,不為外界而動搖心境。二是閑適之情,云本來就給人以悠閑的感覺和無心的印象,因此才有“云無心以出岫”的話。同樣,這里的閑適也并不是如整天無事可做、不抱理想,而是坦然面對人生絕境的超脫境界,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而意境大概是屬于境界,并作為一種主觀之“意”與客觀之“境”相結(jié)合的藝術境界而存在,詩人先要有格局、境界,再感受景物環(huán)境,情動于心,賦詩篇所具有的意境。《人間詞話》的第一則開篇就已闡述了境界的地位——“詞已境界為最上”,老實說,在初讀這里的“境界”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xiàn)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句詩。那時還不懂意境與境界之異,如今看來卻是“意境”最為合適。這是林逋在《山園小梅》中的名句,也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絕唱。其中“橫斜”刻畫出梅花的嫵媚,“浮動”又塑造了靈動的形象,再加以“暗香”與“月黃昏”的朦朧濾鏡,頗有一種仙風道骨之感。她端莊高貴,清逸幽獨,短短兩句既勾勒出梅花之骨,又以重彩描摹其韻,真可用妙絕來形容。其實,這兩句詩也并非是林逋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引用了江為的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仔細品讀就可發(fā)現(xiàn),江為的兩句寫了“竹”與“桂”,或許他意強調(diào)刻畫的對象,但既沒有突出事物特點,對于二者的動態(tài)描寫也有些生硬。而林逋僅僅是將“竹”改為“疏”,將“桂”改為“暗”,就足以使整句和諧生氣,也憑借點化詩句的才華,賦以全詩靜謐之意境,將自己的理想、情操寓以疏影暗香全盤托出。
除了意境與境界之異,“物我相忘”也是我想思考的話題。
先生在《人間詞話》的第三則明確提出“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先生在這一則評論中顯然很欣賞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里我覺得可以歸為上文的“閑適之境”,人和物已經(jīng)融為一體,人具有物之氣,物蘊有人之情,簡單純粹。就如一個成熟的人不會應高興而狂叫,也不會應不幸的事而嚎啕大哭,他所經(jīng)歷的事與他而言,情感在,但表現(xiàn)出來的只有漣漪!盁o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我曾經(jīng)看到有一篇文章把達到無我之境的步驟總結(jié)的很精辟,他說:一要“凈”心;二要“鏡”心;三要“競”心;四要“靜”心。簡單來說,就是以史為鑒、挑戰(zhàn)自我、靜心反思、一身正氣。我覺得就我們而言,幫助最大的是“鏡”心。以史為鑒,不僅是自身學習的過程,還是見賢思齊、運用規(guī)律的過程?偟膩碚f,物我兩忘的境界是蘊含人生哲理的大智慧,只有悟透生活的人才能夠更好的把握生活,這也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體會。
一本以“境界”為核心的《人間詞話》,帶給我們的遠不止閱讀理解的題目,它還可以從文學美學上升之人生之道,它更是一種哲學智慧。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18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書作者王國維,字靜安,是中國近現(xiàn)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每天我們會分享一篇文章,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師生加入我們的讀書分享活動,用閱讀點亮人生!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這段時間我一直在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讀詩詞的感覺與我而言,是極棒的感覺,每當我泛讀詩詞的時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豐富的時候。所以我將此書推薦給你,讓我們一起與詩詞來一場酣暢淋漓里的對話。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書作者王國維,字靜安,是中國近現(xiàn)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該書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他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讀了他的詞論后,再去讀宋詞三百篇,就更能體會到詞的意境之美。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氨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祝侨藚s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種境界,這句詞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瀟灑的風景,西風黃葉,山長水闊,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理解成做學問、成大事者,必須要經(jīng)過的一種孤獨寂寞的狀態(tài),而一人獨上高樓,遙望不盡的是天涯漫漫長路,是為孤獨寂寞。但要有執(zhí)著的追求,登高望遠,明確目標與方向。
第二種境界,這句話引用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后兩句詞,原表現(xiàn)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王國維則別具匠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和直至人瘦帶寬也無怨無悔的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
第三境界,這句詞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后四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王國維以此詞最后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者,要達到第三種境界,只有在經(jīng)過萬水千山尋尋覓覓后,在不經(jīng)意的回首間,才發(fā)現(xiàn)豁然貫通。
今人常用這三重境界來解析愛情離合、仕途升遷、財運得失等等,大師的闡述與這俗世的輪回的確不謀而合。洞悉人生所有成功的個案,無不經(jīng)歷這三個過程:起初的迷惘需要認清自我、選定道路,繼而執(zhí)著追求,最終才能獲得頓悟。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的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成功之道無出其右也。關于王國維的這三重境界的妙論,百讀不厭,給人深刻的啟發(fā)。
作為一名教師,第一重境界是教師要對教育、對教師職業(yè)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有一個愿景。第二重境界是教師要不忘初心,雖經(jīng)磨練,但終生不悔,之后才能達到第三重境界。這一境界也是教師職業(yè)幸福感之所在?吹綄W生成長,我們會感到無比的幸福。最后祝愿我們每一位學生都能歷經(jīng)磨練后豁然開朗,祝愿每一位老師都能享受看到學生成長后那份喜悅欣慰!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19
“一個人若是在面對困境與痛苦時,但凡有能力或辦法去解決,那么,根本就不會有憤怒了。在小時候,絕大多數(shù)人都曾有過由于不成熟而做出許多啼笑皆非之事。
因為不成熟,又或者不知道正確的解決之法,所以,迫于無奈才做出不明智的選擇——這種選擇的背后,其實就是無奈與憤怒。當長大以后,由于各種條件的具備以及身心變成成熟,再回頭看那些往事時,一切所謂的無奈與憤怒,也就煙消云散了。由此可見,人的痛苦,確實如王小波所講,皆源于自己無能的憤怒。
一切矯情和抱怨,咆哮和壓抑,都是源于缺錢和缺愛。
那些事事如意的人,過著優(yōu)渥的生活,過得快樂似神仙,你不能去批判他們幼稚,不懂人情世故,因為這些人不需要懂,他們有良好的物質(zhì)條件,幫他們屏蔽掉了大部分人性丑陋,社會殘酷。
同時,那些能力強,雙商高的人,成績好,一路順風順水,遇到什么困難也迎刃而解,所以這些人看上去都云淡風輕,冷靜平和。因為他們不需要張牙舞爪去爭取某些東西,因為所有事到了他們手上都順其自然。”——百度
周日早上起來因為一件事情感覺非常憤怒,我可以很清晰地察覺到憤怒的情緒,腦海里閃過憤怒是因為無能,于是百度這句話,搜到了上面這段文字,原句是王小波說的:人生的痛苦,大都源于自己無能所牽引出的憤怒。深以為然。而這段文字也說出了我心底想說的所有的話,真的是太有道理了。
前幾天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磕磕絆絆,基本上讀懂,先讀的《王國維小傳》,大致了解其生平,再讀《人間詞話》,最后讀《人間詞》。小傳是白話文,當然能讀懂,《人間詞話》已刊稿和未刊稿內(nèi)容并不多,但由于是古文,加上引用的詩人詞人作品很多,讀得很吃力,在網(wǎng)上搜到一篇文章把文中出現(xiàn)的詩人詞人列出來并做了簡單的介紹,才總算看進去了!度碎g詞》好懂,因為有注釋還有譯文。
一邊讀的時候我就一邊感慨,如此高才的一個人為什么會選擇走上絕路呢?然后自己就發(fā)生了一些事,于是慢慢地我就明白了。不過我想,如果我永遠也不懂該多好。當然我的事都是些小事,跟王國維無法相比的。
不經(jīng)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偸钦f人要堅強要勇敢,但是有時候有的坎真的是當事人邁不過去的,他只能走上他認為最合適的路。盡量豐盈自己吧,缺錢就好好想辦法掙,缺愛也沒事,好好愛自己,再怎么不濟,日子還是要過的。
有很多事情想寫,但是提筆又覺得寫出來盡是矯情,于是作罷。希望一切順遂。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20
人間詞話主要賞評析了唐五代至清的主要詞人詞作,初讀前幾頁時頗覺枯燥,隨著詩詞大會第五季的開播,就著細細讀去,始覺饒有趣味。
王國維關于歷代詞人佳作的數(shù)句點評,仿佛為欣賞詞作打開了一扇窗,通過聊聊數(shù)句即可領略和品味整首詞的意境。
作者提出賞評詩詞的主要標準乃是境界,或者說是自然之境界,即寫詞作詩不過多修飾而寓情于景、寓景于情,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一切皆自然流露。進而提出“隔”與“不隔”、“格調(diào)”、“雕琢句易而意難”等論斷,皆是以此為基礎而來。
所謂不隔,就是詞人以自然之筆觸寫自然之境界,抒自然之胸臆,乃是興之所至即興而發(fā),讀來使人感到自然流暢,意韻無窮,而能做到這一點的詞人,要么天賦異稟聰穎過人,要么學富五車厚積薄發(fā),方能收發(fā)自如,均是才華橫溢,性情自然,方能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暢懷佳作。
所謂隔,則指雕琢語句,寫景抒情、托物言志在語句雕琢上下了過多功夫,精致有余而失之自然,所謂隔的詞人,在作者看來總是用力著錯了方向,不能暢舒胸臆和激起共情。
整體來說,人間詞話對于詞作的審美自成一格,雖有作者個人之喜好,但仍是一本詩詞探幽的入門好書。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21
打開書柜,一排排的書映入眼簾,很多我都讀過了,在書柜的最后一排角落里,放著一本不起眼的書,它的名字叫《人間詞話》。
書中作者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境界”說。他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第三境界。借用宋詞名句,以抽象為具體,用傳統(tǒng)的詞話形式和思維邏輯道出藝術的本質(zhì)特征,甚至人生至理,可謂匠心別具,獨出機杼。
這本書除了寫詩詞,還寫到了對人生、理想,充滿了警醒與啟示,作者一生最注重的是“真”,比如他的脾氣秉性,他說過,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只有具備“真”的藝術境界,文學才能“與哲學有同一性質(zhì),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問題!
著名翻譯家傅雷說過:“中國有史以來,“人間詞話”是最好的文學批評,開發(fā)性靈,此書等于一把金鑰匙。”靜夜里,月色如水,蟲聲唧唧,翻開“人間詞話”,字字珠璣,讀來受益匪淺。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 篇22
前段時間,有幸拜讀了王國維老師的著作《人間詞話》,感觸頗深。尤其是于漣老師講的那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tài)。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碑斘铱吹竭@句的時候,文字里隱藏著一股直擊我靈魂深處的力量,震撼我的心弦。每每合上書,“無嬌柔妝束之態(tài)”這句話總是讓我慚愧不已,我咀嚼著它的真性情,品嘗著它的甘美,回味著它的無窮韻味。這句話也是于漣老師一生作品最真實的寫照,它生動地詮釋了王國維老師對待文學的真誠和率性!盁o嬌柔妝束之態(tài)”也是我們這些年輕人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理解和領悟的樸素真理。
王國維老師說讀書三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骋。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非指讀書,因其還有一句: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如何解讀這句話,我認為需要閱歷,更需要年歲,此當意會,難言傳。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大推境界,并以”國家不幸詩家幸”開釋苦悶,為我們的人生開辟了新的方向,我們對于美好以及詩意的向往全然有了更好的寄托。這本書句句箴言,雖著力于詞評,其美學觀點卻普適于文學藝術各門類。所言獨到、犀利、通透,常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慚愧的是本人詩詞積累過于有限,很多地方一知半解。不過此書值得多次品讀,定有更大的收獲。我認同書中對屈原、杜甫、陶淵明、李煜、蘇軾、辛棄疾、納蘭容若的評價,我也很欣賞這幾位詩人、詞人。作者言必談境界,這幾位的詩詞即勝在境界,而其境界非“感自己之所感”、“言自己之所言”而不能及。余雖不能詞,但喜讀詞。詩品在神不在貌,在骨不在表。 “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若無景無情無境只知一味仿效,寫出的東西無異于東施效顰。
輕輕合上《人間詞話》,情景交融,整個詩詞長廊中辨析明了!耙磺芯罢Z,皆情語。”詩詞之工,不在人力,而在此情此景此樂此哀也!讀王國維先生的文字,受益匪淺,只是學識、閱歷有限,不能細細品味,今日暫且淺嘗輒止,他日再來細嚼慢咽。每位詞人、詩人各有千秋,他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之處,他們或內(nèi)斂含蓄,或豪放曠達,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要讀透此書,須得爛熟五代至清的各家詞作,可惜吾不能為也,只能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皮毛尚未及也。但我堅信“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相信經(jīng)過不斷的仔細回味與思考,我對《人間詞話》也能擁有更深的理解。新時代的我們,需得牢記祖先的文化傳承,將古代文化與文學不斷發(fā)揚光大,一代一代傳遞給子孫后輩。
【《人間詞話》讀后感簡短】相關文章:
人間詞話讀后感04-17
《人間詞話》讀后感06-17
人間詞話讀后感-讀后感01-24
人間詞話讀后感(精選15篇)04-22
《人間詞話》讀后感6篇02-25
人間詞話讀后感15篇03-15
《人間詞話》讀后感(通用24篇)02-08
《人間詞話》讀后感(通用6篇)02-07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