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蒙古族茶文化
蒙古族茶文化是蒙古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茶文化在蒙古族的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下面是百分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蒙古族茶文化的相關(guān)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蒙古族茶文化的特點
蒙古族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最早蒙古族所擁有的茶葉,是在唐代時期由商人引入蒙古的。那時候蒙古人覺得茶苦澀,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把牛奶跟茶一起煮。發(fā)現(xiàn)味道極佳,自此以后蒙古人不論男女老少每天都喜歡飲上一杯蒙古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是茶的原產(chǎn)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自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
蒙古族人民喜歡喝茶,特別喜歡喝奶茶。奶茶,亦稱蒙古茶,是蒙古族人最喜好的不可缺少的飲料。俗話說,“寧可一日無餐,不可一日無茶”。在牧區(qū),蒙古族往往是“一日三次茶”,卻“一日一頓飯”。每日清晨起來,主婦們先煮上一鍋奶茶,供全家整天喝。蒙古族人民喜歡喝熱茶,早上一邊喝茶,一邊吃炒米。
早茶后,將其余的奶茶放在微火上暖著,以便隨需隨取。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后才正式用一餐,但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一般是不能少的。如果晚餐吃的是牛羊肉,那么,睡覺前全家還會喝一次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數(shù)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費量高達8公斤左右,多的在15公斤以上。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飲(茶)輕吃(食),卻又身強力壯,這固然與當?shù)啬羺^(qū)氣候、勞動條件有關(guān),但還由于奶茶的營養(yǎng)豐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時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類充饑的緣故。
蒙古族人喝奶茶歷史很久遠,至少在宋遼時期茶葉就已經(jīng)大量進入北方草原。宋朝為用茶換取北方游牧民族的家畜及畜產(chǎn)品,在邊關(guān)實行“茶馬互市”,還專門設(shè)立“提舉茶馬司”,管理這一事宜。明朝時,統(tǒng)治者常以“禁市茶葉”威脅蒙古統(tǒng)治者,或“以茶餌之”,迫使蒙古統(tǒng)治者屈服于明朝。在這種斗爭中,茶葉竟成了統(tǒng)治者之間施加壓力軟化對方的籌碼。
蒙古族飲茶習俗的由來
蒙古高原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與之相應(yīng)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造就了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重視飲品的飲食習俗。蒙古族人飲馬奶充饑解渴是自古流傳的飲食習慣,對此,13世紀上半葉出使蒙古的南宋使臣趙珙記載:“韃人地饒水草,宜羊馬,其為生涯,只是飲馬乳以塞饑渴。凡一牝馬之乳可飽三人。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英國人道森在《出使蒙古記》中描述13世紀中葉蒙古族人的草原生活時寫道:“蒙古人吃各種動物的肉,大量喝奶……,如果有馬奶的話,他們就大量喝它,他們也喝母羊、母牛、山羊、甚至駱駝的奶”。飲茶習俗的傳入改變了蒙古先民“食肉飲酪”的單一飲食習俗,是蒙古族人飲食習慣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標志。“飲茶”被蒙古族人接納以后,與自身游牧特色生活融為一體,變?yōu)槠滹嬍成钪械闹匾M成部分。
蒙古族人飲茶的歷史從13世紀成吉思汗時代開始,飲茶的習慣初步形成于元代。這是蔡志純先生最早提出的觀點;部分學者對此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族上層階級雖然已經(jīng)接觸了漢地茶,但是并不飲用。各類史料文獻關(guān)于13世紀末以前蒙古族人的社會生活記錄中并沒有對飲茶習俗的記載,我們需要進一步考證蒙古族人飲茶習俗的起源。我們可以推斷的是,蒙古先民從唐、宋、遼朝開始對外擴張交往,與其他民族的接觸逐漸增多,有了接觸漢地茶文化的機會;控制金朝統(tǒng)治下的“漢地”和云南、巴蜀等產(chǎn)茶地區(qū)以后,對飲茶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宮中便有了上乘的御茶。元朝宮廷營養(yǎng)師忽思慧撰寫的《飲膳正要》記載了元朝宮廷飲用的茶葉名稱及制茶方法。元代家庭日用全書《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也收錄了多種茶的飲用方法。由此可見,元代時期飲茶習俗開始在上層階級和城鎮(zhèn)蒙古族人之間流傳。
蒙古族茶文化中的“茶”多指奶茶。蒙古族飲用奶茶的方法與習俗借鑒于吐蕃王國,即從藏族的酥油茶演變而來。這一觀點被學界廣泛認同。茶在唐朝時傳入吐蕃,《西藏政教簽附錄》記載:“茶葉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唐代《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年間,佛教很盛行。學佛參禪要求晚間不眠,由于茶葉具有興奮神經(jīng)之作用,故佛門弟子都相繼煮濃茶驅(qū)睡!痹鷷r期,隨著佛教文化在蒙古族上層階級的傳播,藏區(qū)僧侶的煮茶習慣被蒙古貴族效仿。元代宮廷飲食著作《飲膳正要》除了記載漢族人常喝的“清茶”“香茶”之外,還記載了“炒茶、蘭膏茶、酥簽茶”。例如:“炒茶,用鐵鍋燒赤,以馬思哥油(亦云白酥油)、牛奶子、茶芽同炒成!币陨先N制作茶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都添加了酥油。這顯然借鑒了藏區(qū)酥油茶的制作方法,同時非常符合游牧民族的飲食習慣,這種飲茶方式被宮廷貴族接受,成為奶茶的最早雛形。
到了清代,政府開放了漢族和蒙古族的民間商業(yè)貿(mào)易,推進了茶葉向蒙古地區(qū)的傳播:“塞外不用銀錢,最喜中國黑茶、藍梭布,往往牽牛、馬、羊、駝來作交易!125“在清代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七塊三九磚茶(磚茶按一箱所裝的塊數(shù),分別被稱作為二四磚茶、二七磚茶、三七磚茶、三九磚茶等)可換一只綿羊,四十六塊三九磚茶可換一匹馬。在清代蒙古地區(qū)的茶葉買賣,主要由茶莊和旅蒙商進行。茶葉買賣利潤驚人,交換價值隨著市場價格上下變動,因此交換比例也有很大變動!倍鄠愔Z爾等商業(yè)城市的興起和旅蒙商的出現(xiàn),滿足了蒙古地區(qū)民眾對茶葉、布匹、谷物等生活用品的需求,使蒙古族飲茶風俗盛行,基本形成了蒙古族民眾廣泛飲茶的飲食習俗。
數(shù)百年來形成發(fā)展的飲茶習俗滲透在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方面,人們不僅以奶茶解渴,在慢飲過程中放松身心、強健身體,更是以“早茶、午茶、晚茶”來形容游牧生活中的一日餐食。熱騰騰的奶茶被放置在蒙古包的火爐上,方便人們在勞作時飲用,休息片刻!耙蝗諢o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寧可一日無餐,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表明了奶茶在蒙古族民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發(fā)展,蒙古族熬制奶茶的工藝更加精細,奶茶種類越來越豐富。蒙古族民眾將熬茶、飲茶行為與自身生產(chǎn)生活、人生禮俗、社交往來、思想美德相連,為飲茶習俗中賦予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發(fā)展為蒙古族獨具特色的茶文化。
二、蒙古族茶文化中的多種茶類
蒙古族奶茶的主要原料是茶葉和鮮奶。廣泛接觸中原地區(qū)的茶之前,蒙古族人便有意識地采摘野茶加工飲用。盛明光、塞樹林在《蒙古族茶文化研究》中列舉了常見的野茶,包括速敦茶(地榆茶)、杜李茶、本香花茶、沙冬青茶、山騰茶、文冠果茶、榛樹茶、艾菊茶、萬年蒿茶、沙蓬茶、山梨茶等。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布仁畢力格老人回憶,20世紀中期的蒙古族民眾仍然保留著采摘野茶飲用的習俗,常飲用的野茶有赤芍、列當(草蓯蓉)、大葉藜、薔薇茶、沙蓬茶、安花茶、杜李茶、山梨茶等,當?shù)厝朔Q之為“蒙古茶”。
蒙古地區(qū)普遍飲用的中原茶為“川”字青磚茶,這類青磚茶大部分都產(chǎn)自湖北:“清代專營蒙古茶莊的主要是大盛魁的兩個字號,即三玉川和巨盛川,這兩個茶莊從產(chǎn)茶地購進茶葉,按不同規(guī)格加工各種磚茶,分三六、三七、二四、三九(即每箱裝的數(shù)量)由大盛魁專銷。大盛魁運銷的磚茶,每年約三九磚茶4000箱,每箱茶價值12—13兩銀子。”磚茶驅(qū)寒助消化的功效符合生活在蒙古高原寒冷地區(qū)且以肉食和奶食為主的蒙古族民眾的身體需求,因此磚茶傳入蒙古地區(qū)后迅速得到人們的青睞,不僅成為蒙古民眾生活中的主要飲品,更是代替了三餐飯食,形成以茶為主的日常飲食習慣。如今雖然有人以普洱茶、紅茶、綠茶等代替青磚茶,但是“川”字青磚茶的味道已經(jīng)扎根在一代蒙古族民眾的心中。
蒙古族熬制奶茶的工藝技術(shù)傳承至今,成為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各地區(qū)蒙古族熬制奶茶的方法雖然有差異,但基本工序相同。人們在熬制茶之前先要貯茶、劈茶:將青磚茶放在陰涼干燥處保存,使用之前要將磚茶劈成塊狀,放在木制容器里。如今,市場上有大塊磚茶,也有巧克力塊狀的小塊磚茶,有獨立包裝的青茶,方便現(xiàn)代人們使用。
搗茶是舊時人們熬制奶茶的重要步驟!按ā弊执髩K磚茶質(zhì)地較硬,主婦們要將劈成小塊的磚茶放入“熬古日”內(nèi),用木杵將磚茶充分搗碎后放入布袋(茶葉袋)里熬制,使茶葉更好地分解,熬出香濃的茶水。因此“熬古日”搗茶成為蒙古族茶文化中的代表性內(nèi)容,清晨傳來的搗茶聲音代表著草原牧戶新的一天的開始。
煮茶是熬制奶茶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煮茶的器皿要干凈,不能有鐵銹、雜物油、異味,煮茶的水要選擇清澈的涼水,不能用渾濁或者過夜開水。待茶水燒開、茶葉在鍋里翻滾時,主婦們用勺子不斷攪揚;直到茶色適當,之后加入鹽和鮮奶再次煮開。這是熬制奶茶的基本方法,人們在長久的畜牧業(yè)生產(chǎn)和茶文化的傳承中,根據(jù)自身的生存環(huán)境、生產(chǎn)生活習慣、思想文化特點對熬茶方法進行不斷更新,豐富了奶茶的種類。
。ㄒ唬⿵闹撇杓妓嚱嵌葏^(qū)分奶茶的種類
1.普通奶茶、清茶
普通奶茶是將磚茶劈開搗碎后放入清水中熬制,待茶色適當后撈出茶葉,加入鹽、鮮奶、奶嚼克后攪揚煮開,可再放少許黃油增加奶香味。普通奶茶,見圖4。
清茶也稱黑茶,蒙古語稱巴然茶,是指不兌鮮奶的茶水。由于傳統(tǒng)畜牧業(yè)生產(chǎn)的特點,從當年12月到次年牲畜產(chǎn)奶,人們以飲用清茶為主。飲用清茶時習慣加入奶皮子、黃油、干肉等儲備的干貨,提高奶香味。如今也有人因吃得太過油膩而專門熬制清茶飲用,幫助腸胃消化。
2.米茶與黑米茶
小米或者大米稍放些水煮熟,待水分蒸發(fā),米粥成稠狀時加入熬制好的清茶(方法同上),加鹽、鮮奶、奶嚼克攪揚沸騰。米茶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常飲用的茶類。米茶味道香濃,也可以代替飯食。
黑米茶指熬好的米茶中不兌鮮奶,根據(jù)個人喜好添加黃油、奶皮子等。
3.面茶(面球茶)
面茶也稱“冬至茶”,蒙古語稱“冬因切”。人們熬制面茶,先要用黃油或者肥肉同面粉炒制成團狀;將煮好的清茶慢慢倒入炒制的面團上,添加鮮奶、炒米、畢希拉格(干奶酪)等奶制品煮沸,因此也稱面球茶。根據(jù)蒙古族傳統(tǒng)習俗,家人要在冬至節(jié)氣到來時圍坐在一起喝濃香的面茶,提神暖身,以此表示將要迎來北方草原嚴寒的冬季。如今,人們在寒冷的冬季如果閑暇無事,也會熬制一鍋濃香的面茶,家人、朋友圍坐在一起慢品閑聊
4.干肉茶
干肉茶是蒙古族茶類的一大特色。人們將自然風干的牛肉、羊肉切成小塊放入“熬古日”中用木杵搗成肉松狀,在清水中放入茶葉、搗碎的干肉松熬制,加入鹽、鮮奶;也可以將預(yù)先煮好的清茶倒入搗碎的干肉松,加鮮奶煮開。如今,干肉茶也很常見,但是省略了搗干肉的程序。蒙餐飯店特有的“鍋茶”屬于添加了干肉、小米、奶制品的加料奶茶。
5.羊尾茶
羊尾茶,也稱“油茶”,蒙古語稱“珠騰切”或者“窩葷切”。人們大多在較缺乏鮮奶的冬季和春季飲用羊尾茶。蒙古族民眾制作羊尾茶前將小米放入“熬古日”中用木杵搗成粉狀,將羊尾切成薄片,在鍋中略煎出油后放入搗碎的米面炒制,再倒入煮好的清茶,加鹽即可。
北方草原的春季,天氣寒冷,人們儲備的食物所剩無幾,俗語稱“草原貧瘠的春天”。人們這時從肥肉中獲取油脂,用搗碎的米面代替鮮奶,熬制濃香的羊尾茶來犒勞自己。
6.“盞討!辈枧c燜蓋茶
“盞討兀”茶是寺廟喇嘛常飲用的茶類!啊睹晒琶厥贰返谄呔188條里出現(xiàn)了盞討兀一詞。額爾登泰、阿爾達扎布的《蒙古秘史還原注釋》里將此詞解釋為盂子,并指出是新疆土爾扈特蒙古地區(qū)方言,藏語里也稱喇嘛飲茶使用的容器!蔽覀冋J為,蒙古族所稱“盞討兀茶”是指喇嘛搗茶容器“盞討!。“盞討!辈枋菍⑶宀琛⒛探揽、奶皮子、鹽一同放入“盞討!辈柰袄锍浞謹噭蚝蟮谷脲佒屑铀蠓酗嬘谩
燜蓋茶指將茶葉、鮮奶、黃油、鹽等一同放入帶蓋子的容器里煮沸熬制,燜蓋茶由寺廟中的“盞討兀”茶演變而來,飲用燜蓋茶的記載在文獻中不常見①。
7.可敦茶
可敦茶,譯為皇后茶,其歷史悠久,是蒙古族傳統(tǒng)奶茶種類之一。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人飲用營養(yǎng)豐富的可敦茶暖身養(yǎng)生。傳統(tǒng)蒙醫(yī)學食療法結(jié)合按摩手掌多汗穴位和飲用可敦茶促使人體出汗排毒、補氣養(yǎng)血。傳統(tǒng)的可敦茶須由家中女主人用清澈的泉水或者井水熬煮,加入新鮮的牛奶、黃油、風干牛肉、大羊股骨肉熬制,并伴有攪揚九十九次、默念吉祥祝詞的風俗習慣。營養(yǎng)豐富、熬煮程序復(fù)雜的可敦茶代表著宮廷般尊貴的生活,故此被稱為皇后茶。
8.餃子茶
蒙古族飲茶習俗中的茶不單指茶水,手把肉、奶制品、蒙古果子等茶食完全能夠代替飯食。以茶當飯是蒙古族游牧飲食生活中的普遍現(xiàn)象!帮溩硬琛北闶遣栾堃惑w的具體表現(xiàn)。餃子茶中的餃子是皮薄餡大的小餃子。人們在煮好清茶后將小餃子和小米一同放入茶中煮沸,之后放入干肉和鮮奶。餃子茶是蒙古國地區(qū)蒙古族日常飲食種類之一,我國內(nèi)蒙古地區(qū)少見。
以茶代替餐食的特色飲食習俗源于游牧生產(chǎn)生活。蒙古族民眾在放牧、尋畜、游牧轉(zhuǎn)營、遠途運輸?shù)纫巴鈩谧鲿r不易烹飪,也不方便攜帶很多炊具。伴有炒米、奶制品、牛羊肉(或者干肉)的奶茶,既方便攜帶又耐餓、驅(qū)寒。飲茶作為蒙古族飲食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不僅滿足人們飲食的生理需求,更是作為一種橋梁,通過一同飲茶行為傳達人們親近親友、祝福子孫、互相關(guān)愛的情感。蒙古族所說的“用茶、喝茶”,包含著茶食的物質(zhì)功能,也承載著帶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社交往來、人生禮節(jié)。
(二)從蒙古族“以茶待客”的社會功能區(qū)分奶茶的種類
1.送親茶
蒙古族傳統(tǒng)民俗中的送親茶,是指女方出嫁幾天前父母請親友到家中喝茶,祝福女兒的婚姻幸福美滿。第一碗送親茶由母親盛給女兒,女兒鞠躬雙手接茶泯過之后回敬父母,并且跪地磕頭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喝過茶之后上舒斯(全羊)宴席。開席時長輩要將服裝、配飾、錢財、牲畜等陪嫁物品送給女兒。送親茶以這樣的形式安撫即將遠嫁的女兒,鼓勵女兒在今后的日子里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祝福女兒生活美滿。
2.新房茶
新人成婚以喝茶為首禮。男方搭建新的蒙古包后,開火升灶,用整塊的新磚茶熬茶,并且在新房的哈達上涂抹黃油、奶皮子。新奶茶熬好后將德吉(開鍋的第一勺奶茶)敬獻給天地和圣靈。餐桌上放好奶食品、新炸的蒙古果子后,請來訪的親朋好友入座敬茶,主人待大家禮節(jié)性地喝完茶后端上手把肉,由新房主人敬酒開席。如今,新人新房茶與喬遷茶都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禮俗。
3.新娘茶
在蒙古族婚俗中,新娘嫁到男方家的頭三天要早起將父母、長輩的天窗拉開,熬好奶茶后,請父母和鄰近親戚長輩到自己的新房(蒙古包)中用茶。男方家長以新娘茶來考驗新娘的持家本領(lǐng)。
4.滿月茶
滿月茶是蒙古族“以茶為尊,以茶答謝”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是指嬰兒滿月后宴請鄰里親戚朋友到家中喝茶。被邀請去喝滿月茶的人習慣帶一些嬰兒衣服、玩具等看望剛滿月的孩子。
5.努德勒茶——游牧轉(zhuǎn)營茶
蒙古族察哈爾和喀爾喀部落有喝努德勒茶的傳統(tǒng)習俗。努德勒茶是指遇到其他家庭或者游牧轉(zhuǎn)營的隊伍從自家的門前或者房后路過時,要將熬好的奶茶和奶制品、蒙古果子等食物送給游牧轉(zhuǎn)營的隊伍,為辛苦趕路的人們解乏充饑。游牧轉(zhuǎn)營茶體現(xiàn)了草原人民友好善良、相互關(guān)心的美好品德。
6.新努搭嘎茶——新營地茶
蒙古族民眾在游牧的過程中也有喝茶的習俗。新努搭嘎茶是指游牧到新營地后,先行一步來到這塊營地扎營的牧戶會幫助后到達的牧戶扎包、歸置行李家具。待收拾利索后新戶要熬制新奶茶,準備豐盛的茶食招待前來幫忙的牧戶們。主人要將奶茶熬好后的德吉敬獻給這塊營地的各路神靈,然后敬給客人,主客之間在茶席交談中彼此加深認識、交流感情。
7.婚茶
蒙古族察哈爾婚俗中,新娘回門時路過誰家,這家人就要提著茶壺、帶著食物迎上去賀喜。此茶為婚茶。
8.忙金大鍋茶
蒙古地區(qū)寺廟里的大鍋,俗稱忙金大鍋,鍋中可煮四五頭牛。往鍋中倒入二十擔水,投入十塊磚茶,熬制出的奶茶可供幾百人飲用,可謂最大規(guī)模的茶席。黃教在蒙古地區(qū)興盛時期,掌管伙食的人在寺廟晨會結(jié)束后將忙金鍋茶用紫銅鍋或者鋁茶壺端到各殿供僧侶飲用。再者,大戶人家到寺廟里拜佛請喇嘛誦經(jīng),要負責準備寺廟的齋飯和忙金鍋茶,茶席期間向喇嘛祈福。
9.買賣茶
清末時期,大批旅蒙商和內(nèi)地鋪子到草原地區(qū)做買賣。牧人們用牲畜和畜產(chǎn)品換取生活用品。有時以賒欠的形式先將需要的商品取走,店鋪掌柜記賬。償還能力較弱的牧戶會請商鋪掌柜到家中喝茶,以茶宴的形式款待掌柜,茶過暖身后要端上手把肉和美酒盛情款待,席間懇求掌柜免除所欠錢款或者推遲還款期限。
茶席是蒙古族的特色。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和多元文化的接觸,蒙古族傳統(tǒng)飲食方式也逐漸發(fā)生變化,但是飲茶作為蒙古族飲食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以茶為尊,以茶待客”的觀念至今留存在蒙古族人的思想觀念中。
三、蒙古族以茶為貴的習俗
飲茶習俗是蒙古民族生活中最常見的文化現(xiàn)象。人們將茶當作珍貴而重要的飲食對象,以茶表示美好的祝愿和象征意義,并且在生產(chǎn)、生活、社會關(guān)系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不斷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1.茶在祭祀中的象征意義
茶作為蒙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且具有重要意義的飲食種類,人們習慣將茶敬獻給心中崇拜的蒼天、大地、祖先等神靈,以表示敬畏、感謝、祈求之情。蒙古族將清晨第一勺茶灑向西北方,意為敬獻給蒼天、大地、神靈。這一簡單的舉動成為人們固守的生活習俗流傳至今。居住在城鎮(zhèn)樓房里的蒙古族主婦們也會習慣性地將早晨清茶象征性地灑向窗外,堅守心中的信念。
茶在傳統(tǒng)的宗教祭祀活動中作為特定的貢品發(fā)揮著重要的飲食媒介作用。例如:蒙古族民眾祭祀敖包時,將磚茶、奶食、糕點、糖果、酒水等食物同上供的全羊一起放在供臺上,等候喇嘛或者長者主持祭敖包儀式。女人們則在敖包下方的蒙古包中熬茶備席;火神祭祀是蒙古族家庭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動。蒙古族民眾在祭火時選用羊胸骨。人們先把羊胸骨上的肉割凈,修整好羊胸骨的形狀,再用干凈的羊毛繩子從胸骨尖向胸骨柄處各繞三圈,共九圈。然后用羊護肚油將整個胸骨裹起來,做成帆船樣式。在護肚油的凹陷處里放入青磚茶葉、五色布條、九根針茅草和九柱梵香,紅棗、五谷、冰糖、羊肉等食物,由家中最小的兒子敬獻給火神。
2.獻茶敬茶禮俗
“先乳后肉、先茶后酒”是對蒙古族飲食習慣的概括。無論是遠道而來的客人還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或者是左鄰右舍的朋友,只要有人登門拜訪,主人一定要以茶相待,不能問對方是否喝茶等不禮貌的問題。蒙古族民眾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忌諱以舊茶待客。客人登門時,主人如果沒有準備,要在給客人倒茶后迅速生火熬新茶,講究讓客人看到自己熬茶的行為。新茶熬好后首先向天地神靈作為“德吉”潑灑少許,之后向客人敬茶。敬茶時要根據(jù)年齡的大小從長輩開始依次敬茶。主人敬茶時要衣冠整潔、儀態(tài)得體,將茶碗捧送到客人手里。根據(jù)察哈爾地區(qū)待客習俗,主人要在碗里放好奶豆腐、黃油后倒?jié)M茶捧給客人。但“倒?jié)M茶”不能過于滿,也不能倒半碗。這種習俗要求人們用大拇指扣在碗邊,其余手指托住碗底,茶碗太滿時敬茶或者接茶人的手指容易伸進茶水里,既容易燙傷也不衛(wèi)生;如果擔心手指伸進茶水而將手指翹起,同樣不文雅、不得體,甚至被視為對對方的不尊重。主人敬茶時,客人應(yīng)欠身用雙手或者右手接茶。主人續(xù)茶時要接過客人的茶碗倒好后再次捧送到客人手里,如果把碗放在桌上直接倒茶,就容易灑濺四方、燙傷他人或者弄臟桌子、衣服,因此失禮。獻茶時的細節(jié)體現(xiàn)了主婦們的品德修養(yǎng)和對待客人的熱情態(tài)度。由此,傳統(tǒng)習俗慣用茶色比喻女主人的臉色,用獻茶的細節(jié)體現(xiàn)女主人品性,從大年初一早晨的茶色來看一年的運勢。
3.日常生活中以茶為美好的象征
磚茶是熬制奶茶的主要材料之一。從前由于磚茶稀少,普通蒙古族人飲茶實為不易,對茶葉都很珍惜。人們視磚茶為走親訪友,祝壽賀喜的上等禮品。有些地區(qū)的磚茶等同于“舒斯”(全羊)禮節(jié)。人們在拜年時互相贈送磚茶;男婚女嫁時用磚茶作為聘禮。視磚茶為珍貴禮物的習俗一直延續(xù)到如今,人們不計一塊磚茶的價格,而將它作為美好的象征,放置在其他禮物之上送給對方。
蒙古族以茶為貴,以茶為美好象征的觀念體現(xiàn)在細小而普通的行為中。人們在清晨酣暢淋漓地喝幾碗奶茶再開始一天的勞作;傍晚放牧回來喝幾碗茶暖身解乏;離家外出時一定要在家喝完茶才可動身,忌諱不喝茶出門或者從別處匆忙動身;平日里以茶為“德吉”敬獻神靈祖先、以茶為上品招待過往客人、以茶為禮品用于社交往來等,表現(xiàn)了蒙古族茶習俗的象征寓意,形成深刻的文化形態(tài),不斷在人們生活生產(chǎn)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4.以茶為貨幣
磚茶在蒙古族經(jīng)濟社會中具有特殊的意義,磚茶一度代替貨幣起到商品流通媒介作用。日本學者后藤十三雄在太卜寺右翼旗的觀察中寫道:“蒙古人用俄羅斯紙幣和銀盧布里,也用漢族人用兩計算的銀幣。但磚茶作為貨幣,在平民百姓中流通較為普遍。如果想到商店買布料等,要帶上裝滿磚茶的布袋子”,“以物換物的商品交易時代,在蒙古地區(qū)沒有貨幣交易……清代光緒末年開始,蒙古地區(qū)流通少量的貨幣,在之前以羊或磚茶替代貨幣流通。”
以磚茶代替貨幣的現(xiàn)象在清末民初尤為突出,草原深處延續(xù)到20世紀30—40年代。蒙古族民眾長久接受以磚茶為貨幣的不公平交易,表明了磚茶在蒙古族人飲食生活中的重要性。
5.生活中與茶有關(guān)的禁忌
蒙古族生活中與茶有關(guān)的禁忌習俗流傳至今,與現(xiàn)代生活方式融為一體,成為蒙古族飲食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和民族精神文化財富。在與茶有關(guān)的禁忌習俗中,從最初的貯藏茶葉到熬茶、飲茶都有嚴格規(guī)矩和禮節(jié),概述如下:
忌諱將茶葉與肉、油等食物放在一起,避免茶葉潮濕、變味;忌諱將“川”字磚茶的“川”字倒放;忌諱搗茶時計算次數(shù);忌諱在“熬古日”里搗其他東西或者食物,忌諱倒扣“熬古日”,忌諱到處亂放“熬古日”和搗茶用的杵子等工具;忌諱用隔夜水熬奶茶,忌諱給客人倒白開水,忌諱問客人“是否喝茶”,忌諱以舊茶招待客人;忌諱將茶壺嘴朝門或者朝客人放置;盛茶時左手端碗,右手倒茶,茶壺不能抬得太高,茶不可倒得太滿;忌諱單手給客人敬茶,忌諱將手指伸進茶里;給客人或者家人盛茶時,講究以年齡的大小及順時針方向,否則失禮;茶不可盛在有裂紋或者缺口的碗中,否則不吉利;續(xù)茶時,要把茶碗接過來再添茶,不能讓客人拿著碗續(xù)茶。也不可將碗放在桌上懸壺倒茶;主人敬茶時必須用右手或雙手接碗,無需用茶也得先把茶碗接過來;飲茶時,一定要自如大方、彬彬有禮;忌諱從屋里向外灑茶水;忌諱將茶根或者茶渣隨處扔掉,避免污染環(huán)境;忌諱和垃圾倒在一起,茶根必須倒在干凈的專門儲藏處,因為茶是飲食的“德吉”,亂扔茶水或者茶根,會使人失去“口福”;忌諱將剩下的茶水倒入馬桶。
禁忌習俗的產(chǎn)生發(fā)展,與游牧民族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guān)。是在蒙古民族崇拜大自然、崇拜植物及珍惜生命、崇尚飲食、尊老愛幼、渴望健康平安生活等民族意識和集體思維方式基礎(chǔ)上形成的,具有特殊的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特點。蒙古族與茶相關(guān)的禁忌習俗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和規(guī)范了人們的道德行為,提倡人們彼此尊敬、和睦相處,充分體現(xiàn)了蒙古民族生態(tài)文明意識。
【蒙古族茶文化】相關(guān)文章:
大班社會課教案《中國茶文化》09-29