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壯族舞蹈文化有什么
壯族舞蹈源于對狩獵的模仿,但它常與巫師酬神的活動密切聯(lián)系。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壯族舞蹈文化,歡迎閱讀。
壯族舞蹈的簡介
壯族舞蹈源于對狩獵的模仿,但它常與巫師酬神的活動密切聯(lián)系。巫師敬神總是邊跳邊唱,樂神消災祈福。
最早記錄,花山壁畫中壯族舞蹈的實際是當時壯族先民對蛙神的頌歌。這種舞姿的.形狀是兩臂張開彎肘上舉,兩腿蹲成弓步,動作粗獷有力,賦有特色,被稱為蛙形舞姿。
魏晉時代,僚人祭鬼神時,跳鬼鼓舞。名史家黃現(xiàn)璠認為:“秦漢時期,壯族先民的音樂舞蹈出現(xiàn)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漢代墓葬出土的實物有銅鼓、銅鐘、羊角鈕鐘,木腔皮鼓、瑟、笛等。此外,貴縣羅泊灣一號土坑木梆墓出土了一份名為《從器志>的隨葬品清單,上面寫有“栓”、“越筑”等樂器。由此表明當時壯族先民的音樂舞蹈十分繁榮。
巫舞一直流傳到1949年前,分為師公舞和巫覡舞,是迷信活動的一部分。師公舞戴鬼臉殼,每個神一個,多達30多個,且每個神有不同的動作和唱詞。巫覡舞是巫婆裝神弄鬼時跳的,手舞足蹈,作
神附身之狀。與酬神有關的舞蹈還有其他,如銅鼓舞、春牛舞、賀新年舞等。
現(xiàn)在著名的有扁擔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繡球舞、撈蝦舞、桃葉舞、斑鳩舞等。
壯族扁擔舞
又稱壯族打扁擔,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都安、馬山、東蘭、南丹等縣。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元宵節(jié)期間舉行表演,場地是在村前的曬谷場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雙數(shù),多是婦女。出場表演時,舞者手持扁擔,相向而立,圍著一條長一丈多、寬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家口喊呼,于是上下左右相互打擊,邊打邊唱邊舞,模擬農(nóng)事活動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勢動作。舞者時而雙人對打,時而四人交叉對打,時而多人連打;有站、蹲、弓步、轉身打等,輕重、強弱、快慢錯落有致,動作優(yōu)美自然,整個舞蹈優(yōu)美清新。1955年,此舞被選參加全國群眾業(yè)余歌舞觀摩大會表演,獲優(yōu)秀獎。扁擔舞,至今仍為壯族人民喜愛,表演娛樂。
壯族撈蝦舞
流行于廣西德?h一帶。它形象地描繪了壯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撈蝦,遇上幾個男青年在河邊釣魚的情景。表演的動作是撈、扒;演出的方式是:兩個男青年手拿釣魚竿,背著魚簍,在河邊釣魚。不多時,來了四個女青年,她們手拿撈絞,腰系魚籃,下河撈魚蝦。男的向女的打招呼,唱山歌;女的亦唱山歌回答。在男女一問一答的嘹亮的歌聲中,男女雙方翩翩起舞,隊形變化三次,對唱三次,場面悠然熱烈。唱的歌,其詞多是談情說愛,喜獲魚蝦豐收。此舞至今仍在民間流傳。
翡翠鳥舞
【壯族舞蹈文化有什么】相關文章:
壯族的婚俗有什么07-27
壯族服裝風俗有什么07-27
壯族的節(jié)日習俗有什么07-27
壯族的結婚婚俗有什么07-21
壯族到底有什么禮儀07-14
壯族有什么風俗習慣07-09
壯族的風俗習慣-壯族有什么風俗習慣07-15
壯族螞拐節(jié)有什么習俗07-27
壯族的三月三習俗有什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