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文化學》讀后感提綱
讀完《關公文化學》,最深刻的感受和體會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三大亮點
1.第一本以關公文化學命名的集歷史學、社會學、哲學(宗教學、倫理學)、中國文學為一體的關公文化專著。
以往只有關公文化、關公傳說等類書籍。2001:《關公文化大透視》(趙波、侯學金、裴根長,中國社會科學),《關氏三千年(公元前1707-公元1911年)》(山西省侯馬市關公文化學會福建姓氏,收錄3600余年的關氏人物資料,研修關氏家譜、宗譜、族譜參考資料);2005:《關化信仰研究系列(五卷)》(胡小偉,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2006:《關羽與關羽文化》(張雪年,武漢出版社),《關公傳說》(馬昌儀,中國社會出版社),《世界關公文化》(朱正明,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關公文化》(沈泓,中國財富出版社);2014:《信義炳世:關公文化概略》(秦建華、陳雪、雷英鐸,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圖說關公文化》(運城市河東博物館,文物出版社)。
2.首次構(gòu)建關公文化學的學科體系。
這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包括:歷史學、社會學、哲學(宗教學、倫理學)、中國文學、經(jīng)濟學、民族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倫理學等9個一級學科和28個二級學科。
具體內(nèi)容分8部分(即8章):第1章:關公文化與關公文化學;第2章:關公文化的起源;第3章:宗教信仰中的關公文化;第4章:國家信仰中的關公文化;第5章:民間信仰中的關公文化;第6章:關公文化在港澳臺地區(qū)的傳播;第7章:關公文化在海外國家的傳播;第8章:結(jié)論。
3.率先確認荊州首創(chuàng)關公文化學的學術地位與歷史貢獻。
3.1荊州是關公文化學的首創(chuàng)者(荊州對建立關公文化學的主要貢獻):
3.1.1提出概念。2012年關公文化學高峰論壇期間,荊州市政協(xié)負責人提出"關公文化學"概念。
3.1.2形成共識。 2012年關公文化學高峰論壇期間,荊州市政協(xié)負責人在會計間隙與胡小偉等專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談,他們一致認為,關公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極其重要,但涉及的學科既多且雜,需要單獨設立學科才能更好地研究、繼承的發(fā)展這種文化。(緒論P.4)
3.1.3構(gòu)建框架。2012年關公文化學高峰論壇期間,本土學者浦士培先生為建立關學撰寫《建立中國關學芻議》,倡導建立關學(緒論P.4),陳元芳撰寫《關于建立關公文化學的.思考》(2015-2-4荊州日報,文化頻道-光明網(wǎng)),提出了關學的基本架構(gòu)。(序言P.1)
3.1.4確立課題。在荊州市政協(xié)與胡小偉先生的倡議下,"關公文化學"課題終于得到確立。(緒論P.4)
3.1.5出版專著。"2012年中國荊州國際關公文化學高峰論壇"首次提出"關公文化學"的概念,最終成其為《關公文化學》。(序言P.1)
3.2荊州是關公文化的發(fā)源地。
3.2.1荊州是關公文化的發(fā)源地。"2012年中國荊州國際關公文化學高峰論壇暨湖北壯腰工程招商大會"在湖北荊州市隆重舉行。海內(nèi)外關公文化學者、關氏后裔、商界精英會聚關公文化的發(fā)源地,共同祭祀關公,探討關學。(緒論P.4)關公出生于河東解州(山西運城),而關公文化卻產(chǎn)生于荊州。(P.13:)關公是河東解州人,但以關公為主體的關公文化為何起源于荊州?(P.21)
3.2.2荊州是最早的關公文化遺址。湖北荊州城……,是歷史上最早的關化文化遺址。(p.17)
3.2.3荊州關公文化活動的開展。荊州等許多城市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關公文化活動。(P.26)
3.2.4荊州孕育了關公文化。第二章第一節(jié)關公文化的起源之二(P.58),對古荊州作了概述,描繪了關公文化產(chǎn)生的地緣背景。第二章第二節(jié)關羽和荊州的關系(P.64),從"漢壽亭侯""左氏春秋""赤壁疑云""單刀赴會""荊州大戰(zhàn)""江陵筑城"和"蠻王關羽"等7個方面介紹了關羽和荊州的關系,說明了關公文化形成的歷史淵源。
3.2.5荊州是關公文化早期傳播者。第二章第三節(jié)關公文化的形成與早期傳播——四護佑江陵(P.129),在列舉了大量歷史事實后,總結(jié)道"可見對于荊州人來說,關公護佑江陵的神跡是不容質(zhì)疑的。"(P.132)
以上列舉的大量史料證明,關公文化的發(fā)源在荊州。
二、三大貢獻
1.為關公文化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或曰樹立了標桿)。此前,人們只知道研究關羽(公),研究關公文化,不知如何研究關公文化學,這本書起到了奠基和定標作用,無論本書的某些表述是否準確,至少有了,有總比無好!
2.系統(tǒng)地(非碎片化、非部分地)豐富了關公文化學的理論成果。
3.提升了荊州作為關公文化及關公文化學的重要發(fā)源地的歷史地位。
如果說荊州是關公文化的發(fā)源地可能有爭論。這本書出來后,說荊州是關公文化學(研究)的發(fā)源地,則是獨一無二,毫無疑義了!
三、三大啟示
1.進一步做好關公文化學分支學科的研究,如關公文化與荊州的關系,關公文化與宗教信仰、關公文化與國家信仰、關公文化與城市和組織文化建設等。
2.加大關公文化學宣傳力度,編寫關公文化學通俗讀本與連環(huán)畫,讓關公文化學進社區(qū),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探索關公文化學進課堂之路,引導有條件的中小學和大專院校開設關公文化學講座,培養(yǎng)關公文化學的傳播者、傳承者、研究者。
3.倡導關公文化學核心元素嵌入荊州城市與組織文化,讓關公文化學在源發(fā)地荊州代代相傳,發(fā)揚光大。
【《關公文化學》讀后感提綱】相關文章:
讀后感提綱06-23
關于讀后感的提綱06-23
范文化學范文化學求職信05-13
《不朽關公》讀后感作文08-10
費爾巴哈提綱讀后感05-31
昆蟲記讀后感提綱10-17
作文的提綱02-23
什么叫作文提綱及提綱寫作指導07-31
英語作文化學的作用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