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風俗與習慣介紹
土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xiàn)有人口大約接近20萬。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等地區(q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口較少的土族神秘的民族文化風俗,希望大家喜歡!
土族的民族概況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qū),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縣、大通縣、樂都縣、同仁縣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過去各地土族有多種自稱,互助、大通、天祝一帶的自稱“蒙古爾”(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縣的多自稱“土昆”(意即土人,吐渾音轉(zhuǎn)),樂都縣自稱“大夏人”(西夏人)、其他地區(qū)的自稱“土戶家”。附近藏族稱土族為“霍爾”(對藏北游牧民的泛稱,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鶻或蒙古族;另說即吐谷渾),漢、回等民族稱之“土人”、“土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依據(jù)本民族意愿,統(tǒng)一稱為土族。根據(jù)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土族人口數(shù)為241198。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營畜牧業(yè)。使用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過去通用漢文,近年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試行。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和樂都縣,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有2萬多人聚居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蘭州市永登縣、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等地區(qū)。其中青海省境內(nèi)的土族約占全國土族總?cè)丝诘?5%。
土族與蒙古族有著密切關系。在互助土族中,廣泛流傳著祖先來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屬將格日利特(格熱臺)率部留駐今互助縣一帶,以后與當?shù)鼗魻柸送ɑ,逐漸繁衍而成土族的傳說。過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當作本民族的祖先來崇拜。
漢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軍曾來西寧一帶的記載。當時互助縣屬西寧州治,可與傳說印證。明代安定衛(wèi)的蒙古人受到攻擊,遷至今互助土族自治縣。至于霍爾人,原是藏族對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區(qū)的游牧民的泛稱。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鶻或蒙古,近代則已專指土族而言;ブh土族地區(qū)的合爾郡、合爾屯、合爾吉、賀爾川等地,傳說是因為居住著霍爾人而得名。據(jù)研究,土族傳說中的霍爾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渾人。這與民和縣境內(nèi)的土族人自稱“土昆”(音吐渾)相合。當然也有人認為霍爾是胡兒一詞的同音異寫法。源于吐渾、西夏、契丹、蒙古和匈奴部落中的邀濮,即遼金時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時期了。但是趨于統(tǒng)一的認識是:以歷史上的吐谷渾人為主體,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黨項、藏、蒙古、漢等民族成分形成發(fā)展而來。
土族居民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
服飾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風格。男女上衣都有繡花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系繡花長帶,穿大襠褲,系兩頭繡花腰帶,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綁腿帶,戴氈帽,穿云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繡花小領鑲花邊斜襟衣衫,兩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系銹花寬腰帶或彩綢帶,懸掛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銅鈴等。褲腿外夾1尺高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繡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節(jié)慶活動
土族人民的重要節(jié)日有,農(nóng)歷正月十四日佑寧寺觀經(jīng)會,二月二威遠鎮(zhèn)擂臺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qū)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其中擂臺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shù)和唱“花兒”等傳統(tǒng)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此外,與漢民族一樣,也過春節(jié)、端午節(jié)等。
禁忌
土族人禁忌眾多,忌諱過中秋節(jié)。中秋之夜人們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但是土族人也隨著大眾過起了中秋節(jié),土族地區(qū)的月餅是土族群眾自家蒸出來的,又大又圓,花樣繁多,月餅上的花紋五顏六色,別具一格。忌吃圓蹄牲畜(馬、騾、驢)肉;忌在畜圈內(nèi)大小便,認為這會影響牲畜的生長;忌諱用有裂縫的碗給客人倒茶;不能問客人“吃飯沒有”或“吃不吃飯”等話;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禮,會被認為是下逐客令;進土族人家,必須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應后,才能入院內(nèi);年輕婦女的臥室不得隨意進入,不能同未婚姑娘開玩笑;忌客人數(shù)他們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內(nèi)忌吸煙、吐痰、亂翻亂摸和大聲喧嘩;忌從僧侶的.跪墊和其他物品上跨過;忌對酥油燈打噴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轉(zhuǎn)經(jīng)輪時,必須從左向右,不可逆轉(zhuǎn);寺院附近禁止打獵和隨地大小便還有高聲喧嘩。土族還有忌門的習慣,如生孩子、安新門、或家中有重病人時,要在大門旁邊貼一方紅紙,或在大門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進入庭院.
拓展:土族習俗於菟
關于“於菟”習俗的歷史淵源,有楚風說、羌俗說、本教儀式說等多種觀點,民間也有多種說法。“於菟”是一古詞,早在《左傳·宣公四年》中記載:楚人為乳谷,謂虎於菟!掇o源》中解釋:今湖北省云夢縣址古稱於菟。
於菟系古漢語,意為老虎。在青海省同仁縣熱貢地區(qū),當?shù)厝苏J為,每年的農(nóng)歷臘月二十日為“黑日”,這時妖魔鬼怪紛紛出來作亂,所以要舉行跳於菟的祭祀活動,跳於菟也就是模仿老虎的動作,依此來驅(qū)逐妖魔,保佑太平。在舉行跳於菟的前夜,當?shù)厝罕娺要進行“邦祭”的活動。
首先是請神,在天亮時分,把二郎神的轎子從二郎神的廟里請到要舉行邦祭的人家里,在拉瓦(即法師)的帶領下進行祭祀,在祭祀的過程中,由拉瓦挑選表演於菟的人員。祭祀結(jié)束后,青年男女就可以自由地唱起拉伊,談情說愛,而長輩們則需要回避。第二天下午,選定的八名男子來到二郎神廟,脫去上衣,挽起褲腿,用墨汁或者鍋灰在全身包括臉上繪上虎豹的斑紋,并用法師施過咒的白紙條把頭發(fā)扎成發(fā)怒狀,恰似猛虎狂怒的情形。然后在頭戴佛冠、手執(zhí)單面羊皮鼓的拉瓦的主持下,祭拜二郎神,以求得到真神法力。接著,八名於菟握持用經(jīng)文裹定的木棍,到廟前的廣場,圍繞桑臺,伴著鑼鼓聲有節(jié)奏地跳起古樸的“於菟”舞。在表演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有人在村口鳴槍,當於菟們聽到槍響后,便氣勢洶洶地沖出神廟,直撲村中。其時法師引路,村民尾隨。八只於菟中,兩只為大虎,六只為小虎。兩只大虎伴著法師的鑼鼓,只在街中巡望震懾,其職責是防止妖魔從各家各戶中悄然逃循。此前各家各戶供桌上已經(jīng)準備好了饃饃、果品及酒肉等,等著那些於菟前來享用。
在進入人家以后,於菟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搜尋食物,并將這些食物銜于嘴中,搖頭擺尾,做老虎吞食狀。於菟們從人家翻越出來后,匯聚在村里的巷道口,村民們將準備好的中間有孔的饃饃穿在於菟們手持的棍子上,於菟們聚齊后,邊舞邊走出村莊。這時候,人們鳴槍,巫師再次頌經(jīng),驅(qū)趕於菟。扮演於菟者在逃竄到河邊以后,砸開河面上的冰,然后用水洗去身上的虎豹花紋。在回來的路上,人們?nèi)计鹨欢鸦,讓他們從火上跨過去,表示這時候妖魔邪惡已經(jīng)除去!办遁恕钡奈璧刚Z匯與節(jié)奏相對單一,“墊步吸腿跳”是整個舞蹈的主干動作,因舞者雙手持約兩米長的樹棍,所以上身及手勢動作較為簡單。腿部動作的跳躍幅度與動勢,也隨其舞蹈情緒的發(fā)展、變化相適應。從“於菟”的舞蹈形態(tài)來看,它是一種原始擬獸舞在當代土族民俗活動中的形態(tài)表現(xiàn)。擬獸舞與原始人的狩獵生活緊密相連,是原始舞蹈中最常見、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值得指出的是,年都乎土族的“於菟”舞則完全失去了狩獵生活的那種功能,成為當?shù)孛耖g祭祀活動中的重要內(nèi)容,它的全部意義是“驅(qū)魔逐邪,祈求平安”,它是原始人萬物有靈的宗教文化觀念在民間藝術(shù)中的遺存。
中國巫文化的起源與史前社會的圖騰制有關,在中國的古文獻中有很多關于儺文化的記載。在當今同仁熱貢地區(qū),保存著的“於菟舞”,是古老儺文化的載體。這一由宗教與藝術(shù)相結(jié)合,娛神與娛人相結(jié)合的古樸、原始、獨特的舞蹈儀式,一直在民間傳承,成為土族儺文化的“活化石”。這為進一步研究古代巫術(shù)舞蹈的形成發(fā)展,審美特征以及在各民族之間的橫向交流,探索當代民族舞蹈的變異性、多樣性、融合性,又提供了一個豐富而生動的實例。
歷史上,“於菟”系列民俗活動曾在隆務河流域部分村落中流傳,現(xiàn)僅在年都乎村傳承沿襲,且已處于瀕危狀態(tài)。保護“於菟”對展示土族傳統(tǒng)文化的原創(chuàng)性和豐富性,增強土族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覺具有較大意義。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土族於菟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土族的風俗與習慣介紹】相關文章:
土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08-10
土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08-10
重慶的風俗習慣介紹03-11
苗族的風俗習慣介紹07-12
傣族的風俗習慣介紹07-12
回族風俗習慣介紹08-27
傣族風俗習慣介紹07-11
介紹羌族的風俗習慣07-18
仫佬族的風俗習慣介紹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